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六中) 2.6洋务运动 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洋务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教案第6课洋务运动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一课。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从不同的领域进行探索,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所以位于本单元的第一课。
2、课程标准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洋务运动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目的,培养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关系的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评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开辟了道路,使学生了解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的开始,树立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意识;通过评价洋务运动,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五、教学流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已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面临的困境,和开展洋务运动的深刻背景。
)教师:近代的清王朝,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清朝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呢?(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内忧外患寻出路展示:[预习提纲]一、内忧外患寻出路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
2、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3、时间:19世纪。
4、洋务派: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5、代表人物:(1)中央以恭亲王为代表。
(2)地方以曾国藩、、、张之洞为代表。
6、运动:“ ”的洋务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让学生知道对洋务运动有初步的认识。
)教师:通过预习教材知道,为了解决当前的困境,清朝的统治集团也出现了分化,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为了强兵富国、摆脱困境,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进行了探索,这些人物是:展示: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教师:我们把这些人物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开展运动的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展示:材料一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2新人教版

第 6 课洋务运动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教具:多媒体课程标准:列举洋务派“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等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能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正确评价洋务运动。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而且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第一步的重要地位,具备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意识;通过了洋务派自身对洋务运动评价的基本观点,通过了解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努力,培养关注身边形势变化看清时代潮流与进步方向的眼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展示漫画:上图所示,李鸿章认为只要有了枪、炮这些“洋玩意儿”就能富国强民了。
为此,他们做了怎样的探索?最终能否真的如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洋务运动》。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第一篇内外交困——寻出路两次鸦片战争,都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并最终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我们一起来通过李鸿章的日记看看当时的清政府遇到了哪些困难。
1、情景创设李鸿章日记(一):今天,我军又和太平军大战了一场,损失惨重。
这也让我想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我军和英法联军交战的情况。
我们用刀盾去对抗英法的枪炮,往往还没看到敌人,我军已经倒下一大片。
唉,我军的武器装备实力太落后了。
老师:这则日记说明了当时的清朝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军事实力弱。
李鸿章日记(二):今天老佛爷让我接管户部。
我让有关的官员拿来账本,想查一下国库里还有多少钱。
可看到之后却吓我一跳,竟然只有白银300多万两,连给英法的赔款都不够。
国家实在太穷,接下来要想办法给国家赚点钱了。
老师:这则日记突出了清政府哪方面的问题?学生:经济贫困。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洋务运动》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洋务运动》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2. 掌握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和影响;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4. 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目的及其重要事件;2. 教学难点: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出示一幅中国近代史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中国近代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
第二步:呈现(10分钟)1. 出示洋务运动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
2. 学生自主讨论并交流归纳出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第三步:探究(15分钟)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发洋务运动的相关材料。
2. 学生阅读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洋务运动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第四步:合作研究(20分钟)1. 小组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交流讨论。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和补充。
第五步: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提出对洋务运动的思考和批判性问题,进一步探索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2.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拓展资料,丰富知识面。
第六步: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研究过程。
四、教学资源1. 洋务运动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2. 洋务运动的相关材料;3. 讨论和交流的小组工作。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合作研究和表达能力;2. 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理解和总结能力;3. 学生的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研究洋务运动的其他重要人物和事件;2. 推荐相关的书籍和电影,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1新人教版

第6课洋务运动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列举洋务派所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认识洋务运动的背景与影响、地位与困境,认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通过精选材料让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知历史本质的探究能力。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体会洋务派勇于走出传统、勇于接受新事物,艰难开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历史掌故】晚清有位名将叫胡林翼,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有一次他来到长江边的山坡上观察地形。
突然,有一艘西洋轮船在长江上逆流而上,速度惊人,将江面上的其他中国帆船远远的抛在身后。
目睹此情此景,胡林翼忧虑中西方实力的巨大差距,激愤难当,当场吐血倒地。
问题:为什么见到一艘小小的外国轮船驶过,胡林翼就会如此激动呢?他从中看到了中西方的什么差距?生:轮船的差距,器物、技术的差距师:19世纪60年代,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岁月,在垂暮的清朝统治阶级中,一批开明的官员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主导了一件亘古未有的大事,给陈腐的清王朝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这就是洋务运动。
板书:课题(二)教师引导,自学探究:一.风雨如晦,时代的挑战师:阅读“晚清大事年表”,概括一下当时的清王朝面临着什么样的情况?展示:晚清大事年表时间事件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2~1865年太平天国运动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展示:“洋务派”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人物图师:面对这样一个千古未有之大变局,已有的历史经验无法解决新的时代问题,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官员选择了前所未有的应对策略——“师夷长技”,向打败我的敌人学习,他们因此被称作“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
洋务派认为应该学习西方的哪些长技呢?展示: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中国文物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教学文档

第6课洋务运动教学目标?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之后,各组学生派代表展示本组所做的表与图,大家共同讨论,制定最为合理的表与图。
八年级历史上册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掌握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对洋务运动评价的分析,锻炼学生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地主阶级不能旧中国的事实,进而向学生引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旧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的情操,特别是祖国六十岁华诞之际,更具有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考点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包括时间、目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口号、内容、破产标志等)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包括洋务运动的性质,消极、积极作用)考点所在:1、洋务运动的内容(尤其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民用工业)2、洋务运动的背景教学方法:1、系统介绍法:对于本单元的知识以及本课要学的知识首先整体介绍一下,使学生对今天以及以后两周内要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感知,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读书提炼法:对于本课中的基础知识,如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概况,学生看课本就能够一目了然,所以采取这种方法,并让学生标注在课本上。
3、小组合作学习法: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4、教师讲解法: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比较难的知识,采取教师讲解,只是将“辩证的看待历史事务、人物”的思想传递给学生,并在以后讲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每节课都会这样做,耳濡目染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事务和人物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单元导入1、引出单元课题《近代化探索》2、解释什么是“近代化”3、系统介绍本单元知识倾听使学生对今天以及以后两周内要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感知,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课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前导入框内容引出课题本课内容介绍1、综述本课内容2、出示重点、难点、考点1、倾听2、记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的放矢。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自强”与“求1、将30名学生分成6个小1、放声通读本目教1、亲近课本富”——洋务运动兴起和概况组(奕组、曾国藩组、李鸿章组、左宗棠组、张之洞组、顽固派组),并选出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展示员2、帮助小组对所学内容合理分工3、小组学习期间巡回辅导4、组织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材3分钟2、分工细读,提炼其中的历史信息3、在组长组织下,小组成员按照顺序,分别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讲述给其他成员4、汇报学习收获2、培养学生从课本中提炼知识的能力3、眼、手、脑多种感官并用,使学生注意力集中4、坚持“自学能完成的教师不讲”的原则洋务运动的评价1、洋务运动的结果和标志性事件。
人教版八上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1

人教版八上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16课洋务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洋务运动的概况。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方法]讲解与分析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完了《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的内容。
在这单元里,列强对的侵略步步加深。
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与此同时,人也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不断地尝试。
所谓近代化,即是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本单元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首先就是洋务运动。
学习新课:一、“自强”与“求富”1.洋务运动的背景[教师讲解]同学们,在洋务运动的背景里,我们要掌握两个内容。
一是近代化的含义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中的地位;二是洋务运动兴起的具体背景。
第一,所谓近代化,它指的是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
它的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上的自由、民主化。
近代化的过程是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的近代化,从本单元4篇课文的标题可以看出,它有一个由技术层面(洋务运动)到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的演变。
由此我们可知: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一个开端,是近代化过程中在技术层面上的一个集中表现,此为一。
第二,两次鸦片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妥协投降、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结束。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了地主阶级中一些较先进、开通的人士。
《洋务运动》教案2(人教版八年级上)

年级八年级课题第6课洋务运动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方法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感知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进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虽未达到富强,但却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出示三个图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2、根据三幅图片讲述: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洋务运动》。
3、释题。
《洋务运动》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第二单元是近代化的探索。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同时结合目录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理解近代化的含义,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知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朝阳市六中) 2.6洋务运动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
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西方列强的一次次侵略战争,让同学们的心脏备受摧残和煎熬,看到了西方侵略者贪婪的心理和丑陋的嘴脸,也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求荣。
但是我们在痛恨之余,也应看到先进的中国人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
第二单元的学习就将带领我们亲眼目睹一批又一批图强救亡的先进代表,首先步入我们视野的是在守旧势力和落后习俗束缚下务实进取的洋务派。
他们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1. 洋务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什么叫洋务?洋务派有哪些代表?
2.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什么?失败原因有哪些?
4.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
1.(1)背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加剧。
②1851--1864年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清政府内外交困。
③清政府开明官员,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洋务的含义:是指诸如外事交涉、签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
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
(3)代表人物:
①中央:奕 。
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
2. 内容: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机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总局。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发展军事同时办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筹建三支海军:南洋、北洋、福建海军。
时间: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4)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
目的:适应中外交往,开展洋务运动需要。
3. 洋务运动的破产:
(1)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北洋军队全军覆没,随之破产。
(2)失败原因:
①外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技术。
②内因: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有限;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
4.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1)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
(3)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教师预设问题:
1.填表: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主要军事企业
时间举办者企业名称企业在当时的特点
1861年曾国藩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5年李鸿章
曾国藩
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
1866年左宗棠清政府设备最齐全的船舶制造厂
2. 填表:洋务运动后期创办的主要民用企业
时间举办者企业名称企业在当时的特点
1872 李鸿章近代第一个轮船公司
1893年
张之洞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公司
1893年
3. 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4. 怎样理解洋务运动的性质?
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
1.近代化的含义和洋务运动在近代化中的地位:
所谓近代化,它指的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
它的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上的自由、民主化。
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中国的近代化,从本单元4篇课文的标题可以看出,它有一个由技术层面(洋务运动)到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的演变。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开端,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在技术层面上的一个集中表现。
两次鸦片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妥协投降、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结束。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惊醒了地主阶级中一些较先进、开通的人士。
他们认识到了列强的船坚炮利是导致两次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他们开始抛弃原有的夜郎自大的观念,逐渐地向西方靠拢。
开始用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方式来试图挽救清朝的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
这部分人中有的成了后来的洋务派。
在他们的努力下,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于中国的大地上。
2.洋务、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区别:
(1)洋务:又称“夷务”,泛指当时一切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务。
诸如外事交涉、签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
(2)洋务派: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的官僚集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内忧是指当时把矛头指向清政府的太平天国运动;外患是指列强对我国的侵略。
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开始了解西方,看到中国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他们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他们的主观目的是要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第二,他们的办法是采用西方先进技术。
这两个特征缺一不可。
缺了一个,就不能称之为洋务派。
有的人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拒绝采用西方先进技术,这样的人就不
是洋务派,而是封建顽固派。
还有不少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他们的目的不是巩固封建统治,也不能叫洋务派。
(3)洋务运动:是指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标榜“自强”、“求富”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的一场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宗旨的自救运动。
因它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正处于同治和光绪年间,所以又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
3. 洋务派与顽固派
(1)洋务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其代表人物在中央是恭亲王奕 ,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2) 顽固派: 是清朝统治阶级中与洋务派相对立的一股政治势力。
大学士倭仁、徐桐、李鸿藻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惟祖宗之法是尊,惟古圣贤是尚,闭目塞听,因循守旧,盲目排斥一切新事物,幻想回到闭关锁国的时代。
他们对洋务派提倡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引进先进技术,采用机器生产等活动,认为是“用夷变夏”,深恶痛绝。
他们的复古守旧思想,根植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而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与顽固派相对立的洋务派,是当时清朝地主阶级中较开明的一派,他们是在长期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对洋枪洋炮的作用有了亲身的体会;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他们逐渐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几千年来的“大变局”,传统的一套措施已经不能应付新的形势,认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技”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六十年代初,他们所看到的“长技”,仅仅是船坚炮利,因此大力引进军事装备和军工生产,创办制造局,船政局等。
后来,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着手建立近代工矿交通企业。
他们没有提出而且也不可能提出把学习西方的运动推向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
六、归纳概括,感悟提高: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达标测试】见问题训练—评价单。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