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论文 (42)
PET-CT论文

PET的中文全称叫“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是利用示踪原理显示活体生物活动的医学影像技术。
而PET-CT是PET 与CT的同机融合,整台设备一体化,使用同一个检查床和同一个图像处理工作站,它集两者优势于一身,既可以显示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形态学改变,也可以显示功能、代谢、受体方面的信息,有效地降低了单纯PET或CT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定位准确的特点。
PET显像的基本原理是:PET所用示踪剂是由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这些核素因缺少中子而不稳定,趋向于通过正电子衰变达到稳定状态,正电子在周围介质中不断被散射而减慢速度,一旦它静止下来就会俘获一个电子而形成电子偶素,并在纳秒内发生质能转换,正负电子的质量转变为两个能量相等(511keV)而方向相反的光子,发生电子湮灭过程,随后用PET扫描仪探测这两个方向相反的光子,探测过程采用由闪烁晶体,光电倍增管和一系列电子线路系统来完成,当一个光子进入到晶体内时,将与晶体发生相互作用而损失能量,最后消失。
同时该光子损失的能量已全部传递给与之相互作用的晶体原子,这些晶体原子从激发状态回到基态时,就会发出可见光子。
晶体所发出可见光子随机射向各个方向,一小部分进入与晶体相连接的光电倍增管(PMT),进入光电倍增管的可见光子发生光电效应而转变成电子,经逐级放大后,以电流的形式输出给后接地电子线路系统,电子线路系统综合来自相邻几个光电倍增管的信息,从而确定入射光子的能量及在晶体上的入射点,如果入射光子的能量值符合能窗条件,处理设备就会记录下数据,经过符合探测方式,把原始数据通过计算机断层图像重建技术,显示出所需要的图像。
近些年PET-CT在肿瘤、冠心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治疗方案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ET-CT能够比一般检查早半年发现病人的病灶,而其他方法有可能会拖延到中期或晚期才能确诊,并且PET-CT一次检查可以完成患者全身的代谢和解剖现象,减少了扫描时间,使患者更舒适。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范文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发展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发展,同时也使临床诊断越来越依赖于医学影像诊断。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影像技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篇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医学影像技术论文摘要【摘要】乌鲁木齐军医学院在六年多的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课程配置,重组学科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构建课程量化考核体系,开展教学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内容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改革我院作为兰州军区首批招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校,自1999年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专班。
根据全军院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
从教学实际出发,经过六年多来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供同仁参考和指正。
一、确立教学目标。
强化实践性教学(一)把握规律,强调实践性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性操作,全面改革讲习比例不合理的现状,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
充分体现该专业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适应基层军地卫生工作需要为目标,突出“应用”为特征,围绕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性操作。
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彰显影像学科形象化的特点,提高教学时效比。
将影像诊断学全部进入实验室授课。
电子幻灯授课与学生同步阅读实片过程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的事例教学的目的;将X线摄影中基本理论、X线照片冲洗化学集中讲授,X线摄影位置学部分全部进入实验室在教师实体示范操作的基础上,主要由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训练,达到集中学习基本理论、分组强化规范具体操作的目的。
在实习环节中,实施“导师制”,倡导学生主动实践与带教主动指导相结合并全程分段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抓住核心,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适应目前随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影像学科架构的变化,对原有教学内容以突出影像诊断、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基层发展需要为原则。
ct的原理以及应用论文

CT的原理以及应用论文引言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科学研究的影像技术。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CT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CT的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包括医学、工业和科学研究等方面。
CT的原理CT的全称是计算机断层成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螺旋扫描的方式采集被测体的X射线投影数据,并使用计算机重构出被测体内部的层次结构信息。
具体步骤如下:1.X射线源和探测器:CT系统由X射线源和围绕被测体旋转的探测器组成。
X射线源产生射线束,探测器则测量射线经过被测体后的强度。
2.螺旋扫描:X射线源和探测器围绕被测体进行螺旋式扫描,同时记录射线通过被测体的强度。
这种扫描方式可以提高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减少伪影。
3.数据采集和处理:探测器输出的信号经过放大和数字化,最终形成数字化的投影数据。
这些数据包含了X射线通过被测体时的强度信息。
4.重建算法:计算机根据投影数据进行逆过程,通过逆Radon变换将投影数据转换为二维图像。
重建算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优化,包括滤波、滤波算法和重建方法等。
5.图像显示和分析:重建后的图像可以进行显示和分析。
人们可以通过图像来观察被测体内部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CT的应用CT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及其论文:1. 医学•CT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于肿瘤检测和诊断。
[1]•一项研究探讨了CT在中风患者的应用,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效果。
[2]•论文讨论了基于CT图像的骨密度测量方法,以帮助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
[3]2. 工业•CT可以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材料检测。
一项研究使用CT技术检测了不同材料的裂纹和缺陷。
[4]•论文讨论了CT在金属结构中的应用,以评估其完整性和可靠性。
[5]3. 科学研究•CT技术在古生物学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项研究使用CT技术研究了古代鱼类的解剖结构。
CT检查在早期食管癌诊断应用论文

CT检查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ct检查在诊断早期食管癌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对比分析其ct检查及x线表现。
结果 x 线钡餐检查诊断早期食管癌15例,诊断符合率57.69%,主要表现为食管粘膜中断、破坏,管壁充盈缺损、僵硬、狭窄;经ct检查诊断早期食管癌23例,诊断符合率88.46%;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管壁局限性增厚,与邻近器官的脂肪间隙消失或者模糊。
结论 x 线钡餐是检查早期食管癌最常用的方法,ct诊断食管癌的诊断正确率高,在诊断早期食管癌中,应联合x线钡餐和ct检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ct检查早期食管癌诊断 x线表现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017-02ct examination in early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cancer tang chengzhang s haojinbai lin(1. p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sichuan,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611730;2.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chengdu 611000)【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of ct in the diagnosis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2009 to july 2010 admitted 26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patients with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t examination and x-ray findings. results x-ray barium meal examination in 15 cases the diagnosis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diagnosis rate was 57.69%, mainly for esophageal disruption, destruction, filling defect in the wall, stiff, narrow; by the ct diagnosis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in 23 cases, diagnostic accuracy 88.46%; mainly for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wall thickening, and adjacent organs of the fat space disappear or blur. conclusion x-ray barium meal is to check the most common method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ct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cancer in high diagnostic accuracy in the diagnosis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 should be combined x-ray barium meal and ct, to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ct inspection x-ray diagnosis of early esophageal cancer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食管癌的治疗在近年来取得长足进展,但是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每年大约有15万人死于食管癌[1],早期食管癌的症状比较隐蔽,在临床上不具有特异性,有特异性临床表现的患者多数已经是中晚期患者,早期食管癌与中晚期食管癌的预后有很大差别,中晚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一般低于15%,而早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则高达90~100%,因此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2],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本文介绍通过x线钡餐和ct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毕业论文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

CT系统参数标定及成像摘要本文主要针对CT系统进行研究与分析,根据附件中的信息对CT系统进行参数标定,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附件资料建立相关模型求解出所测介质的相关信息。
对于问题一,首先对附件二数据进行二值化处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得出X射线的180个方向信息。
选取最大目标值对能量的最大吸收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测量过程中占据最大探测单元数的测量角度。
得到已知长度所对应的探测单元数,并对探测单元间距进行计算。
利用质心法,建立中心位置几何模型和旋转中心位置质心法模型对CT系统旋转中心位置进行求解,并对所得结果进行误差分析,验证模型可靠性。
对于问题二,经过对附件二中的信息进行验证分析,发现旋转中心的偏移对图像的重建影响较大。
为得到较准确的重建图像,应用CT系统旋转中心偏移校正原理对附件三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到一个新的数据信息。
在新的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代数迭代重建方法,建立射线的能量吸收模型,重复迭代,即可求出每个像素的吸收率。
再利用Radon逆变换原理,根据各像素吸收率,重建出原图像,进而求出各个位置的吸收率。
对于问题三,根据问题一已求解出来的标定参数,运用图像偏差校正法对附件五中数据进行校正。
运用Radon逆变换图像重建模型对校正后数据进行图像重建。
得出该未知介质在正方形托盘中的位置、几何形状和吸收率等信息。
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求解出10个位置的实际坐标。
根据未知介质实际坐标,建立像素中心点提取模型,求出10个位置处的吸收率。
对于问题四,首先对问题一中的标定参量进行误差分析,以偏差(Bias)和均方根误差(RMS)作为精度评定标准,分别对旋转中心,探测器单元距离和CT 系统方向进行评定,求出参数标定精度,并分析其稳定性。
建立一个新模板,利用问题一模型,进行参数标定。
并对所求参数与已知参数做精度与稳定性分析。
为解决图像重建的问题,也可以建立卷积反投影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对CT系统的标定参数的最优解进行计算。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相关推荐医学影像毕业论文(精选6篇)大学生活又即将即将结束,大学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我们该怎么去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影像毕业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医学影像毕业论文篇1介绍医学影像发展的历程CT成像技术的优势和影像技术在数字化中的发展说明PACS系统基本原理与结构及采用这种体系结构的意义;指出影像学的发展对医学诊断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展、成像技术、数字化。
影像学发展概述及特点影像学诊断是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CT的研制始于世纪6年代。
1967年英国的工程师汉斯菲尔德开始了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
5年代X线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
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
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察所得的信息。
CT成像技术的优势:CT与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相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点。
真正的断面图像:CT通过X线准直系统的准直可得到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
与常规X线体层摄影比较CT得到的横断面图像层厚准确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无层面以外结构的干扰。
密度分辨率高:C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相比它的密度分辨率最高。
其原因是:第一CT的X射线束透过物体到达检测器经过严格的准直散射线少;第二CT机采用了高灵敏度的、高效率的接收器;第三CT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灰阶的控制可根据诊断需要随意调节适合人眼视觉的观察范围。
一般CT的密度分辨率要比常规X线检查高约倍。
可作定量分析:CT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射线吸收衰减值通过各种计算可作定量分析。
可利用计算机作各种图像处理:借助于计算机和某些图像处理软件可作病灶的形状和结构分析。
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可获得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和多平面的断面图像。
CT临床使用效果和效益分析

CT临床使用效果和效益分析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非常常见并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的影像诊断技术。
它通过利用X射线的特性,结合先进的计算机算法,能够产生高质量的断层影像,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以及帮助确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首先,CT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
例如,CT可以用于评估头部和脑部损伤,检测出颅内出血、脑梗死等病变情况。
此外,CT还可以用于检查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癌等。
在骨科方面,CT可以提供准确的骨折定位和损伤程度评估。
此外,CT还可以用于检查腹部、盆腔等部位的病变,如胃肠道肿瘤、肾结石等。
因此,CT 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影像检查手段,对于诊断不明的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CT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CT可以为医生提供创伤和疾病的详细信息,这有助于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CT可以提供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范围,以指导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方案选择。
在介入手术中,CT可以实现精确的导航和引导,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因此,CT在治疗决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此外,与其他影像技术相比,CT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CT 扫描速度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一个扫描,大大缩短了患者的等待时间。
其次,CT可以提供准确的三维图像,更好地展示了疾病的空间位置和范围。
再次,CT可以应用于不同部位的扫描,如头部、胸部、腹部等,具有较高的全身扫描能力。
这使得CT在全身性疾病的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CT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
首先,CT使用了X射线辐射,尽管剂量已经大大降低,但高剂量的CT扫描仍然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辐射风险。
其次,CT扫描对于一些软组织的解析度相对较低,不如磁共振成像(MRI)清晰。
此外,CT扫描在某些情况下对于血管的显示能力相对有限。
综上所述,CT作为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影像诊断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有关医学影像学技术论文

有关医学影像学技术论文医学成像模式多样,数据内容丰富,极大地丰富了医生的诊断手段,提高了诊断的效率与准确性。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医疗影像诊断的需求不断增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医学影像学技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医学影像学技术论文篇一肝癌是一种慢性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往往不是很明显,不容易早期确诊,易于一些其他疾病相混肴,如肝硬变、肝脓肿、囊肿、胰腺肿瘤等,因此只凭一些临床诊断和简单的仪器检查很容易误诊,耽误病人的最佳治疗时间,当确诊为肝癌患者往往已经到了晚期。
医务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检查方法是很重要的,CT是目前诊断肝癌最准确影像方法之一,为了探讨CT影像的诊断在肝癌临床确诊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现对该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院门诊收治156例患者,其中男90例,女66例;年龄26~65岁患者均表现有食欲不振、轻度厌食症状,以往身体比较健康,突然感觉右上腹出现阵痛,门诊医师触及右上腹有囊块,压痛较明显,在患者疼痛难忍转入住院部,作进一步确诊。
1.2 CT扫描检查检查方法为先平扫,呈低密度,肝脏右叶出现多个带蒂病灶,左叶较少,尾也较少,大多数呈圆形,发现侵润性生长的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然后进行增强扫描,发现肿瘤,并呈侵润性生长,大多数的血供来自肝动脉,早期病灶密度迅速上升且超过肝组织密度达高峰,持续时间短暂,然后迅速下降,反映病灶内造影剂快进快出的特点;而肝脓肿CT扫描时,虽然也会出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的病灶,但其部分病灶内可见气泡出现,故此疾病被确诊为肝癌,CT扫描影像可清楚呈现肝癌的数目、大小、形态、部位、边界和肿瘤的血供情况。
1.3 确诊后治疗156例患者均确诊为肝癌早期,由于患者处于肝癌早期,肝脏功能比较强,肝硬化程度较轻,并无发生肿瘤病灶转移,且身体健康,临床医师采取手术切除治疗,首先给患者服药,调整身体状况,并给患者健康教育,保持良好的心态,给手术做准备工作,在1周后组患者实施手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病变心肌节段纵向运动速度的研究作者:张生光俞静汪荣金陈爱黄云健廖姮李伟伟骆合德【摘要】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与冠状动脉狭窄左室相关的节段心肌运动速度变化的定量关系。
方法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31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狭窄病人(病变组)和21例正常人(对照组)左室心肌的12个节段测量其QTVI曲线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
结果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狭窄供血区节段心肌的Vs、Ve与正常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5),Va则无统计学意义。
左前降支狭窄轻、中、重度狭窄组之间各指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的Vs和Ve能较准确地检出冠心病人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狭窄供血区的异常心肌节段,但对区分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似无显著作用。
【关键词】定量组织速度成像Investigation of ultrasonic quantitativetissuevelocityimagingonlongitudinalmovementofthediseasedleftventricularmyocardialsegmentsZHANGSheng-guang,YUJing,WANGRong-jin,CHENAi,HUANGYunjian,LIAOHen,LIWei-wei,LUOHe-de.DepartmentofMedicalUltrasound,The98thHospitalofPLA,Zhejiang313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longitudinalmovementofthediseasedleftventricularmyocardialsegmentsandtofindout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iseasedsegmentmovementandthedegreeofcoronaryarterystenosisbyusingquantitativetissuevelocityimaging(QTVI).MethodsTwenty-onenormalsubjects(controlgroup)and31cases(diseasedgroup)withcoronaryheartdiseaseconfirmedbycoronaryarteriographywereincludedforQTVIstudy.Ineachcase,12leftventricularsegementswereanalyzedbyQTVIandvelocityatsystole(Vs),earlydiastole(Ve)andartrialcontraction(Va)wereobtainedandcomparedbetweentwogroups.ResultsVsandVeatthemyocardialsegmentofstenoticcoronaryarteryindiseased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P<0.01orP<0.05).Nosignificantdifferencewasfoundineachindexamongcaseswithdifferentdegreesofstenosis.ConclusionUsingVsandVeindexofQTVI,wecanaccuratelydetecttheabnormalmyocardialsegementswithcoronaryarterystenosisatrest,butitseemshelplessindeterminingthedegreeofcoronaryarterystenosis.【Keywords】Quantitativetissuevelocityimaging;Coronaryarterystenosis;Coronaryarteriography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测定局部心肌功能的定量方法,对评价左室纵向心肌的运动有很好的应用价值[1],目前该方法与人体冠状动脉病变心肌节段之间病变程度的定量关系尚不十分明确。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QTVI技术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节段心肌之间运动速度变化的定量关系,寻找无创性诊断冠心病心肌病变节段的有用指标,并为冠状动脉造影术前进行无创性筛选。
材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择2005年6月–2006年10月冠状动脉造影有1支或2支以上病变者31例,男25例、女6例,年龄41~81岁、平均(61.70±9.88)岁。
正常对照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30~64岁、平均(49.48±12.30)岁,其中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余9例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临床体检均无异常表现。
二、仪器与方法采用Vivid7超声诊断仪,M3S探头,频率1.7~3.4MHz。
该仪器具有定量组织速度图像的分析与后处理软件,可自动定量分析8个心肌节段的同步组织速度曲线。
受检者左侧卧位,清晰显示心脏二维图像后,获取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观和心尖长轴观3个标准图像,在TVI模式下各观取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动态图像存储于硬盘中,用于处理和分析。
根据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主要供应左心室前壁、前间隔,左回旋支主要供应左心室侧壁、后壁和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左心室下壁的血供关系,结合PTCA时各观“危险节段”与各冠状动脉分支的对应关系[2],考虑心尖段受声束与角度的影响较大,本文选择了心尖二腔观、心尖长轴观和心尖四腔观各室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将QTVI取样点分别置于上述各观节段的心肌层,同步记录各观4个取样点的心肌组织速度曲线,测量QTVI曲线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
所有参数均连续测定3个心动周期并取其均值作计算用。
冠状动脉造影术均在心脏超声检查后1~7天内进行。
三、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
所有参数以x±s标准差表示。
两组别之间采用单因素分析(one-wayANOVA)。
结果病变组31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左前降支狭窄27支(<50%的轻度狭窄11例、狭窄50%~75%的中度狭窄8例、狭窄>75%的重度狭窄8例),超声检测143个心肌节段;左回旋支狭窄16支(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3例),超声检测63个心肌节段;右冠状动脉18支(轻度狭窄3例、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9例),超声检测36个心肌节段。
狭窄冠状动脉各分支对应的心肌节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Vs、Ve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Va则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以左前降支为代表,轻、中、重度狭窄组之间各指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Vs在中、重度狭窄组有显著性差异,Ve仅在重度狭窄组有显著性差异,Vs、Ve在轻度狭窄组中虽较正常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讨论冠心病是危及人们生命的常见病,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冠状动脉造影仍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QTVI是测定心脏收缩、舒张时局部心肌运动速度的定量方法,但心肌运动速度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分布及程度之间的定量关系目前尚不太明确。
本文选择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收缩、舒张的3个参数,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探讨各参数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心肌节段中的表现,以寻求无创性诊断冠心病的有用指标。
心脏的收缩运动包括:径向收缩、纵向收缩和旋转运动。
纵向心肌占左室心肌的70%,心脏收缩时以沿心脏的纵向收缩为主。
所以,心肌在长轴方向上的舒缩运动对维持正常心功能起有重要作用[3]。
由于心肌长轴方向的运动主要由心内膜下心肌纤维的收缩产生,当缺血发生时更易受累。
有研究表明[4-7],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时收缩期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明显降低,甚至反转。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狭窄冠状动脉各分支对应的心肌节段中Vs、Ve均明显降低(见图1),与正常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Va则无统计学意义。
为了解QTVI运动速度各指标在不同狭窄程度中的作用,本研究选择了样本量较大的左前降支节段,发现在轻、中、重度狭窄3组之间各指标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正常组相比Vs在中、重度狭窄组有显著性差异,Ve仅在重度狭窄组有显著性差异,Vs、Ve在轻度狭窄组中虽较正常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
同时,亦未显示Vs、Ve的降低与狭窄程度成直线关系。
表明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的Vs和Ve能较准确地检出冠心病患者静息状态下的异常心肌节段,但对区分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似无显著作用,其原因可能与冠状动脉慢性狭窄过程中侧枝血管的形成或心肌节段的双重供血有关。
冠心病组中Va与正常组差异不显著,则可能与Va是心房收缩被动产生有关。
晋升网简介晋升网()致力于成为医务工作者晋升职称心灵导师;是目前国内收录医学期刊、医学杂志最多最权威的医学学术平台;提供免费医学期刊在线阅读;网罗和甄选海量优秀医学论文检索,独立研发医学在线资源分享库和医学在线模拟考试库;整合刊类、标题、关键词检索及全文检索,并独家研发刊社管理和刊社加盟系统、在线投稿、在线查稿、在线阅读、远程审稿、在线下载等系统;聚刊社力量,建服务平台,让晋升网通过“专业”走入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身边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目标;晋升网()标准最便捷的晋升通道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最丰富的医学文献最权威的医学期刊最专业的医学服务【参考文献】1.张生光,俞静,陈爱,等.正常人左室心肌纵向收缩和位移的定量研究.东南国防医药,2005,7(6):416-4182.KukulskiT,JanmalF,HerbotsL,etal.Identificationofacutelyischemicmyocardiumusingultrasonicstrainmeasurements.JAmcollcardiol,2003,41(5):810-8193.PriceDJA,WallbridgeDR,StewartMJ.TissueDopplerimaging:currentandpotentialclinicalapplications.Heart,2000,84(1):11-184.邓劲松,王洁.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左心室心肌运动异常的研究.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12(6):337-3405.GorcsanJ,GulatiVk,MandanrinoWA,etal.Color-codedmeasuresofmyocardialvelocitythroughoutthecardiaccyclebytissueDopplerimagingtoquantifyregionalleftventricularfunction.AmHeartJ,1996,131(6):1203-12136.DerumeauxG,OvizeM,LoufouaJ,etal.Dopplertissueimagingquantitatesregionalwallmotionduringmyocardialischemiaandreperfusion.Circulation,1998,97(19):1970-19777.KukulskiT,JamalF,DhoogrJ,etal.Acuteischemicchangesinsystolicanddiastoliceventsduringclinicalcoronaryangioplasty:acomparisonofregionalvelocity,strainrateandstrainmeasurment.JAmSocEchocardiogr,2002,15(1):1-12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