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篷船详解

合集下载

最新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最新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乌篷船》是周作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周作人是一位在我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独具风格。

周作人的散文按体裁划分,大致有三类:一是杂感,二是小品文,三是书牍札记。

杂感,多是作者在“五四”潮流涌动下创作的。

这类作品,尤其是作者的早期杂感,取材广泛,思想锐利,能抨击时弊,其中代表作有《祖先崇拜》、《沉默》、《碰伤》等。

周作人一生创作的小品文数量相当多,而且最能代表他散文的独有风格。

他的这类作品,虽然着意于琐细而又不惹人注目的草木虫鱼之类的小题材,但是作者却能够全神贯注于对象之中,并细致入微地表现它们,从而使这类文章具有幽隽淡远的特有意趣。

平和闲雅的情趣是周作人这类散文所表现的中心,广征博引,知识丰厚,语言朴实无华,不重藻饰,构成了他此类作品的重要特色。

他的这类散文密切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乌篷船》、《故乡的野菜》、《苦雨》等。

周作人的书犊札记写得也很有自己的特色,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我的杂学》等。

周作人创作的散文,无论是读书札记、文艺评论,还是以草木虫鱼、风俗人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品文,都能把自己的个性精神溶入作品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周作人重要的散文集有《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

《乌篷船》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别具一格的小品文。

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浙江绍兴去,作者在信中开篇告诉朋友,故乡最有特色的风物便是船。

于是,作者便开始向朋友介绍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

在介绍乌篷船时,作者详尽介绍了“三明瓦”的好处,并对其作了非常具体细致的描述,然后,又写了怎样坐船以及“到乡下去看戏”等种种的“理想的行乐法”。

在谈到游历家乡景色时,作者特别强调要耐着性子,从容不迫,“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

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心境。

从表面上看,这里作者是在写游山玩水,然而细细体味,其中却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处世态度。

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散文,由清代文学家郑板桥所作。

该文描写了一艘乌篷船在盛夏时节缓缓驶过杭州的西湖,沿途颂赞了西湖的美景以及船夫的辛苦劳动。

本文语言简练优美,意境深远,被誉为“散文之冠”。

在这篇文章中,郑板桥通过描绘船夫的生活,表达了对他们辛勤劳动的敬意与感激之情。

同时,他也对西湖的美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将其视为天赐之物,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自然之美的宁静和神秘。

除此之外,郑板桥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总体来看,《乌篷船》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散文佳作,其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让人们在阅读时深深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艰苦工作的敬意和对于美好自然的热爱。

绍兴乌篷船的题目

绍兴乌篷船的题目

绍兴乌篷船的题目绍兴乌篷船的特色和历史绍兴乌篷船,作为浙江绍兴的特色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乌篷船是绍兴水乡的一种传统木质船只,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功能在当地独具盛名。

乌篷船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独特的外观:乌篷船是一种双桅帆船,帆篷为黑色,故名“乌篷”。

船体造型独特,船头稍微翘起,整体呈现出优雅的弧线,给人以舒展的感觉。

乌篷船在水面上飘动,帆影婆娑,犹如一幅水墨画般美丽。

二、灵巧的船身设计:乌篷船的船身较短,但宽度较大,船体较扁,可以在水道上轻松航行,转弯灵活,适应了绍兴水乡狭窄、弯曲的河道特点。

乌篷船的船舱空间较大,可容纳多名乘客,船上还设有船工船夫,可以为乘客提供服务,为游客带来舒适的游船体验。

三、丰富的文化内涵:乌篷船是绍兴水乡的一种传统船只,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乌篷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绍兴水乡文化的一部分。

乌篷船曾是绍兴水道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承载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见证了绍兴水乡的兴衰荣辱,是绍兴文化的一种象征。

四、独特的船船乐园:绍兴乌篷船是绍兴乌篷船乐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绍兴的旅游名片之一。

乌篷船乐园集中展示了绍兴乌篷船的历史渊源、船船文化和船船工艺,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绍兴乌篷船的机会。

乌篷船乐园还定期举办乌篷船表演、乌篷船游船等活动,为游客呈现了一场别具特色的乌篷船文化盛宴。

绍兴乌篷船的独特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绍兴的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乌篷船的历史渊源和船船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绍兴水乡的一个窗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片水乡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传承乌篷船的文化精神,让乌篷船的船船继续航行在绍兴的水乡之上,为绍兴的文化传统增光添彩。

乌篷船的介绍

乌篷船的介绍

乌篷船的介绍乌篷船是一种古老而充满魅力的船只,其独特的造型和历史背景使其备受人们喜爱和关注。

乌篷船起源于中国,最早是作为渔船使用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的船只,被用于运输货物和人员。

乌篷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帆布篷顶,能够有效地遮挡太阳和雨水,为船上的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保护。

乌篷船的外形优美,船身修长,船尾略微翘起,整体呈现出一种优雅的曲线美。

船身一般采用木质结构,船底宽阔稳固,能够在水面上稳定行驶。

乌篷船的船帆多为三角形,利用风力进行推动,速度虽不如现代化的船只那么快,但却别具一番风情。

乌篷船在船体结构上也有其独特之处,一般分为三部分:船头、船身和船尾。

船头通常设计成尖锐的形状,有利于减少水流的阻力,提高航行速度。

船身则是整个船体的主体部分,承载着船上的货物和人员,船尾则是船的结束部分,也是舵手掌控船只方向的地方。

乌篷船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除了作为渔船外,还被用于运输货物和人员。

在某些地区,乌篷船还被用作旅游观光的交通工具,游客可以坐在船上,欣赏沿途的风景,感受海风拂面的惬意。

乌篷船在一些文艺作品中也常常出现,成为了文学和电影作品中的经典形象。

乌篷船的建造工艺也非常讲究,需要经验丰富的船工来进行制作。

从选材到设计,再到船体的打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呵护。

船体的打磨、漆色的选择、帆布的缝制等都需要工匠们花费大量心血,才能打造出一艘完美的乌篷船。

乌篷船虽然已经不再是现代航海的首选,但其独特的风格和造型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乌篷船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对海洋和航海的向往和热爱。

无论是在海上航行,还是静静停泊在岸边,乌篷船都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让人心生敬畏和向往。

愿乌篷船这种古老而美丽的船只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乌篷船的介绍

乌篷船的介绍

乌篷船的介绍乌篷船,作为一种传统的船只类型,承载着许多人们的记忆和情感。

它们的历史悠久,造型独特,功能多样。

本文将介绍乌篷船的起源、结构、用途以及文化意义,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充满魅力的船只。

乌篷船起源于古代,最早出现在中国南方的水域。

它们的特点是船体狭长,船头和船尾高耸,船体覆盖着帆布篷,用以遮挡风雨。

乌篷船通常由木材制成,船体坚固耐用,适合在海上或河流中航行。

在早期,乌篷船主要用于渔业和货运,是人们生活和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乌篷船的结构简单而坚固。

船体呈长方形,船头和船尾尖锐,有利于减少水阻,提高航行速度。

船体上方覆盖着一块块帆布篷,可以根据需要收起或拉开,调节船体的稳定性和风险。

船舱内部布局合理,设有船舱、船舱盖、船底等部分,确保船只在航行过程中稳定性和安全性。

乌篷船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用途。

在渔业中,乌篷船被用于捕捞鱼类和海鲜,是渔民们的生活来源。

在货运中,乌篷船被用于运输物资和货物,连接各地的商业贸易。

此外,乌篷船还被用于旅游观光和娱乐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船上生活。

乌篷船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船只,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们是海洋文明的象征,见证了人类与海洋的密切联系。

乌篷船在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频繁出现,成为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元素。

乌篷船的建造和修复传统技艺也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保护。

总的来说,乌篷船作为一种传统船只,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们的独特结构和多样用途使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深入了解乌篷船的起源、结构、用途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航海遗产。

希望乌篷船能够继续在海洋中翱翔,为人类的发展和文明贡献力量。

乌篷船的介绍

乌篷船的介绍

乌篷船的介绍
乌篷船(Umbrellaboat),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它有着很酷的外形,更有着很强烈的民族色彩。

它历史悠久,源于江淮,流传至今,还有着不少民俗文化的藏其间,也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

乌篷船的非凡之处,在于它的结构设计。

乌篷船的底部为船身,上面由一系列叠起的环状穹顶组成,穹顶直立于水面上,以超过2.5米的高度不住变化,外形酷劲迷人,极具特色。

乌篷船比一般的船只要小很多,最小的只有4米,最大的可以达到16米,拥有上百种不同的色彩,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

而且,它可以穿过一切水域,甚至是深湖、峡谷,而且船头有低矮的前面,它的船身弧形,能够让它迅速地前行,它只需要1到2个人,就能够控制轻松操纵,使用起来极具便利性。

乌篷船是江河湖泊游览的必备工具,古朴的外形,优雅的曲线,能够满足不同族群对水上交通工具的要求,同时乌篷船的制作也受到了很多民间文化的影响,有着丰富的内涵。

乌篷船的出现,让游览江河湖泊变得越来越方便,更有着色彩斑斓的外形,让这条江河湖泊有了更多的新鲜感。

- 1 -。

乌篷船的意思解释

乌篷船的意思解释

乌篷船的意思解释
"乌篷船"原指古代在江湖河港中卖酒、杂货的小船,上面搭有黑色的篷布。

它有两层含义,分别是字面意义和引申义。

1.字面意义:乌篷船字面上指的是那些在江湖水域经商贩卖货物的小船,船上覆盖着黑色的篷布。

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描绘江湖险恶、市井繁华的场景,也反映了生活的艰难和商贩的艰苦奋斗。

2.引申义:在引申义中,乌篷船常常用来形容一些小巧、简陋、破旧但却灵活、机智、应变能力强的事物。

这可能是对某些生活困境中的人或事的一种富有幽默感和调侃的形容,表示尽管条件艰苦,但却能够灵活应对,生存下来。

总体而言,"乌篷船"这个成语既带有一种古老的生活氛围,又富有对于机智、灵活应变的赞誉。

在现代使用中,它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在逆境中顽强拼搏、能够灵活应对的人或事物。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作者小传】周作人(1885—1967),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周作人是《新青年》的重要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与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与孙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

【阅读指导】这篇文章刊登在1926年107期《语丝》周刊上。

这是一篇书信体的散文,子荣是周作人惯用的笔名,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自己的思乡散文。

作者表面上是在描绘家乡的山水,仔细品味文章,能发现文章蕴含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

文中充满向往简单随性生活的态度,寓情于景,似淡实浓。

作者将自己的浓浓思乡之情婉转地表达出来,在叙事的同时,糅入了艺术般的描述,将感性和理性合为一体。

文章笔调平和朴素,刻画细致入微、不拖沓,符合周作人所独具的风格。

文章适合怀着闲适恬然之情,在阳光明媚的秋日,用欢畅、自然的节奏去朗读,边读边回忆自己儿时的故乡,认真体会作者文章蕴含的悠然自得的美感。

【原文欣赏】子荣君: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

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

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

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

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亦称小船。

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

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篷船》赏析《乌篷船》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别具一格的小品文。

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浙江绍兴去,作者在信中开篇告诉朋友,故乡最有特色的风物便是船。

于是,作者便开始向朋友介绍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

在介绍乌篷船时,作者详尽介绍了“三明瓦”的好处,并对其作了非常具体细致的描述,然后,又写了怎样坐船以及“到乡下去看戏”等种种的“理想的行乐法”。

在谈到游历家乡景色时,作者特别强调要耐着性子,从容不迫,“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

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心境。

从表面上看,这里作者是在写游山玩水,然而细细体味,其中却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处世态度。

在作者看来,在人生路途上,每个人大可不必行色匆匆,心急火燎;其实心平气和、淡泊恬适才应该是处世的最佳态度。

作者以平和冲淡的格调、朴素自然的笔墨,紧紧扣住乌篷船这一典型事物,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透露出闲适隐逸的情思。

《乌篷船》是周作人一组文章中的第九篇,文章总题目是“苦雨斋尺牍”。

周作人早就说过,他虽然生活在大革命前夕的动荡年代,内心深处却向往着雨天,喝口清茶,同友人谈闲话,以为“那是颇愉快的事”;但他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苦”味,“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

为了排遣,“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他提笔写信,写给谁呢?给知己者川岛(《尺牍》之三)、钱玄同(《尺牍》之六)--二三人而已;实在没人可写了,就写给自己(如,《尺牍》之一及《乌篷船》),这封信的收信人就是写信人周作人本人。

《乌篷船》所表现的是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

作者把自我的两个侧面外化为收信人“子荣”与写信人“岂明”,于是,就有了两个“自我”之间的撞击与交流。

这是两个“实体”,有着不同的意趣与追求。

先看收信人“子荣”。

由于书信体的限制,作者没有对“他”多作介绍,只能留下大量空白;不过,寥寥几笔,已显出轮廓,足以使读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丰富与完整。

于是,不知不觉间,也就参预了作品的再创造。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可“他”生活在一个开始有了现代物质文明、大概类似北京这样的现代城市里;“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那样性急”,“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他”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都开始追逐于现代城市的快节奏,而对传统的、缓慢的、近乎停滞的生活不相适应;“坐航船到西陵去,也特别有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传统生活所特有的“风趣”于“他”已开始隔膜。

可见,收信人“子荣”正是现实生活中已经被现代文明改造了的“自我”。

而写信人“岂明”就是在内心深处顽强抵抗着的“自我”,在周作人看来,这也是更值得保存、更真实、更本色的“自我”。

“他”是那样津津乐道于故乡的“船”:讲了白篷船,又讲乌篷船;讲了大船,再讲小船;介绍乌篷船时,单是“三明瓦”就费了一百三四十字,约占全文十分之一的篇幅;这还不够,还要讲船尾怎样,船头如何,船篷又有多高,多宽,4个人坐着都可以打马将(深恐你没有实感);小船呢,又是怎样的矮、窄,“遇着风浪,或者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简直唠叨得没个完,仿佛这不是那位平日沉默寡言、写起文章来惜墨如金的周作人,而是一位热心得有点过分的导游者。

从这近乎反常的表现里可以感觉到,讲述者差不多每介绍到一处,都要重复使用“有趣”、“风趣”、“趣味”这样的词儿。

这当然不是因为“词汇贫乏”,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讲述者的心思本不在“船”而在“船”中所蕴含的“趣味”、情感、心态、生活方式、人生态度,概括起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底蕴。

文章的开头不再显得罗嗦了,正是从那些似乎有些重复的字句中,我体味出一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从容心境,一种故意用轻描淡写掩盖起来的思乡感情。

那些工匠式的介绍也不显得枯燥了,你看那几句对船头的描述:“船头著眉目,状如老虎,但仍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

”这不分明流露出了对家乡风物的亲近感情?尽管作者的语气很平静,我们却不难揣想他那副津津乐道的表情。

那些似乎漠然而处的形容句更都一个个活动了起来:跨上脚划的小船,“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

这感受多么真切,我仿佛也坐在左右摇晃的小划子里,迎着岸边的泥土和小草靠过去了。

作者哪里只是在冷淡地作介绍,到文章的后半部分,分明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

看上去他是在历数沿河的景致,从岸旁的乌桕、红蓼和白苹,到稍远处时时可见的山,各式各样迎面而来的桥,都记得那样清楚;看上去他是在讲述夜航的趣味,从舷下的水声橹声,到岸上的犬吠鸡鸣,描绘得那样生动;看上去他是在怅叹旧俗的衰亡,从庙戏如何有趣直说到那些新建的“海式”剧场多么粗俗,好恶又是那样分明!可实际上,这一切都不是他要说的主要的话。

他并不仅仅要告诉我们他家乡有哪些风物,他更要让我们知道应该怎样去领略这些风物。

他一开头就告诫说:“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的,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

”这岂不太慢了吗?可作者说,正是要这样慢:“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写到雇船看庙戏时,他更明白说:“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原来,作者笔下的那些山、水、树、桥,都是要用这样慢悠悠的态度才能欣赏的,重要的不是田园景致,而是抱着闲适的心情去亲近它们。

不是匆匆忙忙,更不是步履沉重;不是愁容满面,更不是怒气冲冲;心平气和,悠闲自在,不惊不乍,随遇而安——这似乎就是《乌篷船》作者偏嗜的处世态度,在他心目中,故乡绍兴的山山水水正是为实践这种态度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环境。

与其说他是在向我们介绍乌篷船,不如说是在引诱我们像他那样去乘坐乌篷船。

在那个严酷的时代,作者竟会推崇这样一种恬静的心境?《乌篷船》写于一九二六年初的北京,那正是大革命震撼全国的前夕,北方故都一片黑暗。

许多有血性的文艺青年纷纷南下,投身北伐的事业。

就在作者写下这篇散文的半年以后,他的胞兄鲁迅也离京南行。

满眼是地狱的景象,也许格外要向记忆中的家乡旧事去寻取慰藉,但看看鲁迅写于这时期的回忆散文,譬如《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吧,它们充盈着多么强烈的战斗激情。

为什么周作人却要显露这样一副淡然无争的情绪呢?他比鲁迅年少四岁,早年也和鲁迅一样东渡日本留学。

他禀赋聪颖,精通日语,又通英语和希腊语,中国的古书也看了很多,以至被人誉为“博识”。

一九一一年回国以后,他也和许多人一样深恶黑暗的社会现实,“五四”文学革命时,他就曾举起人道主义文学的旗帜,为新文化运动推波助澜;但是,就在这积极入世的姿态背后,却还隐伏着另一种情感,那就是对于社会进步的悲观看法。

而在周作人,博识和敏感加在一起,却蒸发出一股销蚀斗志的冷气。

倘说鲁迅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周作人却可以说是知其不可为就不为。

年岁越长,阅历越深,他就越少有激动的时刻。

既然不相信有身外的目标可以追寻,他就只能以调整主观态度来稳定自己;既然无需急急地赶向前方,那就干脆放慢脚步,随意游逛消闲吧。

在田园诗和道德文章之间犹豫不定,一面追求平和的情趣,一面也禁不住要发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那样的怒叫。

但到写于一九三五年春天的《关于写文章》里,他却明确宣布了自己的选择:“我想写好文章第一须得不积极。

不管他们卫道卫文的事,只看看天,想想人的命运,再来乱谈,或者可以好一点,写得出一两篇比较可以给人看的文章。

”倘按照这个标准,《乌篷船》大概就是属于这样的文章。

原来,周作人并不是真正的田园诗人,他对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的追求不过表明了他的惶惑,他的无可奈何。

《乌篷船》也不是真正的田园诗,说得夸张一点,它不过标示着作者的一条自救之道。

不妨再把眼光放开一点,看看这篇散文的作者和他置身的时代,你也许还能从这种特别的人生态度背后窥见一丝逃避哲学的影子呢。

可悲的是,周作人终究未能避开世事的纷扰。

四十年代他在民族大义上的严重失节,就是明证。

舒徐自在、平和冲淡是周作人小品文独有的魅力。

这篇散文也同样表现出周作人此类散文的特有风格。

首先,采用书信体形式,显得亲切随意。

在结构上,作者不刻意追求大起大落的变化,而是以乌篷船为中心,先写乌篷船的特点、构造等,然后再侧重写乘船游故乡的景色。

其间,作者信笔所至,舒卷自如,不着痕迹地介绍出了故乡的风情野趣。

其次,笔调委婉含蓄,语言风格自然平和。

作品无论是写船,写乘船游景,或是借此表达悠悠的思乡之情以及闲适的人生态度,笔墨都极其朴素、自然、含蓄。

如作品的前半部分介绍乌篷船的特点,初读起来,那平实朴白的介绍笔墨,简直有如介绍商品的“说明书”;但细想,倘若作者真的对阔别多年的家乡已经淡漠,那么他谈起故乡的风物,就不会是这样真切、细腻地一一道来。

又如作品的后半部,作者在向人们介绍如何乘船游家乡景色时,简直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游者——时而从远处的山峦谈到“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时而又从鉴湖、兰亭说到“城上都挂着薛荔”的绍兴东门,从河中的水声、橹声谈到两岸乡间的犬吠鸡鸣,从乡下的庙戏论及“海式”戏场里的猫儿戏。

这里,作者介绍家乡风物的笔墨也是极平实的,而且作者也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乡情;但透过作者对家乡风物如数家珍。

绘声绘色的介绍,人们一样可以领悟到作者对故乡的绵绵情愫,领略到作者所追求的闲适隐逸的处世态度。

《乌篷船》是周作人冲淡平和的小品文的代表作,阅读这类散文,不但可以领略到作者闲适恬然的情思,而且也可以获得一种悠然自得的美的享受。

1、《乌篷船》是周作人散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它以书信体的形式,向朋友介绍自己故乡的风物。

2、怎样理解周作人散文的“涩味和简单味”?周作人散文的涩味的造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注重暗示,讲究含蓄;二是摘抄别人的文字,避免行文的直流而下,而是曲折地迂回;三是吸收文言的长处。

周作人散文的平淡,首先是感情的淡化。

爱好天然,崇尚简素。

不求华丽,本色自然。

平淡不等于枯槁,而是丰腴。

其次在作者对读者的亲切温暖。

朋友之间的漫谈。

《影的告别》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这篇散文诗写了一个梦境:人的影子不愿意做一个不明不暗的影,不愿意偷生苟活于不明不暗的境地,不愿意跟随人了,所以,向人告别。

鲁迅用象征的说法写影宁愿被黑暗卷没,也不愿活于明暗之间。

终于自我献身,为光明而灭亡。

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泄露了思想上的苦闷和彷徨。

“影”是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展现。

文章用象征的手法,寄托其深刻的感受,意境深远,寓意含蓄,感情浓烈。

内容赏析全篇语言精练,深沉悲抑,神秘幽深。

较为独特的是,文章自始至终笼罩着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

“影”作为中心意象,实际上就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反映,是作者在绝望中又不忍沉迷于绝望的焦虑、悲愤和彷徨等复杂的矛盾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