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五行证候学与人体生物信息系统论
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关系

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关系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数千年前,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用阴阳五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故阴阳五行与人体关系密切。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与自然密不可分,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引起机体对应性的反映;自然界中有阴阳五行,人体也有阴阳五行,并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相互对应、相辅相成。
一、阴阳学说与人体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并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
阴阳又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中医学及中国养生保健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失调是各种不适和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胸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为阳、筋骨为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
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
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
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三)阴阳与人体气血关系:人体之中气为阳、血为阴。
这里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推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这里的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及养生保健学说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和血密不可分。
(四)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和病症,而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
中医阴阳五行及人体的联系

养生保健沒有长生之术只有养生之道主讲:杨彬中医理论基础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以阴阳学阐明了人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疗和防治的根本规律。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法、方、药之中,有效的指导着医疗实践。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
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
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阴阳学说与人体的关系课件

关键。
阴阳失调对人体的影响
02
阴阳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阳虚则易受寒,阴虚则易
上火。
调整生活习惯以维护阴阳平衡
03
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等生活习惯的调整有助于维护
阴阳平衡。
养生方法与阴阳调和
食疗养生
根据食物的阴阳属性,选择适合 自己体质的食物,如温性食物可 以补充阳气,寒凉性食物可以清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01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概念,阳代表 阳性、明亮、向上、运动等,阴 代表阴性、暗淡、向下、静止等。
02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阴 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维 持事物的平衡和稳定。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广泛应用,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就会 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 疗疾病。
补阴或补阳
针对不同疾病的阴阳属性,采 用补阴或补阳的方法进行治疗。
调和阴阳
通过调和人体内阴阳两方面的 因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温阳散寒或清热泻火
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采用温 阳散寒或清热泻火的方法进行
治疗。Βιβλιοθήκη PART 04阴阳学说与养生
养生与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核心
01
人体的健康状态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保持阴阳平衡是养生的
02
03
生理异常
如失眠、食欲不振、便秘、 腹泻等。
心理异常
如情绪波动、焦虑、抑郁 等。
抵抗力下降
容易感染疾病,且疾病恢 复缓慢。
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方法
饮食调理
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 菜水果,少吃油腻和辛
中国医学史考试重点

选择题
以下哪位医家被誉为“医圣”,并著有《伤寒杂病论》?
A. 华佗
B. 孙思邈
C. 张仲景(正确答案)
D. 李时珍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中,以外科手术著称的是?
A. 张仲景
B. 华佗(正确答案)
C. 孙思邈
D. 钱乙
《本草纲目》是哪位医学家的杰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A. 李时珍(正确答案)
B. 吴又可
C. 葛洪
D. 扁鹊
“治未病”思想出自哪位医家的理论,强调预防为主?
A. 张仲景
B. 黄帝
C. 孙思邈(正确答案)
D. 朱丹溪
下列哪部著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典籍,系统论述了阴阳五行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
A. 《黄帝内经》(正确答案)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神农本草经》
提出“温病学说”,对后世治疗传染病有重大贡献的医家是?
A. 吴鞠通(正确答案)
B. 张景岳
C. 薛生白
D. 叶桂(虽也有贡献,但本题特指系统提出者)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涵盖临床各科,广集民间验方的综合性医书是?
A. 《千金方》(正确答案)
B. 《外台秘要》
C. 《诸病源候论》
D. 《医宗金鉴》
宋代设立的官方医药机构,负责编纂医书、培养医学人才的是?
A. 太医院
B. 惠民药局
C. 校正医书局(正确答案)
D. 安济坊
下列哪位医家创立了“滋阴派”,主张治疗以养阴为主?
A. 刘完素
B. 朱震亨(正确答案)
C. 张从正
D. 李杲。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诊断疾病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思维方式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的本质和证候类型。
在中医诊断学中,阴阳五行理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阴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在人体中,也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比如,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
当人体阴阳平衡时,身体健康;而当阴阳失调时,就会产生疾病。
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象、症状等来判断阴阳的盛衰。
如果患者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脉象沉迟无力,多属于阳虚;而如果患者面色潮红、烦热口渴、脉象洪数,多属于阳盛。
相反,如果患者面色暗淡、五心烦热、盗汗、脉象细数,可能是阴虚;若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大汗出等症状,可能是阴盛。
五行理论则将世界上的万物归结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人体中,五脏分别对应五行,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同时,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也反映了五脏之间的生理和病理联系。
例如,木生火,肝木可以滋生心火,如果肝气郁结,就可能影响到心的功能,导致心慌、失眠等症状;火生土,心火可以温煦脾土,如果心火不足,可能导致脾阳不振,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土生金,脾土可以滋养肺金,如果脾胃虚弱,可能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咳嗽、气喘等;金生水,肺金可以滋养肾水,如果肺气虚弱,可能导致肾阴不足,出现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水生木,肾水可以滋养肝木,如果肾阴亏损,可能导致肝阴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等症状。
相克关系在疾病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木克土,如果肝气过旺,可能会侵犯脾土,导致脾胃不和,出现胃脘胀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土克水,如果脾土过于强盛,可能会制约肾水,导致水肿、尿少等症状;水克火,如果肾水过盛,可能会抑制心火,导致心阳不振,出现心悸、肢冷等症状;火克金,如果心火过旺,可能会灼伤肺金,导致咳嗽、咯血等症状;金克木,如果肺气过盛,可能会抑制肝气,导致肝气郁结,出现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等症状。
中医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中医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又深奥的医学,其理论体系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其认识对于中医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其指的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对立性和统一性。
阴指的是阴性、负极、柔性、静止、内向的属性,而阳指的是阳性、正极、刚性、运动、外向的属性。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都是在阴阳的作用和调和下完成的。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其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在人体内部也存在着。
中医通过研究五行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诊断疾病、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反映出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从而确定治疗方案;在中药治疗中,选用不同性质的中药,也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原则进行的;在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中,也都有着阴阳五行的考虑。
总之,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认识对于中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1 -。
浅谈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概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是整体的医学,中医基础的阴阳五行,八纲辩证,藏象,经络贯穿在中医的整体与局部变化的始终.•阴阳五行,八纲辩证是中医变化中的"不变性",不管是由局部向整体各个层次的过渡,•放大,还是从整体向局部的缩小,中医的基本点,这种放大缩小的"共同特性:•分形元(阴阳五行八纲)"的不变性,就是中医所隐含的朴素古老的分形观,有自相似,自仿射特性.•准拓扑的联系.阴阳集的分维是1,五行集的分维是1.4650,阴阳五行集的分维是2.0959,八纲集的分维是4等. 中医诊断,辩证施治的根基也是建立在古老朴素的分形观上的.中医的望闻问切是机体功能与结构等的局部与整体互相映射的结果,•是分形自仿射,自相似的产物.或全息观的映射.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在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阴阳就没有自然界。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
形形色色的自然界,就其构成物质来说,都可高度抽象.概括.归纳为五个方面,而此五个方面又是相互作用.运动变化的。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是我国古代哲学基本理论----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基础,是古人通过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对自然界观察和认识的总结和概括。
阴阳五行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灵魂

阴阳五行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灵魂一.阴阳五行源于古代先贤对自然界的观察和高度概括阴阳的概念,在原始社会里已经有了。
远古人生活在地球上,随时受到自然条件变化的威胁。
要生存,必须了解和适应所处自然条件的变化,因为阳光与人们的生存休戚相关,因此,最早认识自然便从看到太阳光的多少开始。
最初阴阳仅指阳光的向背,有太阳为阳,无太阳为阴。
又因阳光照射在地面上,就有光明、温暖,并使万物生长、欣荣,因而把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特性都视为阳;而没有阳光,地球就黑暗、寒冷、万物凋零、荒凉,人们难于活动和觅食,从而把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特性,都视为阴。
形成了以阴和阳作为对一切事物一分为二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哲学概念。
此后,伏羲集先贤们缜密观察和高度概括的成果,推演出了阴阳八卦图,可以说它是阴阳学说的集中体现。
在八卦图里,用一长横,表示太阳光与地球相接代表“阳”;两个短横表示阳光与地球断开,代表“阴”,并按北半球中国地域,阳光每年四季和一天昼夜以及月光一月照射的渐变过程和季节变化等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成了八卦图。
八卦图可以说是古代阴阳学说的集中体现。
看起来似乎很玄妙,也确有人用于算命、看风水。
也许就因为这样,反伪院士给它扣上了“集封建迷信之大成的‘玄学’”帽子。
其实它本身并不玄,只不过是真实地反映了宇宙天体运行和季节变化的关系而已。
我们先看看它是怎么画出来的。
八卦是各用三条阴阳符号组成、按方位排列的八组图形(见图1)从图可以看出:最内圈的八条阴阳符号,表示太阳一年之中对北半球中国地域的影响。
冬至以后,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来,阳光由弱到强,符号由阴变阳,到夏至最强;夏至以后,太阳向南半球移去,太阳光渐弱,符号由阳变阴,到冬至最弱。
中圈为太阳光一天中的变化。
太阳从东方升起后为阳,直到去西方落下后变为阴。
外圈的东、西、南、北正四方,代表季节的温、热、凉、寒的变化;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偏方为一月内陆面月光的有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阴阳五行证候学与人体生物信息系统论中医阴阳五行证候学中医辩证的过程就是对病情分析的过程,其思维活动不像现代医学那样依据定性定量的检测结果进行推理,而是依据客观整体、动态、形象的症状,以形象构思体内病机,并将病机高度概括的表述称之为证,中医的证不是一个抽象规定性的概念,而是人体动态性病机的概念。
中医将病机高度概括的证候表述,与西医依据定性定量检测结果的表述,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之分。
中医的发病治疗学思想,无论在历史上和现在都决定了中医是“全科调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证侯学是我们辩证施治的关键中医的阴阳五行证侯学我称为“人体生物信息系统论”,这是使我们能够准确地、精确地辩证施治的关键。
举个例子,我们在北京的天创世缘大厦有一个展柜,展示一些小册子,资料,书籍等等。
在展览过程中,有位楼上的女生,打电话给我,说你们既可以看亚健康,又可以看妇科,又可以看心脑病,怎么都能看呢?她在概念上就不太能理解。
因为在西医上,是有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之分的。
内科又分很多种,比如:肾内科,心脏内科,肝内科等。
而中医情况跟它恰恰相反,中医是用阴阳五行来辩证施治的。
比如说,肾阳虚可能会出现的证候,像颈椎、肩背、腰酸痛、记忆力大幅度下降。
肾阴虚会出现的证候,像咽喉发炎,牙龈出血,牙龈发炎,尿黄等等。
证候除了以上的之外,还要看舌像和脉相,比如说,舌淡红,苔白。
脉象是沉弦涩滑等,这些都是中医的证候。
刚才说到的女生就让我看了,我给她号了脉,并把她不舒服的地方都说的很准确。
她说她有一个病是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异位”这个名词在传统中医里是没有的。
这是西医的病名,而且西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的治疗不理想,治疗的方法主要服用性激素,把女性内分泌弱化,然后使子宫内膜异位这个问题消鼱下去。
但把整个人体内分泌也拖累了,因为这个拖累变得浑身不舒服。
这样的治疗使女性的性征,身体线条都退化了。
面黄肌瘦。
神经、消化系统都出了毛病。
那么我就按照她的证候给她作了辨证施治,下了安泰宝和康泰宝的处方,按照阴阳辩证给她下了五种宝。
通过调理以后,她从怀疑到信任,把一个疗程用完以后感觉非常的好,过去的一些症状都减轻了甚至没有了。
她又来找我,我根据当时她的症候又给她开了一个疗程,开了四种宝,吃了有半个多月,她打来电话说,她已经怀孕了。
这对于她来说是非常大的好消息,我给她继续调理,让她的胎儿发育更健康。
这样她的子宫内膜异位的病症就有了关键性的好转和康复。
她这个仅仅用了一个半月,就出现了这么好的临床效果。
我把她病历具体讲一下。
她右手的寸脉是短,关脉是沉涩,尺脉是沉涩,左手的寸脉是涩,关脉是沉涩,尺脉是沉,尺脉就是她的肾,作为妇科就是她的冲任脉和天癸脉,也就是说她的天癸脉不充裕,而且她有寒凝冲任,她的右手,关脉,是她的脾胃,她的脾胃也寒,是沉涩,阴阳两虚,她的肺是阴虚,脉短,她的左手的关脉是肝胆,肝阴虚,是沉涩,她的舌相是淡红,苔白稍厚,说明她的脾肾有阳虚,她的颈椎酸痛、月经前期,量少,是肾阳虚,而且她有痛经,说明她有寒凝冲任,这跟她的尺脉沉,她多梦、胃疼,而且不能吃凉的,胃寒,偶尔她还会头晕、眼睛干涩,这是肝阴虚,她的眼结膜有时候也容易发炎,这就是她的舌脉象,我给她的处方,妇科十品天癸宝,四品木阴宝,妇科六品坤阳宝,调她的脾胃的,因为天癸宝里有调肾阴肾阳的成分,以调肾阳为主,然后二品调她的肾阴,幅度轻一些,二十一点服水阴宝一粒,其它,十品、四品、六品都是两粒,六品是脾阳给她扶脾,用了一个半月,她有很大的改善,她又来看了,第二个方子刚吃了十八天,她已经怀孕了。
这么看很简单,化繁为简,我们的调理就把她的证候扶平了,阴阳平衡人就有免疫了。
她就正常了,我并没有治她的病,但通过食疗却使其健身祛病,这正是中医养生的优势。
我在中医证候学上化繁为简的创新中医调理师一接诊就要找患者的肾肝心脾肺的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的证侯,根据其阴阳不平衡的脏腑阴阳证侯下处方.但每个脏腑的证候和异病同治就有三四十种之多,汇总“心脑”、“妇科”、“亚健康”三个系列,每个系列中的阴阳证候和异病同治就有一千五百多种,那么如何执简驭繁呢?我把每个脏腑出现频率最多的三个阴阳不平衡的证侯归纳出来作为辩证施治的依据,化繁为简。
如:肾阳虚的证侯归纳为:颈椎肩背腰椎酸痛,记忆力下降,尿频,对证下处方就是水阳宝(1品);肾阴虚的证候归纳为:咽炎,小便黄赤,牙龈出血,对证下处方就是水阴宝(2品)。
肝阳上亢的证候归纳为:心烦,易发脾气,起急上火,目赤,头痛,胸肋胀满,对证下处方就是木阳宝(3品);肝阴不足的证候归纳为:眼睛干涩,膝关节以下有地方不舒服(膝关节,小腿,足跟等),血压高,血脂,胆固醇,转氨酶,血粘稠度,血糖偏高,对证下处方就是木阴宝(4品)。
心阳虚的证候归纳为:心律不齐,神昏嗜睡,胸痛彻背,心慌气短,对证下处方就是火阳宝(5品);心阴虚的证候归纳为:心烦自汗,失眠多梦,心悸气短,肝盛攻心,五心潮热,对证下处方就是火阴宝(6品)。
脾阳虚的证候归纳为:胃口不好,胃喜暖怕冷,多梦,大便时干时稀或泄泻,对证下处方就是坤阳宝(7品);脾胃阴虚的证候归纳为:口干口渴,下午低热,胃口不好,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呃逆,返酸,对证下处方就是坤阴宝(8品)。
肺阳虚的证候归纳为:遇风寒咳嗽,久咳,咽不痛,痰为白色,不粘,起泡沫,对证下处方就是金阳宝(9品);肺阴虚的证候归纳为:鼻子干燥,干咳,咽痛,无痰或有痰为深色(灰、黑、黄绿色等),对证下处方就是金阴宝(10品)。
胃经有火的证候为:口舌生疮,口臭,便秘,喜饮食凉物,对证下处方就是阳明宝(11品).气血两虚的证候为:气血两亏,免疫功能低下,头晕自汗,四肢不温,月经量多,对证下处方就是十全宝(12品)。
复兴中医就得使中医化繁为简,执简驭繁走下玄门为什么我没有问到他的这个病,却治好了他的病,神吗?不神。
背熟记牢以上证候就是化繁为简了,它们有涵盖性,例如:有个消费者说,彭大夫诊脉后问我:“有没有心烦?有没有胸肋涨满?”我说:“有。
”彭大夫给我开出了“木阳宝”,服了一百天之后,我的胆囊炎居然好了,这个病我没说,彭大夫也没问,但我的病却治好了。
”其实我已经问过了,脉上左手关脉弦,我问:“有没有心烦。
”这里就涵盖了异病同治的胆囊炎了,请看上面章节,关于肝阳虚的同病异治中就有胆囊炎,这就是我通过证候群出现频数概率最高的证候,达到化繁为简,执简驭繁的方法。
它是中医的奥妙。
复兴中医就得使中医走下玄门,化繁为简,执简驭繁就是走下玄门。
它区别于机械的依靠临床强记的笨方法,成为中医的哲学思辨。
这是一个化繁为简、执简驭繁的例子,你可以说不出他的病因,但是可以从证候上找到阴阳的不平衡,调理阴阳平衡,这就是中医的思维学。
例如:我们有一个询诊者,56岁,女。
长期便秘,并发口舌生疮,长期中西医治疗都不见效。
在我们大连养生堂问诊。
我们那里的中医调理师给她服了康泰阳明宝、康泰坤阴宝和康泰金阴宝。
当月她的便秘和口舌生疮就好了。
三个月后,又复发口舌生疮。
让其停用其他调理的药物,再服上方,其疾患痊愈。
嘱其将上方每种服二粒减为一粒,服用三个疗程,其症没有反复了。
这就是从中医阴阳五行的脏腑理论下处方,便秘从中医的证侯上看是阳明经火盛,连带证侯有口臭、大便秘结,口舌生疮,用康泰阳明宝,联着胃经阴虚,证侯有口干口渴、呃逆、胃疼,用康泰坤阴宝。
由于大肠经与肺经互表里,再调理一下肺经,用康泰金阴宝,肺通百脉,并开下焦,这就好了。
便秘、口舌生疮都痊愈了。
这里处处都要体现将中医标准化,从证候___人体生物信息,到证候与药对的辩证施治,都贯彻中医标准化。
中医的证侯学在诊疗上可以弥补西医的缺憾例如:我们一个患者是国务院某部的付部长,76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4年发烧,在一家北京的现代化大医院住院治疗27天,退烧了,但其小便不出,经这家现代化大医院检查后,决定给其做腹部造漏术,并切除前列腺,这意味着其治疗后,将在小腹拉管子在玻璃瓶里撤尿,他给我打了电话说了上述情况,让我过去看看,我急忙去了他在的某大医院高干病房,先翻看他的病历,他实际上除了血糖稍高外,超过正常值一点儿,再就是尿不出尿来。
其他化验指标都正常。
我号了他的脉,脉象右手关脉沉、涩,左手尺脉沉,寸脉沉涩,应当是脾经阳虚,肾经阳虚,心经阳虚,他溺不出尿,中医称之癃闭,而具体引起癃闭是中气下陷,心脾肾经都为阳虚,发烧了27天,又服了这么长时间西药,虽然退了烧,但从中医的角度看其中气下陷,气血两亏。
我按他的身体阴阳状况,给其留下了三种胶囊,补肾阳的,康泰水阳宝,健脾的康泰坤阳宝,温补心阳的康泰火阳宝。
我告诉他千万不要做手术,这个胶囊你服两天就好了,他实际在医院服了一天就好了,尿可以解出来了。
从那时2004年至今已有五年了,他没有再犯这个病。
中医的证候学对于西医病因学的弥补意义重大中医给他解决了大问题,其证侯学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缺憾,对于他的身体来说意义是很大的。
西医的诊断基本是建立在还原论的检测化验指标上,从B超、X光、CT、验血、尿等等,从一定的角度它们可以检测出许多病证,但也有许多病症,从现有的西医检测手段上尚不能检测到病症。
例如:我还有一位病人,男,85岁,一位部级退休干部,2004年突患震颤麻痹,其半边身体都在震颤。
夜里也睡不着,心悸气短,家人赶快送他到一家大的西医医院高干病房,住院检测化验,四天,但一切指标均为正常,到第五天依然没有采取任何治疗,其心口不舒服,人也憔悴许多,家里人很着急,向大夫询问,大夫无奈地说:“现在他的化验指标都是正常,没法进行处理,估计他这么大年龄了,再有两天他就顶不住了,心脏可能会出问题,那时我们再采取治疗措施。
”他的家人不干了,赶快把他接出院,在中医医院找中医会诊,他的右关脉弦,左关脉沉涩,说明其胃阴虚,肝阴虚。
中医大夫问他最近是否口干渴,口出热气,过去胃有病吗?他说:“有萎缩性胃炎,前五天吃了涮羊肉,胃火上来了,胃不舒服。
”中医得出辩证结论。
其胃阴不足,胃火上炎,上扰心脑清窍,引出拘挛震颤。
又加上肝阴不足,中医认为肝阴经络具有抑制拘挛之作用,现在其肝阴不足,抑制拘挛的功能就削弱了,调理为养胃阴,养肝阴。
通过中药汤剂和针灸,两天他就好了,身体健康。
从2004年至今已有五年了,体检状况一直挺好。
这就是中医阴阳五行证侯学在诊断和处置上的关键作用。
中医调理在处置思维上,正确的处置应当是一个处方有人提出这么个问题:中医调理怎么一个病,不同中医生调出不同处方?其实,中医调理在处置思维上,正确的处置应当是一个处方。
例如:感冒,中医认为感冒是感受六淫之邪引起的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的最常见的疾病。
临床证候以恶风、畏寒、发热、头痛、咽痛、咽痒、咳嗽、鼻塞、流涕、喷嚏等。
肺处上焦,为五脏之华盖,主呼吸,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