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考点精练: 古诗文阅读 古诗鉴赏2(附答案)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阅读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京口即事范仲淹突兀立孤城,诗中别有情。
地深江底过,日大海心生。
甘露楼台古,金山气象清。
六朝人薄命,不见此升平。
京口即事①顾炎武白羽②出扬州,黄旗下石头。
六双③归雁落,千里射蛟浮④。
田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
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
【注释】①明福王朱由松即位于南京,建立弘光朝。
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抵御清兵南下,为一时朝野舆论寄托。
顾炎武被荐为兵部司务,应召到南京,本诗为途经京口时所作。
②白羽:古代军队主帅所执的指挥旗,这里代指史可法统帅的军队。
③六双,指雁群,宏大目的物,此处指匡复明室,北定中原。
④千里射蚊:用《汉书·武帝纪》典故,公元前106年冬,武帝亲射蛟龙于江中。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诗首联具有总领全诗的作用,后面的诗句都是围绕“别有情”三字来展开。
B.范诗尾联的“薄命”与“升平”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六朝人们的命运不济。
C.顾诗首联的“出”“下”二字,体现了史可法统帅的军队出征迅猛,势不可挡。
D.顾诗颈联借助想象描绘战斗盛况:若各路大军合力抗敌,神京可一战而下。
16.这两首诗题目同为“京口即事”,但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读书(节选)①柳宗元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②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道尽即闭口,萧散③捐④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⑤。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
②缥帙:书套。
③萧散:闲散舒适。
④捐:除去、抛弃。
⑤劬:劳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两句写诗人身遭贬谪,幽居偏远之地,远离朝廷,不问世事,默默诵读圣贤之书。
2021版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讲义: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二(真题真练) Word版含答案

[考点要求]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202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鉴赏此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
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进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仆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
一个“晚”字,示意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
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
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
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期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
“过尽”,已极写其绝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
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
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
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气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
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
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这首词与晏几道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
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晏几道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升练13 古代诗歌鉴赏(二)(含解析)-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

专题提升练13 古代诗歌鉴赏(二)(时间:70分钟分值:72分)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征战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
爱情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吟咏画作诗是一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
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题组1 山水田园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湖亭望水白居易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注]过。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注】北客:北方来的人,诗人自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诗人游湖的情境,下了很久的雨,湖水涨了起来,刚刚放晴,北客南来。
B.颈联写湖水淹没原先湖岸,人家稀少;沙滩平整,聚集许多船舫,呈现水乡特色。
C.尾联借景抒情,诗人借傍晚独自游览南湖时所见之景,抒发了惬意悠闲的感受。
D.全诗抓住“新晴”“水涨”的特点,描写南湖傍晚的景色,展现出浩渺壮阔的景观。
C[“借景抒情”错,尾联并没有写景,借景抒情说法欠妥;“其奈独游何”抒发的是诗人空寂落寞的感受。
](2)诗的颔联在表达上富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答案]①本诗颔联描绘了傍晚时分南湖上的景色。
时值傍晚,夕阳西坠,似乎沉入湖中,但却留下了满天红色的光影,这时湖风停息了下来,澄碧的湖面一片平静,浩阔而晶莹。
②颔联用颜色映衬,前句写日落后的红霞,后句写湖上的绿波,在夕阳与湖水之间,红光留影,碧水映照,形象逼真,“红”与“绿”相对,色彩明丽,极有画面感,细致恰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考点精练: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考点精练: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含答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考点精练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答案 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B.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C.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D.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庙号,“章”是谥号。
答案 B解析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
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
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答案 B解析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6 古诗词阅读(讲)高考语文大纲对古诗词阅读的考查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考点一:鉴赏古诗词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诗歌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类: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形象的鉴赏,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考点。
而每一种形象的鉴赏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诗歌的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鉴赏: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含两方面内容: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形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
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十种形象:①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题库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二) 含答案(1)

古代诗歌鉴赏(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雨陈与义①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
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
②海:暴雨。
(1) 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
屋前的江流和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来,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2)(示例)①双关。
“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
“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
②用典。
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不常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专题四学案二第2讲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9分)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唐]岑参火山②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②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
赤亭、轮台均在新疆,李副使赴碛西途经此地。
③祁连城:在甘肃省张掖市西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2.本诗塑造了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结合全诗从三个角度分析这一形象。
(6分)秋日再寄[唐]晁采①珍簟生凉夜漏余,梦中恍惚觉来初。
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由浪②寄书。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
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③定不如。
【注】①晁采:唐代宗大历时女诗人。
②浪:没有拘束,不受限制。
③肠断寒猿:典出自《世说新语》,“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
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珍簟生凉”与“梧叶雨声疏”,紧扣了题目中的“秋”字,突出了初秋的特点。
B.首联中的“觉”与“惟觉时之枕席”之“觉”,意思相同,刻画的状态也是相同的。
C.“窗外江村钟响绝”,不仅用钟声写出了时间的流逝,还侧面表现了思妇难眠的情态。
D.“肠断寒猿”运用典故,暗示了秋天夜晚气温由凉到寒,还表现了思妇心情的变化。
4.诗里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6分)小寒食舟中作①[唐]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精练二鉴赏古诗的语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注]上,惟留汉将功。
注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颈联中的“横”和“接”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
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
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了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
这就为结句做了铺垫。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诗中“隔”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隔”字使飞桥和野烟交相映衬,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②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
③写出了隔着野烟看桥的朦胧美。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
地远身孤。
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简要赏析“又看暝色满平芜”中“满”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满”有“布满”之意,动态地表现了夜色渐深,最终笼罩四野的过程,营造出苍茫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与凄怆,富有表现力。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
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韩偓
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
古人写诗常用“自”“空”二字。
你认为诗中加点的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描绘出了经泉州军洗劫后,村庄一切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的荒凉萧条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寄身离乱、感时伤怀的情感(或“对泉州军的愤懑,对百姓不幸遭遇的同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注]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注人日:正月初七。
试对前两句中的虚词“才”和“已”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才七日”,用“才”突出七日时间之短;“已二年”,用“已”表示两年时间之长。
以时间的长短对比表现在外时间之长,以入春时间之短,反衬离家时间之长,表达思归之切。
解析赏析时,一要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二要分析这两个虚词对表现诗歌主旨的作用。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惜花
于鹄
夜来花欲尽,始惜两三枝。
早起寻稀处,闲眠记落时。
蕊焦蜂自散,蒂折蝶还移。
攀著殷勤别,明年更有期。
全诗的诗眼是“惜”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看到花儿快凋零了,起了怜惜之心,早起闲眠(时时刻刻)都记挂着花儿;花儿凋零了,还约定明年再见。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献封大夫①破播仙凯歌六首(其二)
岑参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②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注①封大夫:封常清,历任安西副大都护、安西节度使等职。
②月窟:古以月的归宿处在西方,因借指极西之地。
有人说首句“官军西出过楼兰”中用“过”字不好,用“征”字更好。
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过”字好。
从“西出”到“过楼兰”表明军队已经攻克此地,一个“过”字从战火初起的场景一下跃到了捷报传来,体现了戍边将士一“出”即“过”、所向披靡的气势,充满了雄壮豪迈的激情,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而“征”字只是表明征战的事实,没有讲出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