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与东西德国问题的区别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知识点:台湾问题

高中历史知识点:台湾问题

高中历史知识点:台湾问题三、台湾问题: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见表)时期主要内容名称三国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达台湾夷洲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流求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澎湖及琉球琉球明朝前期称小琉球小琉球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施琅打败郑军,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朝设台湾省;1895年,中国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及附近岛屿、澎湖列岛等。

台湾南京国民政府1945年10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形成了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1979年至今,我国政府坚持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不放弃使用武力为内容的祖国统一政策;坚决反对__势力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分裂活动;台湾2、承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国际条约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建交公报等国际文件,都阐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3、台湾问题的由来:①、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形成对峙局面;②、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

4、国家统一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1)、有利条件:①、根本保证: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着提高;②、民族心理:完成国家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③、历史证据:(见上);④、国际法依据:(见上);⑤、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

⑥、榜样借鉴: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与繁荣稳定。

⑦、2005年,__主席连战、新民党主席宋楚瑜等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访问大陆。

(2)、不利因素:①、__势力的百般阻挠;②、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③、日本右翼势力与__势力相配合,不断制造事端,既影响中国统一,又影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三、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统一问题1、美国内战:时间、背景、着名人物、经过、两个文件、转折战役、性质、进步作用、意义。

台湾

台湾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 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1684年,清政府设置 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 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 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 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使台湾的经济 得到很快地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 东的来往比以往更为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 地传入台湾。
“告书”发表三十载,细数两岸“第一次”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 书》,郑重地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正 确主张。 两岸邮路开通-1979年5月 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开放民 众到大陆探亲。 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亲、奔丧-1988年11月9日,台湾 当局有条件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亲、奔丧。 直航启动-1997年4月,福州、厦门至高雄间的海上试 点直航启动,结束了两岸48年来商船不能直接通航的 历史。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 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以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 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 针政策。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 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建议由两岸执政的国 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 1982年1月11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叶剑英的上 述谈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 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实现台 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 统一。

德国分裂

德国分裂

在汉堡的关税博物馆中,陈列着当年德意 志各邦国使用的一些货币。最多的时候,这片 土地上使用的货币种类达到过6000种。除了混 乱的货币,邦国之间还设立了重重关卡,收取 繁重的关税,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 时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却要经过10个邦国, 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 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871年)
1820——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中 的比重(%)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20年
1870年
1913年
“我和军队是一体, 我们天生互相帮助,不 管上帝的意志是要给我 们和平还是风暴,我们 都将站在一起。”
思考:柏林墙倒塌后,数十万东德人涌进西德。这种趋势 从根本上说明什么?
两德统一是民心所向
1990年3月,在民主德国大选中,称“德国联盟”的三 党联盟获胜、组阁。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并 沿用联邦德国的国名、国歌和国旗。
勃兰登堡门
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前庆 祝两德统一
异同点 第一次统一1871
1648年,在进行了争夺霸权的“三十年 战争”之后,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 利亚和约》,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德 意志的分裂局面,这一年,这片土地分裂 为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虽然它们还共同 拥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这样一个名 称,但邦国各自为政,中央权力几乎不存 在。 由上述材料可知,分裂对德意志政治形势 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致我的军队》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 旁边……而让他人分割 世界。”
威廉二世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 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和平统一·一国两

和平统一·一国两

• (三)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 三 高度自治 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 高度自治。 它不同於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它不同於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 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 法权和终审权; 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 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 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 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 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 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 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 界的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 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 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
• (二)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 二 两制并存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两制并存。 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 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 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这种考虑, 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这种考虑,主要 是基於照顾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 是基於照顾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 这将是统一后的中国国家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 创造。 创造。 • 两岸实现统一后, 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 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诸如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 诸如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 继承权、华侨和外国人投资等,一律受法律保护。 继承权、华侨和外国人投资等,一律受法律保护。
•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不同於第二次世界大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 战后经国际协议而形成的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 战后经国际协议而形成的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 因此,台湾问题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 因此,台湾问题不能和德国、朝鲜问题相提并论。 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 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的 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 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应该也完全可以 通过两岸的协商, 通过两岸的协商,在一个中国的架构内求得合理 的解决。 的解决。

宋鲁郑:两岸从德国模式借鉴什么?

宋鲁郑:两岸从德国模式借鉴什么?

宋鲁郑:两岸从德国模式借鉴什么?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420 次更新时间:2012-06-08 23:23:27进入专题:德国模式●宋鲁郑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5月24日——就职仪式之后的第四天,出席年度国际比较法学会大会开幕典礼时提出:德国统一的模式或可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借鉴。

由于两岸关系的敏感性,他的“新建议”立即震撼台湾朝野,也震撼两岸,更由于大陆在全球的份量,以及另一大国美国因素在台湾的存在,也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由于立场不同,各方解读自然也不同,从而出现“一个提法,多种解读”耐人寻味的现象。

倾向独立的民进党,痛批马英九是追求“终极统一”,是出买“主权”。

大陆的自由派,则认为是马英九的一大进步,是婉转提出“民主统一中国论”。

而海峡两岸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则认为,德国模式不适合中国,否则将出现“两个中国”现象。

民进党的立场,显示“主权高于民主理念”,而大陆自由派的立场则是“民主理念高于主权”,绝大多数中国人则是“主权至上”。

马英九的“即兴发言”意外成为检验各派真实立场的测试剂。

不过如果仔细看看马英九的原话以及他过往的立场,马英九的这番话实不应该引起如此大的风波。

首先,他提出的是借鉴。

所谓借鉴,既不是学习,更不是照搬,只不过是参考而已。

其次,他着眼的对德国模式的借鉴,是指两岸关系奠基于“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的概念,是受到德国经验的启发。

东、西德依据一九七二年的基础条约,双方以“统治权”(hoheitsgewalt)一词取代了“主权”(souveranitaet),并区隔了主权(sovereignty)与治权(governing authority)等概念。

也就是说,不管两德当时是不是两个主权国家,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两个主权独立国家的关系。

而台湾对两岸关系的定位,就受到了两德的启发。

这个立场,2011 年6月马英九已经提出过:台湾与大陆之间“相互不承认主权,但是相互不否认治权”,这样的观念有一部分与1972年东西德签署的“基础关系条约”有关。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异同点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异同点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异同点
⑴相同点: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⑵不同点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从19世纪50年代,俄国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办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历史中考总复习之热点:台湾问题

历史中考总复习之热点:台湾问题

重点难点问题讲解 1、台湾问题的由来: (1)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属福建省。

(2)19世纪六七⼗年代,美⽇⼊侵台湾;19世纪⼋⼗年代,中法战争中法国⼊侵台湾,台湾军务⼤⾂刘铭传率军抵抗。

(3)1895年,甲午中⽇战争中国战败。

《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等给⽇本。

(4)1943年底,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国际社会公认台湾等属于中国领⼟。

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的精神。

(5)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6)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蒋介⽯集团的残余势⼒逃亡到台湾。

(7)美国政府⼲涉中国内政,派第七舰队驶⼊台湾海峡,阻⽌⼈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国两制”的原则。

2、中共三代领导⼈的对台⽅针: (1)中共第⼀代领导⼈的对台⽅针:①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陆的统⼀,作为神圣的任务,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了争取⽤和平⽅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2)中共第⼆代领导⼈的对台⽅针:①改⾰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了和平统⼀祖国的⼤政⽅针。

②不久,在邓⼩平提出“⼀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国两制”的对台基本⽅针,并采取了⼀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业。

(3)中共第三代领导⼈的对台⽅针: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进程的对台⼋项主张。

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进程的指导思想。

3、改⾰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业? A.1979年,⼈民解放军停⽌炮击⾦门、马祖。

B.1987年,台湾开放台湾居民赴⼤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化等⽅⾯的交流。

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陆“海协会”达成“九⼆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个中国原则”。

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台湾第一大城市是什么?
台北市
台湾被评为中国十大旅游胜地 之一的景区是什么?
日月潭
台湾水果中的果王是什么?
香蕉
台湾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是什么?
高山族
说出一两首台湾校园歌曲。
《外婆的澎湖湾》、《童年》
中国政府最早并长期对台湾行使主权
历届中国政府对台湾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管理。 12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的晋江,并 派兵驻守。元明两代在澎湖设巡检司,1885年,清 朝设台湾省。 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台湾割让给日本, 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重新恢复了台湾的行 政管理机构。这些事实说明,中国政府最早拥有对 台湾的主权,并实行有效管辖100年之久。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 分割的整体。有关台湾的全部历史和法律事实都证明,台湾是中国 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式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
湾宝 岛 台
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并且开发了台湾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大陆各地居 民陆续移居台湾。到明清时期,大陆 移民占台湾人口的绝大多数,成为开 发台湾的主要力量。
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
1978年12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到 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 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中美两国于 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利坚合众 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 中国的一部分”。自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可见,正是由于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和台湾 当局抗拒统一,两岸分离状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 久。
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着手解放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扶持国民党政权形成台湾与大陆对峙的局面台湾问题由此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问题与东西德国问题的区别
第一,形成原因、性质不同:后者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是根据二战期间或二战后一系列国际协议形成的。

二战后中国已恢复了对台湾的主权,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

第二,领土和主权性质不同:后者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领土和主权分属两个独立国家,都是联合国会员国。

而台湾和大陆的领土主权未分割,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第三,在国际法的地位不同:德国分裂为一系列国际条约所规定。

台湾问题则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关于日本必须将窃取中国台湾归还中国的规定。

第四,实际状况不同:在美苏对抗背景下,东西德国分别驻有外国军队,被迫相互承认和在国际社会中并存。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一个中国”的原则也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

第五,问题解决的原则和立场不同:德国统一是通过两国政府和人民努力,经过谈判达成统一的协议。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必须在坚持“一个中国”前提下,由中国人民自己来解决,绝不允许外国势力加以干涉。

白皮书明确表示,“两德模式”不能用于解决台湾问题
白皮书指出,台湾有些人主张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分裂为两个国家后又重新统一的所谓“两德模式”来处理两岸关系。

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误解。

白皮书分析称,战后德国的分裂和两岸暂时分离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

主要有三点不同:第一,两者形成的原因、性质不同。

一九四五年德国在二战中战败,被美、英、法、苏四个战胜国依据《鉴于德国失败和接管最高政府权力的声明》及其后的波茨坦协议,分区占领。

冷战开始后,德国统一问题成为美苏两国在欧洲对抗的一个焦点,在美英法占领区和苏联占领区分别相继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被分裂为两个国家。

显然,德国问题完全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

而台湾问题则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是内政问题。

第二,两者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不同。

德国的分裂,为二战期间和战后一系列国际条约所规定。

而台湾问题,则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关于日本必须将窃取于中国的台湾归还中国的规定。

第三,两者存在的实际状况不同。

在美苏两国对抗的背景下,两个德国都分别驻有外国军队,被迫相互承认和在国际社会并存。

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李登辉上台前的台湾当局和李登辉上台初期也承认一个中国,反对“两个中国”;一个中国原则也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