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桂林山水》中巧妙的结构

合集下载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有以下两大特点:一、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语言美本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写,语言简洁明了。

同时,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一幅如画的桂林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心驰神往。

二、文章层次清楚、过渡自然、前呼后应、整齐划一的结构美这篇课文是按总起──分述──综合的顺序写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层次清楚地把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展现在我们眼前。

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

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3突出特点。

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作者面前。

采取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表现了一种整齐的美。

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因此,学习本文,应把重点放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借助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景色美,同时感受祖国的语言美。

二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前呼后应的谋篇布局法和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总之,本文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得力佳作。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

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注重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注意培养学生收集资源的习惯、能力及资料共享的意识。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⑴观察图画、录象中漓江的水;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

《桂林山水》教材解读

《桂林山水》教材解读

《桂林山水》教材解读《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一篇文章,本板块以山水风情为主题,不仅在语言上清新隽永,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在谋篇构局上更称得上是仿写的好范本。

本篇文章的作者陈淼更是独具慧眼,用精美的语言构成了一幅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画卷,堪称写景文章的典范。

文章开篇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市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让人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第二自然段先写漓江的水。

在作者的妙笔之下,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现它独特的美:“静”(感觉)、“清”(视觉)、“绿”(比喻形象)。

作者荡舟漓江后情感的流露,视觉的与众不同,写法上的温婉细腻,使每一位读者都置身于美景之中,陶醉于美景之中。

而欣赏美景的同时,那一串串文字又仿佛是灵动的音符,为读者奏响漓江水优美的乐章。

如果说漓江的水是一首歌,那么桂林的山就是它的复唱,作者以同样的手法在第三自然段再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

随之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描写来表达其“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的特点,巍巍峰峦,字字珠玑,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

青山围绕着绿水,绿水映衬着青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

“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点缀得更美了,令作者陶醉,读者共鸣。

结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更是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遥相呼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整篇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过渡自然、节奏明快、情景交融、感情强烈,淋漓尽致地袒露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赞美之情。

在文字音符的跳动中,秀美的山水风光尽显眼前,给读者以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

[精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桂林山水》知识点分析

[精选]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桂林山水》知识点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桂林山水》知识点
1. 作者简介
2. 相关背景
3. 主要内容
4. 分段及段意
1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陈淼,男,1927-1981,汉族。

辽宁大连人。

中共党员。

1949年毕业于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文学系研究生部。

历任全国文协创作员。

中央文学研究所教务所秘书,研究员。

中国作家协会秘书室主任,鞍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鞍山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专业作家。

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作品:散文集《早晨集》、《春雨集》,中篇小说《劳动姻缘》,短篇集《炼钢工人》、《红榜的故事》,话剧剧本《红旗歌》(合作)等。

2相关背景
桂林桂林,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

地处漓江西岸,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

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

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

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桂林山水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古迹、石刻等等。

3主要内容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山水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分段及段意
第一段(1)写作者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第二段(2-3)分别写了漓江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第三段(4)桂林山水的感受。

《桂林山水》中巧妙的结构

《桂林山水》中巧妙的结构

《桂林山水》中巧妙的结构
看图学文--《桂林山水》,不仅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而且结构巧妙。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

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

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

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

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

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

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卷看不完的画卷。

篇末的两句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

总结句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前文“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桂林山水课文解析

桂林山水课文解析

桂林山水课文解析桂林山水课文解析《桂林山水》是现代作家陈淼于1962年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

文章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吸引读者;接下来分述漓江水是如何地“静、清、绿”,桂林山是如何地“奇、秀、险”,使漓江水、桂林山与众不同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桂林山水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解析大家也看出来,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

那么好在哪里?我们下面就来分析。

首先,要讲明一个我们一直强调的观点:阅读、分析与写作是一回事,不是三回事。

现在我们分析课文,其实就是阅读。

同时,也是来学习写作,看看范文中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领会的。

我们先分析一下本文的结构。

本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所以本文的开头就用了一个引经据典的手法开门见山。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什么叫引经据典的手法?我们在书中讲到:诗词、歌赋、俗语、故事、名言警句等等,都包括在内。

借古论今,谈天说地——上识天文下知地理。

好的作文,一定要谈古代论今朝!看一下历届高考的满分作文,哪个不谈古论今?哪个不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谈天说地;引经据典,天南海北,既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平时深厚的积累,又可以体现出作文主题的深度及广度。

《桂林山水》文本解读

《桂林山水》文本解读

2017.01小学语文教学《桂林山水》是S 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游记散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重点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开篇以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开头,描写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与桂林山的奇、秀、险,最后同样以名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

通篇语言自然流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笔者重点谈谈自己对该课的解读,以便把桂林山水的美真正“种植”在课堂中,让课堂始终洋溢着一种美。

一、与文本对话,感知桂林山水的景色美从题目来看,课文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对于漓江的水,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平铺直叙,直接描述,而是先从大海与西湖进行引入,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漓江水的另一种美。

接着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重点渲染漓江水的特征,即静、清、绿。

对于桂林的山来说,作者同样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从泰山、香山出发,村托桂林的山的不拘一格,重点突出其奇、秀、险的特征,最后同样也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的写法让人始终置身于“美”中,犹如“人在画中游”。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桂林山水画面,同时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在欣赏美的同时,学会概括与归纳,从深层次感受文本主题,感受景色之美。

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概括漓江水的特征,接着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品味桂林山的美,尝试让他们自行归纳其特征。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符合教学理念,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二、与想象对话,感知桂林山水的语言美文字是抽象的,画面也是静态的,要真正将桂林山水的美融入学生心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介,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让学生感知桂林山水的美,感知那种景色美、语言美。

首先,文章的节奏很美。

如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像“拔地而起”“形态万千”怪石嶙峋”等等,读来让人觉得节奏明快,韵味十足。

其次,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比如“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这些句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越是走近文字,越能感受其中的美。

桂林山水课文解析

桂林山水课文解析

桂林山水课文解析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是《桂林山水》的开端,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桂林山水课文解析,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大家也看出来,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

那么好在哪里?我们下面就来分析。

首先,要讲明一个我们一直强调的观点:阅读、分析与写作是一回事,不是三回事。

现在我们分析课文,其实就是阅读。

同时,也是来学习写作,看看范文中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领会的。

我们先分析一下本文的结构。

本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所以本文的开头就用了一个引经据典的手法开门见山。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什么叫引经据典的手法?我们在书中讲到:、歌赋、俗语、、名言警句等等,都包括在内。

借古论今,谈天说地一一上识天文下知地理。

好的作文,一定要谈古代论今朝!看一下历届高考的满分作文,哪个不谈古论今?哪个不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谈天说地;引经据典,天南海北,既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平时深厚的积累,又可以体现出作文主题的深度及广度。

我们再来看看今人作品的引经据典。

李健吾的作品《雨中登泰山》,开头是这样写道: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象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桂林山水》课文内容详解

《桂林山水》课文内容详解

《桂林山水》课文内容详解《桂林山水》课文内容详解《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桂林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桂林山水》课文内容详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课文一开始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

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我国名胜中的地位,同时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

“桂林山水甲天下”,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甲”是第一的意思。

接着分别具体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写漓江的水,先用“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一句,拿大海、西湖同漓江的水相比,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的“波澜壮阔”,也不同于西湖的“水平如镜”,漓江的水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一个“却”字,说明大海、西湖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的水相媲美,可见漓江的水是多么迷人!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突现“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然后通过写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漓江之水的`静。

再写桂林的山。

写桂林的山抓住“奇、秀、险”的特点来写。

先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

接着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具体写山的“奇、秀、险”。

山的“奇”表现在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连绵不断,而桂林的山是“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并且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峰排列在漓江两岸。

山的“秀”是指山很秀美,表现在山的色彩明丽。

“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既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形状像“屏障”,像“竹笋”,同时也生动地描绘了山的色彩明丽和鲜亮。

山“险”表现在山石奇形怪状,重重叠叠,并且高耸突出。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作者当时的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山水》中巧妙的结构
《桂林山水》,不仅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而且结构巧妙。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

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

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

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

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

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

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卷看不完的画卷。

篇末的两句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是全文的总结句。

总结句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前文“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