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梅岭三章》教案
语文教案 《梅岭三章》

2*梅岭三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凝练、含蓄的诗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领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2.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本诗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在这二万五千里的征程中,留下的除了战士们英勇战斗的身影,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陈毅元帅当年在梅岭写下的“绝命诗”——《梅岭三章》。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
四川乐至人。
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
1972年于北京逝世。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2.背景资料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苦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堂课、梅岭三章、示儿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堂课》《梅岭三章》《示儿》(比较·探究 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比较探究《第一堂课》与《最后一刻》,《梅岭三章》与《示儿》。
3.通过文本语言体会作者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第1课时《第一堂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3.比较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
一、预习展示1.导入:多媒体出示关于某某大屠杀的悲惨图片,然后跳入有关日本在北平实施奴化教育的图片。
教师解说:当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某某,三十四万生命,无论是风烛残年的老人,还是在母亲怀中待哺的婴儿,无一幸免。
当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后,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征服中国人的心”是比屠杀更重要的。
从精神上强制扼杀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从行动上培养灌输中国人民屈从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性,使之服服帖帖做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顺民。
在引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探究欲望的时候,顺势导入新课。
2.展示成果:以组为单位选代表,在班内交流预习成果(包括作者、字词、疑问和学生可能体会出来的其他点),学生展示,教师及时明确重点,指出难点,引导疑点,将学生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作师生共同解决。
(1)积累字词管辖(xiá )门坎(kǎn)堵塞(sè)眼眶(kuàng)绊了一跤(bàn)(jiāo)(用PPT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检查学生,然后教师出示答案明确)(2)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人,满族。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著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
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
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
1951年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中国古代小说,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内容涉及了人物众多、情节丰富,是一部集中了中国古代小说社会性、人性、爱情与仁义道德的杰作。
在教材选取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选取适当的篇章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梅岭三章》,了解小说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
2.增进学生对古代小说社会背景及人性、爱情、仁义等方面的了解与认知。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对文学创作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探究人类文化发展并继承传统文化,加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说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古代小说文学的审美和阅读体验。
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小说情节与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小说结构,理解小说中的各种元素。
2.阅读法:逐段阅读,包括细读和快读,帮助学生领会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和命运。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和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4.板书法:通过板书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与理解,便于复习和巩固。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丧夫之痛不及再婚之苦课文分析:通过讲述梅卿与冀国夫人的故事,引出小说的情节发展。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与伦理道德。
教学重难点: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心理的转变和演化过程的展开。
教学过程:1.导入:讲述梅卿与冀国夫人的故事,并带出故事中的问题。
2.学生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3.讲授:组织学生逐步分析故事中的情节发展,按照故事情节引出小说创作手法,让学生了解小说结构和审美。
4.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换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促进学生方才理解的加深,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5.总结:总结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和小说创作手法,让学生加深印象,为下一章的教学作铺垫。
第二章:春宵一刻值千金课文分析:通过梅卿与钟灵的故事,引出小说人物之间情义、爱情和仁义的价值。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梅岭三章》教案北师大版

2.作业反馈:
(1)及时批改: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明确的评价和反馈。
(2)指出问题: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教师应指出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
重点解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如“梅岭”、“三章”等。
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比较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比较《梅岭三章》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异同。
讨论内容:从主题、形式、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师生互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讨论中的疑问。
2.结构清晰:板书应有序地呈现诗歌的结构,包括诗的标题、作者、诗句、意象等,Leabharlann 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诗歌的组织形式。
3.简洁明了: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诗歌的重点词汇和表达,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捕捉到关键信息。
4.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可以通过字体、颜色、图示等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研究《梅岭三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撰写论文: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深入研究《梅岭三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1)阅读理解练习:要求学生选择一篇革命题材的诗歌,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包括概括诗歌主题、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等。
(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梅岭三章》为题材,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梅岭三章》教案北师大版
学校
北师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梅岭三章 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知识: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这三首诗古诗的意旨和思想感情;理解诗中借代、借喻、引用等修辞手法。
2. 能力:借助关键词,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和意境;初步感受本诗凝炼、含蓄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情感:在对比参读中,体悟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和诗人的英雄情怀。
2教学设想诗歌不同于其它文学样式,它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炼、形象、生动,本课教学将采用本人摸索试验的“四读五步”教学模式,通过自学结合诵读来达到教学目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旨,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难点:感受本诗凝炼、含蓄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板书“入境入情”,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语气来读这个成语。
提问:“知道老师为什么写这一个成语吗?”下面我们共同围绕“入境入情”来学习诗歌《梅岭三章》。
活动2【讲授】识字析句,把握音律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凌然正气的民族,之前我们知道了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今天我们走近一位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去感受他的伟岸人格。
他就是被称为“将军诗人”的陈毅元帅。
出示作者老师班上曾有一位同学在读《梅岭三章》时,动情之处挥笔写下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带着它去日本参加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
如果大家学习积极,敢于提问题,老师就把它奖给我们班。
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创作这三首诗歌的情景。
请看大屏幕。
出示背景视频读诗句1、请同学们先认真地自由地读一读这三首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同时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找一找节奏和韵脚。
(开始读)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把自己的声音放出来,放松。
(读好了吗?读好的同学请坐好)2、指名朗读(好,谁来读一读?你读大家听好。
第一次读成这样,真不错。
读的字正腔圆。
)(有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
)出示重点字音会读吗?女生读一遍课文,别忘了读序。
活动3【活动】阅读探疑,理解诗意。
梅岭三章优秀教案

梅岭三章【教课目的】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想新奇、想象奇异的写作特点。
【教课要点】1.领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练、委婉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课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想新奇、想象奇异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过程】一、导人1934 年 10 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 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仇敌要点围攻陷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域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快要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辛最困难的阶段。
1936 年冬季,陈毅同志在梅山被仇敌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 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仇敌一无所得,便悻悻救围而去。
今日,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即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课文剖析1.朗诵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诵、齐读,读出气概,读出感情,直至娴熟背诵。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说说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议论并概括: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址、缘故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究竟的信心。
3.这三首诗各侧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何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表现了存亡不渝、誓与难创业的征战路程,申反动统治苦战究竟的革明今生不见革命成功,命精神死后必需招集旧部英魂,持续战斗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表现了关怀国家命运人抱恨终天,鼓励幸存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者努力作战,以成功捷神报告慰死者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知反动派势必失败,自由之花势必绽放4.发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崇奉牺牲的革命精神议论并概括: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梅岭三章》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梅岭三章》教案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
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
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
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北师大版语文七下《梅岭三章》word教案1

梅岭三章永登县中堡镇初级中学火常三[教学目标]德育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能力点: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知识点: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
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新时代正气歌《八荣八耻》,学生欣赏。
)同学们刚才欣赏了新时代的正气歌《八荣八耻》,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三月份号召全国人民树立一股浩然正气而提出的。
在这一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
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
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
二、整体感知(多媒体打出诗歌内容)1、欣赏诗歌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
三、问题探究(多媒体打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1、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交代了环境、背景。
是“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读第一章,探究下面问题.(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招”“斩”用词好在哪里?(4)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明确:(1)总领全诗(2)、借代设问(3)、“招”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一下):《梅
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面对当时的必死险恶环境,虽死不渝;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斗争;追溯参加革命的理想,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英勇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生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乐观革命精神。
引导学生体会这组诗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1.由开始教学诗歌单元,引出《梅岭三章》(板书课题)。
指出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篇。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揭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小序和诗篇,理解词义、句意、小序和诗篇的大意。
4.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à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
5.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分析它的作用。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明确: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
“伏丛莽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
“得脱”的“得”,能够;考虑到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
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序写出诗人自身——陈毅同志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诗篇的创作背景(板书:创作背景必死险恶处境)。
6.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
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
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
“集”,空间较小;“收”,缺少声势;“率”,不含招集之意。
“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
“打”,没有毙敌之意;“杀”,褒贬不明;“伐”,也无毙敌之意。
“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7.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
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
(2)第二句用了一个典故。
《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
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后吴果被越灭。
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死不暝目,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板书:死不暝目)。
(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切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
“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
(4)诗句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情色彩。
“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
8.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
“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
(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
“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坚定乐观)。
(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
“该”虽与“应”的表现作用相似,但念起来不如“应”顺口;“当”、“须”,则都力量较弱。
“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取义成仁”,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方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
“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9.引导学生体会三首诗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现力量。
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暝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10.要求学生默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11.指定学生朗读这组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壮烈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