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分子围观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课件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分子是 由原子 构成的。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讨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化
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
分子还是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和氧原子。
Fe (原子构成)
一、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二、保持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
子是铁原子; 三、铁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
子是铁原子。
从本课题中我们应该知道: ⑴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⑶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常见分子模拟模型
讨 论⑵
我们可以从这幅图中 获得哪些化学信息?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共性 同质
质量、体积都很小, 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 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
质量、体积都很小, 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 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
点 子的性质不同。
子的性质不同。
不反 同应 点中
反应物分子反应时都 会分裂,同时又重新组合 成新物质(生成物)的分 子。
C、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汽
D、空气受压体
积变小
5、下列现象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 D ) A、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B、打开盛装浓盐酸的试剂瓶盖,浓盐酸逐渐减少 C、气态氧在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氮 D、加热氧化汞得到银白色的汞和氧气
6、水变成水蒸汽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属于化学变化 B、分子不变 C、化学性质不变 D、物理性质变了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笔记本节包括原子的概念、原子中的电量关系、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分子的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分子和原子的比较六个知识点。

本知识属于纯理论性知识,比较抽象,加大了我们学习的难度,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微观粒子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可通过宏观现象感受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通过微观粒子的相关性质学会解释常见的宏观现象。

1.原子的概念和特征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特征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原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原子间有间隔原子尽管很小,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但它又是由多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构成的。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4.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5.分子的性质:(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化学】九年级: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 说课稿含答案.doc

【化学】九年级: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 说课稿含答案.doc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境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三、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课文中学过)]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在学生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

2024年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

2024年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

观同课异构《分子和原子》有感一、依据课标,解读教材1.核心素养发展功能《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的内容,属于新课标中《物质组成与结构》学习主题。

本学习主题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组成”大概念。

本主题承载的核心素养功能有以下几点:培养元素观和微粒观,发挥化学观念的指导作用;发展认识物质组成与结构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从核心素养发展功能的角度,本节课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建构微粒观,运用分析、归纳和总结等方法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形成一定的证据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思维。

2.化学课程目标要求2023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形成化学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要求。

本节课旨在通过分子、原子等核心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粒观,建立宏观与微观结合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并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

3.化学课程内容要求(1)内容要求: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2)学业要求: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3)学业质量:从宏微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变化的现象和本结合新课标中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要求以及课程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同课异构的教学目标如下:从刘老师制定的目标可知,目标1、目标2和目标3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化学观念-微粒观,目标4侧重于学生科学思维。

通过研读刘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观察表明,刘老师的前面三个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基本完成,第四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体现出来,说明了没有基于目标进行设计学生活动而展开教学,或者说制定目标的随意性。

同时,我们根据课堂教学观察还可以优化教学目标,如:第一个目标:通过化学发展史实和扫描显微镜的展示,初步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从陈老师制定的目标可知,目标1、目标2和目标3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化学观念--微粒观。

通过研读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观察,将陈老师老师的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如下:通过品红实验演示和借助扫描显微镜放大的展示,初步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

分子和原子一、微观粒子的共性1.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微观粒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微观粒子间有间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

一般:气体>液体>固体二、微观粒子的种类1.种类:分子原子离子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三、化学变化的本质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化学变化的本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HgO →Hg + O2氧化汞汞氧气3.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和联系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质子(+)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2.构成原子的微粒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数氢原子没有中子3.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二、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如何运动的?(1)高速运动(2)无规则运动(3)分层运动把电子在不同的区域内运动的现象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电子层:1 2 3 4 5 6 7离核: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前3层)(1)先里后外(能量最低原则)(2)第一层最多排2个,第二层最多排8个(3)最外层最多排8个(最外层同时是第一层时最多排2个)3.原子结构示意图三、离子的形成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得到电子,目的是达到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

1.离子的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离子的分类(1)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3.离子的表示方法阳离子:H+Na+K+Mg2+NH4+、阴离子:F—Cl—O2—OH—CO32—4. 离子符号的意义镁离子:Mg 2+ 5个硫酸根离子:5SO 42—5. 离子和原子的关系失电子 得电子阳离子原子 阴离子得电子 失电子6. 相对原子质量(Ar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的比值为这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元素一、元素1. 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 性质:(1)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它只能组成物质而不能构成分子或原子(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3)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保持不变3.分类: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4.含量:(1)地壳中:O Si Al Fe(2)空气中:N O(3)生物体中:O C H N5.决定: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不同元素的区别是因为它们的质子数不同二、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种类改变1. 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2.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分子三、元素符号1. 定义2. 写法:(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N/O/C(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大写,第二个小写,如Ca/Mg3.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H 表示氢元素 表示一个氢原子(2)对单质是由单原子构成的,还表示一种单质如Fe 表示铁元素 表示一个铁原子 表示铁单质(3)元素符号前面加2以上的数字,只表示几个原子如 2N 只表示2个氮原子四、元素周期表1.结构2.编排。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PPT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PPT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3﹑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相应旳特征不一致
B 旳选项是(
)

操作或现象
• 分子旳特征

A 给篮球充气
分子间有间隔
B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 • 分子是有质 合在一起,体积小200mL 量旳
C •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旳香味 • 分子是运动 旳
C 4、下列情况能够造成分子间间隔缩
小旳是( )
A、晾晒湿衣服 B、装有酒精旳容器敞口放置 C、向车胎内充气 D、将氧气常温密封保存在贮气瓶中
闻到淡淡旳梅花香旳原因是( B )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可分旳
试一试, 走进生活
2、用分子旳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100mL。
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练一练, 你会了吗
状态变
4、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旳本身没有 变化。(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形状变
状态变
4、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旳本身没有 变化。(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形状变
固体 液体
状态变
气体
4、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旳本身没有 变化。(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形状变
固体 液体
状态变
气体
水旳蒸发过程中水分子有无发生变化?
变化类型 水分子
物理变化 不变
化学变化 变化
水旳化学性质 没有变化
发生了变化
结论 分子只要不变,水旳化学性质就不变
2.分子旳定义:由分子构成旳物质,
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旳最小粒子。
加热
氧化汞
汞 + 氧气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
哎呀,化学里的分子和原子,这可太有意思啦!
还记得刚开始学化学的时候,一听到分子和原子这俩词儿,我整个人都懵了。

这都是啥呀?就好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到处都是我不明白的东西。

老师在讲台上说:“同学们,分子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家庭,原子呢,则是家庭里的成员。

”我就在想,这比喻真不错,可还是有点抽象。

有一次上实验课,我们亲眼看到了一些化学反应。

那感觉,就像在看一场神奇的魔术表演!比如说铁在氧气里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哇塞,原本的铁和氧气,它们的分子和原子重新组合,就变成了新的东西。

这难道不神奇吗?
我就问同桌:“你说这分子和原子咋这么能折腾?”同桌笑着说:“它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呀!”可不是嘛,它们的世界可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多啦!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一切东西,不管是水、空气,还是我们吃的食物,不都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吗?这不就跟搭积木似的,不同的积木块(原子)组合在一起,就搭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分子),最后变成了我们看到的东西。

还有啊,老师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这让我想到了操场上跑步的同学们,一刻也不停歇。

那水分子在杯子里运动,不就跟我们在操场上跑来跑去一样嘛?
有一次我在家做了个小实验,把墨水滴到水里,看着墨水一点点扩散开来。

我就在想,这墨水的分子是不是在水里欢快地跳舞呢?
你说,这分子和原子的世界是不是超级有趣?它们虽然小得我们看不见,却有着大大的能量,掌控着整个物质世界的变化。

我觉得呀,化学里的分子和原子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小精灵,它们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忙碌着,创造出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秘密!。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纯净物、化合物
纯净物、单质
混合物
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单质
作业 53页1.3.4
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 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 分子变了,而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有固定 的组成。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无固 定的组成。
练习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析下列问题: 1. 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2. 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 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3、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有间隔。
3、分子间有间隔。
4、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本身没有 变化。(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形状变
状态变
4、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本身没有 变化。(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立德中学:徐长敏
遥 知 不 是 雪 , 为 有 暗 香 来
酒 香 不 怕 巷 子 深

实验: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 扩散呢?
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 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 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 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
小结: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
--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试列举生活中或自然界中哪些物 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哪些物质是 由原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水和大多数气体(除稀 有气体)等,如: H2O,H2,O2,N2,NH3,CO2,SO2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稀有气体和非 金属固体,如: Mg,Fe,Cu,He,Ne,Ar,P,S,C,Si
根据下列的图形给物质分类(混合物、 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H H 水分子
O
O O
氧分子 (O2)
HH
氢分子 (H2)
HH HH
(H2O)
O O
O O
2H2O
2O2
2H2
二、原子
1、基本性质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3)原子间有间隔。
定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形状变
状态变
4、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本身没有 变化。(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形状变
状态变
固体 液体 气体
4、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本身没有 变化。(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形状变
状态变
固体 液体 气体
化学反应中,是否分子变了, 化学性质也变了?分子是怎样 变的呢?
氧化汞分解示意图
加热 HgO 氧化汞分子 Hg + 氧粒子 O2 汞粒子
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一、分子
1、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 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x 10-26 Kg,一滴水中约有1.67x1021
个水分子
探究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烧杯A 现象 解释
溶液变红
烧杯B
溶液不变色
由于有大烧杯罩着, 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 氨分子不能进入B溶 子进入A溶液 液
区 别 联 系 注 意
在化学变化后,分子变成了新 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 大小、性质都不变。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也是 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要大些。但不能笼统认为 分子比原子大。
三、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加热 分成
重新组合
Hg
氧化汞分子由氧粒 子和汞粒子构成
受热时,氧化汞分子 分成单个的氧粒子和 汞粒子
O2 氧粒子和汞粒子重 新组合成金属汞和 氧气
水的电解:
水 H2O 水分子 水分子
电解 ——
氧气 O2
+
氢气 H2
氢微粒 氢原子
氧微粒 氧原子
氧气分子 氢气分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中,分 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 分子。分子变了,化学性质也变了。
3.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4.25c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
0.024Cm3的钢瓶中。
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分子大,原子小。 2、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则先 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3、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要大。 4、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 可分。
分子、原子的区别: 在化学反应中,是否可分。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相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升高,分 (2)原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升高,原 似 子运动加快。 子运动加快。 (3)原子间有间隔。 点 (3)分子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分子, (4)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 性质不同。 性质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