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的时代要素

合集下载

《伊豆的舞女》的时代要素6页word文档

《伊豆的舞女》的时代要素6页word文档

《伊豆的舞女》的时代要素《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自己20岁(1918年)时的体验写成的短篇小说。

1926年发表于《文艺时代》杂志,1927年收入金星堂出版的单行本小说集中。

198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侍桁翻译的《雪国》,其中收入了《伊豆的舞女》,当时的译名是《伊豆的歌女》,后来有了多个译本。

接下来笔者第一、分析江湖艺人的不平等待遇。

第二、探讨作品中的长度单位。

第三、分析作品中“流感”一词与当时的社会。

第四、探讨“高等学校”与“小学”与当时的社会。

第五、探讨作品中出现的“五角钱”的价值。

一.江湖艺人的不平等待遇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小说诞生的大的社会背景。

大正民主运动,亦称大正德谟克拉西,是日本近代以来,继自由民权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民主运动高潮。

其中部落解放运动也是其中之一。

在中世、近世(江户时代)形成的士农工商以外,还存在贱民“秽多”、“非人”。

《伊豆的舞女》中的江湖艺人属于贱民阶层。

进入明治时代,由于政府处理贫困、解放身份政策之不当,尽管明治维新宣扬四民平等,但是被歧视部落问题依然存在。

陈永岐(2016)在“《伊豆的舞女》的平等思想”一文中,考察了“社会对巡回艺人的歧视”,茶店老太太、鸡肉火锅店的老板、纸商、堂会的主人客人歧视舞女,每个村子的路都禁止巡回艺人通行。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对巡回艺人的歧视。

二.长度单位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小说中出现的长度单位。

所谓“尺贯法”是指长度、面积等单位之一。

在日本1958年12月31日以后禁止使用。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发表于1926年,小说中的长度(距离)单位使用的“里、町、?g”是“尺贯法”。

换算方法如下:1里=36町=3.9273km;1町=60?g=109.09m;1?g=6尺=1.8182m。

在小说第五章之中在天城岭“我”与舞女的距离,在去下田时“我”与舞女的距离,中国读者是凭借译文感受其距离的。

但是原文都是用“尺贯法”中的单位表示的。

具有典型的时代气息。

川端康成的文学珍品:《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川端康成的文学珍品:《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川端康成的文学珍品:《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伊豆的舞女》是一部非常优美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少年与一位舞女之间的故事。

故事背景取材自川端康成在1922年的伊豆之行,是一部充满了文艺气息的作品。

故事的主人公是川端康成,一个思想敏锐、内心敏感的少年。

他在旅途中结识了一位名叫桐子的舞女,对她一见倾心。

然而,桐子对他的态度却始终保持着冷淡。

在旅途中,川端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

在与桐子的相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纯真、美好的感情,也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最终,他们之间的感情走向了一个悲伤的结局。

整个故事情节设计紧凑,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引人入胜。

川端康成的文学风格独特,他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小说的情境之中,感受到了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川端和桐子的情感丰富、内心世界复杂,他们的故事让人深感震撼。

《伊豆的舞女》以“纯真”为主题,探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渴望。

小说中的桐子是一个身世不明、内心孤独的舞女,她在与川端的相处中逐渐敞开了心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整个故事中,川端和桐子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深刻,他们的情感丰富、内心世界复杂,令人深感震撼。

川端康成的文学成就是不可忽略的。

他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读者们在阅读中得到了内心的触动和启迪。

他的文学语言简洁明快,却又充满了深意和想象力,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小说的情境之中,感受到了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伊豆的舞女》也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纯真、美好的感情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为主题,让读者们在阅读中得到了内心的触动和启迪。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不禁让人想起了那些带给人生美好怀念的旅途与爱恋,感受到了川端康成的才华和智慧,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伊豆的舞女》这部小说值得每一个文艺爱好者去品味和体味。

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纯真和美好,也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少男少女爱情的诗化——浅论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

少男少女爱情的诗化——浅论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


到 了无限的宽慰 。舞女也 对 “ ”一 见钟情 。 我 几天后 ,我 ”的旅 费耗尽 , “ 不得 不和这队艺人 分 别了。临行前 , 来送 “ 我 的舞 女默默无言 , 心 中有说不 出的难 受。船 开了 , 女的身姿渐 舞 渐远去 , 隐。“ 消 我 沮丧 地躺在床上 , 眼泪扑 簌 扑 簌 地 往 下 淌 , 生 了无 限 的惆 怅 和 眷 产
人 文 社会 研 究
r n iiu ng a l e l y a u ni z
! 笪: 兰 塑
少 男少女爱 情的诗化
浅 论 川端 康 成 的 《 豆 的舞 女 》 伊
宋 莹
( 新疆 阿勒泰广播 电视大学 )
【 要】 《 摘 : 伊豆 的舞女》 是 川黄康 成 的成名作 , 成功得之 于它独特 的 艺术 风格 , 文主要 表现 的是 少 男少女 爱情 的诗 化 , 者以清新 其 本 作 的笔法 为我们绘 制 了 幅美丽的伊豆风 景囝 , 一 以沉缓的语调 为我们 唱出一 首美好 而又 愁怨的爱情之歌 。《 伊豆 的舞 女》是一 束少 男少女 纯 情美的鲜花 , 它使人 们在欢 快誓悦 的心情 中唤起对 初恋的甜 蜜回忆 , r 增进 生活 的信心 。 【 关键词】 川端康 成 小说 伊豆舞 女 爱情 诗化 ; 【 中图分 类 号】i 0 2 7 【 献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编号】 1 7 — 2 9 2 1 )7 3 9 0 8 0 ( 0 o o —0 2 - 1 63 《 豆 的 舞女 》 是诺 贝尔 文学 奖获 得 者 伊 日本作家川端 康成的成名作 , 也是 他前期重要 的代表 作之一 。 l 2 6年小说 在 Ⅸ 9 文艺 时代》 刊物 上 发 表 后 引 起 强 烈 反响 。有 人 称 它 是 首 纯洁 的 爱情 之歌 ” “ 首 日本式 古 典 ,一 抒 情 美 的 佳 作 , “ 股 源 于 心 泉 的 清 一 流 … … 作 品情 节简单 , 讲述 了一次风 雨人

《伊豆的舞女》日本传统与现代冲突之美

《伊豆的舞女》日本传统与现代冲突之美

《伊豆的舞女》日本传统与现代冲突之美伊豆的舞女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日本文学作品。

它展示了传统与现代冲突的美妙交织,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伊豆的舞女》中传统与现代冲突所带来的美感,以及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伊豆的舞女是一部由川端康成创作的小说。

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日本伊豆半岛,描写了主人公-一位正在度假的青年学生与一位舞女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

这个故事通过舞女这一传统职业的人物形象,与当时的社会与价值观念展开了深入的对话。

通过小说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伊豆的舞女代表着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她们沉醉于古老的舞蹈和音乐中,传承着日本独特的艺术形式。

她们身着传统的和服,细腻而高雅。

通过舞女这一形象的展现,小说让读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和独特魅力。

然而,伊豆的舞女也被现代社会中的新事物和新思潮所冲击。

小说中的舞女与主人公之间展开的感情纠葛,一方面是她们对传统的忠诚与坚守,另一方面是面对现代价值观念的挑战与困惑。

这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给小说增添了更多的深度和内涵。

在小说中,舞女通过她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代表着传统的力量。

她们追求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并且坚守着自己的艺术信念。

舞女们在传统舞蹈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表达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守护。

然而,现代世界的冲击也在舞女们的内心中留下了痕迹。

她们面对着现代社会中的急速发展和多元化,感受到了自身的边缘化和无助。

她们开始思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冲突是舞女与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纠葛。

主人公代表着现代社会的清新与冲动,而舞女则代表了传统的纯洁与坚守。

他们之间的感情既是现代与传统的交织,也是理性与情感的碰撞。

正是这种冲突和张力,赋予了小说以独特的美感和吸引力。

通过这段感情纠葛,小说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和交流。

主人公通过与舞女的接触,逐渐理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在珍惜与守护之间找到了平衡。

伊豆的舞女教案

伊豆的舞女教案

伊豆的舞女教案伊豆的舞女教案是指在日本的伊豆地区,传承了数百年的舞女文化。

本教案将介绍伊豆地区舞女的历史背景、舞蹈形式、教学方法等内容,旨在让读者对这一独特的日本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历史背景伊豆地区位于日本东京以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舞女文化在江户时代初期开始盛行,当时这一地区的富豪们纷纷雇佣舞女为娱乐。

舞女在社会地位上被视为下层阶级,然而她们的舞蹈技巧和表演艺术令人惊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舞女文化。

二、舞蹈形式伊豆的舞女以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她们的舞蹈风格典雅、柔美,融合了日本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的元素。

舞女通常穿着华丽的和服,配以精心设计的发饰和化妆,给人一种高雅而神秘的感觉。

舞女的舞蹈动作独特而细腻,她们将手指、手臂和身体的动作结合起来,展现出柔美的曲线和流畅的舞姿。

同时,舞女在表演中经常运用扇子、带子等道具,使舞蹈更加生动。

三、教学方法伊豆的舞女教学一直秉承着传统的方式。

通常,舞女会从小学习舞蹈,并在成年后正式成为一名舞女。

她们的学习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技巧训练和表演实践。

在技巧训练阶段,舞女学习基本的舞蹈动作、姿势和舞蹈技巧。

她们会通过模仿老师的动作和指导,不断练习和改进自己的表演。

这一阶段对于培养舞女的基本功和舞蹈能力非常重要。

而在表演实践阶段,舞女会参与各种场合的演出,例如宴会、传统节日等。

通过实际参与表演,舞女能够将之前学到的技巧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舞蹈水平和表演魅力。

四、舞女文化传承伊豆的舞女文化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如今依然保持着活力。

伊豆地区的一些寺庙和文化机构致力于传承和弘扬舞女文化,他们会举办各种舞蹈表演和培训班,吸引年轻人加入到舞女文化的传承中来。

除了传统的舞女教学方式,现代科技也为舞女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

通过影视作品和网络平台的推广,伊豆的舞女文化得以走出地域局限,为更多人所了解和认可。

五、结语伊豆的舞女教案通过介绍伊豆地区舞女的历史背景、舞蹈形式、教学方法等内容,使读者对这一独特的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伊豆的舞女 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 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导语:《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19岁(1918年)之时的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我”即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所以说到作品创作背景首先要从作者的身世开始入手。

作者幼失怙恃,两岁丧父,三岁丧母,由祖父母扶养,在姐姐和祖母相继去世后,16岁时他最后一个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也去世了。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最近又想看日本文学了,于是就在网上找川端康成的小说来看。

看回《伊豆的舞女》后,发现自己仍然喜欢这部作品。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短短几十页,却牵引了多少读者的心!作品写了作为高中生的“我”到伊豆去旅行,途中偶遇到一家流浪的艺人,便结伴而行。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舞女就是这家流浪的艺人中一员。

舞女名叫薰子,一个十四岁的艺妓,天真烂漫,纯真可爱。

她朴真、憨厚而娇美,歌声婉转动听,舞步轻盈而优美,对男主人公“我”更是表现出一种温馨的情意,使男主人公内心萌发了一缕缕的真情,以至于主人公“我”对她感到惊奇,并渐渐地产生了邪念,进而由迷惑她的肉体美,到感觉她的心灵美。

日本作品感情很是细腻,简简单单的几句,读来却韵味无穷,川端康成在这方面运用的如鱼得水,不得不让人佩服。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基调始终处于一种淡淡的忧伤美,飘渺的虚幻美之中。

无论是对旅途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主人公和舞女之间的感情的描写,甚至是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写,都是处于一种经验之中。

小说中所描写出来的环境,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

川端康成的作品,能够感染读者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唯美的言语,而且文章中所表现的人物或景物,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地浮现在读者眼前,叫人回味。

就好像川端康成先生把主人公们的第一次见面,少男和少女朦胧而惆怅的情怀写到了极致,把少年人的情窦初开写的暧昧、灼热而煎迫,这种日系唯美意境的冷抒情,澄澈如水的诗意语言平添了淡淡的回味。

主人公“我”对于舞女薰子似恋非恋的朦胧之情,不可以用成年男子的粗俗情欲来形容,那是一种甜蜜而又烦忧的感觉,既不知道该怎样把握,也不想眼睁睁地让幸福溜走,于是幸福着,也烦忧着。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
意 给 人 以愉 悦 之 感 。 我 们 相 约 翌 日早 晨 八 点 从 汤 野 出发 。 …… 二
生 的第二个孩 子早产 啦 ,活 了一 周 咽 的气 ,内 人 的 身 子 还 虚 着 哪。 ……舞女 是我亲妹 子 。接着 他告诉我 : “ 我 实 在 不 想 让 妹 妹
干 这 一 行 , 由 于种 种 原 因 ,不 干 不行 啊。 ” “ 荣吉望着河 的浅滩 ,

2 . 社会 下层女性 的淳朴 美
作 品 中 的舞 女 阿 熏 清 纯 美 丽 ,可 是 流 浪 艺 人 的 身 份 却 决 定 了 她低 下 的社 会 地 位 ,他 们 饱 受 世 人 的侮 辱和 歧视 。 “ 半 路上 , 进 村的路 口到处竖着告 示 ,上 面 写着 : “ 禁 止 乞 丐 与 江 湖 艺 人 进 村。 ” 流 浪 艺 人 们 为 了 生 计 , 四 处 奔 波 ,充 满 了艰 辛 和 酸 楚 。 在 与 “ 我 ” 熟 识 之 后 , …… 她 似 乎
的 对 象 ,是 认 知 感 知 的 主 体 ,可 以 是 人 ,可 以 是 自然 物 ,也 可 以 是社 会世 相 和人 情 世故 。 “ 哀”
要掸掉 自己脚上 的尘土 ,却 冷不 防地蹲在我 跟前 ,替 我抖 了抖裙 裤 下 摆 。 …… 舞 女 不 由 自主 地 跪
在 地 上 ,索 性 弯 着 身 子 给 我 掸 去 身 上 的尘 土 .然 后 将 撩 起 的 衣 服 下 摆 放 下 ,对 站 着 之 喘 粗 气 的我 说: “ 请坐 ! ”当 “ 我 ” 离 开 小 客店 时又细心 地替 “ 我 ”摆好木
始 挥舞 她 手 中 白色 的东西 。 ” 这 段描 写体现 了 “ 我 ”和小舞女 依
依 惜 别 的哀 伤 。 小 舞 女 的 缄 默 不 语 和 对 我 欲 说 再 见 却 强 咽 了 回 去 ,渲 染 了离 别 的伤 感 与 爱 情 无 果 的 凄 苦 ,增 加 了悲 痛 感 人 的 气 氛。 “ 我 ” 和 小 舞 女 这 段 短 暂 的 邂 逅 体 现 了未 经 雕 琢 和 修 饰 的 纯 朴, 天 真 无 邪 中带 着 几 分 淡 淡 的哀 伤之 美 。作 者通 过 细腻 的描 写 , 将 读 者 带 人 一 个 空 灵 美 好 的 唯 美

赏析日本文学作品_伊豆的舞女_

赏析日本文学作品_伊豆的舞女_

一、作品内容1.作品内容概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它的主题是通过主人公高中生“我”的主观意识表现出来的。

一个叫“薰”的女人,被埋默在“舞女”这个称谓之下。

人生不得志且冷漠的旧制高中生,在旅途中和舞女相遇并一见钟情,之后便跟着舞女一起行动。

在经历了很多事以后,高中生仍对舞女抱有爱慕之心。

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让高中生知道了舞女还是一个小孩,原来舞女一直化着大人的妆,让自己完全误会了。

尽管真相大白,他仍然跟着舞女,只是很单纯地想在舞女的身边。

直到旅费花完,离别时刻到来,高中生很失落,但是想到自己和舞女她们毕竟也曾经在一起过,于是心情又变得明朗起来。

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除了“熏”,还有落魄潦倒的荣吉、荣吉的妻子千代子、迫于社会风习自己也看轻女人的阿妈、离开故里亲人,只身做了舞女的百合子等。

这苦难、悲哀的印象,同扭曲了性格、忧郁的高中生“我”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2.经典部分日本的作品总是在平谈中透出诗意。

“舞女大约十七岁左右,盘着一个不可思议的古香古色的大发髻,那发式的名字我都叫不出来。

”这是川端康成为读者所描述的,一种优雅的美。

他总是喜欢描写人物的发式,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舞女挑了竹竿给高中生当手杖这一段,也成了经典。

流浪艺人们对高中生越来越信任和感激,高中生也完全忘了流浪艺人在世人眼中的低劣。

于是,高中生赢得了舞女的称赞“真是好人啊。

好人真好啊”这句话流露出她对高中生的爱,是那么的单纯。

另外,小说里总是体现出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

“听见有人从社会的一般意义说我是个好人,真是说不出地感谢。

快到下田海边,群山明亮起来,我挥舞着刚才拿到的那根竹子,削掉秋草的尖子。

”主人公高中生“我”一直苦恼于自己的孤儿根性,但是从这段话可看出他被舞女的行动所感动,已经从孤儿根性当中完完全全解脱出来了。

高中生感觉体验到的环绕舞女的社会气氛是悲哀的,而自己“孤儿根性”的心灵底色也是悲哀的,这也形成了小说悲凉的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豆的舞女》的时代要素作者:陈永岐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5期内容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20岁(1918年)时的体验写成的短篇小说,1926年发表。

笔者在本稿首先分析了江湖艺人的不平等待遇。

其次以作品中的长度单位、“流感”、“高等学校”与“小学”、“五角钱”等关键词为考察对象,分析了作品与时代、社会的关系。

结果表明,作品出现的这些关键词,与川端康成的实际经历相符合,同时在作品中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时代要素。

尽管日本的文学作品有脱离政治的倾向,但是文学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作品是无法脱离社会的。

读者在欣赏外国的文学作品时,如果能了解其时代要素,应该有益于更好地理解作品。

关键词:不平等社会长度单位五角钱流感学制《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自己20岁(1918年)时的体验写成的短篇小说。

1926年发表于《文艺时代》杂志,1927年收入金星堂出版的单行本小说集中。

198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侍桁翻译的《雪国》,其中收入了《伊豆的舞女》,当时的译名是《伊豆的歌女》,后来有了多个译本。

关于《伊豆的舞女》的前期研究很多,例如,何乃英(1996)“《伊豆的舞女》探析”一文中,分析了写作由来、执笔过程、思想内容、创作方法的。

虞雅芬(2000)在“以情纬文情文并茂—《伊豆的舞女》艺术论”一文中,从结构、人物、语言、文风等四个方面,解读了川端康成文学的特点。

四方田犬彦(2001)在“川端康成与日本电影”一文中,分析了作品对贱民阶层的关注。

李翠霞(2004)在“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一文中分析了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中的“我”、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的执笔动机、选材、预期效果、社会影响。

陈永岐(2016)在“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美感体验与救赎”一文中,分析了主人公旅行的动机、途中的美感体验、以及自我救赎。

但是,据笔者管窥,前期的研究未曾涉及由作品中的关键词出发研究其社会背景。

因此,笔者在本稿中主要以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为研究对象,同时也参考几个版本的电影,从其中的几个关键词出发,探讨作品的时代要素。

接下来笔者第一、分析江湖艺人的不平等待遇。

第二、探讨作品中的长度单位。

第三、分析作品中“流感”一词与当时的社会。

第四、探讨“高等学校”与“小学”与当时的社会。

第五、探讨作品中出现的“五角钱”的价值。

一.江湖艺人的不平等待遇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小说诞生的大的社会背景。

大正民主运动,亦称大正德谟克拉西,是日本近代以来,继自由民权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民主运动高潮。

其中部落解放运动也是其中之一。

在中世、近世(江户时代)形成的士农工商以外,还存在贱民“秽多”、“非人”。

《伊豆的舞女》中的江湖艺人属于贱民阶层。

进入明治时代,由于政府处理贫困、解放身份政策之不当,尽管明治维新宣扬四民平等,但是被歧视部落问题依然存在。

陈永岐(2016)在“《伊豆的舞女》的平等思想”一文中,考察了“社会对巡回艺人的歧视”,茶店老太太、鸡肉火锅店的老板、纸商、堂会的主人客人歧视舞女,每个村子的路都禁止巡回艺人通行。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对巡回艺人的歧视。

二.长度单位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小说中出现的长度单位。

所谓“尺贯法”是指长度、面积等单位之一。

在日本1958年12月31日以后禁止使用。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发表于1926年,小说中的长度(距离)单位使用的“里、町、間”是“尺贯法”。

换算方法如下:1里=36町=3.9273km;1町=60間=109.09m;1間=6尺=1.8182m。

在小说第五章之中在天城岭“我”与舞女的距离,在去下田时“我”与舞女的距离,中国读者是凭借译文感受其距离的。

但是原文都是用“尺贯法”中的单位表示的。

具有典型的时代气息。

“从这里到下田,得走二十多公里。

”①(原文:五里)“途中有一条山间小路,虽然险峻,但是近两公里的路程。

”(原文:二十町)“舞女还是在后头保持两米左右的距离。

”(原文:一間)“刚走了两百多米,舞女从下面跑了上来。

”(原文:二町)“我和荣吉一直走在她们的前面,相距十多米远。

”(原文:五六間)三.流感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查小说第七章中出现的“流感”一词。

在小说的第七章,几个建筑工人求我帮忙下船后把老奶奶送上开往上野的电车时,说:“她儿子早先在莲台寺的银矿干活,这次染上了流感,儿子、儿媳妇都死掉了”。

小说中提到的“流感”是有史实根据的。

1954年美空云雀主演的《伊豆的舞女》中有这个场面,吉永小百合(1963版)、内藤洋子(1967年版)、山口百惠(1974版)均没有这个场面。

这次流感的全名叫“西班牙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第二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年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2千万到4千万人死亡。

其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当时西班牙有约8百万人(包括国王)感染了此病,所以被称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

在日本有2千300万人发病,38万人死亡。

野口英世(1876-1928细菌学家,一千日元头像)的母亲也是患此病而去世的。

“我”去伊豆旅行时,正赶上1918年第一次感冒流行之年,仅此一年约7万人死亡。

另外,20-30岁的年轻人得西班牙流感死者居多,所以老太太的儿子儿媳妇得病死去,只留下祖孙四人,这一事实与史实相符,是令人信服的。

2009年世界范围爆发的新型流感,其病毒与西班牙流感相同,是H1N1亚型。

四.“高等学校”与“小学”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查小说中出现的“高等学校”与“小学”两个词。

小说的开篇写到:“那年我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制帽”。

“高等学校”指的是旧制的男子高中。

当时日本全国设立了三十二所。

东京的第一高等学校即是现在的东京大学教育系。

1947年取消。

川端康成本人于1917年考入第一高等学校,1918年10月30日至11月7日大约8天,从修善寺经下田街道到汤岛旅行。

当时与时田薰(舞女之兄的本名)和舞女加藤民江湖艺人一行结伴而行。

在从下田港回京的贺茂丸号船上遇到赴京考生后藤猛,确有其人。

矗立在汤野温泉《伊豆的舞女》文学碑于1966年11月揭幕,当时后藤猛参加并与川端康成握手。

在小说的第二章,阿妈讲自己有个儿子在甲府“上普通小学五年级”。

日语原文是“尋常五年生”是“尋常小学校五年生”的省略表达,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当时初等小学(简称初小)六年制是义务教育,其上有两年的高等小学(简称高小)。

五.“五角钱”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小说中出现的货币及其价值。

在小说的第一章“我只留下一枚五角钱的银币,她竟如此惊愕,感动得热泪都快要夺眶而出”。

“五角钱”的日文原文是“五十銭”,在“我”旅行的当时其价值大概是多少呢?1918年“五十銭”从当时的米价来看相当于300-400日元的价值,从一般工资水平来看,有其十倍以上的价值。

因此,茶婆感动得热泪盈眶是理所当然的。

小说的第四章,舞女演出回来,“把手里攥着的五角钱放在阿妈的手掌上”,也是相当有分量的。

在小说的第七章,荣吉为我买了“敷岛”牌香烟和“薰”牌口中清凉剂。

“薰”牌口中清凉剂在当时相当流行,是对抗“仁丹”的畅销货,当时的定价是5分。

“敷岛”牌香烟在当时是相当普及的香烟,一盒二十只装定价18分。

当时的“朝日”牌香烟二十只装一盒15分,“金球棒”牌香烟十只装一盒7分。

在当时“敷岛”牌香烟,一般是公务员、教师、医生、职员等知识阶层的消费品。

一般商人多吸“朝日”牌香烟,工人阶层或者穷学生一般吸“金球棒”牌香烟。

吸烟的品牌与收入似乎无关可能与职业习惯有关,从这里也能看出“我”的地位与其他人不同。

在古代,“敷岛”一词是“大和国”“日本国”的别称,作为日本的一种修辞方法—枕词,是修饰“大和”,《万叶集》出现过。

本居宣长(1730-1801江户中期的国学家)有一首和歌“如果问什么是宝岛的大和心?那就是旭日中飘香的山樱花”。

②歌中的“宝岛”译自“敷岛”。

香烟公司所起的名字也是很优雅并有文化底蕴的。

笔者在本稿首先考查了江湖艺人的不平等待遇。

其次以作品中的长度单位、“流感”、“高等学校”与“小学”、“五角钱”等关键词为考察对象,分析了作品与当时社会的关系。

结果表明,作品出现的这些关键词,与川端康成的实际经历相符合,同时在作品中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时代要素。

尽管日本的文学作品有脱离政治的倾向,作品使用的是文学语言有其象征意义,但是文学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作品是无法脱离社会的。

读者在欣赏外国的文学作品时,如果能了解其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要素,应该有益于更好地理解作品。

注释①川端康成.2008.叶渭渠,唐月梅译.川端康成精品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3-19.②新渡户稻造.张俊彦译.武士道.2004.北京:商务印书馆.92.参考文献1.川端康成.2008.叶渭渠,唐月梅译.川端康成精品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3-19.2.川端康成.1950.『伊豆の踊子』[M].日本东京:新潮文库.8-41.3.陈永岐.2016.山花.《伊豆的舞女》的平等思想[J].2016年3月下.4.虞雅芬.2000.以情纬文情文并茂—《伊豆的舞女》艺术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第2卷第4期.25-27.5.新渡户稻造.张俊彦译.武士道[M].2004.北京:商务印书馆.92.6.李翠霞.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增刊001号):77-80.7.陈永岐.2016.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美感体验与救赎[J].作家.2016年第一期.8.山口百惠主演.西河克己导演.伊豆的舞女.1974年.9.四方田犬彦.2001.川端康成と日本映画[J].解釈と教材の研究.學燈社.6-13.10.何乃英.《伊豆的舞女》探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6年01期.11.美空云雀主演.伊豆的舞女.1954年.野村芳太郎导演.(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