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研究规范化与中医全球化

合集下载

中医药的国际化与现代化

中医药的国际化与现代化

中医药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医药疗效的不断得到认可,中医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一、中医药的国际化中医药自古以来就在东亚地区发展,但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医药的影响开始扩展到世界各地。

中医药国际化的标志之一是中医药被列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分类疾病(ICD)》中,这意味着全球使用中医药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数量。

中医药作为中国国医药文化的代表,非常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

在过去,中医药的国际化主要是通过海外华人推广,但近年来,由于其口服、外用药物疗效的肯定,中医药逐渐被世界各国认可和接受。

在欧洲和北美等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中医,除了在治疗中医学感兴趣外,也因为中医药对人体没有副作用,而越来越受到关注。

另外,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推广,中医药也被用于许多国际比赛和体育运动中,如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跆拳道、拳击等体育项目。

在这些项目中,许多选手利用中药疗伤和提高身体素质,力助他们赢得胜利。

二、中医药的现代化中医药的现代化是指将传统的中医药转变为符合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形式,包括药物生产流程、药品质量标准和药物使用方式等。

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受制于其在科学、技术、制度等方面的限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

首先,中医药在生产过程中推行现代化生产流程,如提高提取率和分离技术的改进等,目前国内已有一批中药制品证明标准生产基地,境外设备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以实现药品的规律性、稳定性和质量的稳定。

这些措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中药制品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现代化的中医诊断手段也得到有力发展,如中医针灸、推拿、草药配方和中药制剂的智能制定等全方位地发展,可以提供更加科学的辅助治疗方案,中医诊断也变得更加精准、科学、严谨。

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引言:循证医学作为临床实践中倡导以权威、科学的证据为依据的方法论,正逐渐成为全球医疗领域的主流。

然而,在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医学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循证医学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中医学在循证医学时代中的应对策略。

一、循证医学对中医学的影响1. 重塑医学验证标准循证医学要求医学实践必须基于科学、客观的证据。

这种验证标准与传统中医理论中强调的形而上学观点存在差异。

在循证医学时代中,中医学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理论体系,寻求与循证医学标准相融合的验证方法。

2. 重视研究和实践的结合循证医学强调实践中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要求医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中医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在研究方法上有待加强。

中医学需要更多地进行规范的临床试验和系统评价,以提高其疗效的可信度。

3. 促进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化循证医学的发展带来了中医药研究国际化的需求。

中医学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研究合作,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循证医学专家进行交流与合作,以增强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二、中医学在循证医学时代的应对策略1. 强化教育与培训中医学教育需要加强循证医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和能力。

教师队伍也需要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在循证医学领域的专业水平。

2. 加强中医药研究中医段的研究应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推动临床实践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应积极参与国际多中心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3. 推广临床循证指南中医学应加强对临床循证指南的编制和推广。

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性的循证指南,可以为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标准的指导。

4. 建立科学的临床数据管理系统中医学应加强对临床数据的收集和管理。

建立科学的临床数据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循证医学时代中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

结论:循证医学时代对中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同时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医药行业的国际标准与国际化发展

中医药行业的国际标准与国际化发展

中医药行业的国际标准与国际化发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随着全球医疗需求的增加和人们对传统医学的关注,中医药行业也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是中医药行业达到更高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医药的国际标准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共同遵循的、用于指导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规范性文件。

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对于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医药理论标准中医药理论是中医药学科的核心,其准确性和规范性对于中医药的国际推广至关重要。

制定中医药理论标准,包括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规范,能够促进中医药理论的传播与交流。

2. 中药材标准中药材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安全性是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的基础。

将中药材标准化,包括对中药材的质量要求、采集和加工工艺的规范等进行统一,能够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3. 中成药标准中成药是将中草药加工成剂型后使用的药品,制定中成药标准能够提高中成药的质量和疗效,并使中成药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中成药标准需包含药品质量要求、药材来源和加工工艺等规范。

二、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和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扩大国际市场中医药国际化能够帮助中医药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通过与国外医疗机构、药企、学术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广中医药的知识和产品,使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2. 提升中医药的研究水平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能够促进中医药的研究合作与交流。

与国际上的中医药学者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可以获取更多的研究资源和技术支持,提高中医药的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3. 增加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能够促进中医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提升。

通过在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等场合上积极推广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使中医药深入到国际医学界和公众心目中,形成对中医药的认可和尊重。

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

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研究现状与思考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方法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的现状进行探讨,并就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思考。

一、中医学证候概述中医学证候是指将一定范围内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完整的概念体系。

中医学证候有八个要素,包括“病名、病机、症状、脉证、舌证、体征、经验、辩证”。

中医的诊断方法通常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听诊、问诊、摸诊等手段来确定患者所表现出的证候,以便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方法发展历程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医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诊治方法。

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我国许多中医专家提出了“证候协调学”的概念,即通过量化病人的证候,来判断病情的危急程度。

进入八十年代,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石广路提出了“中医学证候计算机诊断系统”,杨振武分别提出了“中医证候分级及定量化诊断系统”,“中医证候专家系统”。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证候专家系统应用效果逐渐提高,成为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方法的重要手段。

三、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方法研究现状1.诊断指标建立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诊断指标。

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研究方向,建立了不同的诊断指标。

目前,中医学证候量化研究主要涉及中医经典文献、临床症状、体征、脉证、舌象、问诊内容,以及中医理论模型等方面。

2.中西医结合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方法是中西医学结合的一种体现。

目前,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与西医学方法结合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不少进展。

随着医学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将会越来越普及,进一步提高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3.算法优化中医学证候量化诊断方法中,算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优化算法,提高诊断准确性,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新时期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交流的加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中医药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新时期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国际认可:虽然中医药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在国际上却仍面临着诸多认可问题。

许多国家对中医药的认可程度不高,缺乏对中医药的信任和了解,导致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和地位并不高。

2. 标准化问题: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标准化一直是困扰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问题。

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容易使中医药受到质量和效果方面的质疑。

3. 文化差异: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文化差异的问题。

许多国家的文化和医学观念不同于中国,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和理解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通过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来解决这一问题。

4. 国际市场竞争: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来自西方医学和其他传统医学的竞争,使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一种相对劣势地位。

二、对策研究1. 提高国际认可度: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国际认可度。

加强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积极推动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和应用。

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2. 推进标准化建设: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是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基础。

建立起完善的中医药标准体系,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标准化,不仅可以提高中医药的质量和效果,也有利于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推广和应用。

3. 加强跨文化交流:解决文化差异问题需要加强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加强中医药的国际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国际中医药专业人才,推动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应用。

中医药如何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

中医药如何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

中医药如何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实现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首先需要加强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是中医药走向国际的重要通行证。

目前,中医药在国际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符合国际惯例的中医药标准体系,包括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中医诊疗技术的规范等。

同时,要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医药标准的国际化认可,使中医药在国际上有章可循、有标可依。

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要精通中医药理论和技术,还要熟悉国际医药法规、市场需求和文化背景,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有效地传播和推广中医药。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人才的培养,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和从业者来学习和研究中医药,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为此,我们需要优化中医药教育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和交流项目,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手段。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对中医药的基础研究,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阐明其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同时,要加强中医药的研发创新,开发出更多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中药产品和诊疗技术。

例如,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手段,对中药材进行基因鉴定、质量监测,开发智能化的中医诊疗设备和软件等。

此外,还要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也是实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证候规范化的方法学研究概述

证候规范化的方法学研究概述

2008年5月第15卷增刊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07证候规范化的方法学研究概述焦宏官,崔蒙(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关键词:证候;规范化;综述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5-5304(2008)S05-0107-03证候是中医学的特定概念,是中医对疾病反应状态认识的概括和临床处方治疗的依据,准确把握和辨识证候是正确诊断、合理治疗疾病的关键。

然而,由于中医证候的广延性、中医判断证候“司外揣内”的暗箱操作方法及理论体系承袭沿革中存在的局限性,使得证候辨识多带有经验的成分。

由于不同临床医师对证候的辨识水平不同,对证候的认识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不利于疾病的诊断和疗效的判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继承及发展。

而证候的辨识是通过对临床信息,即症的综合分析而实现的。

临床信息是患者病理状况的外在反应,是一种纷繁复杂的现象,通过医生望、闻、问、切获得,而临床上由于医生应用四诊检查的技巧和经验各异,对症状和异常行为的概念理解不同,也会影响临床信息收集的一致性,从而直接影响证候的辨识。

因此,如何准确全面地收集临床信息是正确辨证的关键环节之一[1]。

中医症状的规范化是整个中医体系规范化研究的基础。

目前,中医理论的规范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证病方面,国家先后制订了一些相关标准,如各类规划教材、《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

然而,许多内容在各个标准中却不一致,导致实际使用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不规范,在使用及操作过程中出现很多矛盾的地方[2]。

症状的量化与症状术语的规范问题,由于中国文字蕴意的丰富性和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现象以及中医理论承袭沿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中医症状在用文字表述时,存在有一种症状用多种词汇表达及某些术语概念模糊的现象,造成表述上的混乱和学习者把握上的困难,不利于中医药的研究及对外交流。

所以,有必要首先对症状术语进行规范,在此基础上,对症通讯作者:崔蒙,E-m ai l:cm@m ai l.ci nt 状进行量化评定,以减少中医症状评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3]。

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辨证是中医学所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992年以来,我们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承担并完成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现就工作中的体会以及对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以下意见。

1建立规范化、定量化证候诊断标准是证候深入研究和多中心协作研究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探讨了一些疾病证候量化诊断的方法,对指导临床,促进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6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订了《中风病中医证候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简称《标准》),使证候诊断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但是《标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标准》是非定量化的,可重复性、可交流性较差。

受到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病人在不同单位、个人处理时,辨证可能随个人主观倾向而偏倚,使多中心协作研究缺乏共同的基础。

②《标准》把中风病中经络分为5个证类,中脏腑分为4个证类,基本上是2个证候和3个证候的组合,如气虚血瘀证、风火痰上扰清窍证等。

受证类诊断术语的约束,临床工作中对有些病人难于进行证类的归属。

1988年1月~1991年6月我们曾应用电子计算机中风病证候诊断软件对210例中风病人进行了追踪调查[2],平均每个病人进入调查时发生3.16个基本证候,急性期平均每例变化4.9个证次,共出现58种组合形态。

说明不可能用少数固定的证类概括多数中风病人,也不可能用一个证类概括一个病人的全过程。

③《标准》缺乏等级可分辨性,不可能客观地记述证候的增减、进退,难以进行证候动态演变的研究分析。

因此对中风病证候进行深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规范化、定量化的证候诊断标准。

应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

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应用量表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并要求量表具有特异性、可靠性、敏感性、可行性、规范性、可计量性、可推广性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候研究规范化与中医全球化张春和【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证候是中医立法处方的依据,证候诊断客观化、标准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阐明中医学的科学内涵,证候实质是关键,证候实质的研究应以证候的规范化为基础,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是证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医学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应以传统规范为依据,按照制定规范应有的要求,以四诊资料及客观指标为立足点,以临床实践为准绳,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多途径相结合的方法,对疾病的证候分布规律、证候的标准、证候的时相性、证候的本质开展深入研究,从而制定出证候的标准化规范,对指导辨证论治和促进中医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是中医学规范化、全球化的必由之路.%Syndrome differerntiation and treatment i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we should make out a prescription according to the TCM Syndromes. So standardization and objectification of TCM syndrome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for Standardized Syndrome differer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 Essence of syndrome is the key of elucidating scientific commotation of the TCM. Study of Essence of syndrome should be based on standardization of syndrome. Research on standardization of syndrome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CM syndrome study. This is necessity to the TCM towards the World. Study of standardization of syndromesshould based on traditional norm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normative, tak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n Law of syndrome distribution, standard of syndrome, syndrome changes with time and the essence of syndrome through this kind of method ofFootholding on four examinations and objective index, clinical practice as criterion, Comprehensive using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knowledge and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ways, then work out norm of standardization of syndrom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method of syndrome differerntiation and treat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CM. It is the only way for TCM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4)005【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证候;规范化;全球化【作者】张春和【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3中医学的规范化是中医学向科学化和全球化迈进的先决条件。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抓住“证”这一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就有可能带动中医理论、疗效评价、证候本质等各项研究的进展。

证候是中医立法处方的依据,证候诊断客观化标准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

证候的判断是医者通过对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片面性,因而证候的标准和规范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阐明中医学的科学内涵,证候实质是关键,证候实质的研究以证候的规范化为基础,只有中医证候有了规范,才能进一步实现中医证候的量化。

因此,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是证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医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

1 目前证候规范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多年来众多学者围绕“证”开展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中医证候量化诊断研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从最初单纯地依靠专家经验,到逐步运用半定量方法制定诊断量表,再发展到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理统计、计算机等多学科方法融入到证候量化诊断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曾出现了《中医证候规范》[1]、《中医证候病理学》[2]、《中医证候学 (上中下册)》[3]、《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4]等学术专著及诸版中医诊断学教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学术期刊发表了很多有关证候研究的学术论文[6-9],各项研究对推动中医证候规范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于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中医规范化工作在理论、方法以及具体实施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使得研究进展仍较缓慢。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医的病名、证名、证候名称比较混乱,缺乏严格统一的标准。

②由于研究的方法学运用不一,产生的结果亦大相径庭,验证以形成统一的标准,目前尚无一部权威的、具有法律效应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③症状的权值不明确,主观性强,临床诊疗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差,制约了中医证候研究的进程。

④证候的诊断标准未考虑病的影响及构成同一证的基本元素 (主症、次症、兼证、舌脉),在不同的病种中其主次地位是可变的,构成证的基本元素模糊不清以及证候诊断的简单叠加。

⑤临床分型代替辨证,机械地将一病 (西医诊断命名的病)固定几个证型,一型固定一方,按图索骥,对号入座,缺乏应变能力,背离了中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主观随意性大,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分型标准,认识难于统一。

⑥热衷于中医证候实质的研究,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诊疗技术来研究中医证候的本质是必要的,但由于中医理论本质的宏观性和哲学性以及证候的多态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某一证候的本质要涉及到现代医学的多个系统与器官、组织,难以通过某几个指标来定性、定量一个证候,还需经过漫长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验证才能下结论。

⑦虽然多学科交叉进行中医证候量化标准的研究正逐步兴起,但毕竟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方法的应用上还不十分成熟。

中医重个人临床经验、临床技能,轻临床诊断客观指标,一些研究方法未能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实际的需要。

⑧中医证候研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缺少大样本随机对照资料,缺少符合中医理论特点、学术界认可的证候诊断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2 证候规范化研究的主要内容2.1 证候概念与命名的规范化研究对证候概念的认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证候是疾病发生过程中某一阶段(时点)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作出的综合反映,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 (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

②证候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其内在因素包含了体质特征、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失衡及其相互间关系的紊乱。

③证候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相争的状况和趋势。

④证候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

构成证候的主要因素必须通过四诊来获取,当然也离不开临床客观检查结果,证候规范化的前提是中医病、证和症状的规范,是中医最终过渡到客观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必须经由的基本过程,目前由于中医病名、证名、证候名称的外延、内涵等概念比较模糊,因此必须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制定一个比较完备的中医病名、证名、证候名称的工作势在必行。

2.2 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化研究中医证候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主症,即该证候的主要突出症状,反映疾病的主要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②次症:是作为主症的补充症状,或称伴随症状。

③舌象、脉象:对某些证候的特异性较高,如苔黄腻、脉濡数是湿热证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构成证候不可或缺的条件。

④辅助条件:局部体征或理化检查指标,是对证候诊断的补充,随着证候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化,某些理化检查指标可以作为某个证候的特异性指标,或反应其轻重程度的量化指标。

证候的诊断标准规范研究是对证候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与归纳,根据中医临床实践和基础理论知识,确定最小的中医诊断单位。

首先应从古代文献中挖掘、归纳出中医的基本证候,分析病因、症状、体征、舌、脉等的构成情况。

在此基础上,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对获取的证候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以了解证候诊断标准中的病因、危险因素、症状、体征、舌、脉象的相关性。

在不断修正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前瞻性研究,最终确定证候的诊断标准。

2.3 证候分布规律的规范化研究证候的分布,是指在患病人群中证候出现的频率,同一疾病中不同证候的构成比,或不同疾病的证候构成的异同或不同地区疾病证候构成的异同等。

探讨疾病的主要证候分布规律是由研究者根据文献资料或专家经验拟订某一疾病证候类型的“金标准”,或在此基础上通过临床调查,了解流行的主要证候类型。

对一个疾病可以调查、比较不同的病期、病型,不同性别、年龄的证候分布及其异同。

对疾病的证候构成的比较有助于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流行病学的依据。

在进行证候分布的描述性研究的同时,往往包含了患病个体出现的症状、舌象、脉象等的调查,经过足够样本的调查之后,通过对证候相关症状、舌象、脉象的分布频数的统计、分析,有可能进一步发现证候相关征象的组成规律,为对证候标准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

研究证候标准的规范化、客观化,首先应考虑建立证候的宏观指标体系。

因为微观指标对辨证的价值是以宏观的辨证指标为前提的。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经过严格的数理统计分析,建立具有相对意义的关于中医证候的宏观指标,以便为开展下一步的微观证候研究提供基础。

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涉及范围较广[10],应从临床需要出发,围绕着证候的特点,从证候的分布规律、证候的标准、证候的时相性、证候的本质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从而提高临床辨证的准确性,进一步把握证候的动态变化规律,对指导辨证论治和促进中医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