1961-2013年黄淮海平原降蒸差的时空变化特征

合集下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极端降水指数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极端降水指数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29

2011年 科研热词 极端干旱 时空特征 干旱缓解天气形势 宁夏西吉干旱 发展趋势 不同尺度 黄淮海地区 非季风期 降水 阶梯式过渡降水 长江中游 趋势 西南地区 行星波 石羊河流域 石笋氧同位素 珠江流域 爆发性增温 湿润指数 气象 标准降水指数( spi) 极端降雨 极端降水 极端天气气候 时空格局 时空分布特征 旱涝指数 平流层环流异常 干旱 季风期 季风区边缘 土壤水分 土壤供水特征 北极涛动(ao) spi nino3区海温 mann-kendall分析 推荐指数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科研热词 江淮流域 旱涝 异常对比 地表温度 北非地区
推荐指数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பைடு நூலகம்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极端降水指数 极端降水 高温 降水日数 相关性 淮河流域 模拟评估 月流量 情景预估 影响因素 广义帕累托分布(gpd) 年代际变化 低温 上海 ipcc ar4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气候变化 极端降水 湿润指数 标准化降水指数 极端干旱 干旱 多时间尺度 copula函数 黄河流域 青海省 降水 西南干旱 荒漠草原 苏尼特右旗 统计降尺度模型 空间插值 空间分布 石羊河流域 畜牧业 灰色关联分析 滑动t检验法 温度 洞庭湖流域 江淮流域 水资源 气候变化指数 模式评估 极端降水指数 极端水文事件 极端气候指数 极端气候事件 极端干湿事件 时空分析 新疆 数值模拟 敏感性 持续性异常 年际异常 年际变化 干旱趋势 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湿度 变化特征 全球变暖 云南 中国-蒙古 z指数 spei指数 regcm3 penman-monteith模型 pdsi指数 palmer干旱指数

黄淮海平原农区农用地土壤肥力评价及时空变化特征——以山东省博兴县为例

黄淮海平原农区农用地土壤肥力评价及时空变化特征——以山东省博兴县为例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nutrients and fertility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agricultural area :A case study of Boxing County,Shandong ProvinceLI Yinghui 1,JIANG Xiaosan 1,2*(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2.Taizhou Academy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zhou 225311,China )Abstract :In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with changes in land use patterns,fertilization patterns,and management measures,soil fertility has significantly changed.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soil type,topography,climate,and organisms,soil fertility conditions are also quite different.Therefore,studying the changes in arable land soil fertility in recent years,as well as identifying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soilfertility could provide a basis for precise soil fertilization and fine soil management.In this study,we selected the soil fertility data ofBoxing County,Shandong Province in 2007and 2020,used geostatistics and index sum methods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soil fertility,and explore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fertility in time and spa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compared with 2007,the organic matter and the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s of the soil in Boxing County increased in 2020from 15.13g·kg -1to 17.48g·kg -1and from 164.73mg·kg -1to 242.80mg·kg -1,respectively.Moreover,the content of alkali hydrolyzed nitrogen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decreased from 103.20mg·kg -1to 84.73mg·kg -1and from 39.07mg·kg -1to 24.99mg·kg -1,respectively.Finally,the soil pH value increased from7.79to 8.28.The soil fertility level in the area proportion of Grade Ⅰ,Grade Ⅲ,and Grade Ⅴlands decreased by 13.62,4.14,and 0.99percentage point respectively.The area proportion of Grade Ⅱland increased by 17.78percentage point,and the area of Grade Ⅳland remained basically unchanged.In conclusion,the changes of soil fertility in Boxing County from 2007to 2020have been affected bysoil types and human activity.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effective fertilization methods and management model should be adopted based on the reference soil background value to improve soil fertility.Keywords :soil fertility;spatiotemporal change;agricultural land;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黄淮海平原农区农用地土壤肥力评价及时空变化特征——以山东省博兴县为例李颖慧1,姜小三1,2*(1.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2.南京农业大学泰州研究院,江苏泰州225311)收稿日期:2021-02-17录用日期:2021-04-19作者简介:李颖慧(1994—),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土壤质量评价。

黄淮海地区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黄淮海地区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黄淮海地区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徐建文;居辉;刘勤;杨建莹【摘要】为了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的干旱特征,基于黄淮海平原34个气象站点的1961-2012年气象数据,使用相对湿润指数探讨分析了近5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长季及4个季节干旱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整个分析期内(1961-2011)冬小麦生长季干旱减轻,但是在近20年干旱有了加重的趋势,且干旱加重的趋势是一种突变现象.(2)黄淮海地区1961年以来,春季、冬季以及冬小麦生长季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干旱,干旱频率都达到90%以上,其中春、冬两季最为干旱,3个时段整个黄淮海中北部地区都为高频干旱区域,且4个季节及冬小麦生长季干旱程度与干旱频率的区域分布均表现为由南向北递增的趋势.(3)黄淮海地区的干旱特征对降水、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这3个气候要素的变化最为敏感.【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4(034)002【总页数】11页(P460-470)【关键词】相对湿润度;干旱;季节;冬小麦;气候变化;黄淮海【作者】徐建文;居辉;刘勤;杨建莹【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作物高效用水与抗灾减损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100081;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作物高效用水与抗灾减损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100081;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作物高效用水与抗灾减损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100081;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作物高效用水与抗灾减损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100081;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1]指出,最近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了0.74(0.56—0.92)℃,比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的100a(1901—2000年)上升0.6(0.4—0.8)℃有所提高。

黄淮海冲积平原区粮食生产生态成本探究

黄淮海冲积平原区粮食生产生态成本探究

黄淮海冲积平原区粮食生产生态成本探究李晓;谢永生;李文卓;张应龙【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44)011【摘要】[目的]粮食生产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以黄淮海冲积平原区河北省曲周县为研究对象,对粮食生产生态成本进行研究.[方法]依据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相关理论,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方法对生态成本进行估算;采用灰色关联法对粮食生产生态成本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该区粮食生产生态损失总价值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2%;小麦和玉米生态成本已分别达到1.51元/kg、1.12元/kg,而出售单价分别为1.62元/kg、1.38元/kg,高成本低收益的情况对该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着不利影响;单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农业机械费用和劳动力支出费用是影响粮食生产生态成本的重要因素,化肥费用、有机肥费用、农药费用和灌溉费用对粮食生产生态成本的影响较小;生态成本随着家庭种植规模的变大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在当前生产力水平条件下,适度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扩大家庭种植规模,可降低生产单位粮食的生态成本,有利于实现该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总页数】9页(P2294-2302)【作者】李晓;谢永生;李文卓;张应龙【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J], 姚慧敏;张凤荣;鞠正山2.红壤丘陵区粮食生产的生态成本 [J], 李晓;谢永生;张应龙;芦蔚叶;李文卓3.黄淮海冲积平原区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特征 [J], 张世熔;黄元仿;李保国;高峻4.黄淮海冲积平原区土壤速效磷、钾的时空变异特征 [J], 张世熔;黄元仿;李保国;张凤荣;高峻5.关中-天水经济区粮食生产的生态成本研究 [J], 李建丽;李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含解析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含解析

徐州2022级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答案在最后)命题人:高二地理组审核人:高二地理组(满分:100分时长:75分钟)一、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6分)凡湖是土耳其最大的湖泊,3713km2,湖面海拔1648m。

湖区原为高原、山地环抱的构造盆地,后来内姆鲁特火山喷发出的熔岩阻塞了河道,凡湖由外流湖逐渐演变为内陆咸水湖,冬季湖泊南半部不封冻。

1960—2015年,凡湖年降水量与地表径流流入量之和小于年实际蒸发量,但总体水位上升。

图为凡湖及其周边水系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按成因分类,凡湖属于()A.堰塞湖B.火山口湖C.冰川湖D.构造湖2.与北部湖区相比,南部湖区冬季不易结冰的原因是()①南部湖区面积大,湖水较深②南部湖区河流注入少,盐度高③南部地区山地多,阻挡冷空气④南部湖区靠近火山,地热丰富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推测凡湖总体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年实际蒸发量小B.地表径流流出少C.地下水补给多D.湖水渗漏损失小鄱阳湖湖口水龄(水龄指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变化。

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对其下游河床的冲淤产生影响,下表为2003年前后鄱阳湖湖口多年各月水龄平均值(单位: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1956-200212.912.111.611.312.915.722.736.539.239.525.513.921.21 2003-201610.311.29.68.910.513.522.631.527.125.814.110.616.364.鄱阳湖湖口水龄夏季较大,主要是因为此时()A.鄱阳湖流域降水多B.长江干流水位高C.鄱阳湖面蒸发旺盛D.长江干流流速快5.2003年后鄱阳湖湖口各月水龄均变小,反映了三峡工程()A.拦沙作用明显B.防洪效果明显C.抗旱效果明显D.改善水质明显6.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湖口水龄影响最大的季节及原因是()A.春季三峡放水B.夏季三峡泄洪C.秋季三峡蓄水D.冬季三峡发电读8月世界局部海洋表层盐度分布图。

三江平原水资源时空变异特征分析中期报告

三江平原水资源时空变异特征分析中期报告

三江平原水资源时空变异特征分析中期报告本报告基于三江平原2005年至2019年的水文气象数据,通过对不同时段水资源量的比较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 降水量的年际变异较大。

2005年至2019年,三江平原平均降水量为1035毫米,年际变异系数为0.17。

其中,2010年和2016年是降水量最高的年份,分别为1263毫米和1247毫米,而2009年和2014年是降水量最低的年份,分别为775毫米和782毫米。

2. 雨季和旱季的分配不均。

三江平原的雨季一般从6月开始,到9月结束,这段时间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

而旱季一般从11月开始,到翌年5月结束,这段时间降水量很少,只占全年的20%以下。

因此,三江平原有时会出现雨水丰沛但灌溉使用的地下水区域仍然比较缺水的情况。

3. 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

三江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地下水是保证灌溉和供水的重要来源。

然而,长期的过度开采使得三江平原的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2005年至2019年,三江平原地下水位下降了约3米,其中蚌埠市和淮南市的地下水下降最为明显。

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的地下水补给能力不同,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4. 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异趋势不明显。

2005年至2019年,三江平原的年均总河流径流量为193.3亿立方米,年际变异系数为0.17。

其中,最高年均总河流径流量出现在2016年,为236.6亿立方米,最低年均总河流径流量出现在2013年,为128.5亿立方米。

综上所述,三江平原的水资源时空变异具有明显特征,降水量的年际变异大、雨季和旱季的分配不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变异趋势不明显。

针对这些变异特征,需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措施,以保障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

黄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叶的气候冷暖状况

黄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叶的气候冷暖状况

历史地理第十一辑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叶的气候冷暖状况.有关北宋至元中叶的气候冷暖状况,竺可桢先生在其著名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已经建立了初步的框架。

但据最近发现的历史记载,我们觉得有关结论还需要进一步补充。

另一方面,目前全球气候正处在一个温暖化的过程中,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已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

同样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

对于气候转暖,很现实的问题是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降水的分布变化和农作物分布界线的变化如何,这是有关决策方面急需要了解的问题。

国家在"七五”和“八五”基础科学研究中,在气候研究方面设立重大课题就反映了这种现实需要。

从经验研究的角度来看,在历史时期探讨一个温暖时期,并研究这个时期气候温暖化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不失为一种研究的途径,对解决现实问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一、北宋至元中叶黄淮海平原气候的基本特征唐朝后期至五代初我国气候处在寒冷的阶段①,到五代至北宋之际黄淮海平原气候又向温暖方向转变。

在北宋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气候状况可认为是温暖的,其主要特征表现在冬季温暖现象的频繁出现。

北宋资料中较多地记载有暖冬现象,主敏要表现在当时京城开封一带。

现代开封1月的平均温度已低于09,冬季出现冰雪是较正常的现象。

据史料所记,在960—1109年之间,开封一带至少有17年冬季温度明显偏高(见表1)0除了这17年冬暖的明确记载外,北宋资料还记载了冬无雪和皇帝在夏历十一、十二月亲自或命辅臣祈雪的活动。

这两种记载所反映的问题相差不大,都是指开封一带冬季少雪或无雪。

从引起降雪现象的环流角度来看,这些现象主要说明当时中原一带缺乏冷暖空气交绥的条件,从而可导出两个原因。

其我国纬向型环流向优势,东亚大槽不发育,因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缺少强冷空气影.响,形成无雪或少雪的天气,在温度表征上,开封一带冬季温度偏高。

其二,冬季冷空气过于强大,稳定地控制了黄河流域,而南方暖湿气流不活跃,缺少两种不同温湿特征气团的交汇,这也可造成开封一带无雪或少雪,但在温度表征上,开封一带是比较寒冷的。

中国两大苹果主产区积冷量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两大苹果主产区积冷量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两大苹果主产区积冷量时空变化特征邱美娟;刘布春;刘园;王一舟【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24(40)9【摘要】落叶果树需要一定的低温累积才能打破休眠,正常开花结果。

研究苹果主产区积冷量变化情况,为苹果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利用中国黄土高原和环渤海湾地区两大苹果主产区34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温数据,基于国际上常用的0~7.2℃、犹他、正犹他、改进的犹他和动力学等5种模型,计算两大苹果主产区积冷量,分析对比其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及未来果树生产的安全性。

5种模型得到的积冷量空间上具有相同的分布特征,均呈南高北低。

最高值位于山东省青岛,分别为1717CH、1690CU、1730CU、1576CU和76CP,最低值位于河北省围场,分别为533CH、423CU、426CU、390CU和29CP;时间上,大多数站点近56年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与冬季气温普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纬度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并且在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3个影响因子中,纬度对积冷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海拔高度。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当前区域仍然有利于苹果树的安全稳定生产。

【总页数】11页(P106-116)【作者】邱美娟;刘布春;刘园;王一舟【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9;S66【相关文献】1.1961-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演变特征研究2.中国粮食主产区主要气象因子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参考作物蒸散量影响3.中国苹果主产区生产效率时空差异特征分析4.基于日气温特征值与冷/热积量模型耦合的苹果始花期预报模型5.基于均一化数据的1960—2021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日期:2015 - 01 - 13 ∗ 通讯作者ꎮ E ̄mail:liuqin02@ caas. cn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 (2012CB955904) 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510) ꎻ国家 “ 十二五 ” 科 技支撑计划(2012BAD09B01ꎻ2013BAD11B03) 作者简介:李翔翔(1990 - ) ꎬ江西上饶人ꎬ硕士生ꎬ研究方向为农业气候资源与气候变化ꎮ E ̄mail:lixiangxiang0901@ 163. com
中国农业气象( 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doi:10. 3969 / j. issn. 1000 - 6362. 2015. 03. 002 李翔翔ꎬ居辉ꎬ严昌荣ꎬ等. 1961 - 2013 年黄淮海平原降蒸差的时空变化特征[ J] . 中国农业气象ꎬ2015ꎬ36(3) :254 - 262
摘要:基于黄淮海平原 41 个气象站点 1961 - 2013 年逐日气象数据ꎬ 利用 Penman ̄Monteith 公式计算潜在蒸散 量ꎬ采用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差值即降蒸差表征区域水分盈亏状况ꎬ 结合 ArcGIS 地统计分析、 趋势分析及 在 - 650 ~ 100mm 区间变化ꎬ南部高于北部ꎮ 夏季降蒸差最高ꎬ秋、冬季次之ꎬ春季水分亏缺最严重ꎬ多年平均亏 缺量为 210������ 61mmꎬ远高于其它季节ꎮ 站点季节降蒸差的年际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ꎮ 各农业亚区蒸散量差异不 大ꎬ降蒸差差异主要由降水导致ꎬ鲁西平原鲁中丘陵水浇地旱地二熟区 ( Ⅵ 区 ) 降蒸差最高ꎬ为 - 21������ 63mmꎬ海河 亏缺量的 56������ 4% 、51������ 7% 、40������ 6% 、59������ 7% 、59������ 3% 和 66������ 1% ꎮ 周期分析表明ꎬ 黄淮海平原 Ⅰ - Ⅳ 各农业亚区春 10aꎬ未来一段时间春季降蒸差将处于偏低期ꎮ 黄淮海平原水分亏缺量季节性差异较大ꎬ 干旱发生风险较高ꎬ 尤 以春旱发生频率较高ꎮ 关键词:降蒸差ꎻ潜在蒸散ꎻ时空变化ꎻ农业亚区ꎻ黄淮海平原 季降蒸差变化主周期皆为 28aꎬ黄淮平原南阳盆地水浇地旱地二熟区和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两熟区( Ⅴ和Ⅵ区) 为 低平原缺水水浇地二熟兼旱地一熟区( Ⅲ区) 最低ꎬ为 - 560������ 42mmꎮ 6 个亚区春季水分亏缺量分别占区域年总 Morlet小波分析ꎬ探讨黄淮海平原各季降蒸差的时空变化特征ꎮ 结果表明: 黄淮海平原降蒸差呈南北差异分布ꎬ
第3 期
李翔翔等:1961 - 2013 年黄淮海平原降蒸差的时空变化特征
������255��ຫໍສະໝຸດ ���increased. Annual water deficit variation among 6 sub ̄regions was - 391������ 45 ꎬ - 510������ 11 ꎬ - 560������ 42 ꎬ - 427������ 21 ꎬ 51������ 7% ꎬ 40������ 6% ꎬ 59������ 7% ꎬ 59������ 3% and 66������ 1% ꎬ respectively. Spring water deficit showed higher periodꎬ lower period alternately with the main period of 28 years for these six regionsꎬ 10 years for region V and VI. The seasonal and spatial arrangements with seasonal. difference of water deficit in 3H plain indicated a high drought risks with spatio ̄temporal variabilityꎬ especially in spring Key words:Water deficitꎻ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ꎻSpatio ̄temporal patternꎻSub ̄regionsꎻHuang ̄Huai ̄Hai plain 1400a 来最热的 30aꎬ1880 - 2012 年ꎬ全球地表平均温 度升高了约 0������ 85℃ ꎮ 中国的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一 致ꎬ1913 年以来ꎬ 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 0������ 91℃ ꎬ 尤其 是最近 60a 平均每 10a 升高 0������ 23℃ ꎬ21 世纪前 10a 是 近百年来最暖的 10a
2015 年
1961 - 2013 年黄淮海平原降蒸差的时空变化特征
∗ 李翔翔1ꎬ2 ꎬ居 辉1ꎬ2 ꎬ严昌荣1ꎬ3 ꎬ刘 勤1ꎬ3∗ ꎬ李迎春1ꎬ2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作物高效用水与抗灾减损国家工程实验室ꎬ北京 100081ꎻ2������ 农业部农业环境 重点实验室ꎬ北京 100081ꎻ3������ 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ꎬ北京 100081)
Spatio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Water Deficit in Huang ̄Huai ̄Hai Plain During 1961 - 2013
(1������ State Key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Crops Efficient Water Use and Drought Mitigationꎬ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ꎬMinistry of AgricultureꎬBeijing 100081 ꎻ 3������ Key Laboratory of Dryland AgricultureꎬMinistry of AgricultureꎬBeijing 100081 )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ꎬ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ꎬBeijing 100081 ꎬChinaꎻ 2������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season. Thusꎬ effective climate changing adoption needs water resources be operated rationally and agriculture irrigation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 [1] 指出ꎬ1983 - 2012 年是
[2]
in 6 sub ̄regionsꎬ spring amounts for the highest water shortage period which occupied annual water shortage at 56������ 4% ꎬ
- 284������ 19 and - 21������ 63mm in respectively and this variation was mainly induced by precipitation. For seasonal difference
LI Xiang ̄xiang1ꎬ2 ꎬJU Hui1ꎬ2 ꎬYAN Chang ̄rong1ꎬ3 ꎬLIU Qin1ꎬ3 ꎬLI Ying ̄chun1ꎬ2
Abstract :Water shortage is recognized as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 for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 Huang ̄Huai ̄Hai plain ( 3H plain) and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for water resources in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remains unknown yet. Based on measured meteorological data obtained from 41 stations located in 3H plainꎬ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was calculated by applying Penman ̄Monteith equationꎬand water deficit was described as the difference of precipitation and and Morlet wavelet func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multi ̄year average water deficit was negative in most part of 3H plain and varied between  ̄ 650mm and 100mm with the spatial variation pattern of decreasing gradually from south to north.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at the same period. Finallyꎬ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deficit in four seasons over 3H plain were analyzed by using Kendall ̄Theil robust line methodꎬMann ̄Kendall trend test Among four seasonsꎬspring was presented as the most serious water situation with the shortage of 210������ 61mm in multi ̄ year averageꎬ which was higher than any other seasons. Trend analysis of seasonal multi ̄year average water deficit among 41 stations generally shown an upward trend except in autumn where only stations surrounding Jing ̄Jin ̄Ji distri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