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读后感
稻盛哲学72个方法高品质高定价追求卓越读后感

稻盛哲学72个方法高品质高定价追求卓越读后感这是一本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书,它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卓越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学习方向,揭示了那些成功公司能够获得顾客的可信度并能够维持和创造长期营收来源所采取的战略。
首先,这本书的主要作者汤姆·彼得斯提出了卓越企业具有的八项基本特质:采取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创业精神;以人为本;亲身实践、价值驱动;坚持本业;组织单纯、人事精简;严宽并济。
其实卓越的企业他们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他们认为,思考比工具更重要,发挥才智远优于理性,行动比分析更为迫切。
并非每个企业都具有这八大特质,或是这些特质全部都如此耀眼,不过他们至少具有其中一项特质,在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特质却是理所当然的。
这让我想到,对于我这样一个缺乏实务经验的学生讲述这八项特质,我会怎样表达呢?我可能会说什么呢?我可能会说:顾客第一。
但是商场老将对这些特质的反应却十分热烈,他们知道其中的重要性,也知道罗杰斯说的没错:好的服务是万中选一。
其实那些大红大火的公司的成功并不是考员工别别人的智商高出20多点而是靠这他们熟练掌握了这几项基本特质。
换句话说就是卓越的企业因为具备独特的文化才能够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如上段中作者所提出的的八项基本特质之一卓越企业还需要“组织单纯、人事精简”,作者也详细阐述了这一理念。
企业组织一旦庞大,就会变得复杂,大多数大型企业越是设计复杂的体系和结构,并雇用更多的员工,来应对这样的复杂的组织。
但是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益处反而会弄巧成拙,作者说的很对,人是越精简越单纯才能保持公司的正常运营,然而现实中的企业并不是这样做的,他们只是一味地扩大规模扩大人事以来保证企业的顺利运作。
但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是不行的,对于这一味地扩大并不是解决问I的最佳方法,要想公司有更好的发展企业就需要事事透明,让所有员工对公司有所了解也就是KISS(哈哈,在这耍一下文意思就是:Keep It Simple,Stupid!)卓越企业应该具有的品质在这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书中其实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追求卓越读后感(三篇)

追求卓越读后感读完《追求卓越》让我受益匪浅,在里面,我们很清楚地记得,有次拜访某大航空公司产品事业协调部门的主管,此人以前成功地解决劳资纠纷,因此获得现有的地位。
他的办公桌上空荡荡的,他一味翻着《哈佛商业评论》里讨论人际关系的文章。
当我们讨论他打算进行的计划时,他拿出一份清单,上头列举着他担任主席的各个委员会。
这是一个过分强调矩阵组织的现象,容易造成职责零碎的工作环境。
这和卓越企业的环境不一样。
有位主管过去曾执掌埃克森亚洲分公司,之后在某个高层管理会议上就“战略”发表演说,说出公司进步的传奇故事。
这是公司关于高瞻远瞩、战略行动大胆的故事吗我们认为不是。
它是由一连串务实行动所串成的故事。
在他任职的10年中,几乎每年都能够解决某个问题。
有一年,地区总部派遣一个个性小组协助整治应收账款,另一年则是解决关掉亏损部门的问题。
还有一年是针对经销商进行创新的安排。
这是我们“组块理论”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我们相信,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但是是正视实际的问题,加以克服,而且立刻采取行动。
埃克森在日本的分公司只是几近完美地执行一连串实际的措施,让每个问题变得容易管理,然后一一加以克服。
每个计划所需的时间都很短。
无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些计划自然成为大家的首要目标。
这听起来好像是战略性的远见,但是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他们确实在执行一连串实际的任务。
在此有个基本的原则,也就是所谓“切割划分”这种以行动为导向的重要特质。
这是指把事物分解开来,以促进组织的弹性及鼓励采取行动。
这些以行动为导向的小单位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推介人、团队、工作小组、沙皇、项目中心、臭鼬工厂以及质量圈,但是这些名词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不会出此刻正式的组织图上,也不会出此刻企业的通话录里,它们却是维持弹性组织最明显的环节。
这些小团体是项目小组机制里最明显的部分,也就是卓越企业基本的组织单位。
一般想到基本组织单位,通常是谈比较高层次的部门或那些会出此刻组织图上的名词。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

2024年高中论语十二章每章读后感悟总结(____字)第一章: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中的开篇篇章,通过孔子的话语,向我们传递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读完《学而篇》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无止境。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来不亦说乎?”。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时时刻刻地复习巩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其次,我认识到了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说:“由,不得其死而得其生”,意思是通过失败和反思来取得进步。
这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挫折和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加以改正,就能够不断进步。
第二章:为政篇《为政篇》是论语中的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和治国之道。
读完《为政篇》,我受到了很多启示,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于德。
他说:“人主善为则民服,人主不善为则民畔”。
这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有真诚、正直、公正的品质,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其次,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具备的才能。
孔子说:“君子务本”,意思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当注重基础,注重根本。
他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制定科学的政策,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八佾篇《八佾篇》是论语中的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礼仪的看法和礼仪之道。
读完《八佾篇》,我对于礼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孔子告诉我们,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他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者,过矣夫”。
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讲究礼仪,要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认识到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孔子说:“致我无错”,意思是礼仪使我们的行为更加规范,更加文明。
只有我们都遵守礼仪,才能使社会更加协调、和谐。
追求卓越读后感精选精品范文5篇

追求卓越读后感精选精品范文5篇《追求卓越》将商业管理书籍的繁荣推向了顶峰,该著作自1982年出版以来,被译成近20余种文字风靡全球下面是小雅的WTT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追求卓越读后感《追求卓越》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
彼得斯本人回顾本书时说:“《追求卓越》首次描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东西。
它的风格是刻意形成的。
”作者的意图就是要恢复管理学的基本面貌,赋予那些被管理专家们所视而不见但却在实践中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东西以应有的地位。
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理论框架,通过对43家卓越企业的分析,捕捉到企业经营成功最基本的因素。
《追求卓越》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大量的事实、数据与分析,而且文笔生动流畅,撷取案例说理浑然天成,引用名家理论如数家珍,文中随处可见的精彩引言更是画龙点睛。
因此,任何人都可以从欣赏一个个的企业梦想中感受到激情。
,仅在美国就销售了600万册,全球发行量高达900万册!该著作创造了“彼得斯时代”,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管理类书籍,许多跨国大企业视彼得斯的著作为发展创新的经典。
为了探询管理艺术的秘密,作者花费数年时间辗转美国各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取得了数百个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
样本涉及制造、信息、服务、销售、交通、食品等诸多行业,其中有我们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跨国公司,如IBM、通用电气、惠普、通用汽车、3M、麦当劳、宝洁等等。
作者发现,尽管每个优秀企业的个性不同,但拥有许多共同的品质,也就是八大基本属性,即: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助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
20xx年后,托马斯·彼得斯追述了这八条原理是如何诞生的:“随着去百事公司演讲的时间越来越近,某天清晨6点左右,我坐在桌前,从美州银行大楼的48层俯瞰旧金山湾。
我闭上眼睛,然后伏案在拍纸簿上写下了8条。
从那时起,这8条就没有改变过,它们是《追求卓越》的8条基本原理。
”现在,让我们再次审视一下这八条原理:(1)崇尚行动:偏好行动而不是沉思;(2)贴近顾客:在产品和服务上接近顾客的需求;(3)自主创新:鼓励自治和放松,而不是紧密监督;(4)以人助产:对雇员的态度是鼓励其生产力,避免对立情绪;(5)价值驱动:以一种被称为“走动式管理”的方式,保持与大家的紧密接触;(6)不离本行:“专注于自身”以保持商业优势,避免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领域与人竞争;(7)精兵简政:组织结构简洁,人员精干;(8)宽严并济:对目标同时保持松紧有度的特性但却不窒息创新的控制系统。
贯彻完美主义读后感

贯彻完美主义读后感完美主义,这个词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人。
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不容许任何一丝瑕疵的存在。
然而,贯彻完美主义并非易事,它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完美主义的书籍,它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这本书名为《完美主义:追求卓越的陷阱》。
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完美主义的本质和影响,揭示了完美主义带来的负面效果,并提供了一些建议来帮助那些困于完美主义的人们。
首先,书中指出完美主义者往往过于关注细节,追求完美的同时忽略了过程中的乐趣和成长。
他们追求无可挑剔的结果,而忽略了在不断努力和尝试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经历。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总是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严格,甚至是苛刻的。
然而,这种态度常常让我感到沮丧和疲惫,因为我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了我需要改变这种过于苛刻的态度,学会享受过程中的乐趣和成长。
其次,书中还强调了完美主义者常常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的困境。
他们对自己的表现和成就要求过高,一旦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就会感到沮丧和失望。
这种自我怀疑和焦虑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会对他们的工作和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我曾经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总是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缺乏信心。
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完美并非是唯一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关键在于如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在不断努力中取得进步。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完美主义者常常无法接受失败和批评。
他们把失败看作是一种耻辱,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攻击。
然而,失败和批评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只有通过失败和批评,我们才能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
阅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失败和批评并非是对自己的否定,而是一种机会,一种成长的契机。
只有敢于面对失败和批评,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完美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它不仅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态度,更是一种对自己的过度苛求和对他人的过度要求。
追求卓越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读后感

追求卓越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读后感《追求卓越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读后感》哎呀呀,我读完《追求卓越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本书,心里那叫一个激动!这书里讲的东西,就好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
书里说,一个卓越的幼儿教师,那可不仅仅是会带着小朋友们唱唱歌、跳跳舞,玩玩游戏那么简单。
这就好比建造一座漂亮的城堡,每一块砖头、每一片瓦片都得精心挑选,认真摆放,才能建成让人惊叹的城堡。
幼儿教师也是这样,得在方方面面都下功夫。
比如说,得有满满的爱心和耐心。
小朋友们有时候会哭闹,会调皮捣蛋,要是没有耐心,那不得被气坏啦?就像我上次在幼儿园看到的,明明小朋友不小心把水洒了一地,老师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明明呀,咱们一起把地擦干好不好?”这要是换成没耐心的老师,说不定早就大声批评了。
还有啊,得有丰富的知识。
就像一个百宝箱,啥都能拿得出来。
教小朋友认数字、认颜色、讲故事,要是自己都不懂,怎么教小朋友呢?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的李老师,她给我们讲恐龙的故事,那叫一个精彩!什么霸王龙、三角龙,说得活灵活现,好像它们就在眼前一样。
再说说和家长的沟通吧。
这就像是搭一座桥,老师在这边,家长在那边,得让双方都能顺利地走到一起,共同关心小朋友的成长。
要是沟通不好,那可就麻烦啦!我邻居家的小妹妹,她的老师和她妈妈因为一点小事没沟通好,结果闹得不愉快,小妹妹也不开心了好久。
我就在想,要是我以后当老师,我能做到这么好吗?能像书里说的那些优秀老师一样吗?我心里有点打鼓,可又觉得,只要我努力,说不定也能行!书里还提到,幼儿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这就跟我们学习知识一样,不能满足于现在知道的一点点东西。
世界在变化,小朋友们也在变化,老师要是不进步,怎么能跟上呢?还有啊,要尊重每个小朋友的个性。
每个小朋友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有的像玫瑰娇艳,有的像百合纯洁,有的像向日葵阳光。
老师可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所有的小朋友。
我和小伙伴们讨论这本书的时候,大家都七嘴八舌的。
《从优秀到卓越》第八章读后感

《从优秀到卓越》第八章读后感读了的第八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一章所讲的内容,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境界的大门。
这一章里提到了很多关键的点,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如何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保持专注和坚持不懈。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段经历,那是我学习游泳的过程。
一开始,我觉得游泳嘛,不就是在水里扑腾几下,能浮起来不沉下去就算会了。
可当我真正走进游泳馆,看到那清澈见底的泳池,心里却突然打起了鼓。
水看起来深不见底,我站在池边,脚都有点发软。
教练走过来,简单地跟我讲了一下基本动作,就让我下水。
我小心翼翼地把脚伸进水里,那一瞬间,冰凉的水刺激得我一哆嗦。
但没办法,来都来了,硬着头皮也要上啊!我按照教练说的,先练习憋气。
把头埋进水里,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和水流的声音。
可没几秒钟,我就忍不住抬起头来,大口大口地喘气,鼻子和嘴巴里还进了水,呛得我直咳嗽。
接下来是练习划水和蹬腿的动作。
我在岸上练得好好的,可一下水,就完全乱了套。
手脚根本不听使唤,不是忘了划水,就是蹬腿的节奏不对。
游了没几下,就累得气喘吁吁,感觉自己就像一只笨拙的鸭子。
那段时间,真的特别想放弃。
每次去游泳馆,都要给自己做很久的心理建设。
看着别人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我心里那个羡慕啊!但是,我心里有个声音一直在告诉自己:不能就这样放弃,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行!于是,我开始给自己制定计划,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练习。
哪怕进步一点点,也是好的。
我一点点地纠正自己的动作,不断地重复练习。
从只能游几米,到十几米,再到几十米。
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我兴奋不已。
记得有一次,我突然找到了那种协调的感觉,一下子游了一个来回,中间都没有停歇。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条欢快的小鱼,在水里尽情地穿梭。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学会了游泳。
不仅能游各种姿势,速度也越来越快。
当我在水里畅游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真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回想这段学游泳的经历,不就和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很相似吗?一开始,我们可能都像个懵懂的新手,充满了迷茫和不安。
《追求卓越》读后感

《追求卓越》读后感
《追求卓越》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它讲述了许多成功人士的故事,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深刻地体会到卓越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
在书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成功人士们的坚持不懈、不断学习和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
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不断超越自己。
这种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要想取得卓越的成就,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另外,书中还强调了卓越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团队的追求。
成功人士们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也注重团队合作和共同成长。
他们懂得团队的力量,懂得与他人携手共进,最终实现了更大的成功。
通过阅读《追求卓越》,我意识到取得卓越成就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追求的目标。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己,才能迈向卓越的道路。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明白了追
求卓越的重要性,也激励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卓越》读后感
《追求卓越》读后感
任何一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气质,这种性格和气质直接影响着团队的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追求卓越》出版于日本企业在世界上步步紧逼,美国企业却是节节败退的大背景下。
当时的美国企业热衷于在管理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理性模型”和“企业战略范例”,职业经理人和MBA 习惯于计划模型和精确财务分析,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却普遍忽视管理学最基本的原则和品质,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导致美国企业的惨败和自信心习丧失。
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美国企业界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
1982年托马斯·彼得斯《追求卓越》的出版成为美国商业的拯救者和美国商业史上的转折点。
彼得斯回顾该书时说:“《追求卓越》首次描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东西。
它的风格是刻意形成的。
我承认,这本书的逻辑就是美国式管理已被严重地扭曲。
这是对美国式管理和麦肯锡式思维方式猛烈的、面对面的攻击。
”
用书中的一句话形容这么一本书就是:像这样的著作并不是当前研究和同事协助就可以问世的,而是一辈子历练的产物。
汤姆在其母亲伊夫林*彼得斯的谆谆教诲下激发出对这份研究工作旺盛的好奇心,另一位作者罗伯特对于卓越的初期理念就是来自其母亲弗吉尼亚*沃特曼,我们的一生从懂事起,母亲就教导我们要做个好孩子,正是母亲的那一句好孩子让我们有了冲锋卓越人生的资本。
托马斯?彼得斯的《追求卓越》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轰动整个管理世界的经典法则。
《追求卓越》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
彼得斯本人回顾本书时说:“《追求卓越》首次描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东西。
它的风格是刻意形成的。
”作者的意图就是要恢复管理学的基本面貌,赋予那些被管理专家们所视而不见但却在实践中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东西以应有的地位。
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理论框架,通过对43家卓越企业的分析,捕捉到企业经营成功最基本的因素。
《追求卓越》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大量的事实、数据与分析,而且文笔生动流畅,撷取案例说理浑然天成,引用名家理论如数家珍,文中随处可见的精彩引言更是画龙点睛。
因此,任何人都可以从欣赏一个个的企业梦想中感受到激情。
《追求卓越》将商业管理书籍的繁荣推向了顶峰,该著作自1982年出版以来,被译成近20余种文字风靡全球,仅在美国就销售了600万册,全球发行量高达900万册!该著作创造了“彼得斯时代”,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管理类书籍,许多跨国大企业视彼得斯的著作为发展创新的经典。
为了探询管理艺术的秘密,作者花费数年时间辗转美国各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取得了数百个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
样本涉及制造、信息、服务、销售、交通、食品等诸多行业,其中有我们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跨国公司,如IBM、通用电气、惠普、通用汽车、3M、麦当劳、宝洁等等。
作者发现,尽管每个优秀企业的个性不同,但拥有许多共同的品质,也就是八大基本属性,即: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助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
20年后,托马斯·彼得斯追述了这八条原理是如何诞生的:“随着去百事公司演讲的时间越来越近,某天清晨6点左右,我坐在桌前,从美州银行大楼的48层俯瞰旧金山湾。
我闭上眼睛,然后伏案在拍纸簿上写下了8条。
从那时起,这8条就没有改变过,它们是《追求卓越》的8条基本原理。
”
现在,让我们再次审视一下这八条原理:
(1)崇尚行动:偏好行动而不是沉思;
(2)贴近顾客:在产品和服务上接近顾客的需求;
(3)自主创新:鼓励自治和放松,而不是紧密监督;
(4)以人助产:对雇员的态度是鼓励其生产力,避免对立情绪;
(5)价值驱动:以一种被称为“走动式管理”的方式,保持与大家的紧密接触;
(6)不离本行:“专注于自身”以保持商业优势,避免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领域与人竞争;
(7)精兵简政:组织结构简洁,人员精干;
(8)宽严并济:对目标同时保持松紧有度的特性但却不窒息创新的控制系统。
这些基本原理的提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全球企业的管理和运营。
直到今天,崇尚行动、贴近顾客、精兵简政、不离本行这些指导性原理,仍然是许多企业提升绩效和赢利水平的有效方法。
虽然《追求卓越》中提及的某些企业可能已经失败了,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八条原理所具有的真正价值以及它给企业运营带来的深远影响。
正如彼得斯所言:“遵循这8条原则,你会赢,肯定会赢,我永远不会这样说。
我要说的是,忽视这8条原则,你会失败,肯定会失败”。
与此同时,托马斯·彼得斯并没忘了警告人们:“任何一个人如果蠢到看见一本商业书籍就全套照搬,那他就的的确确是个白痴。
”这个时代变化太迅速了,不可能仅仅依赖几条准则就获取永久的成功。
彼得斯强调:“我们应该贴一个警告标签。
注意!没有永恒的东西。
任何东西吃得太多都会有毒。
请记住:商业中所有事情都是悖论。
”
《追求卓越》是一本充满个人感情色彩的管理书籍。
托马斯·彼得斯为管理设定了一个积极的目标,而非强调面临的难题。
书中通过对43家卓越组织的深入分析,捕捉到那些常常为传统管理学者们所忽略,但却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要素:将注意力放到顾客的身上,对人持续地关心,勇于实验,百折不挠等。
在《追求卓越》中,托马斯·彼得斯通过其“永久性革命”的理论,
向企业界阐述了如何在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中求得生存和成功的道路。
他的核心理念是:企业管理根本不存在一般的模式,即使有也不是成功的标志,因为企业的成长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按照昨日已有的模式运转,那么今天则很可能要失败。
当然,管理并非无理可循,它也有一定的规则与原理,但正如有人所说:管理如下棋,管理的规则和范例如棋谱,分析棋谱绝对对棋艺的精进有帮助,但是棋谱不可能重复,一旦自己置身于问题的迷阵之中,解决的方法便没有现成的规则可循了。
所以,原则自然要信守,但应用时就要随机应变,而且要使自己明白,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永恒不变的。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最好的”的管理模式,任何拘泥于书本和信条的人都是傻瓜,难免遭遇失败的命运。
是《追求卓越》一书使托马斯·彼得斯从麦肯锡公司的普通职员一跃而为管理大师。
《追求卓越》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本销量超过百万的商业管理书籍。
许多读者赞誉有加,称之为“1982年以来美国工商管理的‘圣经’”。
一时间,所有的媒体与商界人士都在谈论着这本书,这本书甚至促成了商业书籍出版业的成熟。
当代管理学泰斗彼得·德鲁克一语道破天机:“彼得斯著作的力量就在于他强迫你关注最基本的东西……它使管理听起来是令人难以置信地容易。
你所要做的就是把这本书放回在枕头下,然后一切都会完成。
”
成功从无定式,卓越贵在创新。
是的,没有人会反对彼得斯的这些管理学论点,但是问题在于,托马斯·彼得斯在书中加以称赞的“卓越企业”,后来有不少或归于失败,或销声匿迹,因而使人们对《追求卓越》一书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彼得斯错了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呢?耐人寻味的是,今日的企业领袖几乎没有人不承认深受托马斯·彼得斯提出的这8条原则的影响;而且,我们也不能忘记“《追求卓越》曾经一度几乎是美国商业的拯救者”这一事实。
今天重读《追求卓越》,仍然会为作者在那个“混乱、非连续的时代”里所做的创新而振奋不已。
《追求卓越》给了全球各类企业一个共同的梦。
这个梦把赤裸裸的功利、尔虞我诈的竞争、勾心斗角的企业政治、生死攸关的管理等等,都精巧地包装起来,穿上了“皇帝的新衣”。
不管理论是否坚守,结论是否科学,有了梦就有了方向。
以IT业的标准来看,20年时间足够让《追求卓越》这本书流露出越来越多的“黑色幽默”。
但一切可以时过境迁,“追求卓越”的梦想却依然在IT业上空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