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

合集下载

六下十首诗词意思

六下十首诗词意思

《已亥杂诗》的全文意思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 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 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 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 人才。
苏轼的词《浣溪沙》的解释
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苗,浸泡 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 泉冲刷,一尘不染。傍晚细雨潇潇,寺外 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声。谁说人生只会变老, 不能再变得年轻?你看门前的溪水不是也 能向西奔流吗!不要再发白发暮年时光流 逝这样的感概了。
《闻官军在剑外到处传 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 裳。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 愁?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 狂。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 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 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芙蓉楼送辛渐]全文解释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 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 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 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 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 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江畔独步寻花》解释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盛开的 鲜花很多,把枝头压弯了。蝴蝶飞来飞去 舍不得离开,自由自在的小夜莺在快乐的 歌唱。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解释
江水像佳人的眼波一样清亮,山像美女 微微蹙着眉。朋友要去哪里呢?就是要到 像南方佳丽眉眼之间风情万种的地方。 才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如果你到 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 留住。
谢谢学习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石灰吟》全文解释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 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粉身碎骨也 不怕,是因为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十首有注释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十首有注释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课文)古诗三首寒食【唐】韩翃(hóng)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说明【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时期不可以生火做饭。

【春城】指春季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迢迢牵牛星tiáo jiǎo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zhuózhù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整天不行章,泣涕泣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mò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说明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体在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

【河汉女】指织女星。

河汉,银河。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盈盈】形容清亮。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义的样子。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晚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说明1.【十五夜】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宫侯素章盈脉栖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联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谈谈《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感情。

《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宛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中,还有哪些近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选做:《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民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民俗,查找资料认识一下。

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说明1.【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2.【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六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解析

六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解析

六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解析六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以下是一些常见且重要的古诗词及其解析: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这首诗是李白在夜晚思念故乡时所作。

诗人通过明月的光辉,联想到地上的霜,进而引发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孟浩然以春天的早晨为背景,表达了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的欣赏和对自然界变化的感慨。

3. 《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解析:李白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赞叹。

4.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王之涣通过登高望远,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5.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柳宗元以江雪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孤独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清净世界的向往。

6.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析:苏轼以西湖为背景,描绘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用西子比喻西湖,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7. 《绝句》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解析:杜甫通过对比黄鹂和白鹭的生动形象,以及雪与船的静态美,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8. 《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杜甫以泰山为题,表达了对泰山雄伟壮丽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立志攀登高峰的壮志。

9. 《游园不值》 -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17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17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17首1、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

古人每逢这节日,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称“寒食”。

御柳:御苑中的杨柳。

“日暮”两句:据说汉时寒食禁火,朝廷特赐侯家蜡烛。

“传”,挨家传赐。

“五侯”,一说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

另一说指东汉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斜:读(xi),与“花”“家”押韵。

【简析】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

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2、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六下古诗词+注释+翻译

六下古诗词+注释+翻译

六下古诗词背诵一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注释1、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2、往:当初从军。

3、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5、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6、雨(yù)雪:下雪。

雨,这里作动词。

7、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8、迟迟:迟缓的样子。

译文回想当初我离开的时候,连杨柳都与我依依惜别。

如今回来路途中,却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

路途曲折漫长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我心里不觉伤悲起来,没有人会懂得我的痛苦的!二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1、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2、浥(yì):润湿。

3、客舍:旅馆。

4、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5、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三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1、乃:就。

2、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野径:乡间的小路。

6、晓:天刚亮的时候。

7、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花重(zhòng):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9、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部编版六下语文全册古诗以及解析汇总

部编版六下语文全册古诗以及解析汇总

六下古诗词1.寒食①[唐] 韩翃春城②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③斜。

日暮汉宫④传蜡烛⑤,轻烟散入五侯⑥家。

【注释】①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④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⑤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⑥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作者简介】韩翃(hóng)(719一788),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体裁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著有《韩君平诗集》。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

作者起笔高远,视野开阔,抓住暮春时节典型之景,通过“飞”字和“斜”字,明写花、柳而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

此外,按古代的风俗,寒食日要折柳插门,取的新火还往往是榆柳之火,因此写“御柳斜”,又暗中呼应了节日习俗。

诗的后两句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夜晚传烛图。

“日暮”二字在时间上承接前两句,“汉宫”指的是就唐宫,这是唐诗中常见的以汉喻唐的写法。

“传蜡烛”指的就是寒食当日,宫中传赐新火给权贵豪门,最后一句表示权贵近臣们已蒙受皇恩,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2.迢迢牵牛星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②。

纤纤擢③素④手,札扎⑤弄机杼⑥。

终日不成章⑦,泣涕零⑧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⑨一水间,脉脉⑩不得语。

【注释】①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②河汉女:指织女星。

河汉,银河。

③擢:伸出。

④素:白皙。

⑤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⑥机杼:织机。

杼,梭子。

⑦章:花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文诗词 译文 注释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文诗词 译文 注释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文诗词译文注

诗词一: 《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前,如同地面上的霜一样。

我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低头思念故乡。

注释: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通过描述夜晚的月光和个人的思念之情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二: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太阳依山而落,黄河注入大海。

如果想要尽览万里景色,就得再登高一层楼。

注释: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通
过描绘山河壮丽景色和表达追求进取的精神,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
向往和追求。

...
(继续写下去,根据需要添加更多的古文诗词的译文和注释)
...
这是一个标题为《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文诗词译文注释》的文档,其中包括诗词的中文译文和相关的注释。

该文档旨在帮助
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文诗词,并对其背后的意境和文化内
涵有所了解。

文档以清晰简洁的语言呈现,让读者轻松理解诗词的
意义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六年级下册十首诗赏析

六年级下册十首诗赏析

1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燃:烧。

豆萁:大豆的豆秸,是大豆脱粒后剩下的茎,晒干后可以当柴烧。

釜:古代用作烧煮食物的无脚锅。

泣:哭。

本:本来。

同根生:豆子长在豆萁上,豆子和豆萁是一条根上出来的。

煎:煎熬,用火烹烧,这里形容用权力逼迫。

何:为什么。

原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表现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也说明了曹丕的狠毒和狡猾,也说明了曹植的聪明和沉着。

2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闲,悠闲,寂静。

这里含有人生静寂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

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空,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惊,惊动,惊扰。

时鸣,偶尔,不时地鸣叫。

【简析】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和画家,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们又称其王右丞。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诗人,因其诗歌中多有禅宗意象,故后人将其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为“诗佛”。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

“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

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解析三国.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简介]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

曹植后期的诗歌实际上是他的痛苦培育出来的,大多是慷慨悲壮之音。

现存有《曹子建集》。

[词语注释]1、漉:过滤。

2、鼓:豆豉,煮熟的一种豆制品,可用来调味。

3、萁:豆茎。

4、釜:古代一种煮食器。

5、煎:一种烹饪方法。

[写作背景]曹丕在争当太子的过程中战胜了曹植,做了皇帝。

有一次,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如果作不成就要杀头。

曹植应声而作《七步诗》,曹丕听了之后十分尴尬。

此诗是对曹丕企图加害同胞兄弟的控诉,曹植没有被兄长的淫威吓倒屈服,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这首诗,巧妙地运用豆和萁的特殊关径流,无情地嘲讽了曹丕的卑鄙行径。

诗中“泣”字,用得十分惨痛,诗人内心的痛苦跃然纸上,感人至深,结尾两句揭示全篇主旨。

[诗译]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赏析]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

后一句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词语注释]1.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2.闲:安静。

3.时:时而,偶尔。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王维游历江南时,给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题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

从《鸟鸣涧》诗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分析,此诗应作于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为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

[诗译]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主要写春山夜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年— 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词语注释]1、平明:清晨。

2、客:在这指辛渐。

3、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朝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到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诗译]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词语注释]1、江畔:江边。

2、蹊(xī):小路。

3、自在:自由,无拘无束地。

4、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写作背景]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定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诗译]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欢唱。

[赏析]这首诗记叙作者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

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简介】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生活俭朴,性格刚直。

【词语注释】1、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写作背景】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诗译】(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是“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词语注释】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3、立根:扎根,生根。

4、原:本来,原本。

5、破岩:破裂的岩石。

6、磨:折磨,挫折。

7、击:打击。

8、坚劲:坚韧、刚劲。

9、任:任凭。

10、尔:你。

【写作背景】郑燮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他作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

于是他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

【诗译】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词语注释】1.闻:听说。

2.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3.收:收复。

4.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5.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6.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7.涕泪:流泪;流涕 8.却看:回过头来看。

9.妻子:妻子和孩子。

10.漫卷:胡乱卷起。

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11.喜欲狂:高兴的要发狂。

12.青春: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3年春天,作者--杜甫54岁。

当时,唐朝的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郑州和汴州。

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译】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和孩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赏析】这首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作者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sè)人,号定庵(ān)。

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晚年居住昆山羽琌(líng)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词语注释】1、己亥:道光十九年。

2、九州:指中国。

3、生气:活力,生命力。

4、万马齐喑:比喻当时的中国死气沉沉。

5、喑:哑。

6、究:终究、毕竟。

7、重抖擞:重新振作、奋发起来。

8、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采用多种方式。

9、降:赐给、给予。

这里有产生、选用的意思。

【写作背景】龚自珍生活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

他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315首《己亥杂诗》。

这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诗译】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