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头观后感范文欣赏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观后感最近看了《大空头》这部电影,感触颇深呐!电影里展现的那个金融世界,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又心惊胆战。
它把看似高深莫测的金融市场赤裸裸地摆在了咱面前,让我这个普通人也能一窥其中的门道。
先来说说那些主角们吧。
他们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没有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样子,反倒有点像一群不被看好的“怪咖”。
但就是这些“怪咖”,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胆识,在那个疯狂的金融世界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影片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们挖掘真相的过程。
那可不是随随便便看看数据、听听报告就能做到的。
他们得深入到各种复杂的金融产品中,像侦探一样寻找着隐藏的线索。
比如说,为了搞清楚次贷债券的真相,他们去实地考察那些发放房贷的机构,和那些根本没有还款能力却拿到贷款的人交流。
这场景,想象一下,他们走进一个个破败的社区,敲开那些摇摇欲坠的房门,面对的是一张张迷茫或者满不在乎的脸。
有个家伙,穿着脏兮兮的背心,坐在堆满垃圾的沙发上,一边抽着烟一边说自己根本不打算还钱,反正房子能住一天是一天。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这哪是什么正常的金融交易啊,简直就是一场荒诞的闹剧。
还有那些金融机构里的所谓“精英”们,整天坐在豪华的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数字指手画脚,却根本不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真相。
他们只在乎自己能赚多少钱,能拿到多少奖金,至于整个金融系统会不会崩溃,他们才不在乎呢。
而咱们的主角们,就在这样一个充满谎言和泡沫的世界里,艰难地寻找着真理。
电影里的各种情节和细节,真的是把那种金融市场的疯狂和荒谬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说,有个场景是在一个豪华的会议室内,一群金融大佬们正在高谈阔论,说着一些让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好像他们掌控着整个世界。
而镜头一转,外面的大街上,却是一群因为还不起房贷而被赶出家门的普通人,拖着行李,眼神里充满了绝望。
这种强烈的对比,真的让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再说说那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吧,什么 CDO、MBS 之类的,一开始我真是听得一头雾水。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观后感最近看了《大空头》这部电影,感触颇多,真的是一部让人深思又忍不住拍案叫绝的好片子。
影片讲述了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看穿泡沫假象,通过做空次贷 CDO 而大幅获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
电影里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些看似高高在上、聪明绝顶的金融精英们,在利益面前的疯狂和迷失。
他们穿着笔挺的西装,坐在豪华的办公室里,对着一堆复杂的数据和图表夸夸其谈,仿佛掌握了世界的经济命脉。
但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自己所买卖的金融产品,只是盲目地跟风和追逐利润。
就比如说那个叫贾瑞德·韦内特的家伙,由瑞恩·高斯林饰演。
他一开始就嗅到了次贷市场的不对劲,那种敏锐的直觉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他到处去寻找愿意跟他一起做空的伙伴,那种执着和坚定,让人佩服。
他在各种场合与人争论,试图说服别人相信他的判断,那股子劲头,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在对抗整个世界。
还有那个叫马克·鲍姆的暴躁老哥,由史蒂夫·卡瑞尔饰演。
他原本对次贷市场毫无兴趣,觉得那都是些骗人的玩意儿。
但在韦内特的鼓动下,他开始深入调查,结果越查越心惊。
他发现那些所谓的优质房贷债券,竟然充满了各种欺诈和谎言。
他的愤怒和无奈,在他那张总是皱着眉头的脸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里有一个场景让我特别难忘。
那是在一个银行的办公室里,鲍姆和他的团队正在和银行的经理们对峙。
银行经理们一脸的不屑,坚称他们的次贷债券没有问题,还嘲笑鲍姆他们是在瞎操心。
而鲍姆则毫不退缩,一个一个地质问那些经理,把他们的谎言和漏洞一一揭穿。
那个场面紧张得让人窒息,就好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还有那个叫本·李克特的小团队,他们在一个破旧的办公室里,没日没夜地研究数据,分析市场。
他们没有豪华的办公室,没有昂贵的西装,但他们有着对真相的执着追求。
当他们终于做出做空的决定时,那种紧张和期待的心情,仿佛能透过屏幕传递到观众的心里。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观后感《<大空头>观后感》《大空头》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深刻的思考。
影片以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讲述了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者在众人皆醉的市场中,看穿了房地产泡沫的真相,通过做空市场而大获成功的故事。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且各具特色。
首先是性格古怪却极具洞察力的基金经理迈克尔·布瑞,他对数据的痴迷和对市场的独立判断,让他在众人的质疑中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做空策略。
布瑞那种不为外界干扰,坚守自己信念的精神令人钦佩。
他在一片繁荣的表象下,看到了潜在的危机,并且有勇气付诸行动。
这种独立思考和果断决策的能力,在投资领域乃至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是极为珍贵的品质。
然后是贾瑞德·韦内特,一个聪明且富有激情的银行家。
他凭借着自己的人脉和敏锐的直觉,成功地挖掘到了有关次贷危机的关键信息。
韦内特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和阻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他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判断。
还有马克·鲍姆,这位脾气暴躁但内心正义的投资者。
他在了解到次贷市场的黑暗面后,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做空的行列。
鲍姆的角色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良知和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怒。
他的行动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揭露市场中的谎言和欺诈。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关于投资和金融的故事,更是对人性、贪婪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整个金融界都沉浸在虚假的繁荣之中。
银行家们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顾风险地放贷,将那些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人包装成优质客户。
评级机构为了利益,给出虚假的高评级,误导投资者。
而普通民众则在房地产市场的狂热中失去了理智,盲目地买房投资,以为房价会永远上涨。
这种贪婪和盲目最终导致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无数人失去了工作、家园,甚至是生活的希望。
影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贪婪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它能够让人失去理智,无视风险,最终走向毁灭。
而当整个社会都被贪婪所笼罩时,灾难也就不远了。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观后感最近看了《大空头》这部电影,感触颇多呀!电影里展现的金融世界,那叫一个疯狂和复杂。
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得是那些主角们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决心。
影片中,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随大流,不盲目跟从市场的所谓“主流观点”。
别人都在为看似繁荣的房地产市场欢呼雀跃,他们却能冷静地看出其中的泡沫和即将到来的崩塌。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一场狂欢派对中尽情跳舞,而他们站在角落,清醒地看到了房子的根基已经摇摇欲坠。
记得有个场景,主角之一的迈克尔·布瑞,一个性格有点古怪但超级聪明的家伙,他整天把自己埋在一堆数据和文件里。
旁人都觉得他是个疯子,放着好好的赚钱机会不要,非要去研究那些看起来毫无头绪的数据。
可他不在乎,他坚信自己的判断。
他那专注的样子,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为了梦想不顾一切的人。
他的办公室乱得像个杂货铺,到处都是文件和资料,他就在那堆“纸山”里寻找着真相。
还有另一个主角,贾瑞德·韦内特。
他为了搞清楚房地产市场的真相,亲自去实地考察那些被抵押的房子。
他看到的不是漂亮的样板房,而是破旧不堪、无人打理的废弃屋。
有的房子杂草丛生,窗户破了也没人管;有的房子里面一股霉味,墙壁都开始剥落。
他跟那些贷款买房的人交流,听到的都是虚假的乐观和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让他更加坚信,这个市场就是一个巨大的骗局。
这些主角们所做的事情,在当时的大多数人看来,简直就是不可理喻。
他们被嘲笑、被质疑,甚至被同行排挤。
但他们没有放弃,他们坚守自己的观点,一直到最后,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
当房地产市场终于崩溃,那些曾经嘲笑他们的人都傻了眼,而他们却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这部电影可不仅仅是关于赚钱的故事。
它让我思考了很多东西。
比如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经常盲目跟从大众的选择,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是不是在面对所谓的“权威”和“主流”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想想我自己的经历,有时候也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大空头金融危机观后感

大空头金融危机观后感《大空头》是一部以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的电影,该片讲述了几位华尔街投资者的真实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金融危机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触动。
首先,电影给我展示了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和全球性后果。
在影片中,随着次贷危机的发生,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了混乱,无数公司倒闭,数百万人失去了工作。
无论是华尔街的大投资银行,还是普通人的房贷和养老金,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这让我意识到,金融市场的崩溃不仅仅影响到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还会波及到普通人的生活。
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其次,电影揭示了金融市场的黑暗面和道德缺失。
在电影中,一些华尔街的投资者为了利益不择手段,通过设计复杂的金融工具和重复出售次贷债券来获得巨额利润。
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市场的真实情况和后果,完全无视道德和伦理。
这让我感到震惊和愤怒。
金融市场应该是一个诚信、透明和公平的场所,但实际上,许多人滥用权力和造成了重大损失。
这让我认识到,只有建立起更加严格的监管制度和道德约束,才能避免类似的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最后,电影中一些角色的成功投资和预测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在电影中,几位主角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勇气,抓住了金融市场中的漏洞和不合理之处,最终大获成功。
他们没有盲从和跟风,而是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市场,发现了问题所在。
这让我明白,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们不能被市场的短期波动和追逐利润的欲望所迷惑,而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思维。
只有深入了解和分析市场,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总的来说,观看《大空头》让我对金融危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电影不仅展示了金融危机的普遍影响,还揭露了金融市场的黑暗和道德缺失。
更重要的是,电影教会了我作为一个投资者如何保持冷静和理性,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分析市场来获取成功。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部电影中汲取教训,避免未来的金融危机的发生。
《大空头》读后感

《大空头》读后感《大空头》读后感(精选8篇)《大空头》读后感篇119 在工资不增长的情况下,怎么能让穷人感到富有?答案是:向他们提供低廉的贷款。
24 如果要从零开始着手建立监管机构,那么最好把这个机构设计成保护中低收入者的模式,因为他们被欺骗的概率太高了。
63 房地产泡沫正在被抵押贷款放款人的非理性行为吹的越来越大。
他们正在不断放松信贷要求……即使是前所未有的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的信贷,都不可能把(住房)市场推的更高了。
结果很可能是美国住宅地产价格轻而易举地下跌50%……如果人们相信价格不会再上涨,大量在当前价格上产生出来的(住房)需求就会消失。
其间接损失可能远比大家想象的情况严重。
111 公司的文化变了……职员们的恐惧程度非常高……不敢谈论有可能惹到他的事情……我们彼此之间的争议和讨论都看不到了。
113 他们的愚昧似乎令人难以置信。
但是,……整个金融体系都以他们的无知作为前提,而且为此给他们回报。
114 这场灾难是可以预见的,然而却只有十几个投资者注意到了。
140 乡土观念对于现代精神生活来说是一个共性的特征,没有人试图对它加以整合。
但如果你要跨市场配置资本的话,这部分人的大局意识和全球观念恰恰是你所需要的。
147 华尔街所使用的为价值上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定价的模型,想当然的把世界看成一个有序且连续的过程。
但是世界并不是连续的,它时断时续地发生着变化。
而且这些变化通常是偶然的。
151 他们认为人类和市场一样,倾向于低估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对现实生活中灾难出现的概率保持着警惕……人们也会低估这类因素,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不希望遇到这些错误。
154 按照设计,亏损不是大问题。
亏损是计划的一部分。
他们亏损的次数比赚钱的次数多,但他们的亏损,即期权的成本,与他们的收益比起来却小得可以忽略。
159 2006年6月份的时候,美国首次出现全国性的住房价格下跌。
到11月29日,次债价格指数(ABX)将首次出现缺口。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让人深思又忍不住拍案叫绝的电影——《大空头》。
这部片子,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
影片里没有那种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桥段,也没有浪漫得让人陶醉的爱情故事,它就是实实在在地讲了一场金融危机前,几个独具慧眼的家伙是如何看穿泡沫,然后大赚一笔的事儿。
先来说说这几个主角吧。
他们可不是华尔街那些西装革履、满嘴跑火车的所谓金融精英。
他们有的性格古怪,有的被同行视为异类,但就是这样一群不被主流看好的人,愣是发现了别人发现不了的危机。
他们不随大流,不盲目相信那些所谓的权威数据和分析,而是自己深入调查,用最原始、最实在的方法去寻找真相。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其中一个主角为了搞清楚房地产市场的真实情况,居然亲自跑到那些贷款买房的人家里去观察。
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那些连水电费都交不起的家庭,却住着大房子,贷款买一堆根本用不上的东西。
还有那些放贷的银行工作人员,根本不关心贷款人有没有还款能力,只要能把贷款放出去,完成业绩就行。
这一幕一幕,看似平常,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还有一个场景,主角们去参加各种金融会议,试图向那些沉浸在虚假繁荣中的人们解释他们的发现。
可结果呢?大家都觉得他们是疯子,是在危言耸听。
那些所谓的专家,拿着漂亮的数据和图表,言之凿凿地说市场没问题,一切都好得很。
可主角们心里清楚,这些数据都是被粉饰过的,是用来迷惑大众的工具。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在生活中不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吗?当我们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或者看到了一些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时,往往会被嘲笑,被否定。
但真正有眼光、有勇气的人,是不会因为这些外界的声音而放弃的。
就像电影里的主角们,他们坚信自己的判断,哪怕所有人都不理解,都反对,他们还是坚持下去。
电影里还有很多让人惊叹的情节。
比如那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什么 CDO、CDS ,一堆让人头疼的名词。
但导演通过巧妙的手法,让这些原本晦涩难懂的东西变得容易理解。
《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观后感《<大空头>观后感》《大空头》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影片一开始,就把我带入了那个金融世界的疯狂漩涡之中。
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金融术语,复杂的交易策略,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晕头转向。
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逐渐被吸引,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一刻也无法放松。
电影里的那些人物,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那个独眼的基金经理迈克尔·布瑞,他那种孤独又坚定的形象,让我不禁心生敬佩。
他就像一个在黑暗中独自前行的勇士,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他,甚至嘲笑他,但他却坚信自己的判断,毫不动摇。
他整天埋头在一堆数据和报告里,那副专注的模样,仿佛世界上就只剩下他和那些数字、图表。
他那只独眼,仿佛能看穿金融市场背后的重重迷雾,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真相。
还有贾瑞德·韦内特,那个有点油嘴滑舌,但又聪明绝顶的家伙。
他为了搞清楚房地产市场的真相,不惜深入到那些贫民窟一样的社区,去实地考察那些被银行随意放贷的房子。
他看到那些破败不堪的房子,杂草丛生的院子,心里就明白了这个市场有多么的荒唐。
他跟别人讲述自己的发现时,那种急切又兴奋的样子,真的让人觉得他既疯狂又清醒。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他们去考察一个小区。
这个小区看起来挺漂亮的,一排排的房子整齐划一。
但是当他们走近了仔细一看,才发现问题大了去了。
好多房子都是空着的,窗户破了也没人管,门口的邮箱里塞满了各种催款通知和广告。
有一家的院子里,居然还长了一棵歪脖子树,把房子的墙都顶歪了。
他们走进一间房子,里面一股霉味,墙壁上都是水渍,地板都翘起来了。
贾瑞德一边走一边摇头,嘴里嘟囔着:“这也能叫房子?这就是个垃圾场!” 他们又去了另外几家,情况都差不多。
有的房子甚至连马桶都没装好,水电也不通。
贾瑞德就想不明白了,这样的房子,银行怎么就敢放贷呢?他们还去采访了一些人,有个大姐,一脸茫然地说:“我不知道,反正银行的人说我能买得起,我就买了。
” 还有个大哥,哭丧着脸说:“我现在还不起贷款了,房子要被收走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空头观后感范文欣赏
今天看书的时候提到了一个概念,信用违约互换(CDS),觉得金融学里面的概念真的都好拗口,不好理解,所以自己查了百度里面的解释,里面也有朋友用这部电影来解释这个概念,并且说如果想知道2007年为什么发生次贷危机,就要看看这部电影,刚刚看完,把自己看完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在电影里,对金融的名词比较拗口也同样有非常经典的回答,就是华尔街的人,金融专业的人,其实就是要发明这种拗口,难以理解的词汇,让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看不懂,越是看不懂,就不去参与,这样就任由他们摆布了。
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电影,主要有以下几个感受:
1. 人性亘古不变
所谓人性,就是咱们老师经常提到的贪婪和恐惧。
美国金融市场出现以来,所有来做交易的人,都是有人性的。
那么从这部电影里就可以看出,明明知道那些贷款人的信用非常低,但是就是装作没看见,照样打包,顺利申请到贷款,而最后偿还能力有限,很多人都没有工作,怎么偿还,就出现了断供的现象。
但是所谓的银行家们,更是把房贷做成资产证券化,在银行之间通过金融衍生工具,通过杠杆的作用,
将这个泡沫不断地吹大。
为什么?为了满足这些人的贪婪。
其实,看起来这些银行家,或者是金融人士有些人输了,但是别忘记了,最后受伤的一定是普通老百姓,金融危机导致很多人失业,无家可归。
所以说金融真是一个嗜血的领域,这里面有太多的人性掺入。
既然人没有变,21世纪的人与20世纪的人相比,虽然科技有了很大改变,金融产品等等也有很多改变,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人性,所以这种事情以后还会循环,而且会不断地循环下去。
2.金融领域随时都有黄金
前面说到了这种循环会不断地出现,就和经济周期一模一样,衰落,复苏,繁荣,泡沫,再衰弱。
所以只要你能搞得懂这些东西,你就会发现,其实想要通过金融领域赚钱,想发财,至少有机会,而且有很多大机会。
比如,当一个大空头来临的时候,你要敢于做空,而一个大多头来临的时候,同样你要敢于做多。
咱们股市同样如此,把K线图打开,上上下下,不断地波动。
就拿A股来说,大空头有6124的崩跌,更有5178的暴跌,这种行情你会做空吗?怎么做空?股指期货?期权?还是有更多复杂的金融产品。
而大多头,创业板更是从500点一路暴涨到4000点以上,这样的改变人生机会你真的把握到了吗?房地产领域更是如此,一线城
市的房价都已经涨了10倍以上了,你是不是还要喊着追高呢?会不会有点风险意识呢?所以说,好好学专业知识,你的一生,只要抓住一次机会,你可能就会屌丝逆袭。
3. 如何看待交易这件事
交易真的是很自我,很独立的一件事。
因为每个人的格局,交易系统不一样,所以就会出现有人喊多,但是你却看空。
为什么?因为格局不一样,他看的可能是1分钟K线,而你正在看月线级别的K线。
所以交易需要独立思考,只信自己总结,锤炼的交易系统,不要去听信别人的结论。
就像电影中的Michael一样,Boss随时让他撤出资金,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他是在坚持什么,其实就是在坚持他自己的逻辑。
如果他中间放弃了,后面也不会有帮他老板赚了4亿多的机会了。
总之,我真的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上交易这个词汇了,有交易,就有买卖,就有商业,就有赚钱的机会。
正所谓,看到前面有一座金山在你面前,你做好搬走黄灿灿的金子的准备没?你用双手拿,用背包背,还是用火车直接拉走呢?我只能说,金融的确是一个大金矿,你学的本事有多少,你才能从中拿走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