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碎部测量.
碎部测量步骤

碎部测量步骤碎部测量是指将一个物体分解为若干个小部件,对每个小部件进行测量的过程。
这种测量方法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碎部测量的步骤。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碎部测量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如三坐标测量机、投影仪等。
2.准备好合适的夹具和支撑物,以便于将小部件固定在测量仪器上。
3.清洁小部件表面,以确保准确的测量结果。
二、分解物体首先需要将待测物体分解为若干个小部件,通常采用拆卸或切割的方式。
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避免对小部件造成损伤或变形。
2.尽可能保留原始尺寸和形状,以便于后续的组装和测试。
3.标记每个小部件的编号和位置信息,方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固定小部件将每个小部件放置在夹具或支撑物上,并将其固定在测量仪器上。
在固定小部件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保证小部件的位置和姿态与实际使用时一致。
2.避免夹具和支撑物对小部件造成额外的变形或压力。
3.确保小部件的表面与夹具或支撑物之间没有空隙,以避免影响测量精度。
四、测量小部件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进行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根据小部件的形状和特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点云扫描、轮廓投影等。
2.根据小部件的尺寸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如三坐标测量机、投影仪等。
3.确保每个小部件都经过了充分的检查和测试,并记录下每个小部件的数据和结果。
五、数据处理将每个小部件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整个物体的尺寸、形状和精度信息。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对每个小部件进行数据清洗和筛选,去除异常值和误差点。
2.将每个小部件的数据进行组合和匹配,得出整个物体的三维模型和尺寸信息。
3.对整个物体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发现问题和改进设计。
六、报告输出将测量结果进行报告输出,以便于后续的使用和参考。
在报告输出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按照规定格式和要求编写报告,包括测量方法、仪器、数据处理等内容。
碎部测量实习心得

碎部测量实习心得一.实习过程:在大学里,我们所学习的土木工程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测量实习对培养我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掌握具体工作程序和内容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将来投入到工程建设工作中,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都将是受益终身,在学校和院系的安排下,我们土木工程专业安排了为期一周半的实习过程,下面我将就我们本次实习的目的及过程,实习心得和建议叙述如下:二.:1.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的使用;2.掌握导线测量和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计算方法;3.掌握经纬仪与绘图板协同画碎部点。
三.仪器及工具:1. 导线测量每组领用经纬仪(带脚架)一台;2. 水准测量每组领用:ds3水准仪(带脚架)1台,水准尺1对,水准测量手簿1本;3.碎部点测量每组领用绘图板一块,量角器一块和图钉若干;4.自备:铅笔(3h或4h)、橡皮擦、直尺。
四.实习原理:利用经纬仪进行小地区的行的测量和地形图的绘制。
1:平面控制测量方法的方法和原理;2: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和原理;3:视距测量的方法和原理;五:实习具体过程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过程:①踏勘选点现场选图根点时应注意的事项:1.导线点应选在地势较高、质坚硬、长期保存和便于观测的地方;2.相邻导线点间通良好,便于测角、量边;3.导线点视野开阔、控制面大、便于测绘周围地物和地貌特征点;4.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避免过长、过短,相邻边长之比不应超过三倍。
根据我校教工区的地形情况我们选了五个闭合图根点,这五个点均满足以上要求。
②外业测量外业测量可分为角度测量和边长测量。
在进行边长和角度测量之前我们应先对经纬仪进行检查:1.照准部水准管轴应垂直于竖轴;2.望远镜视准轴应垂直于横轴;3.横轴应垂直于竖轴;4.十字丝竖丝应垂直于横轴。
在确保以上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便开始了测量工作。
另外在进行测量前应测出仪器的竖盘指标差。
竖盘指标差的测定方法是在测地任找两点a、b,先将经纬仪安置好、整平。
全站仪碎部测量实验报告

全站仪碎部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全站仪对建筑物进行碎部测量,掌握全站仪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测量原理,提高学生对于测量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器材1.全站仪:用于进行精确的三维空间测量,包括水平角度、垂直角度和距离等数据。
2.三脚架:用于放置全站仪,保证其稳定性。
3.反光棒:用于接受全站仪发出的激光信号并返回数据。
4.计算机:用于处理和存储测量数据。
三、实验步骤1.设置基准点:首先需要在建筑物周围找到一个适合作为基准点的地方,并使用三脚架将全站仪设置在该位置上,并调整好水平度。
2.选择目标点:选取建筑物上需要进行碎部测量的目标点,并使用反光棒将其标记出来。
3.测量角度:利用全站仪对基准点和目标点之间的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
4.测量距离:使用反光棒接收激光信号,利用全站仪对基准点和目标点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
5.计算坐标:根据测量得到的角度和距离数据,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出目标点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
6.重复以上步骤:选择其他需要进行碎部测量的目标点,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所有目标点都被测量完毕。
7.数据处理:将测量得到的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并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处理,得出最终结果。
四、实验结果经过多次测量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建筑物各个部位的三维坐标数据,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将其转化为了建筑物的三维模型。
通过对模型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筑物各个部位之间的空间关系,并进一步确定建筑物内部结构和布局。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使用全站仪对建筑物进行碎部测量,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于测量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操作不够熟练、设备调整不够精确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碎部测量_20110413

碎部测量碎部测量就是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本实验中不需要测量其高程值.下面分别介绍碎部点的选择和碎部测量的流程。
一、碎部点的选择对于地物,碎部点应选在地物轮廓线的方向变化处,如房角点,道路转折点,交叉点,河岸线转弯点以及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
连接这些特征点,便得到与实地相似的地物形状。
由于地物形状极不规则,一般规定主要地物凸凹部分在图上大于0.4mm均应表示出来,小于0.4mm时,可用直线连接。
基于实验的选点应该包括房角点,道路转折点,路灯,井盖等.二. 碎部测量的流程1.输入控制点将全站仪开机,在内存中选择一个文件,将其更名,然后做一只坐标键盘输入操作,输入各控制点的点名和坐标(N是x坐标,E是y坐标)。
2.碎部测量选好控制点,在其上架设仪器,对中整平.调取该测站点坐标. 然后将仪器对准后视点,调取后视点坐标(此为).选择另一控制点,将其按照碎部点进行测量坐标.测得的坐标与求得理论值对比,误差在厘米级的才符合精度要求,才可进行碎部测量.3.导出数据将全站仪与计算机相连,然后通过仪器的内存找到文件.查看其参数.然后打开索佳数据通讯软件中的coord,在”通讯”中选择”参数设置”,修改其波特率,使其一致.然后点击”通讯”的”数据下载”,再操作全站仪,选好文件,回车,此时文件后出现”out”,点击OK 即可.最后将导出的数据”另存为”即可.4. 内业成图由全站仪导出数据后,用记事本方式打开,对数据进行编辑:导出点点名,屏幕显示名,,X坐标,Y坐标,高程Z导出的坐标相交换x y,其他的一些信息删除.打开软件,首先”配置”→SV300环境.先设置比例尺(比例尺1:X的X)和展点(展点为地形,全部覆盖)成图过程中,植被,道路,建筑物,点状符号要分图层画图.(配置→新建→点()路灯,井盖,控制点等))5成图整饰为该图添加图名,成图时间,成图单位,图廓,比例尺等图幅管理→图幅网格,修改网格单元宽度和高度,使得一个网格就能覆盖整个测区,然后用”窗选网格范围”,选定区域进行平移操作.用”图幅管理”→标准图廓,用鼠标点去图幅网格,在生成标准分幅图对话框中修改参数即可.三具体操作碎部点选择及草图绘制碎部点的选择如上文所述,此处不再赘言.但是要求在草纸上绘出大致的地物,将相应的碎部点画出并标出名称,这样在之后测碎部点时可以输入相应的名字而不至于混淆.1. 新建文件及已知数据录入1.1 打开仪器进入初始界面.点击键盘上的”esc”,进入副初始界面,界面下方包括”测量””内存””配置”,如下图所示:点击”内存”,进入内存菜单界面,该界面含”文件操作””已知坐标””代码操作”.如下图所示:选择”文件操作”,进入了”文件操作”菜单界面,如下图所示:1.2 选择”文件选取”,在”列表”中选择一个数据量为0的文件(如果没有,可以选择了一个文件执行”文件删除”,则生成了一个空文件) .多次”回车”之后,在这个菜单界面,选择”文件更名”更改文件名称.1.3输入控制点数据.点“esc”返回到”内存”菜单界面,选择其中的”已知坐标”,进入后选择”键盘输入”,将控制点的X, Y坐标输入,注意记清各控制点名.2. 测站定向2.1输入测站坐标.回到初始界面,选择”坐标”,进入坐标菜单界面,选择”测站定向”,随后选择”测站坐标”,可以手动输入,也可以通过”调取”该控制点的数据.随后点击”OK”即可。
第五章 碎部测量

第五章碎部测量§5.1 碎部测量1、设置碎部采集方式:设置完移动站后,就可以在“导航视图”中看到当前点的坐标与位置了。
使用菜单【工作】-【碎部测量】,进入碎部测量模式的选择界面:碎部采集方式(1)按平距:当前点距离上一次记录的点平距超过步长时自动保存;(2)按斜距:当前点距离上一次记录的点斜距超过步长时自动保存;(3)按时间:当前时间距离上一次保存的时间超过步长时自动保存;(4)手动:手动保存,点击记录碎部点;(5)步长:在自动采集时,设置自动采集间隔(6)解类型:低于指定解类型的解自动采集将不记录,手动采集将弹出警告,解类型的精度由低到高依次为“所有类型”、“浮动解”、“固定解”、“窄带固定解”。
采集提示(7)采集总数:输“-1”则对自动采集数目不作限制。
否则到了自动采集设定数时,会自动停止采集。
如下图,点击红色圆点开始记录,在采集数目范围内圆点为灰色,采集完后自动变成红色。
(8)PRMS 、HRMS:分别是用来控制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
当采集控制在窄带固定解时,有可能精度不是太好,可以在这里进行限制。
在自动采集模式中也可以随时进行手动采集;选择您需要的模式后开始采集,您所记录的点可以在【查看】-【记录点坐标库】进行查看。
设置完成后可以见到【碎部测量】项前有选中标示,如图:选中标识2、如果设置的是“按平距、斜距、时间”自动采集,则设置好采集方式后,点击红色圆点开始记录后,程序将自动开始采集数据。
3、如果是设置的纯手动采集,则在需要采集点的地方,对中、整平GPS天线,点击记录碎部点,弹出“设置记录点属性”对话框。
记录属性(1)、在“记录”属性页(此时GPS天线可以不再对中整平,因为该点坐标已经提取到手簿缓存中)Ⅰ、设置点名、天线高、注记Ⅱ、如果该点是控制点,且要用该点参与转换参数,则要把该点的碎部采集坐标与已知控B、若该控制点的坐标在“控制点坐标库”中存在,则将光标移到“控制点”后的下拉列表,用左、右键选择该控制点;若该控制点的坐标在“控制点坐标库”中不存在,则将光标移到“详细”按钮上,回车:(A)、在弹出的“选择控制点”对话框,使用“添加A”按钮(按“ALT+A”)键,调出“添加已知点点名”对话框控制点(B)、在弹出的“添加已知点”对话框,添加控制点a、“名称”输入已知点点名(z1)b、“格式”选择已知点类型c、回车,保存已知点点名(C)、在返回“选择控制点”对话框,输入已知点的坐标,回车保存已知点的坐标(D)、在弹出的“警告”对话框(确认当前点已修改,是否保存该点),选择“YES”,回车保存点提示(2)、如果要添加地物属性,点击“地物属性”属性页(该属性只与威远图公司的成图软件SV300相结合)地物属性Ⅰ、常见地物总结为几个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又有几个小类,可以使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键选择到与当前地物相匹配的地物属性,注意所有带“+”号的属性项都不是有效属性,您需要继续向更深层次选择;Ⅱ、地物中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独立地物,如控制点、特殊地物等,此类地物操作非常简单,选中后保存即可;二是线形地物,目前除了独立地物,其余的地物都是线形地物。
碎部测量实验报告

碎部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碎部的长度、宽度、厚度等参数,计算出碎部的体积和密度。
实验原理:
1. 碎部长度、宽度的测量可以使用游标卡尺或钢尺进行。
2. 碎部厚度的测量可以使用游标卡尺、颗粒密度计或简易密度计进行。
3. 计算碎部体积的公式为V = lwh,其中V 为碎部体积,l 为长度,w 为宽度,h 为厚度。
4. 计算碎部密度的公式为ρ= m/V,其中ρ为密度,m 为碎部质量,V 为体积。
实验步骤:
1. 将待测碎部取出,并用刷子等清洁工具清洁干净,以避免附着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使用游标卡尺或钢尺测量碎部的长度和宽度,并记下数据。
3. 使用游标卡尺、颗粒密度计或简易密度计测量碎部的厚度,并记录数据。
4.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碎部的体积和密度。
实验结果:
假设测量得到的数据如下:
碎部长度:10 cm
碎部宽度:5 cm
碎部厚度:2 cm
碎部重量:30 g
则根据计算公式,可得到以下结果:
碎部体积V = 10 ×5 ×2 = 100 cm³
碎部密度ρ= 30/100 = 0.3 g/cm³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测量和计算,得到了碎部的体积和密度数据,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了参考基础。
本实验的数据精确度取决于测量工具的精度,应在日常实验操作中注意使用准确的工具,并进行多次重复测量,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碎部测量方法

碎部测量方法
一、碎部测量的观测方法
1.在一固定点A安置经纬仪,对中整平,并量取仪器的高H;
2.盘左或盘右瞄准B点,并使H窗读数为0°00’00’’;
3.瞄准需要观测点的水准尺,在H窗读β的角度数;
4.在水准尺上读取三丝读数;
5.使竖盘水准管气泡居中,在V窗读取L或R。
二、碎部测量的操作步骤
1.根据控制点坐标将其展绘到图纸上;
2.将仪器安置在点上(测站点),确定定向点(可以通视且距离最远的控制点);
3.将图纸上的两点(测站点、定向点)用直线连接,宜淡不宜浓没因为以后要擦掉;
4.左盘精确瞄准定向点并置零;
5.将棱镜安置在要测的点位上;
6.瞄准棱镜,读取水平盘读数,测出平距、高差,并记录;
7.用量角器量取大小为水平盘读数的角值,并做记号点(宜淡不宜浓,看得见就行);
8.从安置点沿方向点量取对应的图上距离,做记号即得所测点图上位置,标注高程;
9.重复操作5—8测其他点;
10.根据各点关系将地物、地貌及时绘制出来。
各位朋友,如果对我们东英时代的讲解还有不清楚的地方,欢迎留言提问或者私信哦!我们将为大家一一解答,也欢迎各位学测量的朋友到学校考察,培训,全面系统化的学习,最终达到掌握测量知识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测量员。
碎部测量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碎部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使用全站仪进行碎部测量的操作步骤。
3. 学习如何根据碎部点数据绘制地形图。
4.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碎部测量是地形测量的一项基本工作,主要是通过测量地面上各个碎部点的位置,建立地形模型。
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它集成了电子测距、角度测量、电子罗盘等功能,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碎部点的坐标。
三、实验仪器与工具1. 全站仪一台2. 碎部点标尺若干3. 地形图一张4. 记录板一块5. 计算器一个6. 地图比例尺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检查全站仪是否完好,电池充足。
- 准备碎部点标尺,并做好标记。
- 熟悉全站仪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碎部点测量:- 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作为测站,并做好标记。
- 将全站仪安置在测站上,并进行对中整平。
- 使用全站仪依次测量各个碎部点的坐标,记录数据。
- 在记录数据时,注意记录碎部点的编号、坐标、高程等信息。
3. 数据处理:- 将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坐标转换和计算。
- 对测量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剔除错误数据。
- 根据处理后的数据,绘制地形图。
4. 地形图绘制:- 根据地形图比例尺,将碎部点坐标转换为图上坐标。
- 在地形图上绘制各个碎部点,并用线条连接相邻点。
- 标注各个碎部点的高程。
5. 实验总结:-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 讨论实验结果,评估实验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碎部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了全站仪的操作步骤。
2. 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全站仪对中整平困难、数据采集误差等。
这些问题在后续实验中得到了解决。
3. 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全站仪进行碎部测量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可以满足地形测量的需求。
六、实验心得1. 碎部测量是地形测量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地形图的绘制具有重要意义。
2. 全站仪是一种先进的测量仪器,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等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经纬仪测绘法测绘地形图的方法和步骤。 2.能合理选定地物、地貌的特征点。 3.练习用地形图图式和等高线表示地物、地貌。测 图比例尺为1:500,等高距为1米。
实验五:碎部测量
二、计划与设备 1.实验安排2学时,每组4 ~ 5人,分工为观测、记录、 绘图和立尺。 2.设备: J6光学经纬仪1 台, 小平板1块绘图纸1张,水准尺1根,花杆1根,皮尺1 把,比例尺1根,量角器1个,计算器1个,记录板 1个,地形图图式1本,小三角板1副,小针1根, 铅笔1支,橡皮1块。
实验五:碎部测量
3.将视距尺立于选定的各碎部点上,用经纬仪瞄准 水准尺,读取下丝、上丝、中丝数值,竖盘读数 和水平角读数,将各观测值依次记入表格。 4.计算视距、竖直角、高差、水平距离和碎部点高 程。 5.将计算的各碎部点数据,依水平角、水平距离, 用量角器按比例尺展绘在图板上,并注出各点高 程,描绘地物。
实验五:碎部测量
3.测图场地选择在校园内,在平坦地段选一直线, 在直线的两个端点上安置仪器进行测图。 4.实验结束,每组交整饰好的图纸一张,碎部测量 记录一份。
一个测站的测量工作录像
实验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碎部测量
三、方法与步骤 1.以控制点A为测站点安置经纬仪,盘左置水平度盘 读数为0°00′,瞄准另一控制点B为起始方向,量 取仪器高I至厘米,随即将测站名称、仪器高记入 碎部测量记录本。 2.在图纸上展出测站点a和起始方向b,连接a、b为 起始方向线,并用小针将量角器的圆心角固定在 测站点a。展绘直线两端点a、b时,右在图板适 当位置画一直线,先定一端点a,然后将地面的 直线按测图比例尺缩小的长度,在图板上以a为 起点,定出b点。
实验五:碎部测量
四、注意事项 1.读取竖直角时,指标水准管气泡要居中,水准尺 要立直。 2.每测约20个点,要重新瞄准起始方向,以检查水 平度盘是否变动。
实验五:碎部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