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限时训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含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检测题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含答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解析:选B 内环境稳态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时,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会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共同参与;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 )A.是在神经、体液与免疫共同调节下实现的B.内环境的成分和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C.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解析:选B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下实现的,这属于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这属于稳态的调节过程;内环境的稳态是体内细胞正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属于稳态的意义。
3.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错误的理解是(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解析:选D 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同一个体内环境的稳态也是动态的、相对的;血检指标的正常值的变化范围反映的是群体内环境的状态,与化验结果的“误差”无关。
4.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在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大量增加而pH基本不变。
2020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含答案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娥对点训练・题型■一内环境稳态及意义1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 •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 •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C答案C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体液、免疫系统等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A、B、D 的叙述都不全面,A、B、D错误,C正确。
2 •人体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A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B •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C.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D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答案D解析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因此人体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A、B、C错误,D正确3.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A .血糖含量相对稳定B •血浆渗透压相对稳定C.呼吸酶含量相对稳定D •血浆pH值相对稳定答案C解析血糖含量相对稳定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的稳态,A 错误;血浆渗透压稳态属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态,B 错误;呼吸酶属于胞内酶,不是内环境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范畴,C 正确;血浆pH 稳态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稳态,D 错误。
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中,分别属于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是( )①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于体液调节③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作的共同作用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A解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① 符合题意;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③符合题意,A正确。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材参考答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参考答案 1(一)问题探讨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
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思考与讨论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
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
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单项选择题1.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成分〔mmol/L〕Na+K+Ca2+Mg2+Cl﹣无机酸蛋白质①142 5.0 2.5 1.5 103.3 6.0 16.0②147 4.0 1.25 1.0 114.0 7.5 1.0A.①属于血浆,由于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②属于组织液,①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将招致②的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从发生场所分散到①至少需穿过5层磷脂分子层D.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缘由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答案】C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少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而人体的呼吸道对其没有过滤阻挠才干,因此会严重影响人们安康。
以下推测不合理的是〔〕A.PM2.5中的有害物质能够会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安康形成危害B.空气中超标细颗粒物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迅速增殖、分化C.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就会招致其pH呈酸性D.空气污染的主要缘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理才干【答案】C3.如图为初等植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流表示图,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①③都必需经过消化系统才干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流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停止物质交流【答案】C4.正常状况下,转氨酶主要散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活性很低。
当某种缘由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分裂后,可有少量转氨酶进入血浆。
这项理想可作为以下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动摇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内环境的生化目的能反映机体的安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稳态的静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进程的影响【答案】B5.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理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内环境的稳态与激素调理有关B.免疫系统对内环境的稳态也起着重要的调理作用C.内环境的稳态影响酶的活性,酶的活性反过去又影响内环境稳态的调理D.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理【答案】A6.对人体内环境中pH及调理途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维持在7~7.45之间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反响生成乳酸钠和碳酸C.血液中Na2CO3过多,就与H2C03结分解NaHCO3D.血液中C02过多时会抚慰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将CO2排出【答案】A7.以下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分歧地正常运转,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B.稳态是机体停止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艾滋病患者出现病症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衡有关D.人体维持稳态的才干是很强的,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动摇形状【答案】D8.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托机体的调理,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以下理想不是由外界环境要素变化惹起的是 ( )A.夏天临时呆在空调房间容易惹起〝空调病〞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降低C.人在水中〝憋气〞一段时间出来后,呼吸运动会清楚增强D.临时处于高温环境能够会惹起〝中暑〞【答案】C9.某同窗参与学校组织的春季越野赛后,觉得浑身酸痛,并随同着少量出汗等。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配套习题: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含解析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1.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A.维持体温处于较低水平B.使体内各处pH保持相同C.保持体内渗透压绝对不变D.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答案]:D2.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的速率加快B.渗透压下降C.细胞代谢紊乱D.糖尿病[答案]:C3.下图是一幅生物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D.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答案]:B4.下图表示向某生物血浆中滴加一定浓度的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pH的变化曲线,其中正确的结果是()[答案]:B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实例的是()A.人体的体温维持在37 ℃左右B.血浆pH维持在7.35~7.45C.血糖的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D.细胞核中DNA含量相对稳定[解析]:细胞核中DNA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细胞稳态的范畴,血浆渗透压、血糖浓度、血浆pH 都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范畴。
[答案]:D6.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时,两者的pH变化相同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解析]:稳态是一种相对的稳定,保持动态平衡。
血浆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以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共同调节下维持的。
[答案]:D7.下图表示某人从剧烈运动到运动结束,其血浆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 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由剧烈运动,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BC段下降是因为乳酸被分解了[答案]:B8.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至少有4种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解析]:参与维持稳态的系统及器官有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等,所以A项正确;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B项错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超过这个限度,稳态会被打破,C项正确;稳态对于器官保持机能正常起重要作用,D项正确。
高中人教版生物高二必修3练习:第1章_第2节_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_(有答案)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目标导航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2.从各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通过探究实验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阅读P7-8)1.原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内环境稳态(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阅读P8-9)1.维持稳态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2.参与稳态维持的系统主要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等。
3.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阅读P9-10)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血糖浓度和血液中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保证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3.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发挥作用。
判断正误:(1)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2)稳态是由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共同完成的。
()(3)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明显下降。
()(4)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1)×(2)×(3)×(4)×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及其调节机制1.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1)正是由于细胞不断进行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内环境,因此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
(2)内环境稳态的内容①理化性质⎩⎪⎨⎪⎧pH :7.35~7.45温度:37 ℃左右渗透压:770 kPa 左右(37 ℃时)②化学成分(水、无机盐、血糖等)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含量相对稳定。
2.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及调节机制(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结构基础。
高中生物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后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稳态是指(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细胞外液各项理化性质稳定不变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D2.下列有关人体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维持稳态依赖于机体神经—体液的调节网络B.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水和无机盐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由内环境的成分可推知某种疾病的发病风险解析:维持稳态依赖于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项不正确。
内环境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B项不正确。
细胞代谢在细胞内进行,C项不正确。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可根据内环境成分推知某种疾病的发病风险,D项正确。
答案:D3.下图所示为哺乳动物的某局部组织,其中①为毛细血管壁,②为红细胞,③为血浆,④为细胞内液,⑤为组织液。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B.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③pH的变化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需要穿过4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D.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而⑤中不含蛋白质解析:肌肉细胞在无氧条件下会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浆后与NaHCO3反应以维持pH相对恒定,即发挥作用的是NaHCO3;②为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而不是CO2;②中的氧气进入③需穿过1层膜,再经过①到达⑤需穿过2层膜,最后进入④需穿过1层膜,共4层膜,并且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由于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不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中,所以与③相比,⑤中含蛋白质较少,但不是没有。
答案:C4.下列病症中,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无关的是( )A.小腿抽搐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C.尿毒症D.组织水肿解析:小腿抽搐是由血浆中Ca2+浓度过低造成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不正常造成的;尿毒症是由血浆中尿素和无机盐过多引起的;组织水肿是过量的液体积聚在组织细胞间隙、皮下或体腔内造成的。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习题 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习题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Word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哪些疾病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①血友病②色盲③糖尿病④尿毒症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D[解析]①血友病由X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引起,属于遗传病;②色盲是由X染色体上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遗传病;③糖尿病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是内环境稳态破坏引起的疾病;④尿毒症是由于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导致内环境尿素等废物含量过高,对细胞产生毒害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破坏引起的疾病。
2.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答案] D[解析]要全面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涵义。
正常机体的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个范围内波动,这离不开机体调节及器官、系统的协调。
稳态概念包括3个方面:机体调节作用;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内环境相对稳定。
A选项中仅涉及pH相对稳定的原因,B选项恒定不变是错误的,C选项调节机制及协调活动的基础均是不全面的。
3.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主要是因为在淡水中()A.氧气浓度较低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答案] B[解析]海水的无机盐浓度高于淡水,海产鱼类长期适应海水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若在淡水中生活,因细胞内液渗透压大于淡水而大量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而无法生存。
4.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人体的组织细胞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人的血浆pH<7,主要是由于血浆中有HCO-3和HPO2-4C.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要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共同完成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赖于蛋白质[答案] A[解析]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和物质交换进行综合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训练(完成时间3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1.(2019·泰州一模)右图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③、④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①是细胞内液,其中不可能含有血红蛋白
C.与③、④相比,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①、②、③、④共同构成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2.(2019·宿迁一模)若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不会发生的是()
A.流感病毒在内环境中增殖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C.浆细胞产生抗体
D.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3.(2019·常州期初)研究已证实当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时,胰腺中大约1%的胰岛A细胞开始缓慢地转化为与胰岛B细胞类似的细胞。
这一转化过程能够实现的基础是()
A.胰岛A、B细胞中表达的基因相同
B.胰岛A、B细胞中遗传物质相同
C.胰岛A、B细胞中酶相同
D.胰岛A、B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相同
4.(2019·宿迁一模)(多选)人体内环境中蛋白质不具有的功能是()
A.调节生命活动
B.抵御抗原的侵害
C.参与运输氧气
D.催化葡萄糖分解
5.(2019·宿迁一模)(多选)低体温患者的体温会下降到35 ℃以下,严重的低体温患者常有意识障碍,剧烈颤抖、心动过缓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体温下降是患者产热总量明显低于散热总量的直接结果
B.可通过隔离保温、吸入暖的氧气等对低体温患者进行抢救
C.低体温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多
D.低体温患者是由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
6.(2019·无锡一模)(多选)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B.HCO-3、HPO2-4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红蛋白等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7.现有一只小鼠表现出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
某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该小鼠出现此症状的原因。
请回答:
(1)如果给小鼠注射________溶液后症状得到缓解,则说明该小鼠出现此症状的原因是血糖偏低,此种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注射________(填激素名称)来缓解此症状。
(2)出现题中所述症状的原因还可能是某部位病变导致甲状腺激素(TH)含量低。
上述症状的出现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该同学通过测量下列血液中相关激素含量来判定病变部位。
a.如果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偏多,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激素(TH)偏低,则说明病变部位为________,可通过注射________来验证该结论,若注射后血液中________激素含量明显升高,则说明该结论正确。
b.如果血液中TRH和TSH含量都偏多,TH含量偏低,则说明病变部位为________。
用a和b两种方法判定该小鼠异常病因所依据的原理是TH的分泌过程中存在________调节。
限时训练解析和答案
1.(2019·泰州一模)右图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②、③、④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①是细胞内液,其中不可能含有血红蛋白
C.与③、④相比,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①、②、③、④共同构成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解析②③④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①是细胞内液,可能含有血红蛋白;②是血浆,与③④相比,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②③④共同构成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答案C
2.(2019·宿迁一模)若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不会发生的是()
A.流感病毒在内环境中增殖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C.浆细胞产生抗体
D.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流感病毒不能在人体内环境中增殖;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T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其中的抗原;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浆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抗体与流感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性;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T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答案A
3.(2019·常州期初)研究已证实当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时,胰腺中大约1%的胰岛A细胞开始缓慢地转化为与胰岛B细胞类似的细胞。
这一转化过程能够实现的
基础是()
A.胰岛A、B细胞中表达的基因相同
B.胰岛A、B细胞中遗传物质相同
C.胰岛A、B细胞中酶相同
D.胰岛A、B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相同
解析胰岛A、B细胞中遗传物质相同,为转化过程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酶也不完全相同。
答案B
4.(2019·宿迁一模)(多选)人体内环境中蛋白质不具有的功能是()
A.调节生命活动
B.抵御抗原的侵害
C.参与运输氧气
D.催化葡萄糖分解
解析某些激素是蛋白质,比如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组织液中的胰岛素可降低血糖浓度,体现了蛋白质的调节功能;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组织液中的抗体可抵御病菌和病毒的侵害,体现了蛋白质的免疫功能;血红蛋白是氧运输的载体,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存在于内环境;催化葡萄糖的分解是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
答案CD
5.(2019·宿迁一模)(多选)低体温患者的体温会下降到35 ℃以下,严重的低体温患者常有意识障碍,剧烈颤抖、心动过缓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体温下降是患者产热总量明显低于散热总量的直接结果
B.可通过隔离保温、吸入暖的氧气等对低体温患者进行抢救
C.低体温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多
D.低体温患者是由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
解析体温恒定的维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下,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体温下降是患者产热总量明显低于散热总量的直接结果;对患者而言,体温下降的情况下,保温和吸入暖氧气都可以使体温上升,从而成为抢救病人的措施;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都能促进代谢,加快体内的产热过程,所以低体温患者体内两者的分泌量减少;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答案AB
6.(2019·无锡一模)(多选)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B.HCO-3、HPO2-4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红蛋白等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HCO-3、HPO2-4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但不含有血红蛋白,因为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内环境的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答案BD
7.(实验探究)(2019·昆明检测)现有一只小鼠表现出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
某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该小鼠出现此症状的原因。
请回答:
(1)如果给小鼠注射________溶液后症状得到缓解,则说明该小鼠出现此症状的原因是血糖偏低,此种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注射________(填激素名称)来缓解此症状。
(2)出现题中所述症状的原因还可能是某部位病变导致甲状腺激素(TH)含量低。
上述症状的出现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该同
学通过测量下列血液中相关激素含量来判定病变部位。
a.如果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偏多,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激素(TH)偏低,则说明病变部位为________,可通过注射________来验证该结论,若注射后血液中________激素含量明显升高,则说明该结论正确。
b.如果血液中TRH和TSH含量都偏多,TH含量偏低,则说明病变部位为________。
用a和b两种方法判定该小鼠异常病因所依据的原理是TH的分泌过程中存在________调节。
解析(1)小鼠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的原因可能是血糖偏低,可以通过注射葡萄糖溶液来缓解此症状,也可以通过注射胰高血糖素来缓解此症状。
(2)若小鼠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的原因是甲状腺激素含量低,则可说明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或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a.如果血液中TRH偏多,TSH和TH偏低,则说明病变部位为垂体,可通过注射TSH来验证该结论,若注射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则说明该结论正确。
b.如果血液中TRH和TSH含量都偏多,TH含量偏低,则说明病变部位为甲状腺。
用a 和b两种方法判定该小鼠异常病因所依据的原理是TH的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和反馈调节。
答案(1)葡萄糖胰高血糖素
(2)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或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a.垂体促甲状腺激素(或TSH)甲状腺 b.甲状腺分级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