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医证候学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是中国卫生部颁布的中医临床术语国家标准。
其主要目的是规范中医临床用语,促进中医临床研究、发展和实践的科学化。
证候部分是中医临床用语中的核心部分,是中医诊疗术语的基础和核心概念之一,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为中医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证是指人体内在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及其综合表现的总体,即所谓的疾病或疾病状态。
而候则是指人体外在的特定状态和表现,如面色、舌苔、脉象等。
综合起来,证候就是指疾病或疾病状态内外的表现和综合判断。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主要包括:病证、病机、病因、证型、证候和病理变化等六个方面。
其中病证是指疾病的基本表现和特点,病机是指疾病的生理、病理机制,病因是指疾病的起因和发展因素,证型是指相同或相似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规律,证候是指诊断疾病时,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取的病人的客观表现和自觉症状,包括人体外貌、精神状态、脏腑器官功能等方面的表现和判断,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对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和变化。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具有科学的规范性、系统的内涵和外延、客观的准确性和通用性等特点。
它使得中医临床用语更加严谨、规范和统一,便于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社会。
同时,它也为中医的科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不仅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同时也帮助中医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和知识,并促进中医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医临床用语更加规范、科学和通用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医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运用中医临床用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进一步推动中医医学的发展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证候是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病因、病理、病位、病势的综合表现,辨证是中医学所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对证候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992年以来,我们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承担并完成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现就工作中的体会以及对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以下意见。
1 建立规范化、定量化证候诊断标准是证候深入研究和多中心协作研究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探讨了一些疾病证候量化诊断的方法,对指导临床,促进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6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订了《中风病中医证候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简称《标准》),使证候诊断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但是《标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标准》是非定量化的,可重复性、可交流性较差。
受到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病人在不同单位、个人处理时,辨证可能随个人主观倾向而偏倚,使多中心协作研究缺乏共同的基础。
②《标准》把中风病中经络分为5个证类,中脏腑分为4个证类,基本上是2个证候和3个证候的组合,如气虚血瘀证、风火痰上扰清窍证等。
受证类诊断术语的约束,临床工作中对有些病人难于进行证类的归属。
1988年1月~1991年6月我们曾应用电子计算机中风病证候诊断软件对210例中风病人进行了追踪调查[2],平均每个病人进入调查时发生3.16个基本证候,急性期平均每例变化4.9个证次,共出现58种组合形态。
说明不可能用少数固定的证类概括多数中风病人,也不可能用一个证类概括一个病人的全过程。
③《标准》缺乏等级可分辨性,不可能客观地记述证候的增减、进退,难以进行证候动态演变的研究分析。
因此对中风病证候进行深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规范化、定量化的证候诊断标准。
应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
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应用量表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并要求量表具有特异性、可靠性、敏感性、可行性、规范性、可计量性、可推广性等特点。
中医辨证学

(六)热邪犯表证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面红,头痛,口干微渴, 咽喉痒或痛,或有汗。舌边尖红,脉象浮数。
【证候分析】
热邪犯表,卫气被郁——发热恶寒; 热为阳邪——发热重而恶寒轻。 风热灼伤津液,上炎于咽喉——口干微渴,
咽喉痒痛。 热性升散,腠理疏松——汗出。 热邪上扰——头痛。 舌边尖红,脉浮数为温热在表之征。
里
脏腑 五脏 脏腑 三阴经 筋骨
【临床表现】
表
病位 皮毛、肌腠、经络
里
脏腑、骨髓
一、表证
定义——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 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 的证候。
一、表证
病因——感受六淫之邪,即风邪、寒邪、暑 邪、湿邪、燥邪、火热之邪等。
《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证者,邪气之自 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燥火,气有不正, 皆是也。”
汗。 寒邪郁于经脉——头痛,身痛; 肺失宣降——鼻塞微咳; 寒袭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道拘急——脉浮紧。
(三)暑邪伤表证
【概 念】 暑邪伤表证是指夏月炎暑之季, 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证候。
【病 因】 炎夏之季,烈日曝晒或高温环 境中劳作。
【辨证要点】 夏季恶寒发热,汗出,疲乏, 苔薄,脉濡数。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痛,汗出,口渴,疲乏, 尿黄,舌红,苔薄白或黄,脉象濡数。
(二)寒邪束表证=表寒证
【概 念】 寒邪束表证又称表寒证,多因 感受阴寒之邪,体内阳气未能御制寒邪所 出现的证候。
【病 因】 衣单感寒,冒雨涉水,贪凉饮 冷。
【辨证要点】 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脉浮 紧。
(二)寒邪束表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 微咳,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 寒邪束表,卫气不能宣发——恶寒重发热轻,无
新编中医学概要

新编中医学概要摘要:1.新编中医学的背景与意义2.新编中医学的主要内容3.新编中医学的特点与优势4.新编中医学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与挑战正文:【新编中医学的背景与意义】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中医学研究的深入,新编中医学应运而生。
新编中医学是在传统中医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中医学进行系统性整理、研究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于促进中医学的现代化、科学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编中医学的主要内容】新编中医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传统中医学理论,以及新编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现代中医学理论。
2.中医诊断学:在传统中医诊断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和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中医治疗学: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各种治疗手段,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提高治疗效果。
4.中医预防与养生学: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进行合理的预防保健和养生。
5.新编中医学的现代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促进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
【新编中医学的特点与优势】新编中医学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兼容并蓄:新编中医学既保留了传统中医学的精华,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优点,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2.整体观:新编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全身有关,治疗时需全局考虑。
3.个性化治疗:新编中医学注重个体差异,强调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治疗方法,使治疗更具针对性。
4.预防为主:新编中医学倡导预防为主,强调养生保健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5.安全性较高:新编中医学治疗方法多为天然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相对较安全,毒副作用较小。
【新编中医学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与挑战】新编中医学在现代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医妇科(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_7

中医妇科(医学高级)-案例分析题1、某女,28岁;嗜食辛辣;经来量多,为常人两倍,4个月来周期尚准,经期5~7天,色深红,质黏稠,有小血块;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A.月经过多气滞证B.月经过多血热证C.月经过多血瘀证D.崩漏血热证E.崩漏血瘀证2、某女,28岁;嗜食辛辣;经来量多,为常人两倍,4个月来周期尚准,经期5~7天,色深红,质黏稠,有小血块;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A.补血活血固冲B.活血化瘀止血C.行气活血调经D.益气摄血固冲E.清热凉血固冲3、某女,28岁;嗜食辛辣;经来量多,为常人两倍,4个月来周期尚准,经期5~7天,色深红,质黏稠,有小血块;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选()A.保阴煎B.清经汤C.安冲汤D.四生丸E.固阴煎4、某女,28岁;嗜食辛辣;经来量多,为常人两倍,4个月来周期尚准,经期5~7天,色深红,质黏稠,有小血块;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假设信息)若患者兼见气短懒言,肢倦乏力,宜酌加()A.阿胶、首乌B.黄芪、当归C.黄芪、党参、白术D.杜仲、续断E.以上均不对5、某女,28岁;嗜食辛辣;经来量多,为常人两倍,4个月来周期尚准,经期5~7天,色深红,质黏稠,有小血块;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假设消息)如患者出现发热恶寒,少腹疼痛拒按,宜酌加()A.川楝子、元胡B.麻黄、桂枝C.艾叶、乌药D.双花、苡仁、败酱草E.以上均不对6、怀孕四个月,曾有三次堕胎史,表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大便秘结,舌虹少苔,脉细数。
其证候是()A.气血虚弱B.血瘀C.肾精亏虚D.肾阳亏虚E.脾肾阳虚7、怀孕四个月,曾有三次堕胎史,表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大便秘结,舌虹少苔,脉细数。
其治法是()A.补肾健脾,调理冲任B.温补肾阳,固冲安胎C.补气养血,固冲安胎D.补肾填精,固冲安胎E.活血祛瘀,理气安胎8、怀孕四个月,曾有三次堕胎史,表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大便秘结,舌虹少苔,脉细数。
中医证候学

中医证候学目录1证候概述2辨证论治3证候诊断4证候分类5中西互补证候概述中医证候是指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以及患者个体当时所处特定内、外环境本质的反映,它以相应的症、舌、脉、形、色、神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势等病机内容,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中医的“证”是指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各种病理因素在体质、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和多种矛盾综合作用于机体的整体反应,是诊察和思辨所得。
“证”实际上包括“证候”和“证名”。
在疾病过程中,都具有各个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等,可将其称为风寒表实证的“证候”。
对病变过程中某阶段所表现的证候,通过辨证而确定其病位、病性本质,并将其综合归纳而形成“证名”。
证候是证的外在表现,证名是代表该证本质的名称。
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才能正确把握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
所以说:单一的症状和体征无法表现一个完整的证候,证候一定是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的综合,证候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不能脱离疾病而独立存在,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共同构成了证候的本质。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就是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收集的资料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一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就是在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我稳定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同一邪气致病,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可以导致疾病的多变性和证候的多样性,表现出不同的证候,例如:感冒,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的因素和机体反应的不同,可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候。
只有辨别清楚感冒的症状是属风热或是风寒,才能确定采用辛凉解表或是辛温解表方法,给以适当的治疗。
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创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证候学研究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治疗方法上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中医证候学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
确定疾病本质
中医证候学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指导治疗
中医证候学通过对患者病情演变和疗效的动态观察,能够评估病情的预后,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评估预后
VS
中医证候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到现代的多学科联合研究和交叉融合,不断发展和完善。
研究样本量不足,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可推广性。
研究样本的代表性
VS
中医证候学研究涉及到的数据类型较多,包括临床数据、实验室数据和影像学数据等,如何科学地分析这些数据是难点之一。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多学科联合研究的协调和管理
各学科之间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存在差异,如何协调和管理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是难点之一。
中医证候学的定义
中医证候学的内涵包括证候的概念、分类、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证候的动态变化和个体差异,提倡多学科联合研究和交叉融合。
中医证候学的内涵
中医证候学的定义和内涵
中医证候学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脉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03
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
2021版中医症候医保对应中医症候医保2

风热犯目证(可选词:风热攻 目证;风热壅目证)
B02.02.09. B02.02.09. B02.02.09.02.02 B02.02.09.03 B02.02.09.03.01 B02.02.09.02 B02.02.09.02
B02.02.09.03.02
B02.02.09.03.02 B02.02.09. B02.02.09.02 B02.02.07.02 B02.02.07.01
风湿热邪攻目证
B02.02.03.02.04. 01
风盛脾虚证
B02.02.05. B02.02.05.01.03 B02.02.05.01.01 B02.02.05.01.02 B02.02.05.01.03
B02.02.05.01.03 B02.02.05.01.04. 01 B02.02.05.01
风痰证(可选词:风痰偏盛 风痰证(可选词:风痰偏盛 风痰闭神证(可选词:风痰闭 窍证;风痰闭阻证) 风痰入络证 风痰阻络证(可选词:风动痰 阻证) 风痰上攻证(可选词:风痰上 扰证;风动痰阻,浊邪上犯 风痰上攻证(可选词:风痰上 扰证;风动痰阻,浊邪上犯 风痰瘀痹脉络证(可选词:风 痰瘀痹阻脉络证;风痰瘀血 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风痰瘀痹脉络证(可选词:风 痰瘀痹阻脉络证;风痰瘀血 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风痰证(可选词:风痰偏盛 风痰上攻证(可选词:风痰上 扰证;风动痰阻,浊邪上犯 风水泛滥证(可选词:风袭水 泛证) 风水相搏证(可选词:风水犯 肺证)
ZBFT50
ZBFT51 ZBFT60 ZBFT61 ZBFT70 ZBFT80 ZBFU ZBFU00 ZBFU10 ZBFU20
ZBFU21
ZBFU22
ZBFU23
ZBFU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编中医证候学
中医证候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医诊治具有重
要意义。
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医证候,这是指一定疾病状态下,通过分析病因、病机、症状、舌脉、体征等多方面信息得到的一种综
合性的诊断名称。
中医证候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辨证论治,即对疾病进行辨证分型,并针对不同证型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中医证候学中,根据临床表现和
病因病机,将证候划分为八大类:风证、寒证、热证、湿证、燥证、
火毒证、气滞血瘀证和脾胃气虚证。
其中,不同的证候需要采用不同
的治疗方案,如风证应采用解表、祛风、疏通经络的方法进行治疗,
而火毒证需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证候学还重视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
辨证施治是指在病人
身体的整体状态和症状、舌像、脉搏等指标的基础上,辨别证候,确
定治疗方案并进行治疗。
这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中医理
论的深入理解。
辨证施治突出个体化治疗,强调因人、因证、因时、
因地、因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也是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独具优势
的地方。
当然,中医证候学还需要结合其他中医理论,如方剂学、五运六气、阴阳学等方面进行学习和应用。
只有在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
和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病人,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
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医证候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医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深入学习中医证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关键技术,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