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纲要

合集下载

金元明清时期戏曲与文学的关系分析

金元明清时期戏曲与文学的关系分析

金元明清时期戏曲与文学的关系分析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戏曲和文学是两个重要的艺术形式。

而在金元明清时期,这两者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金元明清时期戏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1. 背景1.1 金元明清时期概述简要介绍金元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对中国戏曲和文学发展的影响。

2. 戏曲与文学的互补关系2.1 剧本创作过程中对文学著作的借鉴探讨金元明清时期剧本创作过程中对文学著作的借鉴情况,并且说明这种借鉴对戏曲演出品质和艺术内涵的影响。

2.2 文学作品中对戏曲题材的呈现与赞美分析金元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对戏曲题材的呈现与赞美,并阐述这种呈现方式对当时社会群众观看戏曲、了解剧情和角色的影响。

3. 戏曲与文学的相互推动3.1 戏曲演出对文学作品传播的影响阐述金元明清时期戏曲演出对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性,通过戏剧形象塑造和口头表达形式将文学作品带向大众,并促进了当时文人对自己作品的认可。

3.2 文学作品对戏曲演出风格和题材创新的影响分析金元明清时期文学作品对戏曲演出风格和题材创新的积极推动作用,探讨文学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关注人物心理以及呈现思想观念等。

4. 独特性与批判性4.1 戏曲与文学在艺术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比较戏曲与文学在艺术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如音乐、舞蹈和设计等,揭示两者各自独特性所产生的效果,并探讨其对观众情感共鸣和认知体验的影响。

4.2 对戏曲与文学之间关系的批判性思考对金元明清时期戏曲与文学之间关系进行批判性思考,讨论两者在表达方式、主题内容和受众需求等方面的互动,并提出我们现代社会可以从中借鉴的经验。

结论概括总结金元明清时期戏曲与文学的关系,强调它们互相促进和补充的作用,以及对中国文化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

同时指出它们在当代艺术发展中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列出本文使用到的参考资料,如相关专著、研究论文和历史文献等。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导学4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导学4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导学4姚小林宋元话本的出现,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中地位很重要。

鲁迅称之为“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此时期由民间讲故事形成的话本小说盛况空前。

宋代话本小说主要分为三类:话本、传奇只怪和历史琐闻。

其中以话本为主流。

话本,就是说书艺人说书的底本,属于通俗文学、市民文学。

这只是一个笼统的称谓,从现在能见到的话本来看,小说的话本一般称为“小说”,讲史的话本一般称为“平话”。

说经的话本有时称为“诗话”,有时称为“词话”。

宋元话本数量相当可观,但绝大多数亡佚。

宋元话本成就最高的是小说。

话本成为小说的主流,标示古代小说的繁荣。

明清时代,很多文人模拟话本话本形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被称为“拟话本”,话本与拟话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话本并不是供人阅读的案头作品,而是说书的底本,拟话本则是仅供人阅读的案头作品。

与前代小说相比,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有一定的进步。

最值得称道的还是一些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其一,就择偶标准而言,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

这反映了市民阶层对爱情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这种观念也带有宋元两朝的时代特征。

其二,小说话本、拟话本中爱情作品描写的对象---小说的主角与宋代以前的小说大不相同。

市民阶层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登上了文艺舞台。

其三,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

另外以断案折狱为题材的作品也是话本、拟话本的重要内容。

在这类小说中,有几个方面值得肯定:一个是作者刻画了少数正直廉明而有才智的清官。

第三个值得肯定的内容是很多作品能够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

第四是有些作品表现在劳动人民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话本、拟话本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借鉴古代的作品,注入时代内容,这是话本、拟话本小说的第一个特点。

话本、拟话本在体制上都有特殊形式。

这是他的另一个特点。

小说与戏曲亲缘关系的有益探索——读徐大军《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

小说与戏曲亲缘关系的有益探索——读徐大军《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
期 的主 流关 系形 态和典 型关 系 现象 为 依 据 , 梳理 了二 话》 《 、红楼梦》 中就有利用戏 曲材料的现象。小说编
深化过程 者关系的演变脉络 。小说 、 曲都有一个 伎艺阶段 , 创在不断汇入或吸纳戏曲故事材料的扩展 、 戏 它们混融于俳优伎艺 , 都遵循着 咏事思 维 , 以戏谑调 中, 逐渐看到了戏曲形制因素的特点和优势。小说模 笑为务 , 形态短小即兴 。混融形态是古代小说与戏 曲 拟戏曲, 由模拟题材 、 人物 、 情节 , 扩展到对戏 曲形制 这种取鉴丰富了小说 的艺术表现手法 , 的早期关系形态 , 是二者关 系史 的初 始阶段 , 同时也 因素的取鉴 , 体 现 了二者 密 切关 系 的生 成 、 展 的 基 础 和 渊 源 ; 发 影 体现了小说创作 的审美追求。
入、 新鲜 的认识和判析 , 看N- 者关系对于各 自艺 术 材小说 的数量而认定) - 。 当然 , 对于二者关系 中宏观性 、 贯通性 问题 的考 品性 、 态 特 征 、 展 演 变 的 影 响 之 力 和促 进 之 形 发 功” 。由此 , n 对于二者关 系的考察就不是你 中有 察仍应 以二者关系发展史研究为基础。该著于此作 我 、 中有你 的局部细节剖析, 我 而是在小说、 戏曲整体 了细致 、 有效的开拓。
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 , 古代小说和戏 曲的 脉络 上 的前 后 源 流 、 右关 联 , 戏 曲 的取 材 传 统 问 左 如 关系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 , 有关专著有许并 题 、 元杂剧演述体制 中的小说 因素问题 、 明清小说改
生的《 中国古代 小说 戏 曲关 系论 》 20 ) 涂秀 虹的 编戏曲的问题 、 曲归属小说范畴的文类观念 问题 , (02 、 戏 《 元明小说戏曲关 系研 究》 20 ) 沈新林 的《 (04 、 同源而 等等。 异派 : 中国古代 小说戏 曲 比较研 究》 20 ) 多部。 (07 等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戏曲部分重点解析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戏曲部分重点解析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戏曲部分重点解析2011/12/27 13:54:23 阅读数:1604(2011.11.27)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戏曲部分重点解析(文本)隋慧娟: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教学活动,今天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教材小说部分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到第十一章清代世情小说的学习重点。

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多多灌水!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重点在这一章里,大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话本和拟话本的概念所谓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说书的底本,说话就是说书,就是演唱故事。

宋元话本包括以下几类:(1)小说,多写下层民众生活内容,其话本一般称为“小说”,是成就最高的话本。

(2)讲史,即是演讲历史故事,其话本一般称为“平话”,如《三国志平话》。

(3)说经,是宣扬佛经故事,其话本有时称为“诗话”,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所谓拟话本是指明清时代模拟话本形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二、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是话本、拟话本最为重要的题材内容,话本和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此前六朝小说、唐传奇中的爱情故事明显不同,这表现在:(1)择偶标准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的理解。

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中最后得到美人垂青的并不是王孙公子、才子文人,而是一个忠厚笃实的市井小贩,这和唐传奇才子佳人的模式有很大不同。

(2)描写的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市民阶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比如小商人的女儿周胜仙、乞丐的女儿金玉等。

(3)主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反对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

在这方面很值得一提的是《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蒋兴哥和王三巧的爱情最终战胜了传统的贞操观念。

(4)争取婚姻婚姻自由也是话本拟话本爱情故事的重要内容。

女子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不再只是被同情的弱者,而经常成为爱情的主动追求者和主导者,比如《碾玉观音》中的秀秀2、断案折狱也是话本、拟话本的重要题材内容。

《中国文学专题(小说、戏曲)》考试大纲(精)

《中国文学专题(小说、戏曲)》考试大纲(精)

《古代文学专题(戏曲小说》课考试大纲Ⅰ考试目的《古代文学专题(戏曲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阶段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属于考试课目。

本课程的考试兼顾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的创作发展和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学现象与重要的作家作品等基本知识,以及综合运用戏曲、小说史知识和文学批评理论分析评价戏曲、小说作家作品及论证解决作家作品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Ⅱ考试内容一、制定考试内容的依据本课程的考试内容及范围,依据本教研室编写的《古代文学专题(戏曲小说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并参考国家教委高教司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和本教研室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要求,同时结合戏曲、小说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确定。

有关章节的设置,则是为了配合教学过程当中的具体情况和可操作性。

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的发展演变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学现象、相关概念及理论、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等。

二、考试内容的具体范围戏曲部分绪论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识记戏曲的定义。

了解关于戏曲起源的异议。

领会并掌握中国戏曲的孕育与产生。

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元杂剧概说第一节元杂剧的形成了解元杂剧形成的背景。

第二节元杂剧的形式领会元杂剧的形式,包括结构体制、演员角色、组成因素及演出情况等。

记忆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第三节元杂剧的兴衰了解元杂剧的创作发展情况,即前期兴盛、后期衰落。

记忆元曲四大家(元曲六大家等知识点。

第二章元杂剧分类概说第一节元代爱情戏掌握元代爱情戏的五大类型,识记“元代四大爱情戏”及各类爱情戏的代表作品,并记忆作家作品与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元代历史剧理解历史剧的概念。

记忆元代历史剧的代表作品《赵氏孤儿》与《单刀会》,掌握其剧情大义与剧中人物。

第三节元代公案戏掌握公案戏的概念,理解公案戏就是当时的现实剧。

了解元代公案戏的代表作品《窦娥冤》《陈州粜米》等,掌握剧情大义,识记剧中人物。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交融与互相影响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交融与互相影响

小说与戏曲的社会影响
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戏曲的传播。 推动了戏曲的创作和演出,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促进了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戏曲的创新和发展。 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与戏曲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传播途径:通过商船、移民和外交活动等途径,将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传播至海 外。
曲的发展。
戏曲对小说的影 响:戏曲的表现 形式和艺术特点 影响了小说的创 作,丰富了小说 的表现手法和叙
事方式。
小说与戏曲的融 合:两者在发展 过程中不断融合, 形成了许多具有 特色的艺术形式, 如弹词、评书等。
小说与戏曲的 互相借鉴:两 者在创作过程 中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不 断创新和发展。
第三章
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在海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和相互理解。
影响力: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在海外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对于提升中国文化 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化认同: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在海外传播过程中,也促进了海外华人对于中华 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小说与戏曲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古代小说与 戏曲的发展历程
小说与戏曲的起源
小说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 轶事等小说形式出现,为中国古代 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历程:宋元时期,话本、诸宫 调等小说形式逐渐成熟,同时戏曲 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戏曲起源:唐代出现了以歌舞、戏 剧形式为主的“参军戏”,标志着中 国戏曲的雏形形成。
人物形象:塑造性格鲜明、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英雄豪杰、才子佳人等

论与中国古代小说及说唱艺术的关系

论与中国古代小说及说唱艺术的关系

论与中国古代小说及说唱艺术的关系《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代表作之一,赵树理小说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新鲜经验,他因深爱我国古代和民间说唱艺术而使他的小说吸取了其中的精华,融会了“五四”以后新小说的长处。

一般来说,他的小说在塑造人物上,主张白描手法,即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为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在结构上,注重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注意情节按顺序展开,层层递进,首尾相应;在语言运用上,他善于汲取群众口语,创造雅俗共赏,幽默风趣及富有喜剧性的文学语言。

这些因素彼此契合,形成了赵树理小说艺术化、大众化的独特风格。

讲到赵树理的独特艺术风格形成时,自然要提到中国民间文学对他的影响。

毫无疑问,他是吸吮着祖国民间艺术的浮汁成长的,从他的作品的结构艺术、描写手法、语言技巧等都可以看到这种迹象。

他竭力倡导向民间曲艺学习,其态度之强烈,简直到了执着的地步。

但赵树理绝不是中国说唱文学传统的盲目沿袭者,他是主张以“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找出规律来,掌握这个规律,以便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他摒弃了民间文学中单纯追求趣味、节外生枝以及程式化等缺点,吸取了其中精华部分加以革新创造。

与此同时,他也十分注意向“五四”以来优秀文学以及世界进步文学的长处学习,如他所说:“我能够成为职业作者的条件主要还得自这一面——中国民间文学传统文艺的缺陷是要靠这一面来补充的”。

在谈到自己接受的文学传统时,赵树理说他自以为是“什么也继承了,但也可以说什么也没有继承”。

而只是根据农村读者情况而形成了“一种什么形式的成分对他有点感染,但什么传统也不是的写法来给他们写东西”。

什么都有点,又什么都不是,这就是有所择取,也有所剔除,这就是综合,也就是创造。

赵树理是自觉为农民写作的“人民艺术家”。

他说:“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的,并且要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得多一些。

”他深受我国的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影响。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
b a c k g r o u n d, s u c h a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T a n g p o e t r y a n d S o n g Ci , o r n o v e l a n d d r a w i n g . T h e r e l a t i o n b e t we e n p o e m a n d d r a ma i s a
关键词 : 小说 ; 戏 曲; 联 系; 区别
中图分类号 : 1 2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3 9 5 8 ( 2 0 1 5 ) 0 5 — 0 0 9 8 — 0 3
The Re l a t i ons h i p be t we e n Ch i ne s e Anc i e nt No ve l s a nd Dr a ma s
中国古代小说 与戏 曲的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0 0 0 8 ) ( 青海师范大学 , 西 宁 8
摘 要: 在 同一文化环境 中成长起 来的不同文体之 间会存在 一定的关联 , 或 隐或显 , 或疏或 密, 如唐诗 与宋词 , 诗歌 与绘 画之 间的关 系等等。 小说 与戏 曲的关 系更是常常被提到 的一种文 学现 象, 他们在起源 上存在 着一 些相似性 , 经过后来的发展 , 小说和戏曲之 间又有 着明显的差别。
小说终于从 “ 下 里巴人 ” 上升到“ 阳春 白雪” , 成为一种 高雅 艺
术。 完整 的小 说 理 论 在 1 7 世 纪 出现 , 有 力地 推 动 了小 说 的 发
展。
小官 的言论 , 无足轻重。 至东汉班 同的《 汉 书・ 艺文志》 把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徐大军(),男,江苏赣榆人,文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戏曲史、小说史研究。

文章编号:16743180(2010)05016011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纲要徐大军(杭州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杭州310036)摘要:本文探析了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的脉络、框架与内容。

古代小说与戏曲基于文本形态而表现出的亲缘关系形态,与二者所经由的口传阶段的伎艺形态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古代小说、戏曲从伎艺形态到文学形态、从口传阶段到书写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二者在故事表述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二者关系呈现出三种形态:混融形态、影响形态、交流形态。

这是对各个时期二者关系的主流形态的勾勒,它们的承接与更替构成了二者关系的演变脉线。

在这条脉线上二者间诸多关系现象的生成、关系形态的演变皆是由二者所具有的各种伎艺性、文学性、叙事性素质交融派生而来的。

关系史的研究展示了二者同源异质、互通互融的关系形态,同源异流、相互影响的关系脉络,以及这一关系脉络上聚集的相关问题和现象,有助于深入认识小说与戏曲各自的艺术品质、形态特征和发展演变。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史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Historical Outlin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Ancient Chinese Novels and OperasXu Da junA 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histo ry o f relatio nship betw een ancien t Chinese no vels and operas in terms of its develo pment track,f ra me and details.As the af filiatio n o f ancient n ov els and o peras is e xhib ited thro ug h their tex ts,it is also clo sely related with the fo rm o f craf tsmanship in their o ral transmissio n.Durin g their advance fro m perso nal skills at the stag e o f o ral spreading to literary o utp ut,ancien t no vels and o peras d evelo p in an imbalanced way and their relatio nship has displayed three different pa tterns in cluding fusio n,influence and e xchange at diff erent times,con tinuation and substitu tio n o f w hich co nsti tu tes a line of evo lu tio n in their relatio nship histo ry.B y stud ying the co gnate and interactiv e rela tio nship betw een ancient n ov els and operas that de velo p in different paths and influence each o ther,this p aper al so investig ates relevan t issues and pheno mena co ncernin g the relationship,which is co nduciv e to our f ur ther understanding o f the artistic nature,morph olog ical features and pro gress of no vels and o peras.K y ;;;y f 2010年10月第3卷第5期文化艺术研究Studies in Culture &A rtOc t.,2010Vol 3No 5:20100901:1970e words:ancien t C hina nov els operas his to r o relation ship在同一文化环境中成长的文艺品类之间,都会存在着或多或少、或隐或显、或密或疏的关系,比如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之间、诗歌和绘画之间、戏曲与说唱之间皆是如此,而小说与戏曲间的关系更是一个常被提及的文学史现象。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乃是两个文类的关系,此关系的生成、演进有其渊源、背景和基础;此关系所具有的脉络和框架足可观照各自的形态和发展。

小说与戏曲在生成、发展的过程中,相互诱发、影响、交流,汲取对方的优长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同时又以自己的特色促进对方的艺术发展。

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关系形态和关系现象,其生成渊源、表现特征和文学意义皆潜隐于二者关系的发展脉络中,同时也在此发展脉络中得到体现。

考察二者关系发展的渊源流变,至少要涉及三个方面:二者关系的基础,二者关系的表现,二者关系的演进。

一、二者关系的基础关于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基础,有两个针对戏曲的称名可资说明和思索,一是曲本小说,二是小说式戏剧。

曲本小说一名,乃20世纪初期许多学者对于戏曲的认识。

老伯于1908年中外小说林第10期发表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一文,明言西厢记为旧社会上有名之小说,流传中外,妇孺爱诵,吾知曲本小说,滥觞于西厢传记,其将由此而日新月盛,渐泛滥于普通社会,殆亦时势之所必然者矣[1]307。

这种把戏曲列入小说范畴的做法,反映的是当时普遍以本土小说立场认识戏曲的观念。

持此观念,当时出现了许多与曲本小说类同的称名,如传奇小说、韵文小说、诗歌体小说。

饮冰等小说丛话(1903)列浴血生之言:中国韵文小说,当以西厢为巨擘,吾读之,真无一句一字是浪费笔墨者也。

梁任公最崇拜桃花扇,其实桃花扇之所长,寄托遥深,为当日腐败之人心写照,二语已足尽之。

[2]管达如说小说(1912)论小说之分类列文言体、白话体、韵文体三种,而韵文体中又分两种:一是传奇体,二是弹词体。

传奇体者,盖沿唐宋时之倚声,而变为元代之南北曲,自元迄清,于戏剧界中,占重要之位置者也。

[1]373-374胡怀琛中国小说研究(1929)认为弹词小说、传奇小说的称名不妥,因为它们不能包括一切诗歌体的小说,因此他分小说为记载体、演义体、描写体、诗歌体四类。

诗歌体,就是把诗歌的方式,来做小说。

他的发生很早,变化很多。

最早的诗歌体的小说,就是纪事诗;最后的诗歌体的小说,就是戏曲。

[3]130,159这些关于戏曲的称名皆是着眼于戏曲的案头文本,而非舞台表演。

老伯之曲本小说乃针对曲本而作此称,而黄人亦把戏曲脚本归类于小说,他在小说小话(1907年小说林第3期,署名为蛮)中指出:平话仅有声而已,演剧则并有色矣。

故其感动社会之效力,尤捷于平话。

演剧除院本外,若徽腔、京腔、秦腔等,皆别有专门脚本,亦小说之支流也。

[1]243-244显然,他是把针对戏曲表演的专门脚本视为小说之支流。

另外,1917年上海的扫叶山房刊印的戏曲文本标名为传奇小说琵琶记、传奇小说桃花扇、传奇小说长生殿,亦是以本土小说立场认识戏曲文本的观念体现。

在这种观念下,戏曲文本已剥离了舞台表演的功能指向,而成为案头阅读之用的故事叙述,曲本小说、韵文小说即是针对戏曲文本以本土小说立场认识戏曲的称名。

这种称名的出现确有其历史渊源和发展实际,同时也反映了小说与戏曲关系的一面:二者皆以表述一个故事为宗旨,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正是由于二者表述故事宗旨的相同,造成了二者在故事题材161世纪以来有许多学者谈及小说与戏曲的关系问题,如王国维、蒋瑞藻、孙楷第、胡士莹、徐朔方、杨绛、汪曾祺等。

他们针对二者关系形态或现象作出了一些宝贵的探析,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观点。

第5期徐大军: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纲要20上的承袭、渗透关系,因此出现了把唐传奇追溯为戏曲渊源的观点,著名者如明代胡应麟、近代刘师培。

胡应麟在思考时人何以称戏曲为传奇的问题时,即认为是由于戏曲多取材于唐人传奇小说之故,或以其中事迹相类,后人取为戏剧张本,因展转为此称不可知[4]。

而刘师培则看到了叙事性在唐人传奇小说与戏曲之间的纽带作用:盖传奇小说之体,既兴于中唐,而中唐以还,由诗生词,由词生曲,而曲剧之体以兴。

故传奇小说者,曲剧之近源也;叙事乐府者,曲剧之远源也。

[5]虽然他们的认识有些偏差,却也体现出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思考及相关观念,并在叙事基础上对二者关系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与曲本小说所反映的本土小说立场的认识不同,小说式戏剧是以西方戏剧立场认识戏曲的标称。

杨绛曾以中西方戏剧比较的视角分析了李渔的戏曲结构论,认为与西方戏剧相比较,李渔所论的戏剧结构并非如西方古典戏剧的三一律那么严整,而是属于结构宽松的史诗的结构,即故事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穿插情节的长短也较随便,因此,我们传统戏剧的结构,不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谓戏剧的结构,而接近于他所谓史诗的结构,而这史诗的结构类似于中国章回小说的叙事结构,因此中国戏曲可称之为小说式戏剧[6]。

考察李渔那些由小说改编而来的戏曲,其叙述顺序、情节布局基本上忠实于小说的故事结构。

相对于西方古典戏剧所要求的情节结构集中、紧凑原则,中国戏曲在情节结构上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松散特点,确实类似章回小说的结构形式。

这种认识也出现在汪曾祺的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一文中,汪文也比较了中西方的戏剧结构,认为西方古典戏剧的结构像山,中国戏曲的结构像水。

这种滔滔不绝的结构自明代至近代一直没有改变。

这样的结构更近乎是叙事诗式的,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是小说式的[]。

这是以西方戏剧为参照对中国戏曲叙事结构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一再从文本上强调悲剧与史诗的文类区分,而区分的尺度就是叙述与展示(诗学第三章)。

在此文类规范中,戏曲在文类上虽属于戏剧,但其情节表述方式却更近乎史诗,它重视剧中人物跳出故事域与观众直接对话,注重以人物大段的静止性叙述话语来表述故事情节,而忽视以故事域内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演进。

对此,周宁从话语模式角度考察中西方戏剧,认为中国戏曲始终综合叙述和对话两种因素,以叙述为主导性话语,中西戏剧在话语体制上的重大差异就是代言性叙述和戏剧性对话的差异。

[8]戏曲所表现出的这些叙事素质,与唐代俗讲变文、宋元话本小说、明清章回小说这一白话小说系统所具有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