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读后感)
稻盛哲学72个方法高品质高定价追求卓越读后感

稻盛哲学72个方法高品质高定价追求卓越读后感这是一本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书,它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卓越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学习方向,揭示了那些成功公司能够获得顾客的可信度并能够维持和创造长期营收来源所采取的战略。
首先,这本书的主要作者汤姆·彼得斯提出了卓越企业具有的八项基本特质:采取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创业精神;以人为本;亲身实践、价值驱动;坚持本业;组织单纯、人事精简;严宽并济。
其实卓越的企业他们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他们认为,思考比工具更重要,发挥才智远优于理性,行动比分析更为迫切。
并非每个企业都具有这八大特质,或是这些特质全部都如此耀眼,不过他们至少具有其中一项特质,在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特质却是理所当然的。
这让我想到,对于我这样一个缺乏实务经验的学生讲述这八项特质,我会怎样表达呢?我可能会说什么呢?我可能会说:顾客第一。
但是商场老将对这些特质的反应却十分热烈,他们知道其中的重要性,也知道罗杰斯说的没错:好的服务是万中选一。
其实那些大红大火的公司的成功并不是考员工别别人的智商高出20多点而是靠这他们熟练掌握了这几项基本特质。
换句话说就是卓越的企业因为具备独特的文化才能够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如上段中作者所提出的的八项基本特质之一卓越企业还需要“组织单纯、人事精简”,作者也详细阐述了这一理念。
企业组织一旦庞大,就会变得复杂,大多数大型企业越是设计复杂的体系和结构,并雇用更多的员工,来应对这样的复杂的组织。
但是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益处反而会弄巧成拙,作者说的很对,人是越精简越单纯才能保持公司的正常运营,然而现实中的企业并不是这样做的,他们只是一味地扩大规模扩大人事以来保证企业的顺利运作。
但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是不行的,对于这一味地扩大并不是解决问I的最佳方法,要想公司有更好的发展企业就需要事事透明,让所有员工对公司有所了解也就是KISS(哈哈,在这耍一下文意思就是:Keep It Simple,Stupid!)卓越企业应该具有的品质在这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书中其实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追求卓越读后感(三篇)

追求卓越读后感读完《追求卓越》让我受益匪浅,在里面,我们很清楚地记得,有次拜访某大航空公司产品事业协调部门的主管,此人以前成功地解决劳资纠纷,因此获得现有的地位。
他的办公桌上空荡荡的,他一味翻着《哈佛商业评论》里讨论人际关系的文章。
当我们讨论他打算进行的计划时,他拿出一份清单,上头列举着他担任主席的各个委员会。
这是一个过分强调矩阵组织的现象,容易造成职责零碎的工作环境。
这和卓越企业的环境不一样。
有位主管过去曾执掌埃克森亚洲分公司,之后在某个高层管理会议上就“战略”发表演说,说出公司进步的传奇故事。
这是公司关于高瞻远瞩、战略行动大胆的故事吗我们认为不是。
它是由一连串务实行动所串成的故事。
在他任职的10年中,几乎每年都能够解决某个问题。
有一年,地区总部派遣一个个性小组协助整治应收账款,另一年则是解决关掉亏损部门的问题。
还有一年是针对经销商进行创新的安排。
这是我们“组块理论”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我们相信,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但是是正视实际的问题,加以克服,而且立刻采取行动。
埃克森在日本的分公司只是几近完美地执行一连串实际的措施,让每个问题变得容易管理,然后一一加以克服。
每个计划所需的时间都很短。
无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些计划自然成为大家的首要目标。
这听起来好像是战略性的远见,但是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他们确实在执行一连串实际的任务。
在此有个基本的原则,也就是所谓“切割划分”这种以行动为导向的重要特质。
这是指把事物分解开来,以促进组织的弹性及鼓励采取行动。
这些以行动为导向的小单位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推介人、团队、工作小组、沙皇、项目中心、臭鼬工厂以及质量圈,但是这些名词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不会出此刻正式的组织图上,也不会出此刻企业的通话录里,它们却是维持弹性组织最明显的环节。
这些小团体是项目小组机制里最明显的部分,也就是卓越企业基本的组织单位。
一般想到基本组织单位,通常是谈比较高层次的部门或那些会出此刻组织图上的名词。
《追求卓越》读后感

《追求卓越》读后感
《追求卓越》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它讲述了许多成功人士的故事,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深刻地体会到卓越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
在书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成功人士们的坚持不懈、不断学习和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
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不断超越自己。
这种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要想取得卓越的成就,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另外,书中还强调了卓越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团队的追求。
成功人士们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也注重团队合作和共同成长。
他们懂得团队的力量,懂得与他人携手共进,最终实现了更大的成功。
通过阅读《追求卓越》,我意识到取得卓越成就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追求的目标。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己,才能迈向卓越的道路。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明白了追
求卓越的重要性,也激励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追求卓越读后感范文5篇

追求卓越读后感范文5篇《追求卓越》是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是以前轰动整个管理世界的经典法则。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追求卓越读后感成功从无定式,卓越贵在创新。
是的,没有人会反对彼得斯的这些管理学论点,但是问题在于,托马斯彼得斯在书中加以称赞的“卓越企业”,之后有不少或归于失败,或销声匿迹,因而使人们对《追求卓越》一书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彼得斯错了么我们就应如何看待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呢耐人寻味的是,今日的企业领袖几乎没有人不承认深受托马斯彼得斯提出的这8条原则的影响;而且,我们也不能忘记“《追求卓越》以前一度几乎是美国商业的拯救者”这一事实。
这天重读《追求卓越》,仍然会为作者在那个“混乱、非连续的时代”里所做的创新而振奋不已。
《追求卓越》给了全球各类企业一个共同的梦。
这个梦把赤裸裸的功利、尔虞我诈的竞争、勾心斗角的企业政治、生死攸关的管理等等,都精巧地包装起来,穿上了“皇帝的新衣”。
不管理论是否坚守,结论是否科学,有了梦就有了方向。
以IT业的标准来看,20年时间足够让《追求卓越》这本书流露出越来越多的“黑色幽默”。
但一切能够时过境迁,“追求卓越”的梦想却依然在IT业上空回荡。
追求卓越读后感一切,追求卓越卓越,该铭记。
——题记第一次明白彼得斯的《追求卓越》是在某个网站的书目推介里看到,之后便被吸引了。
我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其中的经典理论,更领会到管理本身的奥妙与深刻内涵。
看不透,摸不到,却时刻存在。
惠普、麦当劳、强生、迪士尼、花旗、通用电气、沃尔玛等这些我们都熟知的,美国经营最成功的企业,都出此刻书中,被作为典型事例来诠释企业的管理特质。
以下便是书中所说的卓越企业的八大特质,也是理论的精华。
1、采取行动:“行动最实际”记得这是老爸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理论再完美,说得再无懈可击,若没有实践,它们还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文字。
马克思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企业的管理更需要实践。
选择卓越读后感

选择卓越读后感
《选择卓越》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讲述了成功的
人们是如何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不懈来实现卓越的。
作者通过多个
案例和故事,向读者展示了成功的秘诀和方法。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需要付
出努力和不断学习的。
成功的人们往往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
的毅力,他们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始终保持着对目标的执着追求。
他们勇于面对挑战,敢于冒险,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能
力和水平。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还
有很多不足和不足,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
工作,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在
自己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它让我明白
了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我坚定信念,勇于拼搏,不断努力,就
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卓越。
我会牢记这些成功者的经验和教训,不
断提升自己,迈向更高的目标。
感谢这本书,让我有了更加清晰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自强不息追求卓越读后感想100字

自强不息追求卓越读后感想100字
摘要:
1.引言:阐述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重要性
2.主体:分析文本中的观点和实例,强调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品质
3.结论:呼吁大家积极践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
正文:
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总有一些品质是值得我们去追求和学习的。
其中,自强不息和追求卓越便是最为重要的两项。
自强不息,意味着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追求卓越,则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成绩。
在阅读了一篇关于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文章后,我深感这篇文章的观点鲜明、实例丰富。
文章通过讲述众多成功人士的事迹,向我们展示了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力量。
正如文章中所言,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具备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临困境时保持坚定的信念,迎难而上,化危为机。
同时,追求卓越也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挑战自己,勇攀事业高峰。
总之,自强不息、追求卓越是一种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践行和追求的精神。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不断攀登人生高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牢记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信念,使之成为我们前进的动
力。
求实创新读后感范文1000字5篇

求实创新读后感范文1000字5篇《追求卓越》是全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之一汤母。
拉法格所着,翻译家魏平所译的一本极具知名度的畅销书籍。
下边是的我为大家梳理的文章内容,期待大家可以喜爱求实创新阅读感想《追求卓越》告知大家的是:职工的热忱肯定要比例如“今日务必说动10个人买大家的商品”那样的肯定指标值来的有效。
做为以前在销售工作见习过的我对于此事十分认可。
今年寒假我还在鸿星尔克经销店做销售员,为了更好地进行企业分配的每月指标值,大家每日要做到9000元的成交量才可以交叉。
那时候恰逢新一任店家与旧任店家做交接。
那时候每日汇报工作旧任店家简易表明今日要交易量的额度外,还会继续跟大家沟通交流一些销售经验及其工作方面、生活上要留意的事儿。
而新一任店家却不断地把聚焦点放到成交量是否有进行这个问题,即便大家远远地完成了成交量,他也在持续提示我们不能春风得意过早,由于他人早已即将冲上去了。
時间一久,大家销售员的主动性显著后退了许多。
应对每日的成交量都看起来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假如新一任店家能搞清楚这一大道理,关注大家、激励大家、信赖大家,大家销售员的主动性或许不容易在最终紧要关头才消散造成不可以进行企业分配指标值。
毫无疑问的,每一个人都要想自身才华横溢。
在取得成功的机构中,这类念头更加明显。
大家一再发觉,公司只需让职工对自身的运势有一丝决策权,就能激起她们强劲的驱动力,死心踏地为企业法律效力。
有一个社会心理学的试验足供证明。
在此项试验中,试验者须解几个迷题和做审校的工作中,可是周围自然环境很噪杂:有两人在说西班牙语,有一个人在说亚美尼亚语,也有一台油印机运行的响声,及其计算方式、打印机和大街上的噪声。
试验工作人员把试验者分为2组,一组只有照嘱咐解迷题和做审校;另一组则能够按按键把噪声关闭,它是一种操纵的代表。
能够操纵噪声电源开关钮的试验者,对了迷题的数量是另一组试验者的5倍,审校所产生的不正确也仅有另一组的一些之一罢了。
《追求卓越的自我》读后感

《追求卓越的自我》读后感
《追求卓越的自我》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引领读者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
潜力和可能性,激励我们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追求卓越的意
义和重要性。
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我们敢于挑战自己,不断学习和成长,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追求卓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讲述一
些成功人士的经历和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他们是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逐渐走向成功的。
这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追求卓越并不是一条孤独的道路。
作者强调团
队合作和互助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和他人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成功。
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只有相互信任和支持,才能共同实现目标,创造更大的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追求卓越的自我》,我深刻领悟到了追求卓越的意义和
重要性。
只有不断学习和成长,不断挑战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同时,团队合作和互助也是实现成功的关键,只有相互信任和支持,才能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不断追求卓越,成就更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卓越》读后感
任何一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气质,这种性格和气质直接影响着团队的发展趋势。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追求卓越》出版于日本企业在世界上步步紧逼,美国企业却是节节败退的大背景下。
当时的美国企业热衷于在管理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理性模型”和“企业战略范例”,职业经理人和MBA习惯于计划模型和精确财务分析,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却普遍忽视管理学最基本的原则和品质,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导致美国企业的惨败和自信心习丧失。
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美国企业界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
1982年托马斯·彼得斯《追求卓越》的出版成为美国商业的拯救者和美国商业史上的转折点。
彼得斯回顾该书时说:“《追求卓越》首次描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东西。
它的风格是刻意形成的。
我承认,这本书的逻辑就是美国式管理已被严重地扭曲。
这是对美国式管理和麦肯锡式思维方式猛烈的、面对面的攻击。
”
用书中的一句话形容这么一本书就是:像这样的著作并不是当前研究和同事协助就可以问世的,而是一辈子历练的产物。
汤姆在其母亲伊夫林*彼得斯的谆谆教诲下激发出对这份研究工作旺盛的好奇心,另一位作者罗伯特对于卓越的初期理念就是来自其母亲弗吉尼亚*沃特曼,我们的一生从懂事起,母亲就教导我们要做个好孩子,正是母亲的那一句好孩子让我们有了冲锋卓越人生的资本。
托马斯•彼得斯的《追求卓越》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轰动整个管理世界的经典法则。
《追求卓越》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
彼得斯本人回顾本书时说:“《追求卓越》首次描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东西。
它的风格是刻意形成的。
”作者的意图就是要恢复管理学的基本面貌,赋予那些被管理专家们所视而不见但却在实践中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东西以应有的地位。
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理论框架,通过对43家卓越企业的分析,捕捉到企业经营成功最基本的因素。
《追求卓越》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大量的事实、数据与分析,而且文笔生动流畅,撷取案例说理浑然天成,引用名家理论如数家珍,文中随处可见的精彩引言更是画龙点睛。
因此,任何人都可以从欣赏一个个的企业梦想中感受到激情。
《追求卓越》将商业管理书籍的繁荣推向了顶峰,该著作自1982年出版以来,被译成近20余种文字风靡全球,仅在美国就销售了600万册,全球发行量高达900万册!该著作创造了“彼得斯时代”,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管理类书籍,许多跨国大企业视彼得斯的著作为发展创新的经典。
为了探询管理艺术的秘密,作者花费数年时间辗转美国各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取得了数百个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
样本涉及制造、信息、服务、销售、交通、食品等诸多行业,其中有我们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跨国公司,如IBM、通用电气、惠普、通用汽车、3M、麦当劳、宝洁等等。
作者发现,尽管每个优秀企业的个性不同,但拥有许多共同的品质,也就是八大基本属性,即: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助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
20年后,托马斯·彼得斯追述了这八条原理是如何诞生的:“随着去百事公司演讲的时间越来越近,某天清晨6点左右,我坐在桌前,从美州银行大楼的48层俯瞰旧金山湾。
我闭上眼睛,然后伏案在拍纸簿上写下了8条。
从那时起,这8条就没有改变过,它们是《追求卓越》的8条基本原理。
”
现在,让我们再次审视一下这八条原理:
(1)崇尚行动:偏好行动而不是沉思;
(2)贴近顾客:在产品和服务上接近顾客的需求;
(3)自主创新:鼓励自治和放松,而不是紧密监督;
(4)以人助产:对雇员的态度是鼓励其生产力,避免对立情绪;
(5)价值驱动:以一种被称为“走动式管理”的方式,保持与大家的紧密接触;
(6)不离本行:“专注于自身”以保持商业优势,避免在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领域与人竞争;
(7)精兵简政:组织结构简洁,人员精干;
(8)宽严并济:对目标同时保持松紧有度的特性但却不窒息创新的控制系统。
这些基本原理的提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全球企业的管理和运营。
直到今天,崇尚行动、贴近顾客、精兵简政、不离本行这些指导性原理,仍然是许多企业提升绩效和赢利水平的有效方法。
虽然《追求卓越》中提及的某些企业可能已经失败了,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八条原理所具有的真正价值以及它给企业运营带来的深远影响。
正如彼得斯所言:“遵循这8条原则,你会赢,肯定会赢,我永远不会这样说。
我要说的是,忽视这8条原则,你会失败,肯定会失败”。
与此同时,托马斯·彼得斯并没忘了警告人们:“任何一个人如果蠢到看见一本商业书籍就全套照搬,那他就的的确确是个白痴。
”这个时代变化太迅速了,不可能仅仅依赖几条准则就获取永久的成功。
彼得斯强调:“我们应该贴一个警告标签。
注意!没有永恒的东西。
任何东西吃得太多都会有毒。
请记住:商业中所有事情都是悖论。
”
《追求卓越》是一本充满个人感情色彩的管理书籍。
托马斯·彼得斯为管理设定了一个积极的目标,而非强调面临的难题。
书中通过对43家卓越组织的深入分析,捕捉到那些常常为传统管理学者们所忽略,但却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要素:将注意力放到顾客的身上,对人持续地关心,勇于实验,百折不挠等。
在《追求卓越》中,托马斯·彼得斯通过其“永久性革命”的理论,向企业界阐述了如何在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中求得生存和成功的道路。
他的核心理念是:企业管理根本不存在一般的模式,即使有也不是成功的标志,因为企业的成长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按照昨日已有的模式运转,那么今天则很可能要失败。
当然,管理并非无理可循,它也有一定的规则与原理,但正如有人所说:管理如下棋,管理的规则和范例如棋谱,分析棋谱绝对对棋艺的精进有帮助,但是棋谱不可能重复,一旦自己置身于问题的迷阵之中,解决的方法便没有现成的规则可循了。
所以,原则自然要信守,但应用时就要随机应变,而且要使自己明白,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永恒不变的。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最好的”的管理模式,任何拘泥于书本和信条的人都是傻瓜,难免遭遇失败的命运。
是《追求卓越》一书使托马斯·彼得斯从麦肯锡公司的普通职员一跃而为管理大师。
《追求卓越》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本销量超过百万的商业管理书籍。
许多读者赞誉有加,称之为“1982年以来美国工商管理的‘圣经’”。
一时间,所有的媒体与商界人士都在谈论着这本书,这本书甚至促成了商业书籍出版业的成熟。
当代管理学泰斗彼得·德鲁克一语道破天机:“彼得斯著作的力量就在于他强迫你关注最基本的东西……它使管理听起来是令人难以置信地容易。
你所要做的就是把这本书放回在枕头下,然后一切都会完成。
”
成功从无定式,卓越贵在创新。
是的,没有人会反对彼得斯的这些管理学论点,但是问题在于,托马斯·彼得斯在书中加以称赞的“卓越企业”,后来有不少或归于失败,或销声匿迹,因而使人们对《追求卓越》一书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彼得斯错了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呢?耐人寻味的是,今日的企业领袖几乎没有人不承认深受托马斯·彼得斯提出的这8条原则的影响;而且,我们也不能忘记“《追求卓越》曾经一度几乎是美国商业的拯救者”这一事实。
今天重读《追求卓越》,仍然会为作者在那个“混乱、非连续的时代”里所做的创新而振奋不已。
《追求卓越》给了全球各类企业一个共同的梦。
这个梦把赤裸裸的功利、尔虞我诈的竞争、勾心斗角的企业政治、生死攸关的管理等等,都精巧地包装起来,穿上了“皇帝的新衣”。
不管理论是否坚守,结论是否科学,有了梦就有了方向。
以IT业的标准来看,20年时间足够让《追求卓越》这本书流露出越来越多的“黑色幽默”。
但一切可以时过境迁,“追求卓越”的梦想却依然在IT业上空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