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岘舍利塔
安昌岘舍利塔

安昌岘舍利塔(2011-12-18 16:59:33)/s/blog_540c68480100xdf7.html安昌岘舍利塔位于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安昌岘村东山顶上。
塔为砖筑,八角形七层密檐。
维修前经实测残存17.11米。
1988年被辽宁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由塔座、塔身、密檐三部分组成。
塔座应为须弥式,但早年下部残损严重,已无法弄清其原始状况,现只残存须弥座上部,有上枭及上枋,砖雕仰莲,在束腰部位,残存一转角力士。
塔身八面,四正面为拱形龛门,龛门内原应有砖雕佛像,维修前已全部缺失。
在券龛门的上方,雕饰莲形宝盖,紧接着宝盖上雕饰二飞天,飞天两足相对,头部朝向两侧,相对翱翔。
四隅面下部为两菩萨,披天衣,系璎珞,足踏莲花墩,手印各不相同。
其头部在维修前全部残损,原始形态不详。
民国十八年(1929)《锦西县志》记载,“第一层每面均刻罗汉像二”,据残存痕迹看,四隅面不应为罗汉砖雕,而应是菩萨砖雕。
二菩萨之上,为一大流苏宝盖,略宽于下面的二菩萨,宝盖造型有别于四正面。
在宝盖上二皮砖位置,砖雕二飞天,与四正面不同的是二飞天头部向内,两头相对。
各面之间转角处饰圆形倚柱。
(安昌岘塔远眺)塔身之上为阑额和普柏枋,普柏枋上承一层大檐铺作。
每面转角铺作一朵,补间一朵。
铺作为单杪四铺作,补间华拱伸出尺寸短小。
铺作之上为双层木檐椽飞,将一层大檐挑出。
密檐共七层,每层密檐部分用四皮叠涩砖挑檐,用三皮反叠砖收檐,围脊和束腰由七皮砖组成,每成密檐间逐层内收,收分为7.4度。
安昌岘塔共使用青砖六种,分别为390×190×70条砖,420×250×75条砖,420×190×75条砖,390×390×70方砖,420×420×75方砖,520×255×75条砖。
(塔及重修舍利塔碑铭)(安昌岘塔南面塔身)(安昌岘塔东南面塔身)(安昌岘塔铺作及正面飞天、宝盖)(四隅面飞天及宝盖)(四正面飞天及宝盖)(各层密檐,收分比例为7度)(仅存的一个须弥座束腰转角力士)安昌岘塔创建年代一直存在争议。
安昌古镇的景点和特色介绍

安昌古镇的景点和特色介绍安昌古镇是绍兴有名的四大古镇之一,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境内西北端。
安昌古镇的景点和特色如下:1. 景点:城隍殿:位于安昌古镇内,外观呈明黄色。
城隍殿是安昌在河边所建的祭祀平台,修建于明朝晚期,建筑雄伟,飞檐翘,气势恢宏。
对于安昌古镇的居民和过去往来的商旅来说,祭拜城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古人敬畏神灵,崇拜自然的象征。
师爷馆:曾名声在外。
“天下师爷出绍兴”,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在“师爷”这个职业需求鼎盛时期的200多年间,由安昌出去的师爷据说超过一万人。
师爷馆搜罗了相关的历史记载,为知名的安昌人塑像纪念。
安昌师爷馆以娄心田故居为依托,展示了“绍师爷”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国封建历史晚期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在安昌的深厚根基。
民俗风情馆:是安昌古镇的一个缩影。
该馆以实物、场景、图文展示安昌传统民俗风情。
走进民俗风情馆,不仅古宅的一砖一瓦能追忆往昔,展出的实物有纺车、水车、弹棉花弓、土制脱粒机,以及各种农具、石磨、灶具,还有年节礼仪和嫁妆物品。
绍兴人淳朴的生活、辛勤的劳作、精巧的手艺,通过一件件物品呈现到游客的面前。
在安昌民俗风情馆,游客可以感受到过去的习俗与民风,体验旧时岁月。
穗康钱庄: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安昌古镇内的一条小巷里,穗康钱庄是安昌经济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之一。
钱庄里较好地保存了原来的样子,有钱币展,也有关于钱庄运营的实物、图文展示。
游客能看到当时守夜人睡的柜子、贮藏银钱的地窖等,是一种特别的体验。
中国银行旧址:位于安昌古镇东市南岸,该旧址保存完好,大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石库门,门楣上古朴苍劲的“中国银行”四个隶书大字依旧清晰可见。
旧址陈列室内有一个大柜台,内部柜台陈设账簿、台灯、算盘、自鸣钟和老电话等物件,再现了当时银行员工办公营业的场景。
安昌中国银行旧址以图文以及实物资料,浓缩时光,展示历史,为游客呈现了一个银行自强不息的发展历史。
“花行堡”:是安昌古镇的一个景点。
敦煌隋代舍利塔始末

敦煌隋代舍利塔始末
赵建平
【期刊名称】《敦煌学辑刊》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隋代三次在全国建立舍利塔,仁寿元年(601)第一次30州中就有瓜州(敦煌),安置地在莫高窟崇教寺,此后舍利塔一直是"镇乎一州之内"的标志性建筑.786年吐蕃占领敦煌,敦煌官员取出舍利献给吐蕃.宋初工匠董保德清理塔基,将发现的供养物品变卖,隋代舍利塔至此彻底毁失.
【总页数】4页(P121-124)
【作者】赵建平
【作者单位】酒泉市博物馆,甘肃,酒泉,7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1
【相关文献】
1.敦煌文献P.2977所见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 [J], 杨富学;王书庆
2.《董保德功德记》与隋代敦煌崇教寺舍利塔 [J], 王惠民
3.北朝至隋代敦煌石窟装饰纹样简论 [J], 张聪
4.隋代敦煌写经与石刻楷书 [J], 杨佳
5.光与色的旋律——敦煌隋代壁画装饰色彩管窥 [J], 赵声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马寺齐云塔修建者栖岩彦公考

收稿日期:2021-04-30作者简介:王学宾(1963—),男,河南汝州人,主任编辑,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
白马寺齐云塔修建者栖岩彦公考王学宾(黄河科技学院传统文化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63)摘要:白马寺齐云塔是洛阳地面现存最早的建筑,也是白马寺的象征和地标性建筑。
河南现存金代三座密檐式砖塔,山西陵川也有一座建于金代的同样造型的砖塔。
这四座塔外形相近,内部结构大同小异,建造时间前后相继。
经考证,白马寺齐云塔修建者知彦即骷髅和尚,他先后修建了陵川昭庆院三圣瑞现塔、沁阳天宁寺三圣塔、洛阳白马寺齐云塔。
关键词:齐云塔;骷髅和尚;栖岩彦公中图分类号:K9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90X(2021)06-0053-04DOI:10.19576/j.issn.2096-790X.2021.06.009InvestigationonMr.QiYanyan,theBuilderofQiyunPagodainWhiteHorseTempleWangXuebin(TraditionalCulturalInstitute,HuangheScience&TechnologyUniversity,ZhengzhouCity,HenanProvince,450063)Abstract:QiyunpagodaintheWhiteHorseTempleistheearliestbuildingthatstillexistsinLuoyangcity,anditisalsothesymboloftheWhiteHorseTempleandthelandmarkbuilding.InHenanprovince,therenowexistthreebrickpagodaswithdenseeavesbuiltinJindynasty,andinLingchuancountyinShanxiprovince,therealsoexistsabrickpagodawiththesamestylebuiltinJindynasty.Thefourpagodasaresimilarinappearance,withlittledifferencesininternalstructure,andwerebuiltsuccessivelyinthesameperiod.Accordingtotextualresearch,Zhiy an,alsoknownastheskeletonmonk,builttheQiyunpagodaintheWhiteHorseTemple.SuccessivelyhebuilttheRuixianpagodaforthreesagesinZhaoqingcourtinLingchuancounty,theSanshengpagodainTianningTempleinQinyangcity,andQiyunpagodaintheWhiteHorseTempleinLuoyangcity.Keywords:Qiyunpagoda;skeletonmonk;Mr.QiYanyan 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释源”和“祖庭”之称,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寻踪申城古塔遗珍

寻踪申城古塔遗珍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4年第15期文/余姗姗图/上海博物馆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上海博物馆悉心为市民策划了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在特展展厅,首次以古塔造型设计,恍如走进一座古塔般,这些原本就藏于塔内的宝物,希望能透物见人,为公众复原出一个老上海的故事,让生活在上海的每一位公民,与之共同参与历史寻根,寻找热爱上海的理由。
13座宝塔散落申城佛塔伟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相结合,踪迹遍布大江南北。
上海至今尚保存唐、宋、元、明、清古塔有13座,主要分布在松江、青浦、嘉定、金山、徐汇等区,它们是上海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国古塔里一个重要的组成群。
上海现在存有的这13座塔,分别是法华塔、龙华塔、吉云禅寺塔(青龙塔)、南翔寺双塔、万寿塔、泖塔、护珠塔、秀道者塔、李塔、兴圣教寺塔(方塔)、圆应塔(西林塔)、华严塔,算起来因为其中一座是双塔,故列为13座塔,这些极富建筑装饰美感的塔,共同构筑了上海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上海的古塔大都是佛塔,如方塔、西林塔、华严塔、青龙塔、龙华塔、泖塔、护珠塔,它们或建在寺中,或埋藏舍利,或因僧人而建;李塔、法华塔、秀道者塔,在地宫、天宫中皆装藏佛教造像、经书等;万寿塔则是为祝贺皇帝长寿而建。
泖塔。
既是一座佛塔,同时由于它矗立在泖湖中的小洲上,建塔时就考虑到了导航引渡的功能,这些塔从考古学和建筑学来讲,无疑不是先人对我们后人留下的那颗智慧星。
这泖塔又多了灯塔的作用,往来相望,夜间塔顶高悬明灯,引领船舶航行,为我国现存的古代传统灯塔。
法华塔,亦称文峰塔。
史料记载: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当时嘉定尚未立县,属昆山县管辖,地方人士因人文不盛,士子甚少中试,遂募款造塔,为读书人能中举做官祈以吉兆。
我们知道,在中国民众的心中一直有“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的观念,似乎只要是平民百姓出身,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步入仕途、光宗耀祖。
第四批宣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批宣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变得愈发重要。
近日,宣城市公布了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些文物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遗址和器物,它们见证了宣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
一、宣城市白鹭洲遗址宣城市白鹭洲遗址位于宣城市区西北隅,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
这个遗址保存完好,是研究史前社会和遗存形态的重要地点。
二、宣城市酉阳楼酉阳楼建于明代,位于宣城市区北部。
这座建筑原为防御设施,后来成为地方政府机关,现在作为博物馆开放。
酉阳楼是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
三、宣城市财神庙财神庙建于清代,位于宣城市区东南部。
该建筑独特的清代建筑风格和布局,被视为宣城市的文物保护重点。
四、宣城市长溪楼长溪楼建于明代,位于宣城市区东部的长溪镇。
长溪楼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沿用四百多年,保存完好。
五、宣城罗坊古民居罗坊古民居坐落于宣城市区南郊的罗坊镇,是一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裙。
这些古民居代表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六、宣城市北极楼北极楼始建于明代,位于宣城市区西北部。
这是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展现了明代建筑的特色。
七、宣城市古炮台古炮台建于明朝,位于宣城市区南部的槎水河畔。
这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明代军事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军事价值。
八、宣城市九龙洞九龙洞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南郊的山区,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石窟裙。
这些石窟保留了古代壁画和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以上这些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宣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宣城市的宝贵文化遗产。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继续为后人所见,为宣城市的历史文化增光添彩。
宣城市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拥有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址,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宣城市的历史见证,更是展示着宣城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瑰宝。
对于这些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经济发展的更要注重对文物的保护。
绍兴安昌古镇附近景点

绍兴安昌古镇附近景点
1. 柯岩风景区,那可是个超级棒的地方呀!就像个大自然打造的奇妙乐园,有奇特的岩石,还有宁静的湖水,难道你不想去探索一番?例子:我和朋友去了柯岩风景区,哇,真的被震惊到了,那奇形怪状的岩石就好像是从童话里搬出来的一样。
2. 鲁镇也很值得一逛呀!走在那仿佛穿越回了过去,能感受到鲁迅笔下的那些场景呢。
例子:上次去鲁镇,看着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我都感觉自己像是个民国时期的人了。
3. 大香林景区,哎呀呀,那满是桂花的地方想想都美极了!不就像是一个被香气包围的梦幻世界嘛。
例子:记得有一年秋天去大香林,那漫天的桂花香啊,简直让人陶醉得不行。
4. 鉴湖也很不错哦!宽广的湖面就如同一块碧绿的宝石,难道你不想去湖边吹吹风?例子:和家人一起在鉴湖边上散步,那平静的湖水让人心都静下来了。
5. 羊山风景区,真的有好多有趣的石头呀!就好像是石头们在开派对呢。
例子:带小孩子去羊山风景区,他对那些有趣的石头可感兴趣了,玩得不亦乐乎。
6. 瓜渚湖也值得去转转呀,在湖边看着日落,那感觉多浪漫呀!例子:有一次和爱人在瓜渚湖看日落,真的好美好温馨。
7. 兰亭,那可是书法圣地呀,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不是很吸引人吗?例子:参观兰亭的时候,仿佛能听到古代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毫泼墨的声音。
8. 印山越国王陵,神秘又古老,去感受一下历史的厚重吧!例子:走进印山越国王陵,真有种穿越千年的感觉。
我觉得绍兴安昌古镇附近的这些景点都各有特色,都非常值得大家去游玩体验,去感受不一样的风情呀!。
临清市舍利塔铭文

临清市舍利塔铭文
临清市舍利塔是位于山东省临清市西南角的一座建筑,它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其中最为神秘的是它的塔铭,它长达300多字,内容博大精深,深刻反映出了临清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临清市舍利塔铭文的内涵。
临清市舍利塔铭文将临清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浓缩在了短短300多字之中,是临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塔铭开篇即提到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说明了临清地区在古代已经拥有了广泛的佛教信仰。
接下来塔铭还提到了许多与佛教相关的词语,如“禅牒摩尼珠”、“象牙雕像”等,这说明了当时佛教在临清地区的繁荣与昌盛。
同时,临清市舍利塔铭文还反映了临清的历史文化。
塔铭中提到了“越王勾践”、“汉高祖”、“北魏太武皇帝”等历史人物和事件,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证明了临清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此外,临清市舍利塔铭文还记录了许多临清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
例如,塔铭中提到了“福泉芝罘越道”,这里的“福泉”、“芝罘”都是当地的美景和胜地;之后又提到了许多地方的名胜,如“张仙洞”、“开道寺”、“蓬莱泉”等,这些都是临清地区的著名景点。
而在临清市舍利塔铭文的结尾处,更是提到了“言之不尽”、“无以为报”等词语,体现了塔铭作者对这片土地、这个国家、这个文化和这片历史的无限热爱和不舍。
总之,临清市舍利塔铭文是临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临清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更体现了临清地区人民对这片土地、这个国家、这个文化和这片历史的深情厚爱。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昌岘舍利塔(2011-12-18 16:59:33)/s/blog_540c68480100xdf7.html安昌岘舍利塔位于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安昌岘村东山顶上。
塔为砖筑,八角形七层密檐。
维修前经实测残存17.11米。
1988年被辽宁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由塔座、塔身、密檐三部分组成。
塔座应为须弥式,但早年下部残损严重,已无法弄清其原始状况,现只残存须弥座上部,有上枭及上枋,砖雕仰莲,在束腰部位,残存一转角力士。
塔身八面,四正面为拱形龛门,龛门内原应有砖雕佛像,维修前已全部缺失。
在券龛门的上方,雕饰莲形宝盖,紧接着宝盖上雕饰二飞天,飞天两足相对,头部朝向两侧,相对翱翔。
四隅面下部为两菩萨,披天衣,系璎珞,足踏莲花墩,手印各不相同。
其头部在维修前全部残损,原始形态不详。
民国十八年(1929)《锦西县志》记载,“第一层每面均刻罗汉像二”,据残存痕迹看,四隅面不应为罗汉砖雕,而应是菩萨砖雕。
二菩萨之上,为一大流苏宝盖,略宽于下面的二菩萨,宝盖造型有别于四正面。
在宝盖上二皮砖位置,砖雕二飞天,与四正面不同的是二飞天头部向内,两头相对。
各面之间转角处饰圆形倚柱。
(安昌岘塔远眺)塔身之上为阑额和普柏枋,普柏枋上承一层大檐铺作。
每面转角铺作一朵,补间一朵。
铺作为单杪四铺作,补间华拱伸出尺寸短小。
铺作之上为双层木檐椽飞,将一层大檐挑出。
密檐共七层,每层密檐部分用四皮叠涩砖挑檐,用三皮反叠砖收檐,围脊和束腰由七皮砖组成,每成密檐间逐层内收,收分为7.4度。
安昌岘塔共使用青砖六种,分别为390×190×70条砖,420×250×75条砖,420×190×75条砖,390×390×70方砖,420×420×75方砖,520×255×75条砖。
(塔及重修舍利塔碑铭)(安昌岘塔南面塔身)(安昌岘塔东南面塔身)(安昌岘塔铺作及正面飞天、宝盖)(四隅面飞天及宝盖)(四正面飞天及宝盖)(各层密檐,收分比例为7度)(仅存的一个须弥座束腰转角力士)安昌岘塔创建年代一直存在争议。
刘谦和林威两位先生分别在《锦州各寺考》和《锦西文史资料》第三辑中将该塔建造年代推断为金代。
曹汛先生在编辑《辽宁古迹大观》和建立“四有”档案时认为该塔建于辽代,金代重修。
李宇峰先生在《葫芦岛文物》1996年上发表文章《安昌岘舍利塔建筑年代考》则用类型学方法,从《东讲院碑铭》和《创建静安寺碑铭》的形制特征入手,认为“金天德四年”碑为辽代所作,后经金代铲平改刻,进而推断该塔为辽代所建,而所谓“金天德三年”重修一说则则是李三锡为自己投金行为遮丑而掩人耳目。
其实此塔的建筑年代本来是很清楚的。
只要认真读一下立于塔旁的《锦州安昌县永和村东讲院重修舍利塔碑铭》,便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在现存安昌岘塔之前,“而昔尝立砖塔于艮峰之上,多历年所风摧雨注,周围毁缺,虑其颠仆,众议重修。
”“自天德三年四月十四日癸日兴工,至当年八月十五日工就。
”“特划旧基而增修之,叠起七层,高逾六丈,其陶访工匠成于心,授规于手,当始兴修,奉安舍利”。
上述记载说明,在金天德三年(1151)时,旧有辽塔已风摧雨注,残损十分严重,随时有倒塌的可能,于是,众人集资,将原来辽塔拆除,“上饰浮图,下藏舍利”,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筑。
现存安昌岘舍利塔是在原辽塔的旧基础上,重新修建的金代塔。
有人认为,现存塔是建于辽代,金天德三年只不过是加固维修而已。
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说金天德三年仅仅是对辽代塔进行简单的加固维修,那么,在一个周围毁缺,虑其颠仆的危塔下面,如何去奉安“佛牙求得舍利九粒”,在施工技术上恐怕是很难实现的。
此外,该塔的建筑特点也具有明显金代时代特征。
1、该塔塔身之上为一层大檐铺作为金代常见的单杪四铺作,比辽代常用的双杪五铺作简单,补间华拱伸出尺寸短小,缺乏辽代的厚重的立体感,没有辽代铺作仿木构仿得形神俱备。
2、密檐收分比例较大,是金代有别于辽代的另一个特征。
该塔七层密檐,收分比例为7.4度,而辽塔收分比例一般都小于4度。
如朝阳八棱观塔收分度数为1.5度,义县广胜寺塔收分度数为3度,朝阳东平房塔收分度数为3度,朝阳黄花滩塔收分度数为3度,阜新东塔山塔收分度数为4度。
金代塔则收分比例加大,如开原崇寿寺塔收分度数为9度,铁岭圆通寺塔目测其收分度数也应在5度以上。
3、塔身砖雕也具有金代信仰特点。
辽代崇信密宗,在传统辽地的辽塔中,八角形塔每一面中,一般雕饰成一佛二菩萨二飞天的造型,其中南方主尊为密宗主尊大日如来形象,其余七尊或为药师七佛,或为过去七佛等。
也有少部分根据《佛说八吉祥经》在八面上装饰东方八化的;另一类风格则是在塔身四正面雕饰为一佛二菩萨二飞天,四隅面为假门装饰,构成密宗四方佛构图。
象安昌岘塔塔身四正面装饰券龛佛像,而无胁侍菩萨,在四隅面上,每面两菩萨站在一起的装饰特点,在辽塔中从未见过。
此种装饰风格与辽宁喀左大城子塔塔身的装饰风格相似,喀左大城子塔附近曾发现金承安五年(1200)赵秉文所撰《利明精严禅寺盖公和尚形状铭所记》碑,据此可知喀左大城子塔应为金代建筑(尽管有不少专家认为喀左大城子塔应为辽代建筑,但并无具体依据,只是认为其建筑风格是辽代风格,辽代利州有州必有塔)。
4、建塔用砖规格及建筑结构具有金代特点。
该塔建塔用砖有六种规格,其砖厚均为7、7.5厘米,没有厚度达到8厘米的。
而辽代建塔用砖,砖厚多在8厘米左右。
金代建塔用砖与辽代建塔用砖相比,相对要薄一点。
此塔全塔用砖基本为素面,不见沟纹砖,辽代建塔用砖基本都是沟纹砖,金代虽有很多塔仍继续使用沟纹砖,但也有一部分塔不再使用沟纹砖。
此外,该塔维修前结构松散,施工技术粗糙,没有一般的辽塔结构坚实稳定。
(碑)下面将关于安昌岘塔及安昌县的历史记载罗列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康熙年间编撰的《锦州府志》卷一《山川》中记载“大红螺山,城西六十五里,高五里,周围五十余里,按明一统志,大山二山对峙,东西绵亘百余里,女儿河环流其中,康熙二十二年,以开展马厂奉旨拨补民间约地三百二十余顷,若引河灌溉,可称沃壤。
山上有大松数万,本以险峻,故樵者罕及。
山西有永和村,为安昌县故城,城东有塔,下有金大定年间碑。
”(《辽海丛书》卷二P811,《锦州府志》)(记载金大定年间碑,实为记载有误)卷二《古迹》中记载,“安昌县,辽置锦州,金因之,元废。
今城西九十五里有永和村为安昌县故城,城东有塔,有金大定间碑”。
“安昌县城,城西九十五里,城毁,地基周围二里一百十九步,门四。
”(《辽海丛书》卷二P820、821,《锦州府志》)《锦州安昌县永和村东讲院重修舍利塔碑铭》立于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安昌岘村东山安昌岘塔西南五米处,该碑刻于金天德四年(1152),石质为黄岗岩,由碑首、碑身、龟趺座三部分组成。
全碑通高259厘米,宽115厘米,厚30厘米。
碑首为为螭首,高60厘米,由四龙交错组成,碑阳,中间内凹开光处雕一坐佛,下为从右至左横书阴刻篆书“舍利塔碑铭”。
碑阴首中间开光处线刻释迦牟尼像。
碑身高159厘米,碑阳从右至左刻碑文964字,楷书,碑阴亦满刻楷书碑文,但字体较小,已漫灭不清,应为重修舍利塔损款题名。
龟趺座龟首残损缺失。
此碑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推倒毁成二段,并被砸出数个破洞,断裂和砸毁处共损碑文130余字。
1981年,辽宁省文化局拨专款,对其进行维修。
派人粘合,按原位复立于舍利塔之西南。
此碑在《锦西县志》、乾隆《盛京通志》、《奉天通志》、《东三省古迹遗闻》、《东三省古迹闻续编》、《满洲金石志外编》、《辽宁碑志》等均有著录。
《锦州安昌县永和村东讲院重修舍利塔碑铭》,天德四年夫扶邪归正背伪向真,出三界之迷途,洗六尘之恶业,唯我如来大慈悲之教乎。
粤自金人梦现天竺,名闻道本于西方,化乃行于东国,为释子者,由是建立塔庙,兴崇相仪。
既有依归,咸知敬礼,岂特一切阎浮提内八方四千城邑,聚落乃至十旅之乡,百家之闾,星罗棋布,以因缘作佛事者,不可胜数。
是伽蓝之典虽崇,饰尊严穷极壮丽,必有窣堵波以耀人之观仰,使一切见闻兴发善心,普生归向,以是因缘故,建者塔,或诸佛生处,或得道处,或转法轮或般涅及十方如来一切,若门若牙若顶上骨,若身中诸舍利,以至袈裟匙钵澡瓶锡杖,如上所说,自然时出光明,以昭异相。
使众生恭敬超登菩提,当知此功德不可思议,其利益莫大于此。
锦州西百里旧有县曰永和,先隶榆州,自本朝抚定后,废县为村,今拨属安昌县所管,原于城东依山有讲院一所,其佛殿僧房斋堂厨舍庄严,排设各有次序,而昔尝立砖塔于艮峰之上,多历年所风摧雨注,周围毁缺,虑其颠仆,众议重修。
有邑人郭兴仁显武者,意欲经营,偶仕宦远方迄无成绩,今陇西李公鸿名伟望,为国硕臣,以龙虎上将军出镇河北,为邢州安国军节度使,及受代来归,以斯院乃乡邦故刹,慨然悯其功之不逮,因兴净行,于邻庄崔金吾宅所奉佛牙求得舍利九粒,如珠瑟瑟,烂然耀目,为此舍利,当极重修塔中,将以永为切众生敬礼祈福之处,及舍助清口,请命平坡净觉寺僧善冲与本院首座僧誓隆等主其事,特划旧基而增修之,叠起七层,高逾六丈,其陶访工匠成于心,授规于手,当始兴修,奉安舍利,是口口口现圆光,众目咸睹,瞻礼敬信,随缘欢喜,于是富者施财,贫者施力,唱言而远近檀越莫不响应,如凉风既至,百实皆成。
自天德三年四月十四日癸日兴工,至当年八月十五日工就,不特佛力法力之资,又有见归依善法之邦人心自化乐于从事而然不尔兴旧起废,何其成功之速耶?盖尝论之,际天所覆,穷地所载,在阎浮提国中,若寺若院,若大若小,如阿育王所固有定数,其外号称舍利塔者,比比皆是,释典言得佛惠者,殁有舍利,以凡夫持修而得欣惠,龙有舍利衔齿附骨,出于佛牙中,是得佛之真体,将见增建之后,放大光明,显化无穷,则瞻莲花妙相永存不朽之因,使法界祥生,同沾胜利,岂小补哉?锦州从事王庭圭闻之,而意乐随喜,又以龙虎公见嘱为记,义不可辞,遂忘其浅陋而姑以应命焉。
于是乎书复系以铭,铭曰:佛法何宗,止曰无系。
唯止故净,能趣真际。
孰悟兹理,立塔艮位,易旧增新,善善相继,作大因缘,兴大利益,上饰浮图,下藏舍利,建得仰瞻,夜灯勤礼,刻石纪成,以昭千世。
大金国天德四年岁次壬申丙寅朔己卯日丁卯时,朝散大夫充临海军节度判官骑尉太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王庭圭撰。
《全辽志》徒河城,锦州城西境内虞舜时已有此城,汉置徒河县,辽为安昌县,无废。
《清一统志》锦州府古迹安昌废县在锦县西,辽置,属锦州,金因之,元省。
今城西九十里有古安昌县之永和村城基,东有一塔,塔下有金大定间碑,即其故址。
按此碑锦州西百里旧有县曰永和,先隶榆州,自本朝抚定后废县为村,今拨属安昌所管,原于城东依山有讲院一所,尝立砖塔于艮峰之上,又曰自天德三年四月兴工至八月十五日工就,《锦西县志》金塔在城北十里安昌岘村东山上,系金天德四年重修,塔坐圆形,共七层,层各八面,第一层每面均刻罗汉像二,相对而立,周围四十尺,高约六十尺,塔南端有碑一座,塔中有讲院一所,号静觉寺久已毁圮,云按即此碑,一统志及通志言金大定间有碑,今此碑系天德四年岁次壬申,与县志年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