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合集下载

【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作为必修二经济史的第一专题。

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来探讨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本课分5个部分的内容。

首先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中国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二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和徭役制度,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弊的直接原因;第四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以及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第五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说明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教法分析由于本课是经济史的第一课,具有专业术语和图片较多的特点,内容也相对枯燥。

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以讲授探究教学法为主,通过学生研讨,学生展示,名词讲解、图片欣赏、史料研读、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归纳、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能够通过许多途径感知农业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古代)的重要性,在初中的通史学习中对古代农业有一些零散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对具体问题尤其是些专业名词了解不多。

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较为系统、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和教师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后搜集资料,进行大胆想象、研读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习要求积极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教材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就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而言,从中华文明之初“王”的出现到早期国家夏商周的兴替,在其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宗族血缘关系。

结合本课内容,从宗族血缘关系入手,引导学生领略文明曙光的无限魅力。

二.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已有所涉及,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基础薄弱,只有模糊印象,故而当务之急是利用多媒体,唤醒其对历史的记忆,激发其对历史的兴趣,从而把握好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体会礼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教材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在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用历史发展观来看待事物,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评价等能力,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几千年前在中华大地即出现了相当高的政治文明这一史实,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认识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分析西周礼乐秩序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组织学生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资料。

将学生分成四组,由组长负责合作探究。

①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国家起源历史阶段的时间、条件、标志是什么?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有哪些?③参看课本尹达先生在《衷心的祝愿》中说的那段话,谈谈你对古史传说的看法。

④夏商西周政治文化的特点各是什么?⑤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相互关系如何?⑥礼、乐的概念及其作用是什么?(二)新课导入:【情景营造】播放视频《夏商周断代工程》片断,再用河南贾湖文化遗址、夏代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及丰镐遗址这些中国早期文化遗址图片展示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热情。

人民版高中历史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二1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明白古代中国农业的要紧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差不多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要紧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担的繁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进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明白得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缘故,从而锤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要紧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明白得工具变革在生产进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依照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看法和历史联方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筑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明白得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差不多特点。

明白得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明白得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进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明白得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进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辉煌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

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进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辉煌的缘故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差不多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能够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要紧内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逐步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了解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

了解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进而知道古代中国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进行大胆想象及适当的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深化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情况的理解;运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重、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两个阶级的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理解工具革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表格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表格教案
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 农村劳动力专业||,农业物质装备水
也甜||。 平不断提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
——黄梅戏《天仙配》 成必然趋势||。
师:展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相关图片||。
提问我们现在的农业是小农经济吗?生 生:建议:1、因地制宜||,发挥各地
产组织方式有哪些利弊?
特色优势;2、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
题||,由浅及深||,展开问题探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思维主线||。在充分 利用课本资源的基础上||,教学中又整合了鲜活的历史图片和资料||,使学 生易于建立知识结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本课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活化历史教材||,使学生在学 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追求知识||,在掌握历史知识中||,提高自己认 知水平||。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 第 1 课 课题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设计者 徐州市九里中学 教学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重点 教学 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难点 选用 反映古代农业的史料;相关跟做工具和灌溉工具的图片;都江堰视频||。 材料 设计 本课以学生所熟知的舌尖上的中国入手||,化抽象为具体||,便于激发学生 反思 的兴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围绕着四个问
第5页/共5页
古代从事耕作的人种的谁的地?土地制 生:讨论井田瓦解的原因||。得出结
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论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
师: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随 着历史的发展||,到春秋时期||,井田制开 始瓦解||。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有哪些?
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 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形式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包括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种植等。
2.掌握古代农业经济中的耕作方式、灌溉技术、农具发明等关键因素,理解其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熟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影响因素等。
2.情感教育:强调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课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农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评价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优势,改进不足,不断提高。
1.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已学的古代中国经济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搭建桥梁。
2.系统讲解:详细讲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种植等,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3.重点解析:针对教学难点,如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技术等,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农业经济中的创新精神和劳动智慧。
3.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通过对古代农业经济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农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农业经济方面,学生的认识可能较为粗浅,对古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7.联系现实,拓展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农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备课时间 ]2019 年 5 月 4 日【讲课时间】 2019 年 5 月 4 日【教课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深重担担,认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合联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供给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勇敢想象、数理剖析和创新性思想,依据学习要求踊跃进行研究活动以加强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后代应感觉骄傲和骄傲的,同时也让学生深刻领会在此刻在中国、在世界好多人还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可喜的是国家领导人倡议节俭型社会,厉行节俭,节俭之风已在中国刮起,愿节俭之风越刮越烈,,真实刮进每一此中国人心中。

【重难点打破】要点: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小农经济出现的原由、特点、评论【教课思路设计】对本节课进行了勇敢整合,共分为三大模块 . 模块一:宏观中国农业特点,学生从宏观上掌握中国农业的三大基本特点。

模块二:细品中国农业特点,每一农业特点设计对应的详细问题,使学生对农业特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而且做到重难点突出,如特点三“男耕女织” 式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济方式是本课的要点,因此优选了典型资料,指引学生研究。

模块三:感情升华:既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高度发展产生民族骄傲感,又指引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解决饱暖问题只是三十年左右,此刻世界上仍有好多人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响应中国领导人的呼吁把节俭进行究竟。

【教课过程】导入:在成龙《民生》歌曲的节奏下,循环播放对于中国农业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冲击,直观感觉中国古代农业。

一、宏观中国农业特点:课本为资料,从资猜中归纳中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

(完整word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完整word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的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2、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

3、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中,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和创新,并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2、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3、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重难点】重点: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教学准备】1、学生的准备:预习本课内容,完成学案。

2、教师的准备:(1)、编写并分发学案,指导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2)、制作多媒体课件,认真准备教学设计。

(3)、收集学生课前预习遇到的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解决。

【教学过程】展示片1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新课导入】师:今天我们将进入必修二经济史的学习,首先我们先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

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

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一、农业的起源(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二)讲解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

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3、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①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③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④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一)学生阅读第二目,思考: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局限性?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有什么特点?4、《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

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⑴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

⑵应该说,①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性的变化,至今仍是大部分农业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5、分析古代耕作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由此引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二)讲解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变。

“火耕”→“耜耕”(石器耕锄)→“铁犁牛耕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

注意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牛耕;汉代,牛耕普及2、生产工具的演变⑴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⑵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⑶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⑷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3、⑴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小农经济。

⑵局限性: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⑶正确看待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和影响。

三、农民负担(一)学生阅读第三、四目,思考:1、统治者征税的目的是什么?古代赋税由哪些税种组成?有什么影响?2、农民除了缴纳赋税外,还有哪些负担?徭役有哪些内容?沉重的徭役产生怎样的影响?3、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二)讲解:投影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并分析《石壕吏》,使学生感受古代农民所承受的沉重的赋税和繁重的劳役。

1、目的: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

组成:名目繁多,包括人头税、田租、杂税等。

各朝代征收的比率和数额不同。

秦时“泰半之赋”。

影响:①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束缚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2、负担:徭役――即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是古代赋税体制的一部分。

组成:主要从事大型土木工程;还有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的。

影响:①是许多大型工程得以成功营建的基本条件;②过度征发,引发社会动乱。

3、影响:①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四、土地兼并(一)学生阅读第五目,思考:1、你知道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更吗?2、投影资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分析现象以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3、封建社会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采取过哪些办法?成效如何?4、土地兼并会导致哪些问题?(二)讲解1、投影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2.原因: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②地权和劳动者分离。

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严峻,无数小农破产。

虽然许多开明政治家都着力于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通过改革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未成功。

3、办法:①开明政治家的改革;②农民起义,提出“平均”的口号。

结果:失败。

4、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③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五、水利事业(一)学生阅读第六目,思考:1、请你说说大禹治水的故事。

2、古代为什么重视兴修水利?3、我国古代兴修了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至今仍在起作用的有哪些?(二)讲解2、水是农业命脉。

自古以来,中国农业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不是很理想,中国农民长期在“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

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要并得以缓慢进步的基本保障。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②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③秦:灵渠、江南运河。

④另外:井渠。

后来流行于新疆等干旱地区。

⑤两汉:关中水利。

王景治黄。

其它水利设施。

⑥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⑦明清:改进灌排工具。

〖小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2)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作业】(一)课外探究题:1、中国古代帝王为了体现对农业的重视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往往亲为表率。

在初春时亲自率百官进行表演式的农耕活动。

清朝康熙还曾专门试种田地亲自收取良种并在全国推广。

皇家园林颐和园内还专门铸有铜牛和题为“乐耕”的茅庐,以示重农。

请你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帝王“春耕”的由来、过程,并以你自己的观点评价统治者的目的和这种活动的实际效用。

2、生产工具的革新是古代中国农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却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许多传统的工具到今天还在广泛使用,如镰刀、铁犁、连枷、翻耙等。

你见过、使用过吗?请你利用身边的资源,或在假日郊游、社会实践时到农家观察一下今天农村的生产状况。

问问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变化。

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比如你认为与西方国家的农业相比中国农业的前景如何、应向什么方向发展、应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锻炼你对社会的思考能力、对世界整体发展的感知能力及社会责任感。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