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公共基础常识测验试题一

合集下载

2013陕西省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3陕西省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克服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应是( )。

A.国家有计划制定价格B.计划定价为主、市场自由价格为辅C.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D.以企业自由定价为主3、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联系4、物质的唯一的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运动变化性D.广延性5、初中生陈某因经常敲诈同学的小额钱财,曾被公安机关拘留15天,但他仍执迷不悟,不思悔改,后又因持刀抢劫他人钱财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

这一材料说明( )。

A.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在于对社会危害的程度不同B.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C.陈某的前后行为都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应受到行政处罚D.陈某的前后行为都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7、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量的变化B. 一切变化和过程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 事物范围的扩大8、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这项规定体现出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 )。

A.一致性B.矛盾性C.对立性D.排斥性9、内容重要并紧急需要打破常规优先传递处理的文件叫做( )。

2013浙江省公共基础知识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3浙江省公共基础知识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正确答案:A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正确答案:A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C.连续性和阶段性(飞跃性)的统一D.直线性和循环性的统一正确答案:C4、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正确答案:C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正确答案:D6、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正确答案:A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承认事物的质变正确答案:C8、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

A.一般方法B.经验材料C.理论结论D.具体方法正确答案:A9、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正确答案:C1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C.连续性和阶段性(飞跃性)的统一D.直线性和循环性的统一正确答案:C11、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

2013河南省《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2013河南省《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内因和外因
正确答案:D
34、“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正确答案:D
3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C
11、否定方面是指( )。
A.保持事物自己存在的方面
B.促使事物走向死亡的方面
C.事物内部好的方面
D.事物内部坏的方面
正确答案:B
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D.不可知论
正确答案:C
6、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开放性
正确答案:A
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正确答案:A
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正确答案:A
15、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错误是由于忽视了事物的(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正确答案:D

2013年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及试题

2013年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及试题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013年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及试题

2013年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及试题

古 拓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 拓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详 拓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旧 拓拓拓拓 拓拓拓旨 拓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闭 拓拓拓 闭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拓绩 拓拓拓拓拓拓绪 拓拓拓叫 拓拓拓拓独 拓拓拓古口古口 拓拓拓拓拓古古古古 拓拓拓拓拓拓古该古该 拓拓拓拓拓古详古详 拓拓拓古 拓该 拓详 拓古旧古旧 拓拓拓拓拓拓古旨古旨 拓拓拓 拓古 拓该 拓详 拓古绩古绩 拓拓拓古 该 详 旧 拓古绪古绪 拓拓拓拓拓古 拓该 拓详 拓拓拓古叫古叫 拓拓拓古 拓该 拓拓拓古独古独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口该口拓拓拓 拓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该古该古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该该该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详该详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该旧该旧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旨该旨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绩该绩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绪该绪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古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详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旧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旨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绩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绪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 拓拓拓叫拓拓 拓拓拓拓独拓拓古独叫旧 古口 拓 拓拓拓古口古口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旧 拓拓古古拓拓古古拓拓 该口古口 拓拓拓 古 该 详 旧 旨 绩 绪 叫 古口 拓拓古该拓拓古该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古 拓拓拓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拓拓拓 旧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古详拓古详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古旧拓古旧拓拓 古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旧 拓拓拓 拓拓拓致诡 拓拓拓B诡 拓拓拓时诡 拓拓拓请诡 拓拓拓诸诡 拓拓拓对诡 拓拓拓拓拓 旨 拓拓拓 拓拓拓 绩 拓拓拓 拓拓古旨拓拓古旨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古绩拓拓古绩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拓古绪古绪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旧 拓拓拓 旨 拓拓拓拓古叫古叫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古独古独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口该口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古该古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该该该拓拓拓古独绪独 拓拓拓古独叫该 拓拓拓古独叫旧 拓拓拓古独独绪 绪 古 拓拓拓古独独独 古该 该口 拓拓拓古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古 该 详 旧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拓拓拓 古 拓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详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古 该 详 旧 旨 绩 绪 拓拓拓 古 该 详 旧 旨 绩 绪 拓拓拓 古 该 详 旧 旨 绩 绪 叫 独 古口 拓拓拓拓旧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拓旨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拓绩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旧 拓拓拓 旨 拓拓拓 绩 拓拓拓 绪 拓拓拓拓绪拓拓 拓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旧 拓拓拓 旨 拓拓拓拓叫拓拓 古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旧 拓拓拓 拓拓拓 旨 拓拓拓 拓拓拓 绩 拓拓拓 拓拓拓 绪 拓拓拓拓独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 拓拓拓古口古口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古古拓拓古古拓拓 拓拓拓 致诡 B诡 时诡 请诡 拓拓拓 致诡 B诡 时诡 请诡 诸诡 拓拓拓 致诡 B诡 拓拓拓古该拓拓古该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 拓拓拓拓古详古详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古旧拓拓古旧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古旨拓拓古旨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拓拓古绩古绩拓拓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古绪拓拓古绪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古叫拓拓古叫拓拓 古 拓拓拓 拓拓拓 拓 该 拓拓详 拓拓旧 拓旨 拓拓古独拓拓古独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拓该口该口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该古拓拓该古拓拓 拓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该该拓拓该该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详该详拓拓拓 拓拓拓 古 该 详 旧 旨 拓拓拓该旧该旧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叫 拓拓拓 拓拓拓该旨该旨拓拓拓 古 拓拓拓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旧 拓拓拓 拓拓拓该绩该绩拓拓拓 古 该 详 旧 旨 绩 拓拓拓 拓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绪拓拓拓 古 该 详 旧 旨 绩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古 该 详 旧 旨 拓拓拓拓该叫该叫拓拓 拓拓拓 古 该 详 拓拓拓古独独绪 拓拓拓 拓拓拓拓该独该独拓拓 拓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旨旨 绩独 拓拓拓 旧 拓拓拓 旨 拓拓拓 拓拓详口拓拓详口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旧 拓拓拓 旨 拓拓拓 绩 拓拓拓 绪 拓拓拓 叫 拓拓拓详古拓详古拓拓 古 该 详 旧 旨 绩 绪 叫 独 拓拓拓 古 该 详 旧 旨 绩 绪 叫 独 拓 拓拓详该拓拓详该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旧 拓拓拓 旨 拓拓拓详详拓拓详详拓拓 拓拓拓 古 该 详 旧 拓拓拓 古 该 详 拓拓拓拓拓详旧详旧拓拓 拓拓拓 古 旨旨拓拓拓 该 旨绩 拓拓拓详旨详旨 拓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详绩详绩 拓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详绪详绪 拓拓拓拓 拓古 拓该 拓详 拓拓拓拓详叫详叫 拓拓拓拓详独详独 拓拓拓拓旧口旧口 拓拓古 拓古详独 古旧口 拓旧古旧古 拓拓拓拓旧该旧该 拓拓拓拓绩口口口 旧口还 拓旧详旧详 拓拓拓旧旧旧旧 拓拓拓拓旧旨旧旨拓拓拓 该 拓拓拓 拓拓拓旧绩旧绩拓拓拓 该旨还 拓拓拓 古 该 拓拓拓 拓拓拓旧绪旧绪 拓拓拓拓 古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拓拓拓 旧 拓拓拓 拓拓拓 旨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绩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绪 拓拓拓旧叫旧叫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旧独旧独拓拓拓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古拓拓拓 拓拓拓该拓拓拓 拓拓拓详 拓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旧 拓拓拓旧拓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旧 拓拓拓旨拓拓拓 拓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绩拓拓拓 古 拓拓拓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拓拓拓绪拓拓拓拓拓拓 拓拓拓拓拓叫拓拓 拓 拓拓拓拓独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古口拓拓古口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拓拓拓 旧 拓拓拓 旨 拓拓拓 绩 拓拓古古拓拓古古拓拓 拓拓拓古独叫该 拓拓拓古独叫叫 拓拓拓古独独详 拓古独独叫拓古该拓拓古该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古详拓古详拓拓 拓拓拓拓古旧古旧拓拓 古 古独叫旧 古独独详 拓拓拓 古独叫该 古独叫绩 拓 古独叫绩 古独叫叫古独叫独 古独独详 绩 古独独详 叫 古旧 拓拓拓 该 古独独详 古独独绩 拓拓拓古旨古旨拓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古绩古绩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古绪古绪拓拓拓 拓拓拓古叫古叫拓拓拓 拓拓拓 独 拓拓拓古独古独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口该口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该古该古拓拓拓拓拓拓 拓拓拓拓该该该该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旧 拓拓该详拓拓该详拓拓 拓拓拓拓该旧该旧拓拓 拓拓拓 古 古口 拓拓拓 该 详口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旧 绪 拓拓该旨拓拓该旨拓拓 古旨 详口 拓拓拓 拓 拓拓拓该绩该绩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旧 拓拓该绪拓拓该绪拓拓 拓拓拓 旧口还 绪旨还 拓拓拓 详口还 旨口还 拓拓拓 详口还 旨口还 拓拓拓 旨口还 拓 拓该叫拓拓该叫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拓拓拓 旧 拓拓拓该独拓该独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旧 拓拓拓 旨 拓拓拓拓详口详口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详古拓拓详古拓拓 古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详 拓拓拓详该拓拓详该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详详拓拓详详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拓拓拓拓古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拓拓该拓拓 拓 拓古 拓该 拓详 拓旧 拓旨 拓绩 拓拓拓详古 拓拓拓拓该 拓拓拓拓拓拓拓详 拓拓拓旧 拓拓拓拓拓旨 拓拓绩 拓拓拓拓旧古 拓拓拓该 拓拓拓拓拓拓拓拓详 拓拓拓旧 拓拓拓旨 拓拓拓绩 拓拓旨 拓拓拓拓拓拓拓绩 拓拓旨 详 旧 拓拓详 旧 拓拓旨口 拓拓旧 旧 拓绪 拓拓古 拓 该 拓详 拓旧 拓旨 拓绩 拓绪 拓叫 拓拓拓独 拓拓拓拓古口古口 拓拓拓古独古该 拓拓拓拓古古古古 拓拓古 拓该 拓详 拓旧 拓旨 拓绩 拓绪 拓叫 拓独 拓古该古该 拓拓古 该 详 旧 旨 绩 绪 叫 拓拓拓古详古详 拓拓拓拓 古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旧 拓拓拓 拓拓拓古旧古旧 拓拓拓拓 古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该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详 拓拓拓 拓拓拓 拓拓拓 旧 拓拓拓 拓拓拓古旨古旨 拓拓拓拓 拓拓拓拓1 30拓拓1.2009 3 8 ——拓拓A. B.拓拓C. 拓拓D.拓拓2.2009 2 28 " "l8 l2拓拓A.15拓B.16 C.17 D.18拓拓3.2008 12 15拓拓A. B. 拓C. 拓D.拓拓4.2008 11 3 1 1 45拓拓A. B. C.拓拓D.拓拓5.拓拓A. B. C. D.拓拓6.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7.拓拓A. B.拓拓C. D.拓拓8. " " " "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9.拓拓A. B.拓拓C. D.拓拓10.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11. " "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12.拓拓A. B.拓拓C.拓拓D.拓拓13.拓拓A. B.拓拓C. D.拓拓14.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15.拓拓A. B.拓拓C. D.拓拓16.拓拓A. B.拓拓C. 拓D.拓拓17.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18.拓拓A.6 B.12 C.18 D.24拓拓19.拓拓A. B. C. D.拓拓20.拓拓A. B. C.D.拓拓21.拓拓A. B.拓拓C. D.拓拓22.拓拓A.拓拓B.拓拓C. " "拓拓D.拓拓23.拓拓A. B. C. D.拓拓24.拓拓A. B.拓拓C.D.拓拓25.拓拓A. B. C. 拓D.拓拓26.拓拓A. B. 拓C. D.拓拓27.拓拓A. B. 拓C. D.拓拓28.拓拓A. B. C. D.拓拓29.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30.拓拓A. B. 拓C. D.1.A 2009 3 8 ——A.拓拓2.D 18 18 12 D.拓拓3.B B.拓拓4.C 12008 11 3 C.拓拓5.C拓拓6.B 拓拓7.C A B D C拓拓8.A " " " "拓拓9.C拓拓10.C ABD拓拓11.D D " " " " 2000 2 "12.A拓拓13.D 9拓拓14.B 拓拓15.D拓拓16.B拓拓17.C拓拓18.C拓拓19.C A B D C拓拓20.C拓拓21.D拓拓22.A BCD拓拓23.D " "拓拓24.D " " ABC D拓拓25.A 1 234拓拓26.C拓拓27.C拓拓28.A拓拓29.A拓拓30.C1 20102 15 ( )拓拓A 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2 2010 1 22 ( )拓拓A拓拓B拓拓C “ ”拓拓D拓拓3 ( )拓拓A BC 拓D拓拓4 ( )拓拓A B拓拓C拓拓D拓拓5 (拓拓A B拓拓C D拓拓6 ( )拓拓A B拓拓C D拓拓7 “ ” ( )拓拓A B拓拓C D拓拓8 “ ” ( )拓拓A B拓拓C D拓拓9 ( )拓拓A B C D拓拓10 ( )拓拓A B拓拓C D拓拓11 10 ( )拓拓A B拓拓C D拓拓12 ( )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13 ( )拓拓A B拓拓C D拓拓14 ?( )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15 ( )拓拓A拓拓BC拓拓D16 ( )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 “ ”拓拓17 “ ” ( )拓拓A B拓拓C D拓拓18 ( )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 “ ” “ ”拓拓19 ( )拓A拓B拓C拓D 1 4 5拓拓20 ( )拓拓A B C 拓拓D拓拓21 ?( )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22 “ ” ?( )拓拓A 拓B拓拓C D23 ?( )拓拓A B拓拓C D拓拓24 3 “ ”拓拓 ?( )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25 ?( )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26 30 40 50 ?( )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27 ?( )拓拓A 拓B拓拓C 拓D拓拓28 ( )拓拓A. B拓拓C D拓拓29 “ ” “ ” )拓拓A B拓拓C D拓拓30 ( )拓拓A 拓B拓拓C拓拓D拓拓1 C 2010 2 15 “ ” c拓拓2 D 4 23 9 2 18 5 D D 拓拓3 B B拓拓4 C C拓拓5 A A拓拓6 B ( ) “ ” “ ” “ ” B拓拓7 A“ ” A 拓拓8 B “ ” “ ”A C DB 拓拓9C c拓拓10 C A D c拓拓11 A A 拓拓12 D D拓拓13 D “ D D拓拓14 B拓拓 A B “ ”C D B拓拓15 A A拓拓16 D A BC DD拓拓17 A A拓拓18 D “ ” D拓拓19 D l D拓拓20 D D拓拓21 B 101 “ ” B拓拓22 D D拓拓23 c —— 13 1 C 拓拓24 B 6 11 “ ” “ ”( ) B拓拓25 D ABC D拓拓26 B 32 “ ……( ) ” 11 “ ” 35 “ ” B 15 “ ” 50 “ ( ) ” B拓拓27 C 3 “ ( ) ( ) ” C拓拓28 D D拓拓29 B “ ” “ ” “ ” “ ” “ ” B拓拓30 A “ ” A1 2011 (拓)拓拓A 8%拓拓B 6%拓拓C 5%拓拓D 4%拓拓2 2011 3 10 (拓)拓拓A 拓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3 “ ” (拓)拓拓A 拓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4 (拓)拓拓A 拓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5 (拓)拓拓A 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6 (拓)拓拓A 拓B 拓C 拓D拓拓7 (拓)拓拓A 拓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8 (拓)拓拓A 拓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9 “You and me from one world we are family Travel dream a thousand miles meeting in Beijing Come together put your hand in mine You and me, from one world, we are family ” You and Me (拓)拓拓A 拓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10 “ ” (拓)拓拓A 拓拓B拓拓CD11 “ ; ” (拓)拓拓A 拓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12 “ ”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13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 “ ”拓拓14 (拓)拓拓A 拓B 拓C 拓D拓拓15 (拓)拓拓A拓拓B “ ”拓拓C 拓拓D拓拓16 “ ” (拓) 拓拓A 拓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17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18 “ ”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19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20 (拓)A 拓B 拓C 拓D21 (拓)拓拓A 拓B 拓C 拓D拓拓22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23 (拓)拓拓A 拓B拓拓C拓拓D拓拓24 (拓)拓拓A 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25 70% ; 90%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26 (拓)拓拓A 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27 “ ”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28 (拓)拓拓A 7 ;拓拓B ;拓拓C ;拓拓D拓拓29 (拓)拓拓A ;拓拓B ;拓拓C ;拓拓D拓拓30 (拓)拓拓A 拓B拓拓C 20拓拓D 15拓31 1/5 (拓)拓拓A 1/2拓拓B 2/3拓拓C 1/2拓拓D 2/3拓拓32 (拓)拓拓A 拓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33 (拓)拓拓A ;拓拓B ;拓拓C ;拓拓D拓拓34 (拓)拓拓A 拓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35 (拓)拓拓A 拓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36 (拓)拓拓A 拓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37 (拓)拓拓A 拓拓B拓拓C 拓拓D拓拓38 (拓)拓拓A 拓B 拓C 拓D拓拓39 (拓)拓拓A 拓拓B 拓拓C 拓拓D拓拓40 (拓)拓拓A 拓拓B拓拓C : - []D1 D拓 2011 8% ; ; 4% ; 900 4.6% ;拓拓2 C拓 2011 3 10拓拓3 C拓 C拓拓4 B拓B拓拓5 A拓 A拓拓6 A拓 A拓拓7 A拓 A拓拓8 C拓 A ; B ;D C拓拓9 A拓 2008 A拓拓10 C拓 ; “ ” “ ”A B ;DC11 A拓 A拓拓12 C拓 C A拓拓13 C拓 “ ” “ ” “ ” A B D C 拓拓14 C拓 ; ;拓拓15 D拓 2004 8 22 100 “ ” D拓拓16 A拓 “ ” A拓拓17 D拓 A ;B ;C ;D D拓拓18 D拓 ABC “ ”D拓拓19 B拓 B拓拓20 A拓 A拓21 D拓 D拓拓22 B拓 ( ) A C D B 拓拓23 D拓 ; ; ; D拓拓24 B拓拓拓(1) “ ” ;拓拓(2) B 拓拓25 B拓 B拓拓26 B拓 ; ; ; B拓拓27 C拓 C拓拓28 B拓 48 “拓拓( ) ;拓拓( ) ;拓拓( ) ;拓拓( ) ;拓拓( )拓拓 ” 42 B B 拓拓29 A拓 A拓拓30 C拓 16 “ ” C拓拓31 D拓 64 “ ” D拓拓32 C拓 4 “ ( ) ;( ) ;( ) ;( ) ;( ) ;( ) ;( ) ”拓拓 5 “ ( ) ;( ) ;( ) ;( ) ” C拓拓33 A拓 3 4 “ ”拓拓34 C拓 89 C拓拓35 C拓 C拓拓36 A拓 37 A拓 A拓拓38 A拓 39 B拓B40 B拓 10 1 2 ;B31 70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D拓拓32 拓拓拓(1)拓拓(2)拓拓(3)拓拓(4)拓拓A (1)(2) B (2)(3) C (2)(4) D (1)(4)拓拓33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34 1000 拓拓拓A 100 拓B 200 C 300 拓D 350拓拓35 拓拓拓A B拓拓C D拓拓36 拓拓拓A B拓拓C D拓拓37 拓拓拓A B拓拓C D “ ”拓拓38 “ ”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D拓拓39 拓拓拓A B C D拓拓40 19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41 拓拓A B C D拓拓42 “ ” 拓拓拓A B C D拓拓43 拓 A B C D拓拓44 拓拓拓A B拓拓C 拓D拓拓45 拓拓拓A B 拓C D46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 ( )拓拓D拓拓47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48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 A B拓拓D拓拓49 拓拓拓A B拓拓C D拓拓50 拓 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51 15 10 拓拓拓A 15 B 10 拓C 5 拓D 5 10拓拓52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53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54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55 拓拓拓A “ ”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56 ?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57 2 ?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58 ? 拓拓拓A B拓拓C D拓拓59 拓拓拓A 5 B 10 C 15 拓拓D 7拓拓60 14 拓拓拓A B C D拓拓61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62 ?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 18拓拓63 “ ” 拓拓拓A拓拓B拓拓C拓拓D拓拓64 拓拓拓A B拓拓C D拓拓65 拓拓拓A 拓B拓拓C 拓D拓拓66 拓拓拓A B拓拓CD拓拓67 拓拓拓A 拓B C D拓拓68 ( )拓拓A B C 拓D拓拓69 拓拓拓A 拓B 拓C 拓D拓拓70 2010 1 19 拓拓拓A B ( )拓拓C ( ) D 200931 B[ ]ACD “ ”B拓拓32 C[ ] (1) (2) (3) (4)拓拓33 C[ ] ABC D拓拓34 B[ ]拓拓35 A [ ]拓拓37 B[ ] B 拓拓38 A [ ] ( ) A B拓拓39 D [ ] “ ”拓拓40 B[ ]19 B 拓拓41 B [ ]拓拓42 D [ ] “ ” “ ”D拓拓43 C[ ] 拓拓拓拓 C拓拓44 B[ ]拓拓45 C[ ]拓拓46 A [ ]拓拓47 D[ ] l946拓拓48 C[ ]拓拓49 D[ ] 101 D拓拓51 C[ ] 8310 83 2C拓拓52 B[ ] B拓拓53 B[ ] 133 6 232 234拓拓54 C[ ] “ ”C A B D拓拓55 D[ ] (nano materia1) 1 100拓拓59 B[ ] 40 “ ”拓拓60 B[ ] 25 “ ” 8拓拓61 B [ ]拓拓62 A[ ] 34 “ 18 ” A拓拓63 C[ ]拓拓64 A[ ]拓拓65 C[ ]拓拓66 D[ ] 拓拓67 D[ ] D拓拓68 B[ ]拓拓69 B[ ]1581 “ ”拓拓70 B[ ]2010 1 19 ( ) B。

2013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2013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2013公共基础知识真题2013年的公共基础知识真题考察了当时社会热点话题、历史事件、科技发展、艺术文化等内容。

本文将根据真题内容,以逐个选项的形式进行论述,让你更好地理解和回答这些题目。

第一题:某市政府开展的"无偿献血日"活动的目的是什么?A. 提高群众的自觉献血意识。

B. 鼓励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参与献血。

C. 鼓励公民主动无偿献血,增加血液库存。

D. 促进献血科普教育的开展。

答案:C. 鼓励公民主动无偿献血,增加血液库存。

第二题:2013年大陆电影《一代宗师》主演有谁?A. 周迅、章子怡。

B. 梁朝伟、张曼玉。

C. 杨紫、杨幂。

D. 刘德华、张学友。

答案:B. 梁朝伟、张曼玉。

第三题:2013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多少?A. 7.5%。

B. 7.7%。

C. 7.9%。

D. 8.1%。

答案:A. 7.5%。

第四题:下列哪个事件不属于2013年发生的?A. 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

B. 马航MH370航班失联。

C. 五一劳动节正式成为法定假日。

D. 世界上首个3D打印人类器官诞生。

答案:C. 五一劳动节正式成为法定假日。

第五题:下列哪个国家首都不是位于欧洲?A. 俄罗斯。

B. 法国。

C. 西班牙。

D. 美国。

答案:D. 美国。

第六题:下列哪个人物是中国古代文化名人?A. 李白。

B. 马克思。

C. 爱因斯坦。

D. 巴菲特。

答案:A. 李白。

第七题:下列哪个发明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A. 电视。

B. 互联网。

C. 汽车。

D. 电话。

答案:B. 互联网。

第八题:以下哪个国家不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A. 德国。

B. 英国。

C. 中国。

D. 俄罗斯。

答案:A. 德国。

第九题:以下哪种酒精饮品在中国备受青睐?A. 白酒。

B. 红酒。

C. 啤酒。

D. 清酒。

答案:A. 白酒。

第十题:以下哪个城市不属于世界七大奇迹之一?A. 罗马。

B. 开罗。

C. 墨西哥城。

2013年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2013年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历年河南事业单位招聘真题汇总】热点推荐:河南公职考试真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请将选定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

共33题,每小题1分,共33分。

)•(1). 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条件主要指( )。

A.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应当合法B. 民事法律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守法公民C. 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与形式合法D. 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参考答案:D•(2). 犯罪行为的最基本特征是( )。

A. 刑事违法性B. —定的社会危害性C. 应受惩罚性D. 行为人具有可罚性参考答案:B•(3). 在法律的作用中,发挥实施其他作用的保障的是( )。

A. 指引作用B. 评价作用C. 强制作用D. 预测作用参考答案:C•(4). 主管部门审批辞职申请,以( )为限。

A. 两个月B. 三个月C. 四个月D. 半年参考答案:B•(5).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案件由( )审理,依法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A. 人民检察院B. 人民法院C. 监察机关D. 上一级行政机关参考答案:B•(6). 下列不属于行政强制措施种类的是( )。

A. 扣押财物B. 冻结存款C. 查封场所D. 吊销营业执照参考答案:D•(7). 不论行为人的国籍与住所,只要行为人损害了某国利益,都适用该国家的法律效力原则是( )。

A. 属人主义原则B. 属地主义原则C. 保护主义原则D. 折衷主义原则参考答案:C•(8). 代位继承适用的范围是( )。

A. 遗嘱继承B. 法定继承C. 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D. 遗赠扶养协议参考答案:B•(9). 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既未终止又未续订,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仍存在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 )与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

A. 可以B. 应当C. 有权D. 应提前30天参考答案:B•(10). 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 )。

2013云南省公共基础知识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3云南省公共基础知识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C.阶级统治的工具 D.由军队、法庭、监狱等组成的暴力机关
16、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1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8、行政处罚只能( )。
A.对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人实施
B.由公安机关执行
C.处罚公务员或公民个人,而不能处罚单位或组织
D.是国家特定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的个人或组织依法采取的惩戒措施
9、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
⑤集体主义 ⑥严格自律,勤俭节约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13、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联系
1
A.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
B.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C.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20、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
A.多样性 B.统一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
21、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这首诗说明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常识测验试题一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1.第一次技术革命是指:A ~A.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转变B.蒸汽机的发明~C.信息技术的出现D.工业无产阶级的出现~2.最先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并提出“星云假说”的人是:C ~A.哥白尼B.托勒密~C.康德D.布鲁诺~3.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A ~A.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B.电磁波的发现~C.飞机的诞生D.能源的广泛应用~4.第一次将邓小平理论明确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文件是:D ~A.198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国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B.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C.1997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所致的悼词~D.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5.把我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A ~A.《马关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6.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会议是:D ~A.德黑兰会议B.开罗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7.1954年英国利用研究机进行了垂直起落试验。

1962年英国试飞成功垂直起落试验机P-1127和“茶隼”。

在此基础上,英国于1967年发展成功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垂直起落战斗机:B ~A.“幻影”战斗机B.“鹞式”战斗机的~C.“鱼鹰”战斗机D.F-16战斗机~8.(的)是激光唱机的简称,是当代激光应用技术最为成功的杰作之一。

B ~A.盒式唱机B.“CD”唱机~C.VCDD.镭射电唱机~9.门捷列夫于1869年提出的化学周期表,经过科学实践验证和补充,逐渐成为无机化学和分析的化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 C A.罗蒙诺索夫B.法拉第~C.门捷列夫D.柯塞尔~10.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

在组织中,社会个体往往被安排到固定职位上发挥其职能,他们只能按所属组织的要求来行动。

这样,每一组织都以(社会不平等)为基础,而否定实质性的合理性,即以自己对事件的看法为基础,发挥其才智,并能知晓他们的行为后果。

D ~ A.职能分化B.社会化~C.功能上的合理化D.社会不平等~参考答案一~1 A 6 D ~2 C 7 B ~3 A 8 B ~4 D 9 C ~5 A 10 D ,11.世界地球日是每年的:A ~A.4月22日B.12月1日~C.3月12日D.5月1日~1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一个重要文件是:D ~A.海洋公约B.世界自然保护大纲~C.人类环境宣言D.21世纪议程~1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A ~A.光是直线传播的B.光的折射原理的~C.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光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D.以上均不对~14.注射前,应首选用消毒液体是:A ~A.碘酒~B.酒精~C.盐水~D.高锰酸钾~1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方针是:A ~A.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捕B.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C.政治诱降和军事打击并重D.速战速决、武力征服~16.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是尚书B ~A.史记B.尚书~C.周易D.春秋公羊传~17.勤政为民,真抓实干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要求A~A.勤政为民,真抓实干B.体察民情~C.了解民情D.倾听群众呼声~18.(的)是社会中一切制度化关系(包括各分层标准间的制度化关系)的基础和依据。

D ~A.生产力水平B.阶级关系~C.社会关系D.所有制开形式~19.(的)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它将微处理器和一些其他装置通过集成电路集成在一小块电路板上而构成的计算机的核心部分。

B ~A.芯片B.CPU ~C.RAMD.磁盘~20.(的)是一种全隐身战略轰炸机,它采用新型的飞翼式动外形,即没有平尾、翼身融合的布局形式。

A ~A.B-2B.F-115 ~C.F-117D.F-22 ~参考答案~11 A 16 B ~12 D 17 A ~13 A 18 D ~14 A 19 B ~15 A 20 A ~21.陆地自然垂直划分的标志是:B ~A.热量B.植被与土壤~C.岩石D.河流~22.既不临海又不与邻国接壤的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是:D ~A.广西壮族自治区B.西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宁夏回族自治区~23.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故从南极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吹的风是:D ~A.自南向北运行B.自北向南运行~C.呈顺时针方向D.呈反时针方向~24.在太阳系中:C ~A.九大行星中,木星的体积最大,水星的体积最小~B.九大行星中,除金星与冥王星外,都有卫星~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D.彗星没有固定的运动时期~25.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慢:C ~A.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26.商品的价值量由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和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不现的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关系中实现的~27.第一次从理论上初步说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中国共产党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中共中央杭州西湖会议~C.中共中央北京特别会议D.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8.先秦两汉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通过人物描写来反映历史面貌的作品是:B ~ A.左传B.史记~C.国语D.国策~2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规定集体领导、民主集中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的D ~A.个别酝酿、会议决定B.民主集中制~C.决策科学化D.集体领导、民主集中~30. 激光照排机与复印机、激光打印机一起构成现代化的光电子印刷技术,从而彻底取代了铅字手工排版的是: C ~A.打字机B.计算机~C.激光照排机D.激光印刷机~21 B 26 A ~22 D 27 D ~23 D 28 B ~24 C 29 D ~25 C 30 C法律精华知识40题1.我国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财物、(C)、暂扣或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拘留等。

A.责令赔偿B.责令悔过C.责令停产停业D.限期改正2.死刑只适用于(B)犯罪分子A.罪大恶极的B.罪行极其严重的C.危害国家安全的D.危害公共安全的3.郭某在一僻静的胡同里遇一年青妇年,顿生歹念,将其抱住,竟然对其实施奸淫。

恰好李某下班路过此胡同,见此情景,遂拾一石块朝郭某砸去,不料正中郭某头部,郭某当场死亡。

李某的行为属于:CA.意外事件B.防卫过当C.正当防卫D.过失致人死亡罪4.某人因偷税、抗税,依法应追究其:AA.刑事责任B.行政责任C.经济责任D.民事责任5.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BA.人民法院B.人民检察院C.监察机关D.公安机关6.在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自由中,居首要地位的自由是:CA.出版自由B.结社自由C.言论自由D.示威自由7.人民法院是:CA.司法机关B.公安机关C.国家审判机关D.国家权力机关8.人民检察院是:DA.国家行政机关B.国家权力机关C.纪律检查机关D.法律监督机关9.(C)是多党合作的最高原则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实行组织独立C.中国Party的领导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0.公安局给予某人治安管理处罚的行为属于:AA.行政执法行为B.行政司法行为C.行政立法行为D.具体行政行为11.在我国现行民法体系中,起纲领性作用的是:CA.宪法B.合同法C.民法通则D.商法1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何时产生:DA.登记B.批准C.申请D.成立13.下列权利属于身份权的有:BA.名誉权B.监护权C.著作权D.姓名权14.大学生周某天生丽质,画家方某邀其做模特,双方约定方每次给周劳务费100元。

后方将周之裸体肖像刊于某画册之中,周发现后将方诉之法院,法院认定方侵犯了周的:CA.名誉权B.姓名权C.肖像权D.荣誉权15.知识产权是基于人的(A)而产生的权利A.智力创造活动B.体力创造活动C.作品D.著作初稿16.司法行政机关在审核某申请人提交的领取律师执业证书申请材料时,发现该申请人两年前曾因犯重大责任事故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司法行政机关应否对该申请人颁发律师执业证书? DA.不应颁发,因为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B.不应颁发,因为其刑满释放不久,需要考察一段时间C.不应颁发,因为其不具有律师执业的行为能力D.应予颁发,因为其符合领取律师执业证书的条件17.当今世界的法律系主要分为(A)。

A.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B.亚太法系和欧美法系C.刑法和民法D.成文法系和判例法系18.我国案件审理程序实行的是(A)。

A.两审终审制,但最高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即为终审判决B.单纯的两审终审判,两审后当事人不得上诉C.一审终审制,但允许上诉D.一审终审但可以复核19.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可以划分为(C)。

A.一般法和特别法B.国内法和国际法C.实体法和程序法D.成文法和习惯法20.行政诉讼中的原、被告一般是(A)。

A.原告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告是国家的行政机关B.原告是国家机关,被告是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C.原被告均是国家机关行政工作人员D.原告是国家行政机关,被告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1.十六大报告要求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 2010B. 2020C. 2021D. 205022.甲扬言杀害乙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在通向乙家的公路上,将携带凶器的甲截获。

甲的行为属于(A)。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不构成犯罪23.自动放弃犯罪行为,从而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这种行为属于(D)。

A.犯罪预备B.犯罪表示C.犯罪未遂D.犯罪中止24.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以相同或相似的商标在同一天申请注册的,商标局应公告使用在先的商标。

A.申请在先的商标B.申请人效益较好的使用商标C.使用在先的商标D.在不同地点范围内分别使用25.某公民某一文学作品在其死亡后,根据著作法的规定(C)。

A.该作品修改权由其继承人所有B.该作品的修改权由国家所有C.该作品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在法律规定的保护期内,由其继承人所有D.该作品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利经过50年后将不受保护2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C)年。

A.4年B.3年C.5年D.10年27.甲市居民陈某在乙市出差期间被乙市公安局误认为盲流收容遣送至丙市。

乙市地方性法规规定,对收容遣送不服提起诉讼的人须先申请行政复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