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泪液和唾液分泌减少为特征,受累部位主要包括泪腺、唾液腺、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

传统中医学将干燥综合征归类为“燥毒”,其中“燥”指的是人体液体不足,而“毒”则指的是病因因素积聚所致。

中医从燥毒的角度出发,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进行了研究。

干燥综合征的病因与多个因素相关。

中医认为,燥邪入侵人体,可导致津液亏虚,从而引发干燥综合征。

心火上炎、脾胃失调、肝肾阴虚等也与干燥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干燥综合征应从清燥滋阴、清热祛湿、行气养血等方面入手,从而改善机体的湿润能力,达到抑制炎症反应和调整免疫功能的目的。

目前,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中医按摩等多种手段。

研究表明,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滋阴养肺、清热祛湿的功效。

黄芪、玄参、石斛等常用中药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加唾液和泪液分泌,缓解干燥症状。

一些研究还发现,针灸和按摩等物理疗法可以刺激人体经络,促进液体循环,改善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医药在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

一项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唾液分泌量明显增加,疼痛感减轻,相关炎症因子的水平下降。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通过针灸治疗干燥综合征患者后,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增强,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在调节机体湿润能力、抑制炎症反应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目前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中医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具体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药物组方和治疗方法的选择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观察

临床观察2023-11-06CATALOGUE目录•引言•干燥综合征的概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理论依据•临床观察研究设计•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优势和不足•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眼睛和关节的干燥。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目前西医治疗干燥综合征主要采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容易复发。

因此,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整体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同时探讨其作用机制。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干燥综合征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仅采用西医治疗。

观察周期为12周,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口干、眼干、关节症状、生活质量等。

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方法02干燥综合征的概述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表现为口、眼、关节等部位干燥。

干燥综合征分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和继发性干燥综合征两类,其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指单纯干燥综合征,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则是在其他结缔组织病的基础上合并干燥综合征。

定义和分类干燥综合征患者通常表现为口干、口腔溃疡、眼睛干涩、关节疼痛等症状。

诊断干燥综合征需要满足以下标准:涎腺功能下降、抗SSA和/或抗SSB抗体阳性、唇腺灶性淋巴细胞浸润,其中抗SSA 和/或抗SSB抗体阳性是诊断干燥综合征的必要条件。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涉及到多个器官系统如口腔、眼、血管、肺和肾脏等。

临床表现为眼干、口干、皮肤干燥、体重下降、关节疼痛和肌肉疲劳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和负担。

目前,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时下,中医药的治疗干燥综合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其中燥毒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燥毒产生常常伴随着虚实、寒热、湿燥等病理因素,这些因素是燥毒病理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医认为,燥毒的人体表现是因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导致体内的湿气、燥气和毒素堆积和累积,相互影响和制约,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疾病。

中医认为,燥毒证的治疗应该采取祛燥、化燥、通络、清热等方法,达到阳气温煦、机体协调、促进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的目的。

并且,治疗燥毒证还需要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解和治疗,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和治疗效果。

针对于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养阴润燥: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主要涉及到体内阴液的缺损和不足,因此需要采取养阴润燥的方法来保持身体的阴液平衡,达到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目的。

常用的养阴润燥的中药有玄参、生地、银柴胡、甘草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膳或者药物治疗。

2.祛湿化燥:燥毒证常常伴随着湿气的累积和堆积,导致身体内部的湿气比重过大,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和症状。

因此需要采取祛湿化燥的方法来清除体内的湿气和燥毒,达到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目的。

常用的燥湿治疗的中药有苦参、莪术、白菜薹、苍术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3.补气化瘀: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会导致经络气血不畅通,导致身体的机能失调。

因此需要采取补气化瘀的方法来调整身体的气血,促进经络的舒畅通畅,从而达到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当归、白芍、川芎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干燥综合征患者证候演变及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

干燥综合征患者证候演变及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

3、调查问卷及评分方法
自行设计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中医症状、体征、 舌脉象等信息。根据症状的轻重程度进行评分,无症状为0分,轻度、中度、 重度分别为1、2、3分。
4、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对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干燥综合征患者证候演变及证 素分布规律的研究
目录

01 一、资料与方法
03 三、讨论
02 二、结果 04 参考内容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如唾液腺和泪腺, 表现为口干、眼干等症状。近年来,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研究逐渐受到。本 次演示旨在探讨干燥综合征患者证候演变及证素分布规律。
本研究发现,干燥综合征患者的证候演变趋势主要是以阴虚为主,逐渐出现气 阴两虚、阴虚内热等证候,随着病情加重,肝肾亏虚、阴阳两虚等症状逐渐明 显,部分患者伴有瘀血症状。这表明干燥综合征的病程较长,疾病进展过程中 阴液耗伤逐渐加重,同时伴有气血亏虚和瘀血阻滞等病理变化。
此外,患者的证素分布规律也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女性患者中阴虚、肝肾亏 虚等证素更为常见,男性患者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证素更为明显。这可能 与不同性别患者的生理特点、内分泌系统等差异有关。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红斑、鳞屑和瘙痒等症状。其发 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个因素,至今尚无根治方法。在临床上,银 屑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寻常型、关节型、脓疱型和红皮病型等。不同类型 的银屑病在证候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特点。
对于银屑病的证候分布研究,有学者通过对患者的舌象、脉象等特点进行分析, 发现不同类型的银屑病患者存在不同的证候分布特点。如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多 表现为痰瘀互结型和血虚风燥型,而关节型银屑病患者多表现为湿热型和寒湿 型。这些不同的证候分布特点为银屑病的中医证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干燥综合征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 收稿 日期] 0 l 1 — 7 2 1 一 1 0
干燥 综合 征 中医证 治研 究进 展
侯 昱
( 都 中 医药大 学 20 七 年制 本硕 连读 生 , 成 0 5级 四川 成都 607 ) 102 [ 中图分 类号 ] 42 8 [ 1 4 . 文献标 识 码 ] [ 1 B 文章编 号 ]04— 84 2 1 )3— 4 0 10 2 1 (02 0 25— 2
的临床观察[ ] 中西 医结合杂志 ,9 1 1 ( )3 8—39 J. 19 ,1 6 :6 6.
[4 汤清 明. 味地黄汤治疗 精子密度过高不育症 一附 1 1] 六 2例临床观
察 [ ] 辽宁中医杂志 ,9 1 1 ( )2 2 . J. 19 ,8 2 :2— 3
[] 6 杜元喜 , 王丽娜 , 崔平. 味地黄 丸辅助治疗 牙周炎 4 六 6例 [ ] 山 J.
东医药 ,o 0,0 1 :2 2 1 5 (8)8 .
[5 李 文献 , 向华. 化生精 丸 治疗男 性 不育 症 [ ] 河 南 中 医, 1] 宋 液 J.
2o 2 ( )6 6 . o2,2 5 :7— 8

[] 7 陈梅. 六味地黄丸辅助治疗 2型 糖尿病 合并高血 压 3 O例疗效 观
2 1 ,1 3 :2 5 7 0 1 3 ( ) 54— 2 .
[ 0 卖立欢. 1] 克罗米芬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排 卵功能 障碍性 不孕 10 5
例 [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O0,9 1 )4 . J. 2 1 1 ( 9 :2 [ 1 史颖莉. 1] 试析六 味地 黄丸在 调周 法 中的作用 [ ] 哈尔 滨 医药 , J.
察 [ ] 医药世 界 ,o 6 8 6 9 J. 2 o , ( ):9—1o o. [] 8 刘小虹 , 周嘉洲. 六昧地黄汤( ) 丸 治疗月经 病举偶 [ ] 湖南 中医 J.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干 燥 综 合 征 ( orn sn rm , 患 ,  ̄ ge y do e 伤津耗 阴, 壅塞气 机 , 毒伤络 脉 , 阴 孙宇扬 等 用生津 口服液治疗 利用 免
s小 鼠模 型 6 , 0d 结 s) s 是一 种 主要 累及外 分 泌腺 体 的慢 虚 、 毒 、 瘀 三 者 相 互 胶 着 。许 扬 疫诱 导 法 建 立 的 S 燥 血 生 S小 鼠颌 下 性炎症性 自身免 疫病 , 临床 除有 涎 腺 等 认 为 , 论 各 种 原 因 导 致 内 燥 症 果 : 津 口服 液 可 以 减 轻 S 无 和 泪 腺 受 损 、 能 下 降 而 出 现 口干 、 功 眼 状出现 , 水液代谢 障碍 是问题关 键 , 故 腺的淋巴细胞浸润 , 改善 病理表 现 , 减
燥 ” 病 机 。清 代 名 医 张 千 里 在 临 证 虚 、 的 气郁 、 络滞为其病机关键 …。 良好 。 中又认 识 到 “ 上燥 在气 , 下燥 在血 , 气 12 实验研究 金 桂 兰等 运用气 2 2 名家 经验 . .
朱 良春认为 ,S乃燥 S 竭 则 肝 伤 , 竭 则 胃 涸 ” J 沈 金 鳌 的 阴 双补 法 对 S 血 。 S小 鼠 进 行 实 验 研 究 , 中 邪 日盛 , 久成 毒 , 蕴 煎灼 阴津 , 伤及 脏 《 杂病源流犀烛》 则提 出“ 故燥 之为病 , 药 组 给予 增 液 布 津 汤 ( 物 组 成 : 门 腑 , 药 麦 导致津伤成燥 , 盛伤津 。治疗大 燥 皆阳实阴虚 , 液衰耗 所致 ” 归纳起 冬 、 血 。 黄芪 、 子 参 、 杞子 、 太 枸 生地 黄 、 赤 法 即甘 寒养 阴, 凉 培土 , 甘 甘淡 健 脾 ,
干外 , 尚有 其他 外分 泌 腺及 腺 体外 其 “ 延 并 三焦者 , 渎之 官 , 决 水道 出焉 ” 三 焦 轻 颌 下 腺 的 破 坏 程 度 , 缓 其 萎 缩 , , 他器官 的受 累而 出现多 系统损害 的症 气 化 不 畅 才 是 S 的 本 质 所 在 。 潘 且 还 能 降 低 S S小 鼠 的 抗 原 特 异 性 抗 S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

干燥综合征从燥毒论治的研究进展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口干、眼干和全身干燥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可累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皮肤等多个系统,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仍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案。

然而,燥毒学说却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治疗思路,燥毒药物的运用也得到了新的认识和评价。

燥毒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独立疾病范畴,是指机体内燥湿气从肌表上渗透经络,在腠理间凝结成燥毒,导致气滞血瘀,腠理郁闭的一种病理状态。

燥毒药物是采用燥湿化燥和解毒通络的药物,治疗燥毒病的治疗方法。

随着燥毒学说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燥毒药物对治疗干燥综合征也有一定的疗效,这为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燥湿化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

研究发现,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丹酚酸B能够促进人体体液分泌和腺体分泌,提高唾液和涕液分泌,改善口干、眼干和鼻干症状。

同时,丹参还可以降低炎症介质的浓度,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全身干燥症状。

当归是一种通经活血的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滋养血液的作用。

研究发现,当归在治疗干燥综合征方面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改善口渴、口干、眼干等症状,同时还能够提高唾液和分泌物的分泌量。

当归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石菖蒲是一种辛、温、苦、微毒的中草药,具有燥湿解毒、祛寒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

研究发现,石菖蒲能够促进唾液分泌,改善口干症状,同时还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除了以上几种燥毒药物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燥毒药物也具有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作用。

如乌头、天南星、白芨、石膏等药,都有利尿、清热、祛风、化湿的功效,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中成药桂附地黄丸、龙胆泻肝丸、六味地黄丸等也能够改善干燥综合征的症状。

总之,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中医燥毒学说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治疗思路。

燥毒药物能够改善口干、眼干、全身干燥等症状,提高体液和腺体分泌量,抑制炎症反应,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气 海 、 海 、 阴交 、 溪 、 冲治 疗 s4 血 三 太 太 s0例 , 果 治 疗 组 总有 结
气养阴生津 润燥 , 用 生脉 饮 加 味。张小 如 将 s 方 s分 为 3
型 。 阴虚 内热 型治 以滋 阴生 津 、 热 润 燥 , 用 一 贯 煎 合 竹 叶 清 方
效率 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 。白桦 等” 观察 电针治 疗 s s的临 床疗效 , 结果 电针治疗组不仅临床有效率高 于西药 对照组 , 而 且发现 电针能够调 节体 内免 疫球蛋 白, 能通 过机体 的 自身 免 疫功能改善达到治 疗 目的。许扬等 总结 出 四辨 ( 燥 、 辨 辨 津液 、 辨经络 、 辨舌脉) 统一经 、 针刺三部行 ( 、 、 天 地 人三部 ) 的 临床辨证和治疗思路 , 将治疗的重点定位 于三焦 , 取穴 以三焦
S , 果 患者 口干 、 干 、 肤 干 、 便 干 明 显 改善 。 S结 鼻 皮 大
2 针 灸 治 疗
身免疫性疾病 , 临床表 现为难 以忍受 的 口干 、 眼干 等 , 可引起 其它脏器损害 , 如间质性肺炎 、 肾小管酸 中毒 、 萎缩性 胃炎 、 肝 脏损 害等 。本病属 中医“ 燥证 ” “ 、 虚劳 ” 等范 畴。现 将近年来
( )3 . 1 :8
[ 张 水艳 , 瑞 , 秀 惠 . 菊 清 润 胶 囊 治 疗 原 发 性 干 燥 综 合 征 5 6] 李 朱 金 0
例临床 观察 [ ] 中医杂志,09,0 8 :0 J. 20 5 ( )7 8—7 1 1. [ 蔡风信 . 阴润燥汤治疗 干燥综 合征 4 7] 滋 6例 [ ] 河北 中医 ,09, J. 20
干燥 综 合 征 ( S 是 主要 累及 外 分 泌 腺 体 的 慢 性 炎 症 性 自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流变学、影Βιβλιοθήκη 学以及动物实验等方面,对 SS 证候、治 法进行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现就近 3 年的 SS 中医证 候学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理论研究
2 辨证分型
证候与治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但不同医家的辨 证分型不尽相同。有以临床症状分型的。王方石等[13]将 本病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血阻滞及湿热瘀滞型。
涸,脏腑不荣,津液输布失常为主,标实主要是瘀毒互 袁智宇[16]认为从发病部位说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分。
结。近年来不少医家对其病机证候有了新的补充,进一 上燥病及心肺,中燥涉及脾胃,下燥病在肝肾大肠。并
步发展了 SS 的证候学理论。戴恩来等[4]提出从肺论治 以五脏阴虚为辨证基础。陈浩等[17]将本病分为阴虚津
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SS)的发病率在我 为本病是痰火交结阻于脉络,脉道不通,津液化生不利,
国高于 RA,占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首位[1]。患者生理和 输布失常之故。吕文增[10]认为湿热郁遏气机,津液生成
心理的适应状态显著受损,生存质量下降[2 ̄3]。中医学治 不足,组织器官及孔窍失其濡润导致本病的发生。胡建
根据 SS 临床特征,当属“燥症”范畴,也有将其归于 陆瑾[14]将其分为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湿热型、脾胃
“内燥”“顽燥”、“燥痹”、“痹症”、“燥毒症”或“虚劳”范 阳虚型、气血瘀阻型。大多医家则以阴虚为本分型。陈
畴。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以阴液亏损,津枯液 颖等[15]将 SS 分为肝肾阴虚、脾胃阴虚、气虚血瘀 3 型。
being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Sjogren’s syndrem[e J].Clin Exp Rheu matol,2000,18(5):597- 600. [3]Valtysdottir ST,Gudbjornsson B,Lindqvist U,et al.Anxiety and depre- ssion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Sjogren’s syndreme[J].J Rhermatol, 2000,27(1):165- 169. [4]戴恩来,王庆胜. 从肺论治干燥综合征体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 22(2):9- 10. [5]李晓梅,欧阳兵.干燥综合征从脾阴虚论治刍议[J].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报,2003,27(6):415- 416. [6]张占铸.治疗干燥综合征重在健脾浅识[J].中医药学刊,2004,2(2 4):703. [7]李荣峰.东垣清燥汤为主治疗干燥综合征[J].中医药学刊,2006,24 (1):162- 163. [8]潘利.从气论治干燥综合征的思路探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 (10):15- 16. [9]姚楚芳,蒋树龙.中医异病同治法临床应用体会[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4,18(3):26- 27. [10]吕文增.三仁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80 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4,
参考文献:
[1]张乃峥,曾庆馀,张凤山,等.中国风湿性疾病流行情况的调查研究[J].
·78·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6 年第 40 卷第 9 期 SH.J.TCM Sep., 2006; Vo1.40 No.9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7,1(1):31- 33. [2]Valtysdottir ST,Gudbjornsson B,Hallgren R,et al.Psychological Well-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 R44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1334(2006)09- 0076- 02
Resear ch Pr ogr ess of Chinese Medical Syndr ome of Sjogr en Syndr ome
·76·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6 年第 40 卷第 9 期 SH.J.TCM Sep., 2006; Vo1.40 No.9
综述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周 珺 陈湘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 200032)
【摘 要】 对近 3 年有关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学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作回顾整理。结果认为目前对干燥综合征的辨证 分型尚存在分歧,缺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实验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如能在以上方面的研究中取得进展将有助于干燥综合征 中医证候机理的揭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6.1 采取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 SS 的中医证候 学研究 目前还未见到关于 SS 中医证候规律的流行病 学调查报道。SS 的证候特点复杂;诊断及证候标准不统 一;病期、病程不同;地域、气候有差异,可能是导致缺乏 此类研究的原因。采用科学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将有 助于使 SS 证候分布规律在科学的对照和较大规模的协 作中逐步明晰。 6.2 建立统一的证候分型标准 由于医家对 SS 的病 因病机认识尚不完全一致,故在临床分型和辨证论治上 缺乏统一的标准,缺乏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先进的科 学实验方法和严格科研设计下的基础研究。立足于中 医理论,开展系统的基础研究,制定统一的中医诊断、分 型标准,在研究各型证候特点及发生机制的基础上,探 讨证候演变规律及不同证候转化关系,将有助于临床治 疗。 6.3 加强 SS 的中医证候实验研究 虽然已在 SS 的临 床化验及实验研究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总体 水平不高。加强 SS 中医证候的实验研究,有利于增强 对 SS 不同证型的病因病机本质的认识,做到宏观辨证 与微观辨证的有机结合,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6.4 SS 证候研究需要在病、证、治的背景下逐步深入 辨证治疗既有“证法对应”之常,又有把握标本,谨守病 机,随证加减之变。证候与治法是联结点、方药为效应 点。对 SS 证候与治则、治法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将有助 于揭示中医药治疗 SS 的证效机理。
[ 作者简介] 周珺( 1977- ) , 女, 浙江镇海人, 在读博士生, 医师, 主 要从事中医风湿病的临床研究。
(13.8%)。丁之江等[19]认为气阴两伤型、血瘀阴枯型、燥 毒生风型依次代表 SS 从早期到晚期的疾病发展过程。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6 年第 40 卷第 9 期 SH.J.TCM Sep., 2006; Vo1.40 No.9
证分型治疗 SS 的病例 968 例,其中阴虚内热型 364 例 肺的布津功能障碍是本病的根本病机。潘利[8]从气论治
(37.6%),气滞血瘀型 188 例(19.4%),气虚阳弱型 161 SS,认为本病发病与气虚、气机失调有关。姚楚芳等[9]认
例(16.6%),燥邪犯肺型 121 例(12.5%),其他 134 例
疗 SS 的特色是辨证论治,证候机理一直是相关研究的 东等[11]则认为 SS 以燥热邪毒为本,干燥津亏为标。马
重点和难点。目前的方向主要在于一定范围的调查对 武开[12]也认为毒瘀在本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津枯
照研究,从 SS 病理改变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免疫系统、血 血瘀,燥热成毒”是本病的根本病机所在。
干燥综合征的观点,认为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失常就会 亏和气阴两虚型,用酸甘化阴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引起津液的输布障碍而出现 SS 的诸多症状。李晓梅等[5 ̄6] 3 证候分布规律 认为脾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脾失健运,影响津液气血
姜迎萍等[18]2003 年查阅了近 10 年文献,统计了辨 的生成导致疾病发生。李荣峰[7]也认为脾的生津、升津,
·77·
马伟明等[20]提出本病有如下证治规律:初期为营卫不 5 与动物实验研究的关系
和,中期为气滞阴亏,重症为阴虚火旺,后期为阴亏血 瘀。刘征堂等[21]认为疾病早期,系统性损害较轻者,从 肺论治;中晚期,系统性损害较重者,从肝肾论治。随湿 热内阻、瘀血阻滞、徵瘕、阳虚等兼证不同加减用药。刘 志勤[22]以上中下三焦病变辨治本病,认为病之初在肺, 多为燥邪或风热之邪伤肺,耗伤津液所致;病及脾胃为 中焦;病及下焦,肾阴不足。王立新等[23]观察 48 例 SS 患者,结果显示阳虚津结型患者较肝肾阴虚型甲状腺功 能减退更明显。杨光辉等[24]用润燥解毒汤治疗 SS,发现 治疗前后 La/SSB 抗体阳性患者眼部检查积分差远较 La/SSB 抗体阴性患者低。
4 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口干症状,减少其饮水量,从整体上改善模型动物的气
魏强华[25]观察 92 例 SS 患者,51 例检测血液流变 阴两虚的症状。
学,在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 6 评价与建议
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等指标中有 1 项异常者 占 33%,有 2 项及以上异常者占 47%,用清热活血法治 疗取得满意疗效。周定华等[26]观测到丹地琼玉颗粒(养 阴生津)对 SS 模型鼠的唾液流量、CD4+、CD4+/CD8+及自 身抗体等指标上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 是通过抑制 T 细胞活性,调整失衡的 Th 和 Ts 细胞,减 少自身抗体产生,进而增加鼠唾液流量,减轻其口干症 状。钱垠等[27]认为 β2- M 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 SS 患者 的病情活动。用养阴润燥、宣肺布津、通络行瘀的增液 布津汤治疗患者 30 例,结果患者口干、眼干症状缓解明 显,血 β2- M 下降显著。潘文萍[28]观察了 39 例 SS 患者, 应用清热解毒、润燥化瘀的治疗方法可以降低患者升高 的 lgG、lgA、lgM 水平,调节细胞、体液免疫或细胞因子 网络,达到有效治疗本病的作用。刘菁等[29]运用清润燥 热、生津止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法治疗 36 例 SS 患 者,治疗前后比较 99m 锝腮腺功能试验均有好转。魏强华 等[30]利用 99mTcO4 腮腺显像技术观察 24 例患者运用清 热活血中药的疗效,结果表明,清热活血中药对干燥综 合征患者腮腺的摄取和排泌功能都有显著改善,从而减 轻口干症状。华虹等[31]选择 80 例 SS 患者与 20 例健康 对照者比较,发现前者外周血中 SOD 及维生素 C 水平 降低,LPD 水平增高。并根据中医四诊将患者分为肝肾 阴虚及脾胃阳虚两个亚型,检测后发现肝肾阴虚型患者 上述指标的变化较脾胃阳虚型患者更明显。张洁等[32] 将 60 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分为阴虚型、肝郁气滞 型、阴阳两虚型、脾胃气虚型,行 X 线和(或)CT 检查。 结果发现阴阳两虚型肺部表现最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