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1

合集下载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10分)御pìn()滑jī()zhāo()书提xǐ()jiǒng()迫假寐()狡黠()撵走()号叫()勾当()2.选词填空。

(3分)(1)他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一下他的新衣服。

A. 炫耀B. 夸耀C. 显耀D. 显示(2)这些衣服()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

A. 轻软B. 轻盈C. 柔软D. 轻柔(3)非查处那名胆敢()寡人的歹徒不可。

A. 违抗B. 冒犯C. 违逆D. 触犯3.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狼》一文告诉我们狼是一种非常贪婪、凶残和狡猾的动物,人类没有办法战胜他们。

B.《我若为王》中作者认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是消灭了王权思想和奴性思想的“王”。

C.《黑信》一文中警察局长可能是个蠢人,但也可能是个聪明人,不惜以自己下台为代价,让国王丢丑,让全国百姓都知道国王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华的傻瓜”。

D.《李寄》一文在热情赞颂李寄不畏凶暴,敢于斗争的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官吏懦弱无能、草菅人命的社会现象。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

B.那些字词念了五十来遍,早已经能够倒背如流了。

C.我并不以为我的儿子会是无所不至、一无所能的白痴。

D.那帮仗势欺人而又愚蠢可笑的恶少不知是计,果然中了圈套。

5.下列句子冒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分外地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B.“男爵爱卿,”他厉声言道:“朕想卿也明白,‘陛下’这个称呼在全国范围内只属于孤家一人。

”C .双方议定:三盘两胜。

D.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6.文学文化常识:(2分)“唐宋八大家”指韩愈、苏洵、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柳宗元、________、_______。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实用文本)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实用文本)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实用文本)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实用文本)第二单元复习一、复习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成语。

3.进一步巩固古文阅读方面的重点词汇注解和重点句子翻译。

4.体会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丰富和用词的准确性5.巩固背诵。

6.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复习重点:目标1、2、3、5三、复习难点:目标4、5二、知识点梳理1.文学常识(1)《往事依旧》的作者是著名特级教师(2)《幼时记趣》的作者是,字,朝人,本文选自他的(3)《十三岁的际遇》作者,本文是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周年而作的,当时她年仅岁。

2.重点字词:根据拼音写汉字 , 给加点的字注音。

cháng yáng () chán( )娟浩miǎo( ) xī( )利雕lòu( ) juān( )刻安tián( ) 怪pì( )自xǔ ( ) 时máo( ) 荟cuì( ) 童 zhì()hè lì()()云端凹者为hè()藐()小凹凸()()土砾()庞()然大物3.补全下面成语记忆新走无路美不收其貌不谈笑风塞顿开白过隙然若失不屈不无动于扬扬小心道听说罪祸首莫其妙心旷神明察秋雀无声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之阅读技巧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之阅读技巧

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之阅读技巧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它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源,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了一项必备技能。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中也一直注重阅读教学。

本文将重点介绍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中的阅读技巧。

一、理解课文在阅读课文之前,学生需要了解本次阅读的主旨和大意,这可以通过读题目、浏览文章、观察插图等方式完成。

在阅读课文时,学生需要注重理解课文的核心信息,从而抓住故事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对于每个段落或章节,让学生简要总结关键词或句子,或者让学生通过绘画、描写来表达文章中的内容,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课文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寻找关键词阅读中,关键词的感知也非常重要,因为关键词所表达的就是文章的核心内容。

学生在阅读中需要逐渐掌握寻找关键词的方法,一些常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段落开头和结尾的标记、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和功能等。

在寻找关键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题目、练习等形式巩固练习,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关注语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理解课文主旨和关键词以外,还需要关注到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意义。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它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

学生在阅读中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语言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注意语言的整体效果,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

四、积累词汇在阅读中,词汇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词汇量决定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建议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词汇量,同时注重认识和掌握一些常用的词汇和短语,并通过课堂练习、词汇替换等方式加强词汇记忆和运用能力。

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来进行词汇练习和学习,如搭建单词墙、网络阅读练习、英语角等。

五、多读多练要提高阅读技巧,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练。

阅读是一项需要积累和增长的能力,需要学生慢慢地从简单到复杂、从浅表到深入地进行训练。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一、积累与运用(28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10分)御pìn()滑jī()zhāo()书提xǐ()jiǒng()迫假寐()狡黠()撵走()号叫()勾当()2.选词填空。

(3分)(1)他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一下他的新衣服。

A.炫耀B.夸耀C.显耀D.显示(2)这些衣服()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

A.轻软B.轻盈C.柔软D.轻柔(3)非查处那名胆敢()寡人的歹徒不可。

A.违抗B.冒犯C.违逆D.触犯 3.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狼》一文告诉我们狼是一种非常贪婪、凶残和狡猾的动物,人类没有办法战胜他们。

B.《我若为王》中作者认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是消灭了王权思想和奴性思想的“王”。

C.《黑信》一文中警察局长可能是个蠢人,但也可能是个聪明人,不惜以自己下台为代价,让国王丢丑,让全国百姓都知道国王是“世界上最傻的傻瓜,傻瓜中华的傻瓜”。

D.《李寄》一文在热情赞颂李寄不畏凶暴,敢于斗争的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官吏懦弱无能、草菅人命的社会现象。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

B.那些字词念了五十来遍,早已经能够倒背如流了。

C.我并不以为我的儿子会是无所不至、一无所能的白痴。

D.那帮仗势欺人而又愚蠢可笑的恶少不知是计,果然中了圈套。

5.下列句子冒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分外地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B.“男爵爱卿,”他厉声言道:“朕想卿也明白,‘陛下’这个称呼在全国范围内只属于孤家一人。

”C.双方议定:三盘两胜。

D.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6.文学文化常识:(2分)“唐宋八大家”指韩愈、苏洵、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柳宗元、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时)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x

第二单元复习内容:第二单元文言文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⑴诵读古代诗词,能理解基本内容.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屮招考点归纳近年来屮考文言文阅读板块的考题,其常见考点主要有以下儿个方面:重点实词、文言句式、句子翻译、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断句、鉴赏拓展。

3教材分析《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 是论饕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4学情分析这篇课文虽已经学习过,但部分学生对学习过的文言词汇掌握不牢,不能正确准确地翻译课文,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将《论语》中讲述的方法加以运用。

二、复习目标:1、掌握与《论语》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2、通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的意义及用法,能会翻译课文。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背诵与《论语》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开展比赛活动。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学会赏析课文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学习目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标复习指导一内容:文学常识和重点字词方法:复习掌握,独立做题目标1、时间:10分钟要求:学生能准确掌握与《论语》相关的文1、掌握学常识和重点字词。

与《论语》相关复习检测…:的文学1、生字注音要读准常识,积愠()逾()罔()殆()字音累文言箪()肱()堪()笃()字词。

2、词语解释有朋至远方来()不遊?I子垩()为人速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值乎()四十而不惑()不逾矩()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解释要准人不堪其忧() 确知之者不知妊之者()逝者如斯夫()博学而卷志()复习指导二:内容:翻译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11.(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笃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16.请你说说对第10段中“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这句话的理解。(4分)
17.读完全文,给文中一位最让你感动的老师或老师群体写一句颁奖词。(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有一定的文采,不超过60字)(5分)
教后反思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见成效的方法。我每次进行语文问卷时,都要调查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问题,但每一次的调查都不容人乐观——喜欢课文的学生总是少数,而害怕作文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呼声,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我认为初中语文老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下大功夫培养和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培养起来了,一切事都好办;兴趣培养不起来,往往会劳而无功。
④《王几何》作者马及时。
⑤《论语十二章》,《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三>课文内容把握。
1、《我的老师》本文通过对蔡老师的回忆,刻画一位温柔慈爱、循循善诱、“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的教师形象,表达作者对蔡老师钦佩崇敬的怀念之情。
15.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老师们倒下的姿势,基本上都有“紧紧护住”、“死死护着”、“死死拉着”这样的动作,请你说说这些加点词的作用。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word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word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第二单元复习学案复习要点1.诗人笔下的秋天各不相同,甚至情趣大异。

2.表现不同情调的重点语句,抒写秋景秋情的名句妙词。

3.“意象并列”等古代诗词曲的某些特点。

4.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捕捉自己对秋的独特感触,写写你“心中的秋”。

5.查阅课外咏秋诗文。

举办诗文朗诵会。

内容概述一、诗人笔下的秋天各不相同,甚至情趣大异。

二、表现不同情调的重点语句,抒写秋景秋情的名句妙词。

三、“意象并列”等古代诗词曲的某些特点。

四、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捕捉自己对秋的独特感触,写写你“心中的秋”。

五、查阅课外咏秋诗文。

举办诗文朗诵会。

复习策略《山行》一、让学生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等诗的情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读出诗味,朗读时鼓励学生将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课文诗句中去,读出诗词中所包含关于“秋”的各种感情和趣味。

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节奏鲜明,注意抑扬顿挫,恰当表达诗中不同的感情,不仅做到朗读流畅,并力求当堂熟读成诵。

二、让学生说说《山行》这首诗的灵魂是全诗的哪一句?它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秋”的怎样的感情?三、讨论:《山行》《渔家傲》《苏幕遮》这些诗词在描写“秋”时,字面上给人的感觉如何?可以看出诗人们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个人的遭遇等,说说同样是咏秋,他们抒发的情感为什么各不相同?这些情感是通过哪些字、词表达出来?考虑到初一的学生可能还不能很正确的解读,教师可对其中一首,对其炼意、炼句等方面作示范性教读。

四、在学生完成课文练习后,可让学生给这三首诗词各拟一个含有“秋”字的小标题,讨论一下谁拟的最好,为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主编导读”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已作了详尽的分析。

引导学生理解、领会时,要把握几个要点:①对比、比喻新异。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第2课时)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第2课时)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对现代文的基本要求有: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
阅读理解是河南中招的必考点,主要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3.中招考点:
阅读短文是中招语文命题的必考点,从近年来河南省中考试题对文字考察的情况来看,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

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针对记叙文或记叙性文段的阅读考点,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单元复习时,对阅读理解的重要有一定认识,但对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还掌握不够充分。

二、复习目标:
1.通过解析本单元中的重点片段,能总结出记叙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阅读理解题的指导与练习,让学生总结出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第二单元把握要旨,关注人生1.理想2.短文两篇3.人生寓言4.我的信念5.《论语》十则兴趣情境导引语文老师推荐两首诗:《山泉戒》(刘国正)、《小溪流的歌》(流沙河)。

师: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生1:前者是写一道山泉发誓要奔入大海,但是中途贪图享乐和安逸,很快就腐烂干涸;后一首诗写一条小溪流不为安逸和享乐所动,终于汇入大海,成就了光辉人生。

师:概括得很好。

只要把这两首诗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明白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请大家想一想、议一议。

生2: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

生3:不能被安逸享乐的生活绊住前进的脚步。

生4:要有坚定的信念。

生5:人生理想的实现要有坚定的信念辅助。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和理想、信念有关的,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学习这几篇文章,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个高尚的人,是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执著地奋斗不息的。

阅读这个单元,就是与一颗颗高尚的心灵对话,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有益处的。

从阅读方法来讲,要重视搜集处理信息,要善于从若干材料中迅速把握要旨,以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难点互动探索生:老师,预习的时候我们发现,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仍然是和人生这一话题有关的。

师:对啊,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不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选材和立意上看与上单元几篇文章不同,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生:我觉得两个单元的选文立足点有很大不同,前一单元更多的是引导我们去感悟人生和生命,本单元则更多地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觉得本单元要难一些。

师:就选文来看,本单元的文章确实要比上一个单元更理性化一些,更侧重于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该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谈理想与信念,递进了一层。

理想与信念,实质上是人生的选择,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正像《理想》中所说的,“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从选材上来看,第一单元多从生活中的小事、现象入手,引导我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是偏重于形象思维;第二单元正好相反,多从人生的意义这一大命题入手,引导我们去联系现实,感悟生命,更偏重于抽象思维。

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反复咀嚼,把握文章要旨。

生:老师,我明白了:第一单元是由具体到抽象;第二单元是先抽象,然后让我们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师:关键还是先从整体把握。

虽然文章是由许多部分组成,各部分又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我们不能把它感知为许多个别的独立的部分,而应感知成统一的整体,这是感知的整体性特征所决定的。

因为任何个别都离不开整体,个别是整体的一部分,失去了整体,个别便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对部分的分析只是作为对文章整体认识的一种手段。

初读感知时,不要急着分层分段,肢解课文。

叶圣陶说得好,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

当然这时对课文的把握仅仅是浑沌的、朦胧的,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

在弄清写作对象,了解基本倾向,划出疑点、重点的情况下,接下来讨论分析疑点、重点,初级阶段鸟瞰式的把握,对局部疑点、重点的分析,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对局部分析得更准确、透彻。

一旦局部的疑点弄清楚了,文章重点部分的意义及其在全文的作用明确了,再回到整体,综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实现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对文章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它是阅读实践的核心活动。

对文章有了比较全面透彻的了解之后,再过渡到鉴赏评价,对文章的思想观点、语言文字、风格特点等进行鉴别、赏析和评价,要注意和同类文章比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观点,赏析和评价文章的好坏、是非、美丑,吸收正确的、美的,批判扬弃错误的、丑恶的。

相关知识链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方法思想内容 1. 紧扣题目。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

有许多文章,看题目就知道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串联各段大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贯穿于各段之中。

抓住各段的主要意思,这是归纳中心思想的基础。

3.抓中心句。

课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首句标其目”;有的是总收句——“卒章显其志”。

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揭示出中心思想行文思路①按时间顺序。

②按地点(空间)变换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

④按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性质。

⑤按人物活动的线索。

⑥按文章的总分关系的结构。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无论是哪一种文体,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增强表达效果。

但是不同文体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如记叙类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也要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来增强表达效果、深化思想内涵。

范例1 你怎样理解《理想》这首诗的主旨?分析:诗歌运用的是形象性语言,但如果我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象性上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结合人生的体验去解读,从而上升到理性高度,再用以指导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

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主要借助比喻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

诗中多用“是字句”、“使字句”从不同角度赞美理想,例如,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说的是理想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诗中又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说的是理想给人的精神力量。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说的是理想能净化灵魂。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给罪人新生”“唤浪子回头”等等,又是从理想对不同人的意义这个角度去赞美的。

这首诗当然是富有形象的,但是诗人是用形象来概括历史事实和现实生活,比如诗歌第一段“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

“黎明”指理想境界。

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联系实际,就容易懂了。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

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们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不能忽视的是,理想也有时代性、有层次性。

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就不断提高。

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

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就促进了社会不断进步。

诗歌第二段的内容体现了这一点:饥寒——温饱——文明;离乱——安定——繁荣。

理想阶梯式地提高,也是社会阶梯式进步的体现。

当然,初一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回答就不必要求过于理论化,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认知水平把握。

解答:这首诗从多角度赞美了理想,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青少年时期应该努力学习,将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解题方法链接: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

对于初一学生首先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一方面也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语诗句的含义,比如诗中有句富含哲理的话“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学生就可以这样联系实际思考:为理想而勤奋学习,做功课的时间就不能看电视,可以说牺牲了看电视的愉快。

这样深奥的哲理就变得浅显易懂了。

范例2 如何理解《行道树》中“行道树”的价值和意义?分析:“行道树”静立在路旁,“一身抖不落的烟尘”,“春天勤生绿叶”、“夏日献出浓阴”,早起的孩子路过,贪婪地呼吸着她们制造的新鲜空气。

这是行道树的客观作用,但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的话,《行道树》就和一般托物言志的文章没有区别了,这是对这篇含义隽永、意味深长的优秀散文的浪费,显得肤浅。

要想进一步理解这篇文章更深层的内涵,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切忌寻章摘句,片面理解。

首先,文中的“行道树”,已经不是自然意义上的一般树木,而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无私奉献者,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成一篇行道树的自白;再则,这无私奉献者,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奉献者,而是有着神圣的“忧愁”的奉献者。

“行道树”——“无私奉献者”——“忧愁的奉献者”,构成了对文章中“行道树”这一形象理解的三个层面。

她们放弃了可以“吸露”、“玩凉凉的云”的悠闲自在的生活,“牙龈咬得酸痛”地立在扑面的尘土中、立在无边的黑暗孤寂中,无怨无悔地制造清新,但这一切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她们不为自己的处境忧愁,而是为人们的麻木忧愁,这种不以己悲、心忧天下的胸怀,才是作者真正要歌颂、赞美的无私奉献精神。

解答:“行道树”价值和意义在于告诉人们,一切神圣的事业都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她们是神圣的,她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解题方法链接:《行道树》这类文章篇幅不长,寓哲理于形象,基本上还是遵循了托物言志的一般思路,不同的是,作者采用了行道树自白的表达方式来将形象拟人化。

所以,把握文章要旨的时候,首先从这个形象入手,把握其显性含义,进而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理解,如:“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范例 3 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分析:抓住这两句话理解就能把握全文主旨。

人生的第一次很多,作者在文中就说出了许多个“第一次”:详写第一次看见果实累累的柚子树,详写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进而总结出“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奇妙在哪里?“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标题就命作“第一次真好”。

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

作者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这就是说,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

有的第一次,像见到柚子树,见到刚孵出的小鸟,要留心寻找机会,有的第一次,如露营、做饭,则要大胆尝试。

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才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有的第一次,是坏事,绝对不能尝试,如吸毒,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毁了自己一生。

所以作者劝勉人们要“珍重”第一次。

解答:第一次的经验有的愉快有的不愉快,因为有的叫人难受,有的做起来很困难,有的甚至受惊吓,如此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