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文献研读第三讲
管理学精要-c3_古典管理理论

•
•
•
17
第三节 古典管理理论
•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二、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三、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
18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
1、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 速发展。企业面临两个紧迫问题:
•
•
(1)资金积累,技术发展,利用它们的方式阻碍落后 资金积累,技术发展, (2)如何发挥劳动力的潜力
•
•
•
•
•
14
3、查尔斯·巴贝奇 、查尔斯 巴贝奇
•
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英 国剑桥大学数学教授。 早在美国提出“科学管理”以前,就把科 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并加以理论化。
•
•
•
•
(1)关于劳动分工的利益 (2)关于脑力劳动的分工 (3)关于劳资关系
15
4、安德鲁·尤尔(Andrew Ure) 、安德鲁 尤尔 尤尔(
•
1、背景
社会组织主要是家庭、部落、教会、 社会组织主要是家庭、部落、教会、 军队和国家; 军队和国家; 对管理职能持较狭隘的见地; 对管理职能持较狭隘的见地; 社会上盛行轻商态度。 社会上盛行轻商态度。
•
•
•
6
2、早期文明的管理
•
近东
古巴比伦( 282条法律 古巴比伦( 282条法律)
•
•
远东
中 国(孔子、孙子) 孔子、 埃及人(灌溉系统、 埃及人(灌溉系统、金字塔)
•
•
•
希伯莱人
摩 则”)
有序部族管理组织、 西(有序部族管理组织、“例外原
•
7
三、文化的新生
管理学研究方法-第三讲

3.2 发现并选择研究问题
建议研究者综合真实性与有趣性两个标准选择研究问 题,但又要谨防与现实粘连得过于紧密。 建立理论涉及想象力与创造性,过于贴近现实世界很可能会 使得研究者过早地将那些有趣的概念和命题排除掉。 过于强调与现实匹配会使得所建立的理论倾向于与那些有权 势的组织人物保持一致。 与社会现象联系过密,使得研究者无法超越现实、从现象中 跳出来,从而无法从更加抽象的视角去理论现象的本质。 学者与实践者的区别在于,学者对于管理现象进行观察和了 解之后,从实践者暂时撤离出来,独立地对现象进行理论的 思考。
选定建立理论所需要的概念之后,就要确定这些概念 之间“为何”以及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命题是概念之间关系的描述。 假设是变量之间关系的描述。 检验一个给定的命题需要检验多个用不同的测 量方式将一个概念操作化的假设。
2.3 机制或原理
仅仅列出一系列命题或假设并不足以构成理论,还必 须对概念或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理论需要回答 “为什么”的问题。
例子:量子博弈论、演化博弈论
竞争
竞争是针对某个已经完全建立起来的理论,提出新 的理论,但做出与原来的理论针锋相对的解释。 新的理论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展示原有理论的重大缺 陷,从而提出另外的解释,甚至替代原有理论。 新的理论与原有理论的对立程度可以有所不同。新 理论可以保留原有理论的基本原则和结构,在某些 方面对原有理论提出挑战,也可以采用完全不同的 角度或假定,对相同现象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
1.2 中层理论 为什么要建立中层理论? 组织具有边界,而组织现象又是高度情景化的, 建立细微理论相对容易,但细微理论解释范围过 于狭小。 建立宏大理论对管理学而言并不现实:(1)当 前的管理学研究还没有完成建立宏大理论的足够 的知识积累;(2)社会科学中宏大理论的建立 导致了相互对立的意识形态或哲学派别,阻碍了 理论的建立与发展。(3)社会科学中的宏大理 论有可能无法证伪。
管理第三讲:管理研究设计

• 不同尺度满足一定的测量特性:
同一性:将同一属性的不同事物归为一类作为 研究对象; 优先性:用以比较属性的大小、强弱、高低、 快慢、好坏程度上的差异 可加性:表示属性值之间可进行加减运算 可比性:表示属性值之间可进行乘除运算
测量尺度比较
尺度 功能 特性 例
分类
辨识异同
同一性
电话号码、就业状况、居住地区、职业 常用于聚类分析,如企业的各个职能部 门,各类规格品种的产品,各类人员等 ,赋予一定的识别代码后可按此代码进 行各种统计分析
• 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 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 会研究类型。 不要求面面俱到,注重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 性。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 分析。描述性研究不需要假设,而解释性 研究需要。
• 解释性研究(因果研究):为了找出确定 的因果关系,可以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来确定因果关系 • 相关性研究:只是想找出与问题“有关的” 重要因素,一般问题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 的 • 例如: 因果关系研究:抽烟会引发癌症吗? 相关性研究:抽烟与癌症有关系吗?
2 研究问题
• 研究问题:是指有争议或者大家缺乏了解的领域或知识, 通过研究过程将这些问题弄清楚,或者为未来的研究打下 一定的基础。通常用一个或者一系列的表述或论断来表达
研究问题的表述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陈述简单、清楚、客观; 2. 逻辑关系清晰; 3. 说明是实证研究(指出实证检验或样本)还是理论研究
研究设计的内涵
• • 什么是研究设计? 对研究课题的规划,也是谋求新发现的策略。
辨识问题,提炼主题——问题辨析
论证和验证主题——假设论证
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认为研究设计的两个主要方面: 1.尽量明确要发现的东西,2.必须采用最好的研究办 法
3文献研究

通常步骤为: 1.分类 2.排序 3.编目
整理文献的具体方法
1.卡片 部分形式的资料,如提纲、片断、语录 等,常用抄录卡片的方式。因字数不多,阅读时 随手制作,应用也很方便。
2.剪贴 过期的报纸刊物中的有用资料,应用这 种方法最为合适。既可保留全文,又很简便省事 ,也是一种很有效益的利用。
第三讲 文献研究
人与人的差距在于读书
读书目的之间的差异(为什么读) 读书内容之间的差异(读什么) 读书方式之间的差异(怎么读)
读书层次之间的差异(读到什么水平)
阅读需要精选。
阅读边界,就是你生活的边界。
语言边界,就是你生活的边界。
你的生活领域,能够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取决 于我们的语言(阅读)。
(三)查阅文献的作用
1.帮助研究者选定课题
在选择课题前,要了解内容:
(1)他人对该课题取得什么研究成果,研究水平,研究重点、 研究方法是什么?
(2)哪些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3)找到需要进一步修正和补充内容,确定研究价值、研究的 突破口(视角)。 如果没有系统查阅资料: 不清楚某一问题谁研究过,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些问题, 他人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2)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则是对人类一切门类或 某一门类知识的完备概述。不仅提供定义而且有原 理、方法、历史和现状、统计和书目等多方面的资 料,着重反映当代学术界的最新成就,具有较强的 权威性,反映了一个国家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1985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是我国第 一部教育百科全书,包括教育科学、教育学、教育 心理学、教育管理、中国教育、外国教育六个部分 ,收词目800多条,内容丰富,条目清晰,是全面 系统了解和查检有关知识的重要工具书。
第三讲 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

—实现文献的管理、分析挖掘和引用
主讲:邓光存 E-mail:dgc@ 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数字化时代科研人员的“困扰”
传统的文献存储方式:遗忘丢失,重复下载 低效的文献阅读方式:耗力费时,无法整合 落后的论文写作方式:手工编排,枯燥易错
Cite While You Write
Endnote工具栏, 插入引用文献
选定引用文献, 点击此图标
格式化参考文献
在ENDNOTE中创建多个图书馆
创 建 首 个 图 书 馆
创 建 第 个 图 书 馆
N
要命名 记路径
Most important!
Try it yourself
1.安装 2.创建图书馆 3.输入到ENDNOTE的方法 4.在WORD文件中插入引用文献
手工输入参考文献到endnoteattachedpdffileinsertpictureoneauthoroneline名在前姓在后或者姓在前加号名在后文献输入后关闭窗口直接保存directlyexportfromsomedatabasesgooglescholar选择下载到文献管理器选择文件选择过滤器选择文件输入文献从学术搜索中直接到endnote先进行使用设置显示导入选择endnote并保存直接打开并保存到endnote软件中importtxtfileendnote将数据库中下载的文本记录的输入endnote设定关键词进行检索以pubmedcentralpmc为例选择filemedline格式创建文本文件选择filter选择文本文件选择pubmedpmcid过滤器ok中国期刊网检索结果的导入例如
就 OK 了
中国期刊网检索结果的导入
例如:
记住文件名和 文件存放的路径
文献检索基础知识检索过程 ppt课件

第三讲 文献检索基础知识
一、信息资源概论
1、 信息资源的概念
数据:
从现实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用来描述现实事物特征的符号。
信息:
定义1:是经过收集、记录、处理,以能检索的形式存储的数据 定义2:人们所感知和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 定义n
零次信息资源 非公开发行的信息资源(以上一、二、三次信息资源均指公开发行的信息资源)。 例如:手稿、笔录等。
第6页
第三讲 文献检索基础知识
一、信息资源概论(续)
讨论:
以下几种信息资源按加工层次划分分别属于几次信息资源?
我系某位老师在《计算机工程》杂志上发表的一遍论文 09级通信班某位同学向07级某同学要来的《通信原理》课程考研笔记 滨州学院年鉴 中国《发明专利公报》
电子型 以数码方式将各种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这是目前大量使用的 如:磁盘、光盘等 是数字信号
第8页
第三讲 文献检索基础知识
一、信息资源概论(续)
2、 信息资源的分类(续)
(3)按出版形式划分
图书 优点:系统、全面 缺点:出版周期长,传递信息慢。例如计算机图书
期刊 优点:周期短,信息量大(学术论文举例)
检索目的:把握课题的最新进展 优点:快速获得该课题最新的资料 缺点:容易造成漏检
抽查法
以课题研究最活跃的年代为检索的时间段
引文追溯法
通过文章后面所列参考文献目录的线索,查找所需信息。
综合法
将几种检索方法综合利用
第 20 页
第三讲 文献检索基础知识
五、信息资源检索技术(续)
2、检索技术
文献特征和表达信息检索提问的一种专用语言。检索语言是一种受控语言,它依据一 定的规则对自然语言进行规范,将其编制成表,供信息标引以及检索时使用
第三讲文献检索与分析方法

第三讲文献检索与分析方法文献检索与分析方法是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文献检索可以获取到已有研究成果并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而文献分析则可以帮助研究者找到研究问题的症结,并展开深入研究。
本文将就如何进行文献检索以及文献分析方法进行介绍。
一、文献检索方法:1.确定检索关键词或主题:通过仔细阅读研究问题相关领域的文献或进行初步调研,确定能准确代表研究问题的关键词或主题。
关键词可以是单个词汇,也可以是短语或句子。
2.选择文献数据库: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领域特点,选择合适的文献数据库。
常用的学术文献数据库有Google学术、Web of Science、PubMed等。
3.构建策略:根据检索关键词或主题构建策略。
可以使用布尔运算符(AND、OR、NOT)等逻辑操作符来组合不同的检索词,以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同时,还可以利用通配符、括号等符号来设置检索条件。
二、文献分析方法:1.阅读浏览法:快速浏览文献,通过阅读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等部分了解文献内容,筛选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
2.精读分析法:仔细阅读筛选出的文献,并进行详细分析。
可以从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文献的学术质量和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3.比较法:比较不同文献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中找出研究问题的症结,并确定自己的研究重点。
4.综合分析法:将多个文献的研究结果和观点综合起来,进行整体分析,得出更全面准确的结论。
可以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文献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
三、文献管理工具: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组织获取到的文献,研究者可以借助文献管理工具,如EndNote、Zotero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研究者整理、管理和引用文献,让文献检索和引用更加高效和方便。
总之,文献检索与分析方法是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文献检索策略,可以获取到已有研究成果,并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而文献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已有文献,找到研究问题的症结,并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提供指导。
第三四讲:泰勒和法约尔

第三讲: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又称为“管理技术学派”,科学管理学派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大发展时期技术进步、能源更新、劳工关系发展对系统化管理实践要求的结果。
美国经过南北战争(1861-1865)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可是由于企业管理落后,美国企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当时科学技术成就和国内外可能提供的经济条件。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适应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对产业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
在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过程中,以铁路公司为代表的巨型企业为求得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在管理方面进行较大的突破。
其中,提高管理效率是整个科学管理学派的核心要旨,也是该学派对后世管理学发展最杰出的贡献之一。
一、生平与著述出生:1856-1915职业:普通工人、职业管理者、管理思想传播者代表性著作:《科学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1911)其他著作:《计件工资制》、《工厂管理》、《制造业为什么不欢迎大学毕业生》、《效率的福音》、《科学管理》地位:科学管理之父、“效率运动”(Efficiency Movement)的思想领袖、西方古典管理思想发展的集大成者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说:“泰勒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形成的一整套思想。
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的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
”二、泰勒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传统的管理:经验管理+经验生产工人为什么磨洋工?(如何提高工厂生产效率)工人认识偏差:以为提高效率会减少就业;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缺陷:企业主不愿为高效率支付高工资工人传统问题:代代相传的经验工作方法三、科学管理思想的假设前提1、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能够获益,矛盾就可以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8
厄威克的系统化公共行政管理原则
厄威克(L. Urwick , 1891-1983)
代表作:《管理科学论文集》、《管理的要素》、《科 学的组织原则》、《管理备要》。 主要贡献:把科学管理理论系统化,把泰勒、法约尔、 穆尼等人的理论联系起来,综合出一套科学 的逻辑框架。提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条原 则:目标原则、人员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原 则、单头领导的原则、专业参谋和一般参谋 共存的原则、授权原则、责权相符原则、明 确性原则、控制幅度原则。
12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简 评
现代管理研究的发展,其根源大多可以在 巴纳德的理论著作中找到。他是一位有实际经 验的总经理,他所提出的很多概念,后来均成 为管理学界的重要课题。 巴纳德可能是头一个能全面而不偏颇地看 待管理过程的人,他写的《经理人员的职能》 一书,也许能称得上是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
6
概 念 辨 析
(三)公共行政、行政管理、公共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会计学 企业管理 旅游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行政管理 社会保障 土地资源管理 点击添加标题 经济教育与管理 卫生事业管理
7
管理学
公共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
点击添加标题 图书馆、情报与 点击添加文本 档案管理
古利克的一体化公共行政管理思想
社 会 国 家 政 府
2
国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从 社会中诞生的一个政治组织。
政府是执行国家主权的机构。
概 念 辨 析
(一)国家、社会、政府
政 府
国 家
政府能够体现和执行国家的主权,但是政府 并不是所有行为都符合国家意志的,而且国家相 对稳定,政府则处于经常性的更替中。国家并不 存在合法性问题,它是一种事实,而政府必须具 有合法性才能代表国家。
行政管理文献研读 第三讲
单菲菲
shanff@
1
概 念 辨 析
(一)国家、社会、政府
国家由一定的领土、人口、主权构成。 社会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 阶段上的产物,这种从社会 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 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 量,就是国家”。 —马克思
9
福莱特的动态行政管理理论
美国著名的女政治哲学家和管理学家。 代表作:著有《新国家》、《众议院的 发言人》、《创造性的经验》、《作为 一种职业的管理》、《建设性冲突》、 《发号施令》、《领导者和专家》、《 权威的基础》、《领导的必要因素》、 《协作》和《控制的过程》,编撰《动 态行政管理》和《自由与协调》。 主要思想:“群体原则”与建设性冲突 “管理理论之母” 福莱特,1868-1933 (Mary Parker Follett) 权力、权威、控制与协调
15
帕金森定律之第一法则:增加部下法则
W
辞职?×
A
+B?×
C + D …
√
E F G H
增加下级而不是对手,提高自己地位。
16
帕金森定律之第二法则
W
第二法则:
A C + D
行政官员彼此 之间人为地制 造工作、增加 工作量。
E F G H
17
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
简 评
帕金森定律分析了臃肿组织机构低效能的原因。 认为组织机构的运行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目 标,而是为了保护和维持组织机构本身内部的存在关 系和权力威信。庞大的组织机构始终在忙忙碌碌,实 际上组织机构的许多活动处在一种做无用功的状态。
3
概 念 辨 析
(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
宗旨、目的
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Fra bibliotek是否追求利润
公共组织
组织 私人组织 是否行使行政权力 第一部门——政府(公域) 第二部门——企业(私域)
企业组织
非营利组织
第三部门——非营利或志愿组织
4
概 念 辨 析
(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
非盈利组织 Nonprofit organization 非赢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 营,说的是一种目的,一种初衷,或者是 一种运作方式。赢和盈说的都是结果。
5
概 念 辨 析
(三)公共行政、行政管理、公共管理
• 行政管理:中国特色的概念 • 公共行政:主要研究国家行政机构如何有 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严格对 应public administration。 • 公共管理:主要研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如 何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严 格对应public management。
行政领导思想
10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巴纳德,
(Chester I. Barnard , 1886-1961 )
著名美国管理学家。 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 《组织与管理》等大量重要论著。
“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11
巴纳德的系统行政组织理论
主要内容
• • • • • • •
组织的本质(重点研究协作系统中人的协作关系) 组织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交流) 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产生创造条件) 组织平衡论(组织提供的诱因-组织成员的个人贡献) 权威接受论(对权威自下而上的解释) 组织决策论 管理人员职能说(建立和维持信息交流体系、促成组 织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规定组织的目标)
古利克(Luther H.Gulick)
代表作:与厄威克合著《管理科学论文集》,将自法 约尔以来的有关管理职能方面的论说加以系 统化,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即计 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主要思想: • 政府在社会中的作用 • 行政在政府中的角色 • 科学与行政 • 行政组织理论 • 从理论原则到实际运用
13
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 (C. Northcote Parkinson, 1909-1993),英国著名的时 评作家,常以小品文的形式 讨论行政组织上的一些问题 。系列文章以专集形式出版 ,取名为《帕金森定律及关 于行政的其他研究》。
帕金森 “民众行政理论家”
14
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
内 容
帕金森定律:工作的增加只是为了填满完成这一工作 时可资利用的时间。 (第一法则、第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