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沉沦之探微

合集下载

苦闷的岁月_对郁达夫小说_沉沦_主题的探讨及其他

苦闷的岁月_对郁达夫小说_沉沦_主题的探讨及其他


成仿吾认为《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社会 的失败者,主人公“对于爱的缺乏是最灵敏 的,孤独的一生与枯槁的生活,也使爱的缺乏 异常明显,也使他对爱的要求异常强烈”,因 此,“《沉沦》的主要色彩,可以用爱的要求 或求爱的心来表示”。 成仿吾的这个提法和论证对归纳《沉沦》 的主题有重要启示。在《沉沦》开篇,郁达夫 就点明:“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他的早熟 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

,--./0123145 46 72849: ;13/.2.< =4.>:
对《沉沦》非议最多的是其中的病态心理 暴露和情欲描写,小说刚刚发表,不少研究者 认为宣扬颓废、色情是小说的主题,纷纷从伦 理道德的角度非难郁达夫。笔者认为,《沉 沦》中的心理和情欲描写是对作品主题的充分 展示,与文学史上那些直接以感官刺激为目的 的色情文学作品有根本的差异。《沉沦》借鉴 !"
郁达夫的为人为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中 算得上是极具个性的。《沉沦》一篇作于一九 二一年,是郁达夫最早期的小说之一。小说的 主人公“他”是一个留学日本的青年,他渴望 着身心的自由和爱情,但因为他是“弱国子 民”而在日本备受轻侮和嘲弄,他向往自强而 又无力自救,只能以病态的方式表达苦闷,最 终不能自拔而沉海自杀。在《沉沦》的叙述中 有大胆的自我心理暴露和情欲描写,曾引起过 众多非议,但《沉沦》的发表却受到广大青年 的热爱,这奠定了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地 位。 时光飞逝,《沉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里 程碑式地位无可非议,而对于《沉沦》的主题 却众说纷纭,针对各种各样的讨论和争议,在 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 ) *(+ ,-*. ) *’/. & 0 0$$- *’’( ) ’*12
!"#$

精神的贵族与超越的批评——周作人与文艺批评《“沉沦”》

精神的贵族与超越的批评——周作人与文艺批评《“沉沦”》

Zhou Zuoren and his literary criticism of Sinking
(Chenlun)
作者: 周思辉[1]
作者机构: [1]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西青300387
出版物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4-8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周作人;《“沉沦”》;性观念;多余人;唯美一颓废主义
摘要:周作人针对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写的文艺批评《“沉沦”》是现代中国文艺批评史上超越性批评的一个经典案例。

在此不再停留在研究《“沉沦”》内容本身及其在中国新文艺批评史上的意义,而是研究周作人为什么会在当时的语境中撰写《“沉沦”》?超越的批评的背后原因是什么?研究发现,有如下潜在原因:周作人的性观念与文学创作观、自身当时“多余人”的心境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暗合、唯美一颓废主义文学观的倾向、反对思想统一的文艺批评观。

也正是这些原因,彰显了周作人“超越的批评家”的气质。

浅析周作人的失落

浅析周作人的失落

,
但 又 无法 决 定 怎 样来 走
,
到 了 这 年的 可 谓 已至 其
周 作人 再 次将 这 种苦 闷向朋 友 孙 伏 园 倾诉 托 尔斯泰 的无我 爱 与 尼 采 的超 人
, ,
我 近 来的 思 想 动 摇与 混 乱
,
极了 证

,
,
共 产 主 义 与善 种学
,

耶 佛 孔 老 的教训 与 科 学 的 例

的影 响

,
形成 了 以 个 性 主 义


人道 主 义为 基本 内容 的 民 主主义 世 界观 五

因此
,
年 轻 的周 作人
对 革命 充满 了 同情 和 向往
,
特别 在


新文 学发 韧 期 他 满 怀 革命斗 争 精 神地在 《 新青
、 、
,
思 想革命 》 年》 《 每周 评 论 》 等 刊物 上 连 续发 表 了 《 人 的 文学 》 《 平 民 文学 》 《 等大 量 富有进
,
残 酷性
,
面 对黑 暗 的现 实

终于艰难
,
地 向后 退 了 一 步
但这 不是 简单 的 一步
它 注 定 了 一 个伟大 灵 魂 的失落

从此
,
周 作人 开始
否定 自己 早年 的所 作所 为
,
认 为那 是 幼稚 的
颇 多理 想 和乐观 的话

,
自 己 应该 从头 再 来


弃 那边 所 隐现 的主 义 而 热 爱艺 术 与生 活本 身 种 脱离 社会 斗 争
DOI : 10. 16169 /j . i ssn. 1008 -293x. s. 1994. 04. 003

品读周作人散文中的苦味

品读周作人散文中的苦味

2014-3-6
7
品读周作人散文
——“苦” 味
周作人简介
•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浙江绍兴人。原名櫆寿 (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 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他于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 堂。1906年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 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时期,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 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周作人的思想渐 离时代主流,主张“闭户读书”,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 “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 • 周作人一生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一是苦雨斋,二是鲁迅。在那个 “南鲁迅,北知堂(周作人)”的时代,他的学识甚至一度被认为 超过鲁迅,但就是这样一个被认为思想超前的人,竟一朝失节,而 将后人丢在了对其绝美文笔的留恋与对其民族气节缺失的鞭挞的矛 盾中。
2014-3-6 2
图片欣赏
2014-3-6
3
“苦”味散文
• 《药味集自序》中周作人说:“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 入,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 • 苦味是一种与平淡或闲适对立的味道。他在《夜读抄•后 记》和《苦口甘口•序》等文中申明自己的文章不肯消极, 不免积极。他把几部散文集叫作《苦茶随笔》、《苦竹 杂记》、《药堂语录》、《药味集》、《苦口甘口》、 《药堂杂文》,把书斋称为苦雨斋、苦茶斋、煆药庐、 苦住庵、药堂,很明显他自己也是以“苦味”自重的。 可见,周作人对“苦”有偏嗜。
“苦”味散文
• 这有如吃苦茶。苦茶并不 是好吃的,平常的茶小孩 也要到十几岁才肯喝,咽 一口酽茶觉得爽快,这是 大人的可怜处,人生的 “苦甜”,如古希腊女诗 人之称恋爱。诗云,谁为 荼苦,其甘如荠。 • ——《杜 牧之句》

文人的忧伤 时代的《沉沦》

文人的忧伤 时代的《沉沦》

文人的忧伤时代的《沉沦》——浅谈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序:他是一位心思细腻,敏感多情的作家,诗意般的语言所刻画的景物那么细腻,那么灵动;他还是一位忧伤感怀的诗人,一花一草,一景一物足以触动他那纤细敏感的神经,字里行间流露着明媚的忧伤;他又是有节气的爱国者,如屈原一般遗世独立,忠贞爱国,于日本侵华之时他赋诗表态‚松树梅花各耐寒,心坚如石此盟磐。

首阳薇蕨钟山菽,不信人间一饱难‛;然而他又还是个善良诚实的文人,敢于自我剖析,向世人展现自我,剖析自我。

他,就是被公认的‚五四‛运动初期以来以表现作家自我特征的自我小说派的代表人物——郁达夫。

所谓自我小说也可包含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郁达夫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也是其文学成就的半壁江山。

这种自传体小说侧重于自我表现,自我剖析,抒发人物内心的苦闷忧愁彷徨无助和奋进抗击的意识,居于浓厚抒情色彩和自我表现。

由于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自叙传‛,因此其首部自传体小说《沉沦》,是其处女座亦是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以其独特的视角描写主人公,一留日青年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活动,大胆赤裸地描写男女之事,扭曲的性心理,同时也发出‚祖国啊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这里受苦呢‛的深切乞求和呐喊。

于1921年发表,虽然当时在中国文坛界引起轩然大波,舆论两极分化,受封建道德毒害其深的文人对郁达夫提出尖锐地批判指责。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在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不得不承认其影响力和所作的贡献。

特点一:下层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郁达夫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大皆如此,一般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

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三岁丧了父亲,那时家里困苦不堪,长兄由于正直受排挤,留日学习由于被当做‚东亚病夫‛和扣上‚劣等的支那人‛的帽子更使得他自卑,忧郁,对前途更是彷徨无助。

钱谦益与周作人变节后“沉潜式”书写探微

钱谦益与周作人变节后“沉潜式”书写探微
中” 并通 过抒 写 大师和 玛格 丽特 的动人故 事 以实现 缺 失而 变得 困难 , 作 家 不得 不 以“ , 使 虚构 的叙 述 ” 为 对 沉重 现实 的超 离 。摆 脱外 界和 内心双 重压 力 的渴 自己创 造一个 可 以宣 泄 精 神压 力 、 取 精 神 慰藉 的 获
望, 使作 家 只能求 助于写 作 的文化 语境 , 让写作 成 为 空 间 。这一空 间独 立 于 沉 重 现实 之 上 , 构 成现 实 并 “ 精神 自救” 的唯 一途径 时 , 家便 “ 作 没有 机会 离开 写 与作者 之 间“ 唯一 的模 糊 之 区”】 "。作 者 在 此完 [1 ] 作 ” 作 者 的生 命 终 于和 虚 构 的叙 述 相 互 融合 , , 最终 成 精神 自救 , 与 之融合 。 并

钱 谦 益 与周 作 人 的“ 潜 式 ” 写 沉 书
依 据“ 潜式 ” 沉 书写 定义 的关键 点—— 外部 与 内
关) 内部 ( 和 涉及 因违 背原 有生存 信仰 造成 的 内心痛 部 的双 重压 力 、 写 作 自我 救 赎 、 命 与 写 作 相 融 以 生 苦) 重压力 的情 况 下 , 择 以写作 作 为 宣 泄途 径 , 合 、 双 选 文本 的扭 曲和隐晦 , 我们具 体 分析一 下钱周 二人 来 实现 自我拯 救 的过程 中 , 自己的生命 融 入写作 , 在 变节 后 的书写 是否属 于“ 潜式 ” 将 沉 书写 。
“ 只能是 内心 独 自” 。布 氏面 临的 内外双重 压力 使他 我 心 的纯粹状 态 。 ( ) 晦性 。言说 权 力 的 缺失 使 2隐
必 须寻 找宣泄 途径 , 时写作 已成 为作 家的“ 这 内心需 作 者无 法直抒 胸臆 , 只能 以一 种似是 而非 、 曲婉转 委 求” 。这 使得作 家 “ 世 俗 的荣 耀脱 身而 出” 写作削 的手法 表达感 情 。 同时 , 从 , 内部 压力 造 成 的文本 形 式 减 了 广 义 写 作 的 社 会 性 作 用 , 归 “ 粹 的 写 的二次 变异更 增 加 了作 品 的解 读 难 度 。 ( ) 回 纯 3 独立 性 作 ” — 自我 表达 。在 这 种 以 安抚 自我 灵 魂 为 目的 ( — 或超 离性) 。该 时期 的作 品更 多蕴 含着作 者对 于外 的写作 中, 者 “ 自 己的人 生 掌 握 在 叙 述 的虚 构 部 压力 的隐蔽 反抗 , 作 将 内心 痛 苦 的 宣泄 由于 话语 权 的

三声部的混响——小说《沉沦》文本探析

三声部的混响——小说《沉沦》文本探析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Voice Parts:An Analysis of the Story,‘Sinking'作者: 司振龙[1,2]
作者机构: [1]安徽大学文学院 [2]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华文文学
页码: 117-125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沉沦》 文本研究 指代 被指代 自我指代 主体
摘要:小说《沉沦》自诞生即争议不断,非议不断。

周作人、钱杏等人的批评解读影响深远,但也颇有可争议之处。

苏雪林的批评"批评",得之重视文本而警惕过度阐释,失之机械庸俗攻击作家。

郁达夫本人说法,亦多自相矛盾。

从文本探析来看,《沉沦》文本中除第三人称"他"的声部,还包含了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的声部;"他""我""你"高度紧张、矛盾而嘈杂混响,呈现"他之病"、"我之病"、"你之病"以及同一个主体的病态,此即《沉沦》文本结构的本真和语言形态的事实。

《沉沦》悲剧性的体现——主人公性格内在冲突导致的个人悲剧

《沉沦》悲剧性的体现——主人公性格内在冲突导致的个人悲剧

现当代文学《沉沦》悲剧性的体现——主人公性格内在冲突导致的个人悲剧孙溦韩国全北国立大学摘要:《沉沦》的悲剧性美学价值在于人物性格悲剧性的塑造,“他”性格的冲突使故事的悲剧色彩增加,从而引起读者的悲悯之情。

郁达夫通过在文本中塑造人物性格和形象来表达自身对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悲剧性;冲突《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害着忧郁病的青年知识分子的“零余者”形象。

文学史上评论其是带有"自叙传"色彩的短篇小说,一提到《沉沦》便会想到其表现出的“灵与肉”的冲突,是一篇挖掘人物内心的作品。

郁达夫在《自序》中说:“《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 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是失败的”①茅盾说《沉沦》的灵肉冲突,描写得失败了。

反倒是觉得其描写主人公性格及心理状态的发展是成功的,②同时也对很多人认为的灵肉冲突论产生质疑,强调抑或抛弃灵肉二分法。

笔者认为,《沉沦》的成功在于主人公性格的塑造,并不是灵肉冲突的过度阐释。

《沉沦》的“悲”在于塑造了具有悲剧性美学意义的主人公形象,其悲剧性根源及价值便是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本篇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论述《沉沦》悲剧性的体现,一部小说具有的悲剧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效果。

比如各种冲突,探讨“灵肉”冲突母题的历史意义以及《沉沦》中没有体现灵肉冲突的理由,进而否定从“灵肉”冲突论去分析小说。

其次,结合作品内容来探讨《沉沦》悲剧性的根源在于人物性格悲剧具体表现在性格上的各种冲突和矛盾。

其三,《沉沦》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的宗旨。

一、悲剧性的表现(一)冲突《文学词典》中对悲剧有这样的叙述,它是根据中国文学特有的情况对传统悲剧定义的一种修改:在悲剧故事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备受磨难充满痛苦,甚至失败丧生,但它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必然到来,其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主人公人格的深化,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内在生命的强度和深度,表现人自身历史形成的新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和有关 回忆鲁迅 的著述 。
周作人从发表 1 1 1 9 8年 2月《 人的文学》 1 1 4月 和 99年
《 思想革命 》 这两 篇文 章。高举人道 主义旗 帜 , 行思 想革 进
章》 一文中说 :我的道法 观还当说是儒 家的, “ 但左右的道 与 法两 家都掺和在内 , 面又加 了些现代 科学知识 , 外 如生物学
以及性的心理 , 而这 么一 点在 我较 为重要 。 从 中就 可以看 ” 出, 封建传统文化在他心底 根深 蒂固。 另外 , 儒家思想又渗透着“ 犹不及 ” 的中庸之道 , 这种思 想虽具有一定 的内在肆 力 , 但它 在激进 的“ 五四” 时代 , 却显
命, “ 在 五四” 新文化运动 中产生 了巨大影响 , 使得 他在 中国
[ 摘 要 】 周作人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 诗人、 文学翻译家, 同时又是一个“ 五四” 狂飙突进青年, 曾高举
过人道主义旗 帜进行思想革命。他后来的沦落原 因在 于: 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 、 自身的脆弱 个性以及爱好创 作静
穆、 平淡冲和的小品文, 形成 了人性向背的 巨大转折。
申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不是一个好年头儿 , 30年前流寇 整 0
现出 自身 的没落与腐朽。在革命年 代, 更是束缚其思想的桎 梏。“ 五四” 时期 , 周作 人虽 然用人 道主义 去批判 过封建 道 法, 反对过儒家思想 , 但后来他 又否定 了这种 叛逆性 , 像浪子 回头似地又 回到 了儒 家 的怀抱 。儒 家有 “ 知其 不 可为 而为 之” 的人 世精 神, 没有取 , 只取 了一个 “ ” 他 却 忍 字。他还特 地选择 了杜牧的一句诗“ 过事堪喜 ” 于 13 忍 , 94年花 了二 十 块钱把它烧制在小花瓶上 , 并搁在书房 的南窗下 , 朝夕相处。
他采取的“ ” 忍 字处世哲学 , 又加上后来 日本 的威胁 , 严酷的
进北京 , 崇祯皇帝缢死煤 山;0年前有马江之役 , 6 事情虽然没
有闹大 , 但是前有咸丰庚 申之烧 圆明园 , 有光绪庚 子之联 后 军入京 ,o年间四五 次的外患 , 4 差不多 甲申居 于中间。整个
国家 、 民族 正 处 于 积 贫 积 弱 的 境 况 之 中 , 国家 不 可 避 免 的 走
至 四十年代所写 的散文格 调一变而为 苦涩苍老 、 炉火纯 青、
个 没落 的封建 王朝 , 这一 切使 周作 人 的童年 充满危 机和 苦
难。
周作人作为中国最后一代传 统的知识分子 , 既感受到传
统文化的没落与腐朽 , 又最后一次领悟着传统文化的 内在魅 力。周作人从 1 岁到 l 1 3岁就 读完 了《 语》 《 论 、 孟子》 《 、 诗 经》 《 、 易经》 以及《 大学》 的部 分 , 而他最 早接 触 的就 是《中 庸》 。而《 中庸》 又是儒家 的基 本思 想。所谓 “ 中庸” 用 儒家 , 自己的话说就是“ 喜怒哀乐 只未发 , 谓之 中; 发而 皆中节 , 谓
[ 关键词 】 周作人; 人性; 沉沦
中图分类 号 : 0 . 1 66 2 文献标识 码 : A文章编 号 :6 2— 6 0 2 1 ) 1— 0 8— 2 17 8 1 (0 0 0 0 6 0
夕。时代 的“ 气候 ” 大 已是 “ 山雨欲来风满 楼” 。周 作人就处
周作人是现代 散文家 、 诗人 和文 学翻译家。原 名栅寿 、 字星杓 , 后改名 奎瑗、 自号启 明, 笔名 仲密、 周遐 寿等 。浙 江 绍兴人 , 鲁迅的二弟。10 9 1年如南京江南水 师学堂 ,9 6年 10
患, 便退下来愿意不才终天年 ; 法家则积极 的彻底 , 治天下不 难, 只消逆 出以政 , 齐之 以刑 , 就可以达到统一的 目的。儒家 是站在这 中间。 ( 秉烛后谈》 此外 , ”《 ) 周作人 曾在 《 自己的文
育总署督 办等 职。建 国后 , 主要从 事 日本 、 希腊文 学作 品的
之 和。中业着 , 天下 之本 也 ; 也着 , 下之 达道 也。致 中 和 天 和, 天地位焉 ; 万物与焉” 。周作人也曾解释过儒家思想 :道 “
归入古雅。影响 日益缩 小。抗 日战争 暴发 后 , 沦陷 区北 居
平, 出任南京国民政 府委员 、 华北政 务委员会 常务委员 兼教
家是消极的彻底 , 他们世故很深 , 觉得世 事无 可为 , 人生多忧
于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中 , 生于一个破败的岌岌可危的封建
大 夫 的家 庭 。他 所 看 到 的绝 不 是 现 世 之 美 , 所 面 对 的 是 一 他
东渡 日本留学 ,9 1 回国后在绍兴 任中学英 文教员 ,9 7 11 年 1 1 年任北大教授, 并成为“ 四” 五 时期一个狂飙突进 的革命文学 青年。“ 五四” 以后 , 周作人作 为《 丝》 刊 的主要撰稿 人 语 周 之一 , 了大量的散文 , 写 风格平和冲淡 、 清隽幽雅 。在他的影 响下 , 二十年代形成 了包 括俞平 伯、 名等作家在 内的散文 废 创作流派 , 一个被阿英称 为“ 很有权威 的流派” 。第一次 国内 革命失败后 , 思想 渐离时代 主流 , 主张闭户读 书。三十年代 提倡 闲适幽默的小 品文 , 沉溺 于“ 草木虫鱼 ” 的狭小 天地 , 直
现代文学史上 占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 , 直至后来他沦为文化汉 奸, 这样的结局决 非偶然 , 笔者 主要从 以下几 个方 面来 探索
他沉沦的原因。


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使他走向沉沦
周作人生于光绪 甲申年十二月初一, 18 即 85年 1 1月 1 6 日, 当时正是中国社会 内外 交 困的时代。周 作人 回忆 说 , 甲
充满趣味的小品文不过是他想以避世的表现因为这时他已感到世间亦无一可言了有些事情固然我本不要说然而也有些事情是想说的而现在实在无从说起不必说到政治大事上去即使偶然谈谈儿童或妇女身上的事情也难保不被看出反动的痕迹
语 文学刊
2 1 第 1期 0 0年
周 作 人 沉 沦 之 探 微
O 徐 燕 凌
( 永城 职业 学院 语 言文化 系 , 南 永城 河 460 ) 7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