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地幔岩石圈
岩石圈概念

岩石圈概念岩石圈概念是地质学中的一个主要概念,它是地质变形的基础,也是地质动力学的主要概念。
岩石圈是地球在内部运动的最重要的部分,它由地壳和地幔的层状结构构成。
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的层状结构组成,地壳由变质岩和成岩构成,而地幔则由熔融岩构成。
岩石圈有不同类型的构造,如陆脊、海滩、洋脊以及大陆核和海底墙等。
岩石圈的结构可以通过GPS测量和地质勘探等方法获得,它们可以通过深度变形和速度来描述岩石圈的形态特征和运动特征。
岩石圈可以被分为四大层结构,它们分别是:地壳层、地幔层、陆转临界层和外部层。
地壳层是岩石圈的最外层,它由变质岩和成岩组成,其厚度为30-60km。
变质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片麻岩构成,它们的结构特征受到不同形状和结构的构造控制,受地壳变形的影响。
成岩是由于深层作用形成的,它们的结构也受到地壳变形的影响,可以被分为四类: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变质火山岩和火山岩等。
地幔层是岩石圈的第二层,它由熔融岩构成,其厚度在2900km以上。
地幔的结构受到内部的构造控制,其特征是高温、高压和高密度。
地幔中的岩石是由碳酸根、镁和铁等化学成分构成,如辉长岩、玄武岩和杂岩等。
地壳和地幔之间有一个临界层,它又被称为陆转临界层。
陆转临界层主要由地壳和地幔的折叠和滑动而形成,它容纳了许多运动活动,如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和地壳折叠等。
此外,岩石圈还有一个外部层,它由海洋、大陆和极地的冰盖组成。
这三个部分的构造和发育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它们也可以被称为岩石圈的“外壳”。
岩石圈的变形主要是由地壳层和地幔层的运动构成的,岩石圈的变形主要受到构造活动和热力作用的影响。
构造活动会导致岩石圈的发育过程中岩石和地质结构的形变和深度变形,而热力作用则会导致岩石圈的内部运动和外部变形。
岩石圈的变形会引起各种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海啸和洪水等,这些现象的发生都受到岩石圈的变形强度和区域分布的影响。
总之,岩石圈概念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地球内部构造和运动的重要部分,它由地壳、地幔、陆转临界层和外部层组成,它们的变形和运动会导致各种地质现象的发生。
地壳地幔岩石圈

地理
必修① ·人教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行星地球
情景导读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上天容易入地难。虽然
地震波的类型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
及传播特点(重
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
点);
在太空遨游,宇宙探测
说出地球的 地球内部圈层
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
圈层结构,概 的划分依据和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互动课堂
地 理 必 修 ①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圈层的划分
地 理 必 修 ①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 A.__横__波__
传播速度 较慢
差异
能通过的介质
吗?
(3)岩浆发源于地球内部的哪个圈层?
答案:(1)不可能。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合理。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壳为地壳;蛋白
地 理
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黄为地核。
必
修 ①
(3)地幔(上地幔顶部)。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 理 必 修 ①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心游记》讲述一位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
然发现一张羊皮纸,他从这张羊皮纸上的字里行间得到了
启示:前人曾到地心旅行。这位教授决定也进行同样的旅
岩石圈的概念

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壳层,由岩石和土壤构成。
它包括地球的地壳、地幔和外核。
岩石圈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所依赖的基础,也是地球上大部分自然灾害的发生地点。
地壳是岩石圈最外层的薄壳,厚度约为5-70公里。
它由不同类型的岩石组成,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地壳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栖息地,也是地球上大部分自然灾害的发生地点。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它由密度较高的岩石组成,包括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等。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岩石层,也是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最高的部分。
外核是地幔下面的一层,厚度约为1,220公里。
它由液态铁和镍组成,流动不定,使地球保持自转。
外核与内核之间的边界称为地核边界,它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地方。
岩石圈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由岩石和土壤构成的一个壳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外核。
它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所依赖的基础,也是地球上大部分自然灾害的发生地点。
构造地质学(1.2.1)--圈层结构、构造层次

( 物质组分不同导致岩石力学性质的分层性 )
地球结构: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系统:
大气式结构
1.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总和;
(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 (1) 地壳 :
上地壳—沉积岩、火山岩、 花岗岩、浅变质岩
中地壳—闪长岩类岩石、 片岩、片麻岩
下地壳—玄武岩、辉长岩、 深变质岩
(2) 上地幔:超基性岩类(莫霍面之下)
2. 大陆岩石圈:
异,
垂向成层,横向不均一: 厚度、密度、强度、地壳物理状态差
硅铝质 + 硅镁质。
层)
“ 三明治”结构: 上地壳—脆性(硬) 中地壳—塑性(软流层、壳内软
下地壳—刚性(硬)
3. 大洋岩石圈: 仅硅镁质
二、构造层次
温度递增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的 分层性
1. 构造层次:
同一次构造活动,在不同的深度形成不同 类型
的构造变形 。 因素:物质组分、温度、压力、流体等。
2. 构造层次的划分:
(1) 表层构造: < 1km 的地表,剪切作用,脆性变形 ( 断层
、褶皱 ) (2) 浅层构造:
1-8km ,褶皱作用,脆性变形 ( 褶皱、断层、节 理) (3) 中层构造:
8-15km ,强褶皱作用,塑性变形 ( 紧密褶皱、韧性剪切带 )
(4) 深层构造:
脆性破裂域
(脆性变形)
—— 塑性流变域
(塑性变形)
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地幔。是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 (33~2900km),约占地球体积的83.3%。其 中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 上地幔指莫霍面至670km深度处的地幔上部 (33~670km);主要由橄揽质超基性岩石组成, 是高温熔融的岩浆发源地,也称软流层。 下地幔指670~2900km范围的地幔下部。 整个地幔物质成分,一般认为与球粒陨石相近, 即以铁、镁、硅酸盐为主。
2、剥蚀作用。是指组成地壳表面的物 质受重力、风力、地面流水、地下水、冰 川、湖泊、海洋和生物等各种外动力破坏, 并不断降低地面高度的总过程。
据动力和作用方式分:地壳运动、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1、岩浆作用。是指地壳深处的岩浆,在 构造运动出现破裂带时沿破裂带上升,侵入 到地壳内(侵入活动)或喷出地面(火山活 动),冷凝成岩石的全过程。2个小片录象
2、地壳运动。 泛指由于地球内力引起的地球表层(即岩石 圈,主要是地壳)的变形和变位等机械运动, 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PPT动漫演示]
4、变质作用。 是指由于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化学活 动性流体的影响,使地壳深处岩石的矿物 成分、结构、构造(有时还有化学成分) 在固体状态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质变过程。
(二)外力地质作用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发生的自然力(地 质营力)来源于地球外部的能,包括太阳 辐射产生的热能(风、流水、冰川、波浪 等外营力的能源),天体引力产生的潮汐 能,生物及其生命活动产生的生物能等。 由外部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辐射能、天体 引力能及其它行星、恒星对地球的辐射等) 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4. 地核 。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的地球核心部分 (2900~6371km)。包括内核、过渡层和外核 三部分,厚约3473km,其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 的17%。据推测,地核密度为9.71-17.9g/cm³, 温度在2000-3000℃之间,压力可达300-360G Pa(约10000atm)。外核物态为液态,其成分 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态为固
岩石圈的定义

岩石圈的定义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部分,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壳和上层地幔的集合体。
它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地球地质演化的基础。
本文将从岩石圈的构成、特点和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岩石圈主要由地壳和上层地幔组成,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分为陆壳和海壳。
陆壳主要由花岗岩和安山岩等酸性岩石组成,而海壳则主要由玄武岩等碱性岩石构成。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岩石,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等镁铁质岩石组成。
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为70公里。
岩石圈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岩石层,是地壳和上层地幔的结合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稳定性。
其次,岩石圈是地球上地质活动的主要发生地,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这些地质活动对地壳的构造和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岩石圈还具有不同区域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岩石圈厚度、岩性和地质构造等方面存在差异。
岩石圈在地球地质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岩石圈是地球上各种地质过程的发生地,包括岩石的形成、变质和变形等过程。
其次,岩石圈是地球上岩石圈运动和地壳板块构造演化的主要场所,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碰撞会引起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此外,岩石圈还参与了地球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等重要地质过程。
岩石圈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岩石圈的构造、岩性和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揭示地球演化的历史和过程,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依据。
同时,岩石圈的研究还可以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层地幔组成。
它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稳定性,是地球地质活动的主要发生地,也是地球地质演化的基础。
岩石圈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岩石圈的构造、岩性和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历史和过程,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岩石圈运动与地壳变动

岩石圈运动与地壳变动地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行星,地壳的运动和岩石圈的活动是地球表面变动的主要原因。
岩石圈运动与地壳变动是地质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为我们理解地球形成演化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
地壳是岩石圈最薄的一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它们的厚度和密度不同,因此在岩石圈运动和地壳变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首先,岩石圈的活动主要包括构造板块的运动和地震活动。
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分布在不同的构造板块上,这些板块可以迅速移动或碰撞。
板块边界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产生地,也是岩石圈运动最活跃的地区。
板块运动产生了各种地质现象,例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变形。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突然释放,通常由板块运动引起。
当板块边界上的断层面摩擦积累了足够的能量时,会发生地震。
这种能量的释放会导致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造成破坏性的震动。
火山活动也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幔岩石熔化形成岩浆,并通过火山口喷发到地表。
火山活动不仅会形成新的岩石,还对地球的大气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地壳变动是岩石圈运动的结果,包括地壳的隆升、下沉和变形。
当板块碰撞或挤压时,局部地壳会隆起形成山脉或高原。
经过长时间的运动和侵蚀,这些地形会逐渐变平。
同时,在板块边界处,地壳也会下沉形成洼地或海沟。
地壳变形还表现为地震引起的断层错动和板块冲击形成的构造山链。
断层错动是断层面上的岩石滑动和错动,造成地表的变形。
而构造山链是板块碰撞或挤压引起的折叠和挤压,形成连绵不断的山脉。
岩石圈运动和地壳变动不仅对地球表面造成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对地球内部的热流、岩石循环和地球化学过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岩石圈运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是不均匀的,不同地区的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速度也不同。
因此,研究地壳变动和岩石圈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以及地球资源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的观测和模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地震和火山活动,为地震预警和灾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岩石圈循环意义

岩石圈循环意义岩石圈循环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
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它们相互作用,通过物质的循环使地球得以维持和发展。
岩石圈循环对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岩石圈循环促进了地壳的更新和重塑。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硬壳,包含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岩石圈循环通过构造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地壳抬升等过程,使地壳发生变动和改变。
新的岩石不断形成,旧的岩石则经过风化和侵蚀逐渐消失。
这种更新和重塑的过程,不仅为地球带来新的地貌和地质现象,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岩石圈循环调节了地球的温度和气候。
地幔是岩石圈中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它蕴藏着巨大的热量。
岩石圈循环通过地幔对流、火山活动等过程,将地幔中的热量传递到地表,使地球得以保持适宜的温度。
此外,岩石圈循环还通过火山喷发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颗粒物质,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
岩石圈循环维持了地球的内部平衡。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热的部分,由于高温和高压的存在,地核中的物质处于液态状态。
岩石圈循环通过地核对流和地磁活动等过程,维持了地核的动力学平衡,使地球的内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内部平衡对于地球的稳定性和地震活动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岩石圈循环对生命的存在和演化具有关键意义。
地球上的生命主要存在于地壳上的生态系统中,而岩石圈循环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条件。
岩石圈循环通过地壳的变动和重塑,创造了多样的地形和土壤类型,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
同时,岩石圈循环还通过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等过程,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矿物质,为生命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和能量。
岩石圈循环对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它促进了地壳的更新和重塑,调节了地球的温度和气候,维持了地球的内部平衡,并为生命的存在和演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我们应该加强对岩石圈循环的研究和保护,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圈层的划分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差异 传播速度 较慢 较快 _______ 能通过的介质 固体 __________ 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 质的性质而变化 共性
新课标导学
地 理
必修① ·人教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行星地球
情 景 导 读 上天容易入地难。虽然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 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 在太空遨游,宇宙探测 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 可谓“上天有路”。然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重点难点 地震波的类型 及传播特点(重 点 ); 说出地球的 括各圈层的 主要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 各层特点(重 点、难点); 地球外部圈层 的主要特点(重 点)
地物表现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圈层 地壳 上地幔顶部
不连续面
特征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 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厚薄不一,大陆 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 米 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为2 8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把地幔分 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 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的关系
地壳是指从地面到地下33千米处的莫霍界面所包括的范围,它是由岩石组 成的,但它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岩石圈是指从地面向下,直至上地幔顶部的 软流层之上的部分,它包括整个地壳以及上地幔的顶部。如下图: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拓展延伸:地震波的应用 1.根据以及与大型工程建设相关的近地表地层的复杂结构。 2.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人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规律,
来确定被研究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气性,从而为油田开发提供决策支持。
3.工程探测。在实施工程当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施工 工艺不规范、工序不严格等诸多因素,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存在振捣不密实、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存有孔洞、出现蜂窝状等问题,从而给隧道、桥梁以及其他土木工程项目中的 结构体带来质量隐患。因此在土木工程中常用地震CT对工程进行勘察。
第一章 行星地球
方法技巧: 1.地壳“厚薄”歌 大陆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陆差异。
D.古登堡界面
(4)地球内部圈层。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地壳 ,C、 D之间为地幔, D以内为 ________( 地核 C以上为_______ 由 E外核和F内核
组成)。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2.岩石圈 地壳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包括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返回导航
圈层结构, 概 的划分依据和
而对于我们脚下 6 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我们是如何知 道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呢?
371km 半径的地球, 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1 2 3 4
互 动 课 堂 知 识 构 建 巩 固 园 地
课 时 作 业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互 动 课 堂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莫霍界面
上 地 地 幔 幔
软流层
上地幔下部 下地幔 古登堡界 面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外核 地 核 内核
液态或 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厚 熔融状态 度为3 4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波速 的变化,可以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 核两层。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 固态 密度很大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心游记》讲述一位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 然发现一张羊皮纸, 他从这张羊皮纸上的字里行间得到了 启示:前人曾到地心旅行。这位教授决定也进行同样的旅 行。他在某年带了侄子以及足够的粮食、仪器和武器等, 由汉堡出发,到了冰岛,又请了一位向导随行。他们三人 按照前人所留信息的指引,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进入地
类型 横波 A.______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B.纵波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3)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C.__________
深度
33 km ________ (大陆部分) 2 900 km __________
波速 A波 B波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完全消失
传播速度 突然下降 __________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下,经过 3 个月的旅行,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由于岩流的冲击,又从地中海的一 个岛上的火山口回到了地面。
第一章 行星地球
请思考下列问题: (1)材料中讲述的故事可能发生吗?科学家利用什么手段来了解地球内部的 结构? (2) 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
1.纵波与横波的比较 分类
别称
概念 传播 速度 状况 介质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纵波 P波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快;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 S波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 垂直 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共性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都是弹性波;都是 能量的载体和传递形式
吗?
(3)岩浆发源于地球内部的哪个圈层? 答案:(1)不可能。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合理。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壳为地壳;蛋白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黄为地核。 (3)地幔(上地幔顶部)。
第一章 行星地球
返回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