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周作人《乌篷船》的艺术特色语文
最新周作人《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乌篷船》是周作人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周作人是一位在我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不仅数量相当多,而且独具风格。
周作人的散文按体裁划分,大致有三类:一是杂感,二是小品文,三是书牍札记。
杂感,多是作者在“五四”潮流涌动下创作的。
这类作品,尤其是作者的早期杂感,取材广泛,思想锐利,能抨击时弊,其中代表作有《祖先崇拜》、《沉默》、《碰伤》等。
周作人一生创作的小品文数量相当多,而且最能代表他散文的独有风格。
他的这类作品,虽然着意于琐细而又不惹人注目的草木虫鱼之类的小题材,但是作者却能够全神贯注于对象之中,并细致入微地表现它们,从而使这类文章具有幽隽淡远的特有意趣。
平和闲雅的情趣是周作人这类散文所表现的中心,广征博引,知识丰厚,语言朴实无华,不重藻饰,构成了他此类作品的重要特色。
他的这类散文密切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乌篷船》、《故乡的野菜》、《苦雨》等。
周作人的书犊札记写得也很有自己的特色,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我的杂学》等。
周作人创作的散文,无论是读书札记、文艺评论,还是以草木虫鱼、风俗人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品文,都能把自己的个性精神溶入作品之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周作人重要的散文集有《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
《乌篷船》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的别具一格的小品文。
友人要到作者的故乡浙江绍兴去,作者在信中开篇告诉朋友,故乡最有特色的风物便是船。
于是,作者便开始向朋友介绍船的种类、形状、材料、结构和用途。
在介绍乌篷船时,作者详尽介绍了“三明瓦”的好处,并对其作了非常具体细致的描述,然后,又写了怎样坐船以及“到乡下去看戏”等种种的“理想的行乐法”。
在谈到游历家乡景色时,作者特别强调要耐着性子,从容不迫,“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
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心境。
从表面上看,这里作者是在写游山玩水,然而细细体味,其中却透露出作者对人生的处世态度。
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赏析
《乌篷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散文,由清代文学家郑板桥所作。
该文描写了一艘乌篷船在盛夏时节缓缓驶过杭州的西湖,沿途颂赞了西湖的美景以及船夫的辛苦劳动。
本文语言简练优美,意境深远,被誉为“散文之冠”。
在这篇文章中,郑板桥通过描绘船夫的生活,表达了对他们辛勤劳动的敬意与感激之情。
同时,他也对西湖的美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将其视为天赐之物,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自然之美的宁静和神秘。
除此之外,郑板桥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总体来看,《乌篷船》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散文佳作,其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让人们在阅读时深深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艰苦工作的敬意和对于美好自然的热爱。
美文欣赏——《乌篷船》

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11
在绍兴,最有名的当数乌 蓬船。绍兴的乌篷船也叫脚 划船,是绍兴所特有的。乌篷 船两头尖翘,船舶覆盖半圆形 的船篷。篷用竹片编成,中夹 竹篱,上涂桐油黑漆。绍兴方 言称黑为“乌”,故称乌篷船。
不知从何时起,乌篷船就 被看做是水乡的精灵、流动 的生命,是绍兴的象征。但 是今天作为实用的功能已经 渐渐被取代,仅仅是鉴湖里 的一道风景。
子荣君: 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
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 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 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 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 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 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 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 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 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 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 [ruò] ,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 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 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 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 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 无之。
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 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 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 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 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 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 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 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 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 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 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君夫妇现在偁山下,本来可以 给你绍介,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 寒,善自珍重,不尽。
周作人《乌篷船》中的语言美

周作人《乌篷船》中的语言美漫谈周作人《乌篷船》的语言美周作人的散文在用笔上从容不迫,流转自如,似名士清淡,娓娓到来,无所拘束。
乍读,并不完美,细细品味,又觉其实作者是有着精巧用心的:虽飘逸而自有定格,虽洒脱而不得枝蔓。
因而,读他的散文,有和与老朋友无拘无束闲谈的感觉。
他的《乌篷船》散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以书信的方式展开,款款道来,有一种亲切感,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我们感到似乎是作者舒徐自在、从容不迫地信笔写出,甚或简直是从笔端流出,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漂亮和雕琢,而是凭借渊博的学识和恬适谈泊的趣味,把这种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着手成春的境地。
第一段的结尾是“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第二段的开头又是“我所要告诉你的”。
正是从那些似乎有些重复的字句中,我体味出一种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的从容心境,一种故意用轻描淡写掩盖起来的思乡感情。
那些工匠式的介绍也不显得枯燥了,你看那几句对船头的描述:“船头著眉目,状如老虎,但仍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
”这不分明流露出了对家乡风物的亲近感情?尽管作者的语气很平静,我们却不难揣想他那副津津乐道的表情。
舒缓大方却不失约制,质朴平宜而不落板滞,谈船,可以浓墨挥洒,该简时又跳脱而过;平宜时如相对谈心,又无拘泥矜持的时分;叙事细密,可直如体察;跳脱的空白,又留下想象天地;纯净无华,淡泊自然,却淡而有味细细介绍了船本身之后,转而向收信人建议一中乘坐乌篷船的态度。
然后是四周景物,行船夜景呢,泊船看庙戏,然后引申到对“布业会馆”里上海的猫儿戏的讥评。
这一路写下来真是平淡得可以。
例如写四周景物,无非是“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马桕,河边的红枣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而已,绝少藻饰;但是,你若细加玩索,就会发现这平淡乃是一种有意识的冲淡。
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作为外物的景物,而在作为内心的意绪,即闲适自如的,完全放松的态度。
所以作者取了这种洒脱的文调,素淡的语言,反而很浓郁地渲染出了物我两会的情境了。
乌蓬船

乌蓬船》的故乡情思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后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逐成相识。
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了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三年,这都是我的故乡。
现在住了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故乡。
这是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的第一段,集中体现出一个学者的“家园情结”。
诺瓦利斯所说:“哲学就是随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这个家园不是狭义的出生地,而是“来源与归属”。
从理性而言,故乡是一个偶然的地点,与异地无异,但人生根本疑问的跟随,“来源与归属”的探求,使人无法摆脱故乡的影子。
理智的周作人、虚无感很强的周作人要上述文章中极力淡化对于故乡的眷念,却在另一面常常表现着对故乡的草木、风土熟悉至入微的境地,凸现着感情的丰腴沉着,显示出一腔深情。
在他的极大一部分作品,他频频描述故乡的乡土风情,创作出一批代表作,如《苦雨》、《乌篷船》、《北京茶食》……他童年的生活、故乡的点点滴滴,有着说不尽的话题。
人的最初存在境,总是较深的渗透于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乃至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中去。
故乡像肉体上一道擦不去的符咒,不时闪耀的灵光,如影随形。
周作人出生于有着长期文化传统、人物辈出的绍兴。
自吴越以来,绍兴像一架出产文化名人的机器(可以发现,其中的名人以时代叛逆者和独立人格者居多,也许伟人就是对传统社会的反动而成其大名的),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命力极强的文化氛围,该地人性格坚韧,理智发达,善于生存,杰出之士更多是特立独行。
幼年的周作人未必能意识于此,但他一成熟就主动地从绍兴人物中汲取营养。
他几乎收罗到三千年来会稽、山阴人的所有著作,亲自编注,连野语村言的“徐文长的故事”也自己撰写。
他的整个文艺观(创作观、神话观、歌谣观、民俗观等),甚至人生态度、世界观,都处处有出典与来历,几乎都可追究于绍兴,成了思想的库藏和结构基架。
林语堂回忆道:“……我上文说作人冷而鲁迅热,冷热以感情言也,两人都是绍兴师爷,都是深懂世故。
《乌篷船》(周作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乌篷船》(周作人)阅读练习及答案《乌篷船》(周作人)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乌篷船①周作人子荣②君:①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
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②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
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
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就可以不说了。
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亦称小船。
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
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
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
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
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骇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
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
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③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
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里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
经典散文赏析—周作人《乌篷船》

经典散文赏析—周作人《乌篷船》原文:乌篷船光荣君: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指导。
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
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
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也可以不说了。
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如uoa) 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
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 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大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
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
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
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
三道船篷之高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
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 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
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稍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是水乡的一种特色。
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
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哩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
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的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鲁迅乌篷船文章赏析

鲁迅乌篷船文章赏析鲁迅《乌篷船》文章赏析。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激烈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而著称。
《乌篷船》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乌篷船》的故事情节。
故事的背景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小渔村,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高阿哥的渔夫。
高阿哥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他每天都要出海捕鱼,以维持家庭的生计。
然而,他的生活并不如意,因为他的妻子患有绝症,需要大量的医疗费用。
为了筹集医药费,高阿哥不得不冒险出海,结果遭遇了一场风暴,乌篷船被打翻,他也因此丧生。
整个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却富有深刻的内涵。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乌篷船》中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
通过高阿哥这个普通渔民的命运,鲁迅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高阿哥为了生活不得不出海冒险,而最终却因此丧生,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鲁迅通过这个小人物的命运,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呼吁人们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反思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乌篷船》中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高阿哥是一个普通的渔民,他的命运并不起眼,但是鲁迅通过他的命运,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高阿哥为了生活不得不出海冒险,最终却因此丧生,这让人不禁思考,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究竟该追求什么?鲁迅通过高阿哥的命运,呼吁人们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乌篷船》中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高阿哥是一个普通的渔民,他面对生活的困境,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精神。
他为了家庭不顾一切地出海捕鱼,最终却因此丧生,这展现了他的坚韧和勇敢。
而在他的妻子患病的时候,他又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和责任感。
鲁迅通过高阿哥的形象,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呼吁人们关注人性的美好和可贵,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品格。
通过对《乌篷船》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探索,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乌篷船》的艺术特色
《乌篷船》是周作人一组文章中的第九篇,文章总题目是“苦雨斋尺牍”。
周作人早就说过,他虽然生活在大革命前夕的动荡年代,内心深处却向往着雨天,喝口清茶,同友人谈闲话,以为“那是颇愉快的事”;但他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苦”味,“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
为了排遣,“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他提笔写信,写给谁呢?给知己者川岛(《尺牍》之三)、钱玄同(《尺牍》之六)--二三人而已;实在没人可写了,就写给自己(如,《尺牍》之一及《乌篷船》),这封信的收信人就是写信人周作人本人。
《乌篷船》所表现的是寂寞的灵魂的内心对白。
作者把自我的两个侧面外化为收信人“子荣”与写信人“岂明”,于是,就有了两个“自我”之间的撞击与交流。
这是两个“实体”,有着不同的意趣与追求。
先看收信人“子荣”。
由于书信体的限制,作者没有对“他”多作介绍,只能留下大量空白;不过,寥寥几笔,已显出轮廓,足以使读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丰富与完整。
于是,不知不觉间,也就参预了作品的再创造。
“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可见“他”生活在一个开始有了现代物质文明、大概类似北京这样的现代城市里;“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那样性急”,“骑
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他”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都开始追逐于现代城市的快节奏,而对传统的、缓慢的、近乎停滞的生活不相适应;“坐航船到西陵去,也特别有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传统生活所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