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部培训焦炉的测量

合集下载

炼焦工艺技术规程焦炉规程

炼焦工艺技术规程焦炉规程

炼焦工艺技术规程焦炉规程1. 引言本文档是炼焦工艺技术规程焦炉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的文档,旨在规范焦炉操作和维护,确保焦炉工艺的稳定运行和安全生产。

2.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炼焦过程中使用的焦炉,包括所有类型的焦炉(如顶炉、燃气炉等)。

3. 角色与责任3.1 焦炉操作人员焦炉操作人员是焦炉操作的直接执行者,其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确保焦炉操作符合规程的要求;•检查焦炉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和排除异常情况;•定期进行焦炉设备的巡检和维护;•维护焦炉工艺运行记录,及时上报异常情况。

3.2 焦炉主管焦炉主管是焦炉操作人员的直接上级,其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监督焦炉操作人员的工作,确保他们的操作符合规程要求;•安排焦炉操作人员的轮班和任务分配;•协调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确保焦炉工艺的顺利运行。

4. 焦炉操作流程4.1 开炉准备4.1.1 清洁焦炉•清理焦炉内表面的积尘和杂质;•清理炉排上的焦炭和灰渣。

4.1.2 检查供料系统•检查并确保供料管道畅通无阻;•检查供料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

4.1.3 检查气体供应系统•检查并确保气体供应管道畅通无阻;•检查气体调节装置的运行状况。

4.2 加煤操作4.2.1 检查煤仓和输送设备•检查煤仓内的煤存量,确保充足供应;•检查输送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煤炭输送顺畅。

4.2.2 加煤操作•根据焦炉炼焦过程需求,按照一定比例加入煤炭;•控制加煤的速度和数量,避免过快或过慢影响炼焦质量。

4.3 点火与升温4.3.1 点火操作•使用合适的点火设备进行点火,确保安全可靠;•观察点火情况,及时调整点火参数。

4.3.2 升温操作•根据炼焦工艺要求,控制炉温升温速度;•观察炉温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升温速度。

4.4 炼焦与排焦4.4.1 炼焦阶段•控制焦炉内的燃烧条件,以保证焦炭的高质量产出;•监测焦炉内温度、气氛等参数,及时调整炼焦工艺。

4.4.2 排焦操作•当炼焦结束后,根据工艺要求进行排焦;•确保排焦过程顺利进行,避免对焦炉和设备造成损坏。

焦化厂焦炉调温工授课内容

焦化厂焦炉调温工授课内容

焦化厂焦炉调温工授课内容焦化厂焦炉调温工是指负责控制焦炉温度的工作人员。

焦炉是焦化厂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用于将煤炭在高温下进行加热和干馏,产生焦炭、煤气和焦油等副产品。

而调温工的主要职责是确保焦炉内部温度的稳定和控制,以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一、理论知识部分1. 焦化工艺概述1.1 焦化过程简介1.2 焦化工艺流程1.3 焦化副产品及其应用2. 焦炉调温原理2.1 焦炉内部温度变化原因分析2.2 温度控制方法和技术2.3 调温器件及其功能介绍3. 温度测量与监控系统3.1 温度测量方法与原理3.2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与安装要求3.3 温度监控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二、操作技能部分1. 调温操作流程与步骤1.1 准备工作1.2 温度设定与调整1.3 温度监测与记录1.4 温度异常处理2. 温度控制仪器的使用与维护2.1 温度控制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2.2 温度控制仪器的故障排除与维修技巧2.3 温度控制仪器的定期检修与保养三、安全生产部分1. 焦炉调温工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1.1 高温作业安全防护措施1.2 焦炉异常情况应急处理方法1.3 焦炉事故案例分析及其教训2.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2.1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概述2.2 焦化行业安全生产标准要求四、实践操作部分1. 实际调温操作演练1.1 模拟焦炉调温操作流程演示和实操训练五、知识测试部分进行一次关于焦化工艺和焦炉调温方面的知识测试,以检验学员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和讨论部分对本次授课内容进行总结和讨论,回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出建议。

以上是一份全面详细的焦化厂焦炉调温工授课内容,通过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安全生产等多个方面的培训,旨在使学员全面了解焦化工艺和焦炉调温工作,并能够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确保焦炉温度稳定控制,保障生产安全和效益。

焦炉各项压力的测量

焦炉各项压力的测量

焦炉各项压力的测量焦炉压力测量用倾斜式微压计,可选用YYX-130A型(原TH-130),可调节,一级精度。

有八种规格供选择。

一、炭化室底部压力的测量炭化室底部压力是确定集气管压力的依据,在任何操作条件下,结焦末期炭化室底部压力应高于大气压力。

炭化室底部压力的测量是在机焦侧吸气管正下方炭化室炉门上的测压孔进行的。

测压管一般采用长1m,直径约10mm的不锈钢管,插入部分管端距炉门衬砖表面约20mm。

为保证钢管不被焦炭堵塞,插入部分管端用硅酸铝纤维绳塞住,外露端与测压力装置连接,要求钢管与炉门连接处保持严密。

测量在推焦前30min进行。

测量时,上升管蒸汽或高压氨水系统关闭,上升管盖关严;当集气管采用分段管理时,应将关闭的桥管翻板打开。

测量前用金属钎子将测压管透好。

当测得结果小于(或大于)5Pa时,应将集气管压力提高(或降低),使炭化室底部压力保持在5Pa以内,此时得集气管压力即为该结焦时间下应保持的集气管压力。

二、看火孔压力的测量燃烧系统的压力主要根据看火孔压力来确定。

看火孔压力于交换后5min在上升气流测温火道测量。

测量点在看火孔盖下150~200mm处。

将测量胶管的一端与斜型微压计的正端相连,另一端与插入立火道的金属管相连。

测量时注意防止装煤孔盖与看火孔盖烫坏胶皮管。

三、蓄热室顶部吸力的测量蓄热室顶部吸力是调火必须进行的重要工作之一。

由于燃烧系统内压力在换向间隔时间内是变化的,但各蓄热室顶部吸力随结焦时间的变化大致相同。

为了便于比较,在测量全炉蓄热室顶部吸力时,先测量标准蓄热室吸力,然后测量其他各蓄热室与标准蓄热室的相对吸力差值。

标准蓄热室在机焦侧各选择相邻的两个,要求与其对应的燃烧室温度正常,燃烧系统阻力正常,而且不应有漏火、下火等异常现象。

同时为了测量方便,标准蓄热室一般选择在一座焦炉炉组的中部,但最好避开吸气管正下方。

测量前先检查加热制度是否正常,并将风门开度、废气砣提升高度调整到一致。

将斜型微压计置放在标准蓄热室附近并调好零点,检查测压管是否漏气、是否畅通。

焦炉测温工操作规程

焦炉测温工操作规程

调火工操作规程一、技术要求:1、温度:A、标准温度:是指机、焦侧测温火道平均温度的控制值,它是在规定的结焦时间内保证焦饼成熟的主要温度指标,我厂99—型焦炉的结焦时间为12小时,为此规定标准温度为12900C,焦侧为13100C。

生产中根据结焦时间的心改变,其标准温度也随之改变,一般结焦变化越小,而结焦时间每缩短1小时,标准温度庆提高400C以上,但最高不超过13500C,(20秒温度)。

B、温度火道或标准火道:因燃烧室的火道数较多,只选出两个火道的温度分别代表机、焦侧两侧温度,该两个火道即称为测温火道或标准火道,确定4与11火道(从机—焦侧)为标准火道。

C、焦饼中心温度:是确定标准温度的依据,在规定的结焦时间下,根据实测的饼中心温度来确定标准温度,但虽可用有关公式进行计算来确定,但因运算较复杂,且与实际有较大出入,一般根据同类炉型的生产实践来决定。

规程中规定焦饼中心应保持1000±500C。

D、直行温度:指全炉机、焦侧测温火道的温度。

直行温度要求均匀并且稳定,直行平均温度与标准温度。

直行温度要求均匀并且稳定,直行平均温度与标准温度相差不应超过70C,直行各测温火道温度与其平均相差不应超地200C,边炉也不应超过±300C。

1、其均匀性用均匀系数K来表示:K均=(M—A机)+(M—A机)2M≥0.9式中,M—焦炉燃烧室数(检修与缓冲炉除外)A机、A焦—机、焦侧测温火道温度与侧平均温度相差超过20C的个数(边炉±30C)2、其温度的稳定性用安定系数来表示:K安=2N—(A机+A焦)2N≥0.9式中:N—所分析期间(如一昼夜),直行温度的测量次数。

A机A焦—机、焦侧直行平均温度与标准温度偏差超过±70C的次数。

E、横排温度:同一燃烧室各立火道的温度称横排温度。

因炭化室温度由机侧向焦侧逐渐增加,故横排温度由机侧向焦侧逐渐增高。

横排温度的均匀性用横排数K横来表示:每日测一次。

焦炉测量培训(1)

焦炉测量培训(1)

焦炉测量培训(1)
直行温度:是指全炉机焦侧测温火道温度,它代表全炉温度。
测量方法:在换向后5min开始测定,一般从焦侧交换机端开始测定,由机侧 返回交换机端,两个换向测完。测定时,速度要均匀,1min测10-11为宜。 测定结果加温度校定值,校定到换向后20S的温度。
计算方法:直行温度应均匀稳定,均匀系数用K均考核,稳定系数用K安考核。
测温方法:交换后5min开始测量,单号从机侧到焦侧,双号从焦侧到机侧,
不顺加校正值,将所测结果绘制出横排曲线表。并以标准火道为点,温差为
斜率,画出直线(标准线),加以考核。
K = 考核火道-不合格火道

考核火道
式中:考核火道.一般不包括边;全炉±7℃ 。
控制值一般比标准温度低150℃,但不得小于1000℃.从横排看,比中部温度 低60-80℃,可使焦炭同步成熟。
测温方法: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顺序一致,由焦侧交换机端开始,机侧 返回。两个换向测完,不换成冷却温度。
K= 炉
测温火道-不合格火道 测温火道
式中:测温火道.一般不包括边火道;
不合格火道是与平均温度相差大于±50℃的火道 。
(M-A机)+( M-A焦)
K= 均
2M
式中:M.焦炉燃烧室数(检修炉和缓冲炉除外);
A机A焦.测温火道温度与该侧平均温度相差超过±20℃(边炉±30℃ 的)个数。
K= 安
2N-(A机+A焦) 2N
式中:N.焦炉全天测温次数;
A机A焦.平均温度与标准火道偏差超过±7℃的次数。
焦炉测量培训(1)
在任何情况下,硅砖焦炉的燃烧室立 火道温度应在1100-1450℃之间,不 得超过极限温度,应为燃烧室最高温 度在距立火道底1M处,且比立火道温 度高100-150℃,并考虑到炉温波动, 测量误差等因素,底部温度应控制在 比硅砖软化点1620-1650℃低150160℃的范围内,不低于1100℃.目的 是防止装煤后,炉墙温度降至700℃ 以下,以引起硅砖砌体发生巨变而开

焦炉直行温度的测量与控制

焦炉直行温度的测量与控制

焦炉直行温度的测量与控制焦炉机、焦侧直行温度的测量与调节,是指导焦炉温度的主要控制项目。

全炉温度用机、焦侧标准立火道的直行平均温度来代表,因此为使火道温度满足全炉各炭化室加热均匀的要求,应经常按时对焦炉温度进行测量并及时给予调节,使直行温度符合规定的标准温度。

测温工每班要进行两次测量全炉标准立火道直行温度。

测温时应在交换后5分钟开始测量下降气流的立火道温度,由交换机端焦侧开始机测返回,在两个交换时间内全部测完。

(注意:打开看火孔盖不准超过六个。

)并根据调火工所制定的标准温度,来确定焦炉加热所需要的煤气流量和烟道吸力,同时对温度异常的炉号进行检查和处理。

焦炉直行温度的波动与稳定是直接影响焦炭的质量,因此制定合理的加热制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合理的加热制度对于降低热耗、提高焦炭质量、延长焦炉寿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焦炉加热制度的制定是根据每座焦炉在调整时期所得的实际数据,按照不同的周转之间制定下列内容:周转时间。

加热煤气消耗量。

烟道吸力。

上升气流蓄热室顶部吸力。

废弃盘进风门尺寸。

每炉装煤量。

空气过剩系数。

集气管压力。

炉温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1、换向期间炉温的变化焦炉加热的特点是双联火道、废气循环、焦炉煤气下喷、高炉煤气侧入,每30分钟要改变一次单、双火道的加热方式以保证加热均匀。

焦炉直行温度一般在换向5分钟后测。

由于焦炉的燃烧室较多,在测直行温度时,有的测的早,有的测的晚。

测得早的火道温度下降得少一些,测得晚的火道温度下降得多些,所以测得的温度不能代表火道的真实温度,所测温度换算成换向后20秒的温度,以确定该火道测温点的最高温度。

冷却温度作为一个校正值,其本身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如冬夏季节温度变化较大、改变加热煤气种类或结焦时间等情况。

因此应加强测量以减少直行温度换算时的误差。

2、结焦期间炉料状态的变化对炉温的影响直行温度测量中以换算到下降后20秒的温度来消除换向期间温度波动引起的误差,尚不够全面,还应该分析结焦期间炉料状态的变化对炉温的影响。

技能培训资料:焦炉温度细调方法

技能培训资料:焦炉温度细调方法

1、焦饼中心温度测量焦饼中心温度主要目的是检查焦饼沿炭化室长向和高向成熟的均匀情况及确定某一结焦时间下合理的标准温度。

焦饼中心温度是焦炭成熟的指标,一般生产中焦饼中心温度达到100O±50C 时焦炭已成熟。

焦饼中心温度的均匀性是考核焦炉结构合理性与加热制度完善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焦饼各点温度应尽量达到均匀一致。

随着焦炉向大型化的发展,焦饼中心温度的测量难度越来越大。

对7m焦炉和6.25m捣固焦炉来说,测量焦饼中心温度的困难就很大,尤其对6.25m捣固焦炉,由于煤饼密度高达1.1.t∕m3(干基)以上,常规测定焦饼温度的向煤料插入钢管的方法不能适应捣固焦炉测定焦饼中心温度的需要。

目前我们测!定焦饼中心温度采用的方法是先在栏焦机车除尘罩.上正对焦侧炉门的除尘罩上开一个100-ISOmm孔洞,测定焦饼温度时,测量人员事先站在栏焦机除尘罩.外侧,正对焦侧炭化室,通过观察孔用红外线高温计测定焦饼中心温度。

焦饼中心温度高向位置:上线位置:焦饼顶面焦线下600mm;:下线位置:在炭化室底上部600mm:中线位置:上线、下线的中点位笆2、横排温度横排温度指同一燃烧室各火道的温度,它反映燃烧室各火道的供热状况。

炭化室宽度由机侧到焦侧逐渐增加,装煤量也随宽度发生变化。

为保证焦饼沿炭化室长向同时成熟,每个燃烧室各火道温度应当由机侧向焦侧逐渐升高,要求从机侧第3#火道至焦侧第3#火道的温度应均匀上升,除边部火道外,火道需要的热量也由机侧至焦侧逐渐增多。

测定横排温度应严格按规定顺序和时间进行。

测温在下降气流时进行。

每次测温自交换后5min开始,单号燃烧室从机侧、双号燃烧室从焦侧进行,在两个交换内测定完一个区。

注意测定横排温度不考虑冷却校正值。

随着国内捣固焦炉队伍的不断扩大,对捣固焦炉的横排温度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它与其生产特性有一定的关系。

众所周知,捣固焦炉装煤方法和顶装焦炉的区别是,在机侧炉门打开的情况下将煤饼推入炭化室内。

焦炉砌筑时的测量放线及控制

焦炉砌筑时的测量放线及控制

焦炉砌筑时的测量放线及控制张世梁宋新明(中冶京唐炉窑公司,唐山063030)1 焦炉施工中控制线及测量放线的设置焦炉是比较复杂的工业炉,对炉体本身和焦炉机械与设备间的相关尺寸要求严格。

因此,其线形尺寸必须要严格地统一控制,控制点包括永久性埋设点以及为砌筑而引出的二次控制点、线两种。

焦炉的纵向中心线、中部炭化室和边炭化室的中心线以及控制炉体各部位水平标高的基准点的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焦炉中心线及标高基准点的布置示意图1-基础平台标高基准点;2-抵抗墙顶面标高基准点;3-焦炉纵向中心基准点;4-炉顶标高;5-炭化室标高;6-斜烟道标高;7-蓄热室标高;8-小烟道标高;9-边炭化室中心线;10-焦炉横向中心线;11-焦炉纵向中心线。

2 焦炉施工中线形尺寸的控制焦炉的纵向中心线是焦炉炉体位置的重要控制线,也是炉体砌筑时的纵向控制基准线。

基准点设在抵抗墙顶部的永久性标桩上,中间炭化室和边炭化室的中心线基准点设在焦炉两侧烟道混凝土顶面的永久性标桩上,该中心线必须与焦炉纵向中心保持严格垂直,焦炉纵、横中心基准点的位置示于图2。

图2 焦炉纵、横中心基准点的设置简图1、3、5、7-边炭化室中心基准点;2、6-横向中心基准点;4、8-纵向中心基准点。

焦炉纵向中心线,在砌砖前用经纬仪将其投放在抵抗墙内侧面,炉体的正面线、各孔洞的纵向中心线及砖的配列线,都以该中心线为基准放线。

正面线用以控制砌体横向尺寸,具体做法是:在两个边炭化室中心线方向上,以焦炉的纵向中心线为基准,均匀地向两侧分出半个炭化室长度,连接同一侧的两点,即为此焦炉的正面线。

绘制配列线是控制砌体横向尺寸的独特方法,其具体做法是:事先将每层每块砖的尺寸位置线(含砖缝尺寸)十分精确地划在长尺杆上,然后以炉体纵向中心线为基准,沿炭化室长度方向逐层、逐墙、逐块把长尺杆的配列线划在下层已砌好的砖墙面上,墨线的位置应在砖缝的中心处。

砌砖时要按此配列线把砖缝均匀地分开,并规定砖的边角不得超过排砖墨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训内容:影响高向加热的因素
培训时间:2011年12月20日
培训地点:一车间炼焦站班室
培训人:赵继才
影响高向加热的因素
影响焦炉高向加热的因素主要是煤气燃烧的速度、气流的速度和炉墙的传热,装煤沿高向堆比重等。

1.1煤气燃烧的速度:火焰的长短与煤气燃烧的速度有关。

煤气燃烧速度愈慢,火焰愈长,反之愈短。

通常煤气和空气先预热后进入温度很高的燃烧室,故可燃混合物加热到着火温度并进行燃烧,化学反应在瞬间完成。

煤气在立火道中的燃烧速度取决于可燃物分子和空气分子相互接触的物理过程,即扩散过程。

扩散燃烧时,由于局部氧的不足而发生炭氢化合物热解,产生游离碳,使燃烧带中因固体微粒的存在而产生强烈的光和热辐射,形成光亮的火焰。

为拉长火焰,改善高向加热的均匀性,焦炉火道内应使煤气和空气缓慢接触混合。

1.2 气流速度:立火道内气体流动性质与燃烧状态,从理论上分析是较复杂的,但在生产实践中都能体会到:焦侧火焰往往长于机侧;在较短的结焦周期下操作,其火焰较长;废气循环可以拉长火焰等等。

这是因为:焦侧立火道断面比机侧小,而气体流量却较多,所以焦侧立火道内气体速度大,火焰也就较长。

(2)当周转时间缩短时,单位时间内供入的气体量增加,使气体速度增加,从而拉长了火焰,改变了焦饼上下加热状况。

(3)往立火道引人惰性气体,除了可燃与助燃气体的浓度降低,使其燃烧速度减慢外,也因气体流动速度增加等原因使其火焰拉长。

1.3 炉墙传热:加热煤气在立火道内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经过炭化室墙才能传给煤料。

因此,炉墙的传热与焦饼的高向加热有密切关系。

炉墙砖的厚薄,立火道隔墙的形状,加热水平高低以及分段加热等对焦饼高向加热均匀性有影响。

1.4 煤气、空气和废气出口在立火道底的排列:焦炉立火道中,煤气口、空气口的位置及其角度直接影响煤气、空气的混合和燃烧速度,而空气口、煤气口的配置是由设计决定的。

目前,我国生产和设计兴建的双联火道废气循环下喷式焦炉,不论其炭化室高低,由于斜道区和蓄热室结构要求,其立火道底部的循环孔斜道和灯头的相对配置。

培训内容:焦炉的测量
培训时间:2012年1月12日
培训地点:中钢焦化厂大型会议室
培训人:工艺部王继云
焦炉简介
一车间:2×45孔JNK43-98F型焦炉,二车间:2×45孔JN60-6F型焦炉,其特点为双联火道、废气循环、下喷式、复热式。

一车间每个燃烧室有28 个立火道,二车间的每个燃烧室有32个立火道。

光学高温计(optical pyrometer)光学高温计(optical pyrometer)光学高温计广泛地700—2000℃用来测量冶炼、浇铸、轧钢、玻璃熔窖、锻打、热处理等温度,是冶金、化工和机械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温度温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测量仪表之一。

焦饼中心温度的测量
�测量目的:为了了解所制定的标准温度是否合理,焦饼在长向和高向是否成熟均焦饼
匀。

�测量工具:光学高温计、特制钢管、2m钢板尺、煤线盘、石棉布、钢管三根(一端开口,一端为封闭的头)
�测量方法:将炉室换上带孔的专用盖,换上带孔的专用盖孔中心对正炭化室中心线后进行插管(内插管径为50mm)。

出焦前90分钟、60分钟、30分钟用光学高温计测量钢管底部温度。

推测量焦前30分钟测量的三点温度即为焦饼中心
温度。

�记录事项:装煤时间、推焦时间、煤线、焦线、测定该炭化室两侧的横排温度(结交时间一半和推焦前一小时)。

�注意事项:
1、插入的钢管与炭化室中心线一致;
2、插入钢管前先测量煤线,拔管时测量焦
线;。

3、推焦时观察焦炭成熟情况。

标准温度和直行温度
�标准温度:是指机焦两侧测温火道平均温度控制值,根据焦饼中心温度确定的。

标准火道:是所选出的能代表机焦两侧温度的火道,称为测温火道或标准火道。

选择火道时注意事项:避开装煤口、纵拉条与铁轨道。

�直行温度:是指全炉各燃烧室机、焦侧测温火道温度。

测量方法:在换向后下降气流过5min后开始测量,一般从交换机端焦侧开始测定,由机侧返回,两个换向测完。

测定时,速度要均匀(1min测10-11为宜)。

测温孔水平集合烟道在任何情况下,硅砖焦炉的燃烧室立火道温度应
在1100-1450℃之间,不得超过极限温度,因为燃烧室最高温度在距立火道底1m处,且比立火道温度高100-150℃。


虑到炉温波动、测量误差等因素,底部温度应控制在比硅砖软化点(1620-1650℃)低150-160℃的范围内;不低于1100℃,
是防止装煤后,炉墙温度降至700℃煤气烧嘴1m以下,以引起硅砖砌体发生巨变而开裂。

横排温度
�定义:同一燃烧室横向所有火道的温度。

�测量方法:交换后5min开始测量,单号燃烧室从机侧到焦侧,双号燃烧室从焦侧到机侧,将所测结果绘制出横排曲
线表。

并以标准火道为点,温差为斜率,画出直线(标准线),加以评定。

当横排温度曲线不好时,应先观察高、低温火道的燃烧情况。

a)灯头砖有无破碎或歪倒;
b)斜道是否堵塞;
c)蓄热室顶部或斜道有无下火;
d)砖煤气道有无串漏煤气等。

调节时必须注意相邻燃烧室及火道温度变化的情况,只有当横排温度均匀稳定时,测温火道温度才具有代表性。

蓄热室顶部温度
�作用:
a)防止格子砖烧熔或高炉灰熔结
b)检查蓄热室顶部温度是否正常,并及时发现有无局部高温漏火、下火情况。

�测温方法:用焦炉煤气加热时,交换后立即测量上升气流蓄热室温度;高炉煤气加热时,测量下降气流蓄热室,测温孔盖应随测随盖。

�蓄热室顶部温度过高的原因:
a)炉体串漏(炭化室荒煤气或砖煤气道煤气抽入蓄热室燃烧);
b)燃烧不完全(立火道内煤气因空气不足,被带入蓄热室燃烧);
c)废气循环短路(当吸力不正常,煤气管道压力不足,结焦时间过长,煤气流量调节不当,容易造成短路,直接抽入蓄热室燃烧)
小烟道温度
�目的:是为了检查蓄热室热交换情况是否良好,并发现因炉体不严造成的漏火、下火等情况。

�要求:用焦炉煤气加热时不应大于450℃,高炉煤气加热时不应大于400℃,二者均不低于200 ℃(太高会使炉体漏气、格子砖烧熔、积灰;太低会影响烟囱吸力)。

�测温方法:将500 ℃的水银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插在上升气流的废气盘测温孔中,在改为下降气流5-10min后读数,而后抽出温度计。

炭化室墙面温度
①炭化室墙面温度是测量与焦饼中心温度相同点的墙面温度。

②测量点:
上部是火道跨越孔下面;
中部是距炭化室底约3米处;
下部是距炭化室底300mm处。

③测量顺序:先机侧后焦侧,从上到下两面炉墙,上、中、下三点要成一线。

测点要避开有石墨的地方,测量过程中,只准打开测量过程中,只准打开,测量过程中,只准打开正在测量的炉盖和上升管盖。

倾斜式微压计
斜型微压计主要用于烟道,管道压力测量。

它可测量正压、负压、和差压。

它具有稳定性好、故障率低等特点。

技术参数:
1.精度:1.0级
2.液体介质:(20℃时)密度为800 kg/m3的酒精
3.重量:2.5kg
看火孔压力
�测量方法:用斜型微压计于交换后5min开始测量上升气流,将胶管一端与斜型压力计正端相连,另一端与金属测压管相连,插入深度为150mm,测量由一侧一端开始,另一侧返回,连续两个换向测完。

�注意事项
压力过大,不便于观察火焰、测量温度,且散热量大,上部拉条的温度高,但可减少向火道落灰,并有利于高向加热;当看火孔压力过小(负压过大)时,会吸入冷空气,火焰燃烧不完全。

所以,保持0-5Pa,保证燃烧系统在整个结焦过程中,任何时间、任何一点的压力均不小于相邻部位的炭化室压力。

蓄热室顶部吸力
�测量目的:是为了检查焦炉系统内的煤气、空气量的分配情况及横排温度的分布情况。

�标准室的选择:好、匀。

①炉体状况良好(与其相通的燃烧系统不漏、不堵)
②煤气设备良好(无卡砣,进风口盖不严等情况)
③燃烧室温度均匀(横排、直行温度正常,直行与全炉平均温度偏差不大);
④位于炉组中部,便于测量,但避免在吸气管正下方,因该处波动较大。

�测量方法:将压力计调制水平,检查胶皮管是否严密。

交换后5min开始测量,将标准蓄热室测压管连接斜型压力计负端,被测蓄热室与斜型压力计正端相连,测出与标准号的压力差。

�注意事项:
①测量过程中,加热制度需稳定,尽可能在检修时间测量;
②要求上升气流不超过±2Pa,下降气流不超过±3Pa.如不符合,则需调节;
③测完吸力后,检查翻板、风门开度、加热制度是否与记录相符。

蓄热室阻力
�测定目的:是为了检查格子砖的堵塞情况,从斜道落入和进风口抽入的灰尘,使蓄热室阻力增加。

测定方法:测量相对应的小烟道和蓄热室之间的压力差,交换后3-5min开始,压力计正端与蓄热室相连,负端与小烟道相连,读压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