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对峙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冷战的表现,杜鲁门主义,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①二战后美国、苏联成为超级大国。
②双方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由战时同盟转为对抗。
2、冷战含义:指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称不论什么地方,只要资本主义的利益受到威胁,就与美国的安全息息相关。
这种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3、冷战的具体表现:①军事上“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②修筑“柏林墙”、③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④美苏军备竞赛。
3、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为“华沙条约”,建立起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简称“华约”。
从此,两大阵营的军事对抗进入新阶段。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
★依法治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3)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现阶段,我国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6)公民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监督权(批评、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等权利(7)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坐标■知识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
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线索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初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线索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中国的振兴,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线索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必备知识§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规划:二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
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评价(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二、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主要原因: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7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7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1)实力变化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表现(1)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2)对峙表现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方法技巧]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措施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3.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
①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亚洲:二战后朝鲜分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爆发++++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③拉美: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发现并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思维导图]“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答题术语]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
2.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外政策纲领,是美国国家实力、国家性质及国家利益的体现,是美国对外扩张的表现。
3.马歇尔计划决不仅是一项紧急援助计划,实际上是通过经济手段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
4.1949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德国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一分为二。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考向预测:两极格局的形成《杜鲁门回忆录》:“(1947年)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 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 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 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日 益加剧。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表现
方面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3月 ②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 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③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 ,反共反苏 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 冷战”的正式开始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显 呈 现 出 缓 和 与 紧 张 、和 平 与 动 荡 并 存 的 局 面 。一 些 地 区 和 国 家 内 部 长 期 以 来 抑
而不发的深层矛盾, 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爆发, 使世界动荡不安。世界
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 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从近期
看 , 美 国 仍 将 保 持 世 界 唯 一 超 级 大 国 的 地 位 ,“一 超 多 强 ”的 局 面 还 将 继 续 下 去 。
三 、两 极 格 局 的 终 结
崩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战后存在四十多年的美
苏两极格局崩溃。
原因: 苏联解体是直接原因;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
对比是根本原因; 欧共体、日本的崛起, 成为抗衡美国的力量, 帝国主义阵营开始
瓦解。
影响: 两极格局结束后, 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但天下并不太平, 明
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西欧经济一体化, 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西欧开
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 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其次,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战后, 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 把发展经
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 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955年
以后, 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日本的人均国民生
但从长远看,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两极格局的结束与前两次世界格局的演变有所不同。第一, 和平过渡。它的
结 束 是 在 没 有 发 生 战 争 或 世 界 大 战 的 情 况 下 出 现 的 , 是 经 过 长 期“冷 战 ”的 较 量
引起的。第二, 竞争过渡。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洲联盟五个力量中心存在
二战后的政治格局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欧共体 ----1.原因: 欧盟)
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现实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政治因素: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关键因素:法德宿敌的和解;
4、冷战的表现:
美国为达到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具体采取了那些措施? 苏联又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
领域 政治 经济
政策措施 美国
杜鲁门主义
(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苏联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军事
经济互助委员会 华沙条约组织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 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此即“杜鲁门主义”。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之所 以发起冷战,它的目的是什么? 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进而向全世界扩张。
材料一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 对经济凋谢、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 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 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 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经济发展的需要;
材料二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 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 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政治因素: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 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 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 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 局的演变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随着世界 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 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 断加强。 【主要表现】 (1)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两分天 下,“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迅速崛起,第三世界 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崛起等,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 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 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军事
北约建立
①原因: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②成立:1949年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③性质: 军事政治集团
高考复习专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实质都是为了遏 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 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是美国 “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 美国的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 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 共同反苏反共。
家,遏制“共产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其实质是遏制苏联,称 霸全球 ③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实行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帮 助西欧恢复经济;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 冷战” 的战略轨道 ④军事上:北约的建立: 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 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 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 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确立: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 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 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 塔体制。 (2)影响: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苏冷战:
(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
具体表现:全面的“冷战” ①德国分裂:(欧洲)
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的分裂:(亚洲)
1948年在美、苏的控制下以北纬38度线为界,8月朝鲜半岛南 部建立大韩民国,9月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使世界处于新旧格局转换时期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民主国家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牵动了整个世界,引起世界的激烈动荡,这场战争的结果,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各种力量进行了大调整,国际政治关系出现了大变动。
(一)二战战火蔓延欧、亚、非三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发动的历史上最大的战争。
战争从1939年9月开始,一直到1945年9月结束。
战争历时6年之久,战火蔓延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61个,人口17亿,战争在44个国家的领土上进行,双方共动用军队1.1亿。
(二)世界处于新旧格局转换时期第一,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二战后,横行欧亚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彻底失败,战前称雄世界的英法元气大伤,其他欧洲国家也深受战争蹂躏而一蹶不振,战后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汹涌澎湃,一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殖民主义体系。
300年来称霸世界的西欧迅速走向衰落,以欧洲列强为中心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结束。
第二,美国迅速崛起。
在资本主义世界大国中,美国是唯一因战争而变得更加强大的国家。
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工业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分之二,外贸出口占三分之一,黄金储备占四分之三,成了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
美国还拥有强大的陆海空军,其军事基地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并独家垄断着原子弹,成为头号的经济和军事强国。
第三,苏联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苏联经受了最残酷的战争考验,战争中损失最大,经济损失和军费开支为4850亿美元,2700多万人死于战争,但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成为欧亚大陆唯一的军事政治强国,在国际事务中有重大发言权和影响力,成为唯一能与美国分庭抗礼的世界强国。
随着苏联红军在东欧地区的胜利进军和欧亚各国人民斗争的胜利,波兰、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和越南、朝鲜等亚洲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1969年在德国苏占区的基础上诞生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更使社会主义国家在欧亚大陆连成一片。
二、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就尽早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战后世界的安排,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称“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使美苏两个大国在欧洲和亚洲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
(一)以美国为首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Vo l.29No.5S ep.2008第29卷第5期2008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 ci)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对峙王玉红(赤峰学院社会科学部,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两极格局”是指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彻底崩溃,形成了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建立的两极世界格局。
战后四十多年里,两极的对立与争夺是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两极格局;两大阵营;北约;华约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08)05A-0036-033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妄图称霸世界。
早在1943年,罗斯福就授意戴维斯发表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提出了以美、英、苏三大国合作为前提,通过大国合作,树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领导地位的构想。
1945年4月,罗斯福因病逝世,杜鲁门继任总统。
不久,德、日法西斯相继投降,美苏合作的基础已不复存在。
杜鲁门为推行称霸世界的计划,改变了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把苏联看作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制定了遏制苏联、扶助盟友、控制中间地带、称霸世界的进攻型扩张战略。
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首次提出对苏联“遏制”政策的理论概念。
同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赴美,在富尔顿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所谓“铁幕”演说,呼吁英美合作建立军事同盟,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
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成为“冷战”的信号。
1947年初,希腊和土耳其“危机”,导致了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希腊、土耳其原是英国势力范围,战后英国由于经济困难无力相顾,于1947年2月照会美国政府,希望美国挑起对希腊、土耳其援助的胆子。
美国为了填补由英国撤退而造成的“权力真空”,夺取这两个战略要地,形成对苏联的包围,决定立即采取行动。
同年3月12日,杜鲁门向国会提出了一项国情咨文,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为理由,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并选派军事人员,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以阻止它们落入共产党之手,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第一次把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美国基本国策公诸于世,它标志着美苏战时美苏同盟正式破裂,冷战的开始,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了援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
宣称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使西欧国家避免“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恶化,恢复其资本主义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条件。
”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为美国国会批准,1948—1952年美国共向西欧各国提供了近130亿美元的援助。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对西欧的经济恢复起到了输血作用,另一方面,也为美国从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建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军事集团奠定了基础。
为了控制欧洲的军事防务体系,美国又策划了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4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生效,条约为期20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全球战略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它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二)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组织起来,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全面抗衡。
首先,成立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9月22—27日,在波兰举行了有苏联、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意大利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参加的情报局成立会议。
情报局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联系及交流经验,协同行动,共同“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情报局的成立,加强了各国党之间的关系,迈出了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建立政治联盟的第一步,对于反对美国的称霸计划,争取世界和平,维护人民民主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为了冲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加强同东欧国家的经济联系,促进各国经济发展,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6国的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2月和1950年9月,阿尔巴尼亚和德意志民主德国又分别申请加入。
经互会的成立,使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紧密联系起来,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起到了积极作用。
再次,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在军事上,苏联为了对付美国的“遏制”,努力加强本国与东欧国家的防御力量,保障西部边界安全。
1955年5月14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等8国在华沙签订多边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即“华沙条约”。
成立华约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统一指挥缔约国拨归属下的武装部队。
自此,欧洲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军事集团,与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军事集团相抗37衡。
40年代末50年代初,从杜鲁门主义出笼,美苏冷战开始,到北约、华约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战后世界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
三、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一斗争贯穿了整个50年代。
(一)两大阵营在政治上的斗争主要表现为两面旗帜的较量和斗争。
帝国主义阵营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以防止共产主义扩张为幌子,在全球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到处支持反动独裁政权,镇压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
社会主义阵营则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团结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坚决斗争,维护世界和平,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
两大阵营的斗争还体现在意识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早在50年代,西方国家一些政要就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思想,妄图在社会主义国家复辟资本主义。
1953年1月15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国会的听证会上宣称,要推行一项更为有力的“解放政策”代替无效的“遏制政策”。
他主张以军事威胁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政治、文化渗透,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从内部解体”,并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这些国家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
对于帝国主义和平演变阴谋,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一方面揭露帝国主义的本质,在政治、思想和文化战线上开展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思想意识的运动;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革命传统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们,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二)两大阵营在经济上的斗争主要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配合政治上冷战的需要,企图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困难之机,以经济封锁手段扼杀社会主义国家。
1947年,美国宣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禁运。
1949年,美国又通过《出口管制法》,对苏联、东欧实行全面出口管制。
同年11月,美国发起成立了由美、英、法、意、荷、比、卢、挪、丹、加、德、葡、希、土15个国家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这是一个在美国操纵控制下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物资封锁和禁运的国际组织。
它规定,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这三类产品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
1952年又专门设立一个“中国委员会”,负责执行对中国的禁运,禁运的项目达400多种。
西方国家还采取了金融限制和高关税政策,取消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最惠国待遇,这种歧视政策基本堵死了东西方正常经济往来的渠道。
社会主义国家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它们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建立起与帝国主义并行的社会主义市场。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还注意发展同新兴独立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使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在50年代有了迅猛的发展,宣告了帝国主义以全面经济封锁来扼杀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的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