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幔中化学元素的分布

合集下载

地球化学第二章 地球化学基础知识

地球化学第二章  地球化学基础知识

4.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
绝对含量单位 T 吨 Kg 千克 g 克 mg 毫克 g 微克 ng 毫微克 pg 微微克 % ‰ 相对含量单位 百分之... x10-2 千分之.... x10-3
ppm、g/T ppb、ng/g ppt、pg/g
百万分之 x10-6 十亿分之 x10-9 万亿分之 x10-12
高场强元素或离子(High field strength cations, HFS):场强指离子每单位表面的静电荷强度,常 以离子电荷与离子半径的比值,即离子势表示。指 那些形成小的高电荷离子的元素,包括REE、Sc、 Y、Th、U、Pb、Zr、Hf、Ti、Nb、Ta等。 其离 子势>2。 低场强元素或离子(Low field strength cations) : 形成大半径小电荷的离子的元素 ,离子势<2,它 们又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包括 Cs、Rb、K、Ba、Sr、Eu 和Pb(二价)。
3.分布与分配
分布指的是元素在一个化学体系种中( 太阳陨石地球地壳某地区)整体总含量。 元素的分配指的是元素在各地球化学体 系内各个区域区段中的含量。 分布是整体,分配是局部,两者是一个 相对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例如, 地球作为整体,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也 就是元素在地球中的分配的表现,把某岩 石作为一个整体,元素在某组成矿物中的 分布,也就是元素在岩石中分配的表现。
地球化学
第二章 地球化学基础知识 陈远荣
2011 年 11月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第一节 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概括起来有 五个方面: 第一, 元素(同位素)在地球及各子系统 的分布、分配问题:也就是元素和同位 素的含量及含量在空间、时间及不同地 质产状地质体中的变化。这个问题是地 球化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资料,简而言 之为“量”的问题。

第二章 地壳和地幔的元素组成

第二章 地壳和地幔的元素组成
对比地壳与太阳系元素丰度数据可以发现,它们在元素 丰度的排序上有很大的不同: 太阳系:H﹥He ﹥O﹥Ne﹥N﹥C﹥Si﹥Mg﹥Fe﹥S 地球:Fe﹥O﹥Mg﹥Si﹥Ni﹥S﹥Ca﹥Al﹥Co﹥Ti ﹥Na 地壳:O﹥Si﹥Al﹥Fe﹥Ca﹥Na ﹥K﹥Mg﹥(H)、 Ti
与太阳系相比,地壳和地球都明显地贫H、He、Ne、 N等气体。与地球相比,地壳明显贫Fe和Mg,同时富 集Al,K和Na。
e.亲铜元素主要进入硫化物相
2、主要估算方法
多基于和CI球粒陨石中难熔亲石元素比值的 比较;或者根据地幔包体或地球物理资料确 定原始地幔中某一元素(如TiO2,FeO)含量, 再根据其它元素与难熔亲石元素的比值,算 出其他元素的含量。
(1)地幔模型法(Anderson,1983): 用球粒陨石中难熔元素比值作为制约条件,计算 出原始地幔相当于以下5种岩石的混合物: 超镁铁质岩(32.6%) 平均地壳岩石(0.56%) 洋中脊玄武岩(6.7%) 金伯利岩(0.11%) 斜方辉石岩(59.8%)
(2)与地球以外的星球进行对比:通过对陨 石、月岩组成的研究,了解地幔的演化及组成。
(3)实验岩石学的方法:模拟地幔的高温高 压条件,进行岩石、矿物相转变的实验。
(4)根据地球物理的资料:了解地幔的密度、 弹性、粘度、热状态等性质,从而更好地限定 地幔的岩石学模型。
第三节 地幔的元素组成
二 原始地幔成分的确定
元素丰度若按克拉克值递减的顺序来排列,其 次 序 为 O 、 Si 、 Al 、 Fe 、 Ca 、 Na 、 K 、 Mg 、 (H)、Ti、C、Cl……等。
(约1%)
3 1
2 (%)
b、空间上,上下地壳分布不均匀,陆壳和洋壳分布 不均匀,陆壳内,各板块、地质体内分布不均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物质组成

物 理
灰石、绿柱石
性 质
e.极不完全解理

(无解理):
石英、石榴石
②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任意方向裂成凹凸不平 的破裂面。常见的有:
2.2
a.贝壳状断口:石英 b.锯齿状断口:自然铜
c.参差不齐断口:黄铁矿 d.土状断口:高岭土




一般解理发育的矿物无断口,断口发育
的 的矿物无解理。
矿 物
见 色或乳白色;硬度3;相对密度2.6-2.8;玻
矿 物 )
璃光泽;性脆;具有菱面体解理。方解石与盐 酸作用时,反应激烈(剧烈起泡),放出CO2
气体。无色、透明无裂痕的完好方解石叫冰洲
石,是重要的光学材料。
11.白云石 CaMg[CO3]2 与稀冷盐酸作用 反应较缓慢(起泡不剧烈),可与方解石区别。
化 再由矿物有规律地组合而成各种岩石。地质学就是通过
学 对矿物岩石的分析、鉴定来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


第二节 组成地壳的矿物
一、概述
2.2
矿物——是通过地质作用自然形成的
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单质或
组 化合物。

单质矿物——是由单独一种自然元素组成的。如:
地 石墨(C)、金(Au)。

多数矿物是由几种元素化合而成的。如:黄铁矿
出来的性质。包括矿物的解理、断口、硬度。
2.2

①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一定方向裂开的性质。 裂开的光滑平面叫解理面。分为五段:
成 地
a.极完全解理:云母(一组)
壳 b.完全解理:萤石(四组)、方解石
的 (三组)、方铅矿(三组)
矿 c.中等解理:辉石(二组)、角闪石

地球化学中的重要元素及其地球内分布

地球化学中的重要元素及其地球内分布

地球化学中的重要元素及其地球内分布地球是一个复杂而奇异的星球,由许多不同元素组成。

这些元素在地球化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地球的组成和性质。

本文将探讨地球化学中的几个重要元素,包括碳、氧、硅、铁和铝,以及它们在地球内的分布。

碳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之一。

它存在于地壳、大气和生物体中。

地壳中的碳以碳酸盐矿物的形式存在,如方解石和白云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碳的另一种形式,它在地球的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也含有碳,如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

碳的地球内分布表明它在地球生命和能量循环中的关键作用。

氧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占地壳和大气的大部分。

在地壳中,氧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如二氧化硅和氧化铁。

大气中的氧以氧气的形式存在,占空气的约20%。

氧也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如水和二氧化碳。

氧在地球内的广泛分布对于地球上的生物体进行呼吸和新陈代谢至关重要。

硅是地球壳中的主要元素之一。

它以硅酸盐矿物的形式存在,如石英和长石。

硅酸盐矿物在地壳岩石的形成和变质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硅也是硅酸盐岩和硅酸盐沉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硅的地球内分布与地壳构造和岩石圈运动有密切联系。

铁是地球内最常见的金属元素之一。

它广泛存在于地壳、地球内部和大气中。

地壳中的铁以氧化铁矿物的形式存在,如赤铁矿和磁铁矿。

地球内部的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大气中的铁以氧化铁粉尘的形式存在,这些粉尘来源于土壤和火山喷发。

铁在地球内的分布对于地球磁场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之一。

它以铝硅酸盐矿物的形式存在,如长石和云母。

铝的地球内分布与地壳形成和岩石圈演化有密切关系。

铝也是许多工业材料的重要成分,如铝制品和建筑材料。

总结起来,碳、氧、硅、铁和铝是地球化学中的几个重要元素。

它们在地球内以不同形式存在,并且对地球的组成和性质起着关键作用。

了解这些重要元素的地球内分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元素是构成地球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球的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壳构造、物理化学条件以及地质作用等。

本文将从地壳构造、元素来源、地球化学周期表以及地质过程等方面探讨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地质特征。

地壳构造对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地壳可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两种类型,它们的地球化学元素组成有所不同。

大陆壳主要由硅铝酸盐矿物构成,含有较多的铝、钾、钙等元素,而海洋壳富含钠、镁等元素。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大陆壳形成于火山作用下的岩浆演化过程中,火山喷发的物质富含铝、钠等元素;而海洋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其形成与洋脊的形成和扩张有关,因此富含钠、镁等元素。

元素的来源也是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重要因素。

地球化学元素主要来源于地幔和地壳。

地幔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丰富的镁、铁、铝等元素。

地壳则是地球外部表层的部分,元素丰度较高。

地球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壳的形成和演化、不同地质过程的作用等。

例如,火山作用和构造运动可以使地壳内部的元素重新分布,形成富集和亏损区域。

地球化学周期表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重要工具。

地球化学周期表将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并根据其地球内循环特点进行分类。

根据地球化学周期表,地壳中丰度最高的元素是氧、硅、铝,这些元素的丰度直接影响到地壳的性质和构造。

与此同时,周期表的研究也为科学家提供了预测地球其他区域元素丰度的线索,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地质特征。

地球上的地质过程也对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质过程包括火山喷发、变质作用、岩浆演化、溶解沉淀等。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物质向地表释放的过程,其中释放的物质中富含硫、铁、镁等元素。

变质作用则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将元素重新组合并形成新的矿物。

岩浆演化是地幔物质向地壳物质的转化过程,地壳物质中的一部分会溶解在岩浆中。

溶解沉淀则是指元素在地下水中溶解和沉积的过程,从而影响地壳中元素的分布。

地球,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与分配2

地球,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与分配2

图1.25地球立体透视图
C
B:假想的地球剖面.
陆壳、洋壳、莫霍
面以及岩石圈和软
流圈的位置;
C:目前地球最深的 矿井-南非 Carletonville金矿3.8km;最深的钻孔俄罗斯克拉半岛
Murmansk 12km.
B
地地地图
壳幔核 1
. /, /,
. %.
仅 占 地 球 总 质 量
0
占 整 个 地 球 质 量 约
地热(温)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地热增温率):
dT/dz-随深度增加增大,浅部15-40℃km-1。与位置有关。 局部地区短时间内,岩浆到达地表后和冷凝前dT/dz较大
温度向下升高,热从地球中传输出来。这种热被认为产生 于地球早期(>4.4Ga)致密物质沉降地核使重力能转化为热 能中。设想地球被一个如火星大小的星体撞击,那么目前 从地球内逸出的热就是撞击形成的,且加入到住留于大陆 地壳中的放射性元素(K,U和Th)衰变产生的热中。
核幔边界
据地震波确定地球内部结构 P-压缩地震波-主波-纵波-波 长与传播方向一致,在固体 和流体中传播 S-剪切地震波-次波-横波-波长 与传播方向垂直,只在固体 中传播 地震波的反射/折射确定地球 内部物质密度和弹性突变
地震波速随 深度的变化 -(White,2001)
表1.12 地球内部圈 层结构及各 层圈主要地 球物理数据
生机勃勃 的地球
生机勃勃 的地球
生机勃勃 的地球
地球最初是熔融体, 在形成后早期分异成化学组成 不同的层或壳. 通过地球物理,模拟实验和与天体 物质对比获得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结构,密度,
温度和压力等数据.
根据压缩地震波-P(纵波-波长与传播方向一致,能 通过固体和流体)和剪切地震波-S(横波-波长与传 播方向垂直,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反射和折射, 地 球内部物质密度和弹性不均一, 在一定深度表现为 突变. 得出地球内部具有壳层结构, 由表及里分成 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质学知识:地球化学中的元素分布与演化

地质学知识:地球化学中的元素分布与演化

地质学知识:地球化学中的元素分布与演化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性质、分布和演化的学科。

其中,元素分布与演化是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元素分布与演化的相关知识。

一、元素分布地球上的元素主要来源于宇宙物质和地球内部物质。

宇宙物质包括星际物质和陨石,其中包含的元素种类很多,主要是氢、氦和锂等轻元素以及碳、氧、氮、铁等重元素。

地球内部物质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核,其元素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较轻的元素主要分布在地壳和地幔,包括硅、铝、钙、钾、钠等。

地壳中的元素主要以氧化物、硅酸盐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

而地幔中的元素主要是以硅酸盐和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且含有较多的铁、镁等元素。

重元素主要存在于地球内部核中。

地球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是由铁和镍等元素组成的液态物质,而内核则主要由铁和一些轻元素如硫、氧组成。

地球内部物质的元素分布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性是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元素演化元素的演化是指地球上元素来源、变化和分布的历史过程。

元素演化的主要过程包括元素的起源和演化、元素的循环作用以及元素的分布特征。

地球上的元素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大爆炸后形成的宇宙元素在恒星内部聚合,形成新的元素,然后经由恒星飞出到空间中,经过一定的演化过程后,形成了地球上的基本元素。

另一种观点认为,地球上的元素大部分来源于超新星爆炸。

元素的循环作用是指地球系统内元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主要包括地球化学循环和物质循环。

其中,地球化学循环包括一系列物质的化学反应和迁移,如氧化还原反应、水文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

物质循环则是指物质在不同介质之间的循环过程,如水、大气、岩石、土壤和生物等介质之间的物质转化过程。

元素的分布特征是指地球上各种元素的分布规律和区域特征。

例如,地壳中铝的含量较高,主要分布在长芦山、横山等地区。

地幔中铁的含量较高,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橙色液体等地区。

地球内部核中铁和镍的含量较高,约占地球质量的1/3。

第二章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

第二章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

三.地壳中化学元素丰度研究
1. 地壳中化学元素丰度研究历史
1) 克拉克(19最早开始计算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采用包括 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广义地壳。它们的质量比分别是 93%、7%、0.03%。其计算的地壳平均化学成分实际上 是这三个地圈化学组成的综合 2) 戈尔德施密特采用挪威南部古老片麻岩地区的冰川粘土
大陆地壳化学组成安山岩模式 (Taylor和Mclennan,1985)
沉积岩中REE研究表明: (1)在沉积过程中稀土元素没有发生明显的 分异。Taylor等(1985)研究现代沉积环境 REE的分布与世界各地后太古宙页岩的REE 分布模式十分相近,后者包括后太古宙平均 澳 大 利 亚 页 岩 ( PAAS ) , 北 美 页 岩 组 成 (NAS分含量 -6 /10 57.9 36.5 2.0 3.5
矿物中铍 的含量 -6 /10 6.00 1.35 5.40 13.00
1 克岩石中的 各矿物所含 -6 铍 的 量 /10 3.48 0.48 0.11 0.65
各矿物中 铍量所占 的百分数 73.7 10.2 2.3 13.8
上地壳REE丰度值的确定,提供了估算其 他元素丰度的途径。如利用n(La)/n(Th)、 n(La)/n(U)、n(K)/n(U)等比值,可 以计算出Th、U、K的丰度,进而利用其他元 素与U、Th、K的比值估算其他元素含量。
大陆地壳化学组成安山岩模式 (Taylor和Mclennan,1985)
第一节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
一.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与分配 1.分布与分配的概念 元素的分布与分配都是有关元素含量的 概念。分布指元素在各种宇宙体或地质体 中(太阳、行星、陨石、地球、地圈、地 壳)整体(母体)的含量;而分配则指元 素在构成该宇宙体或地质体内各个部分或 各区段(子体)中的含量。二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而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地壳与地幔的相互作用及物质交换
一、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岩石圈是刚性的、冷的圈层,它由地幔的最上部 和上覆的大陆壳及海洋下的洋壳构成。岩石圈在大洋 区厚约100km,大陆地区厚约100~400km,它是由海 底扩张而移动的构造板块组成。
岩石圈之下为软流圈,岩石圈板块好似漂浮在 塑状的软流圈之上移动。岩石圈物质的再循环主 要有二种形式:
Morgan(1971)确定了20个深源地幔柱,并提出 了地幔柱假说。地幔柱将热及相对原始的物质带至 软流圈,当幔柱到达岩石圈底部时,地壳产生隆起 及表面火山活动,这一隆起及伴随的火山称为“热 点”。 热点:是地幔柱在地表的“露头”,其出露点形 成洋岛火山。热点对于活动的岩石圈板块保持相对 稳定。典型的与热点有关的洋岛火山作用的轨迹, 形成洋岛火山长链(如夏威夷-皇帝岛链)。这个 链的时代由老向现代出露点逐渐变新。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一.地幔的结构
2.过渡带:有时也作为上地幔的一部分。 从400km到670km深处,其质量占地球的 7.5%。进入过渡带,P波及S波的波速显 著增加,岩石密度及导电性明显增长, 显示该层范围内地幔物质的性质发生明 显改变。硅酸盐的矿物结构产生相变, 橄榄石在400km处矿物结构转变为尖晶石 结构;近700km时又从尖晶石结构转变为 钙钛矿结构。
第二章 地壳及地幔中化学元素 的分布
第三节 地壳与地幔的相互作用及物质交换
一、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二、地幔柱-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地幔柱-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地幔柱(Mantle plume)/热点(Hotspot)
地幔柱:地幔中狭窄的上升热及低密度物质流。它 具有100km级直径,并源于660km地震不连续面或近 核-幔边界2900km深处热及低密度边界层。 现行的地幔柱概念是“狭窄的上升的热流”或 “狭窄的圆柱形热的管道”。低密度的物质起源于 核幔边界,或者来自上地幔底部670km的间断面向上 经过地幔达到地表。
第二章 地壳及地幔中化学元素 的分布
第一节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第三节 地壳与地幔的相互作用及物质交换
第二章 地壳及地幔中化学元素 的分布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一.地幔的结构 二.地幔的化学组成 三. 地幔的端元组成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一.地幔的结构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层圈,它从莫霍面到核- 幔边界,体积占地球的83%,质量占67%。 原始地幔形成于地球增生时的最初的几百万 年,当Fe-Ni分异形成地核时,由留下的富Fe 、Mg的硅酸盐物质堆积形成的初始地幔称之为 原始地幔。
一、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2.拆沉作用 以往人们认为陆源洋壳沉积物俯冲作用是大陆地壳再 循环的唯一机制。目前拆沉作用的提出,引起地质、 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者普遍重视。它是造成下地壳 及相应大陆地壳成分演化和壳-幔物质交换的重要机 制之一。
一、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2.拆沉作用 拆沉作用:系泛指由于重力的不稳定性导致高密度的 岩石圈地幔或大陆下地壳沉入下伏软流圈或地幔的过 程。典型的地区发生在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 我国的青藏高原。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三.地幔的端元组成
①地幔部分熔融及岩浆的析出;
②地幔交代作用; ③地壳及岩石圈物质重新进入地幔对流。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三.地幔的端元组成
根据幔源岩石洋中脊玄武岩及洋岛玄 武岩的Sr、Nd、Pb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研究, 地幔中存在亏损地幔(Depleted)及富集 地幔。 地幔中相对于原始地幔亏损(或富集) 不相容元素的区域(或地幔)。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二.地幔的化学组成 1.地幔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 (2)与地球以外的星球进行对比:通过对陨 石、月岩组成的研究,了解地幔的演化及组成。 (3)实验岩石学的方法:模拟地幔的高温高 压条件,进行岩石、矿物相转变的实验;以及 在各种不同的温压条件下对不同组成的上地幔 物质进行熔融实验,从而了解各类岩浆起源的 条件。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一.地幔的结构
根据Vp及Vs波速分布,可将地幔分为三层),, 这是原始地幔进一步分异演化的结果。 1.上地幔:深度约从10km到400km,其质量约 占地球的10%,主要由橄榄石及辉石组成。根 据地震剖面,上地幔又可分为坚硬的外壳(岩 石圈的下部)及下伏的部分熔融的软流圈。上 地幔的地质样品是由构造作用如洋壳(蛇绿岩) 仰冲或特殊的火山作用(如金伯利岩和碱性玄 武岩喷发)带至地表。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三.地幔的端元组成 不相容元素是指容易由地幔固体矿物 中析出而进入有利的熔体相的那些化学元 素。不相容性包括大离子半径亲岩元素 (LILE),不适合进入地幔矿物的晶体构 造。不相容元素具低的分配系数,经常 D≤0.1。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三.地幔的端元组成 Hart S R(1988)提出了4种地幔端元组 成(图2-22):亏损地幔DDM及高μ 值地 幔HIMU、富集地幔1EM1、富集地幔2EM2。 后三者是洋岛玄武岩三种端元组分,主要 来自再循环大洋岩石圈。
第三节 地壳与地幔的相互作用及物质交换
一、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①大洋地壳或大陆地壳或岩石圈由于俯冲(消减)作 用被软流圈传导进入地幔; ②拆沉作用(delamination)地壳或岩石圈经底部侵 蚀,其碎片沉入并集储在地幔。
一、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1. 板块俯冲作用产生的物质再循环 俯冲(消减)作用:由于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之上, 被传到至海沟,俯冲下滑回到岛弧之下地幔中去,经 常呈45°角俯冲并达到600km以下的深处。 地壳或岩石圈板片加入地幔,造成地幔成分的不均 一性,往往是富集地幔及高μ 值地幔端员组分形成的 原因。
拆沉作用模型图(据Nelson,1991) 短线区域代表上地壳和中地壳,浅灰色区域 代表镁铁质下地壳,黑色区域表示转变为榴 辉岩的镁铁质下地壳或洋壳
一、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2.拆沉作用 造山过程中由于地壳加厚,>40km的地壳下部将形 成榴辉岩。榴辉岩的密度为3.43明显大于地幔岩石 3.29g/cm3 。此外,基性岩浆底侵于下地壳底部和下 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残余体,经过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同样会获得较高的密度3.3~3.6g/cm3。因此由榴辉岩 及镁铁质麻粒岩组成的下地壳在重力上是不稳定的, 可以使大陆下地壳发生拆沉作用。
地 幔 地 震 剖 面 及 随 深 度 矿 物 的 相 变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一.地幔的结构
3.下地幔:深度由670km至2900km,其质 量约占地球的49%。根据地震波速较规 则,显示下地幔的组成较上地幔均一。 矿物物理实验支持下地幔可能由Mg、Si、 O和Fe组成,具有钙钛矿(CaTiO3)晶体 构造,称之为镁硅酸盐的钙钛矿(Mg、 Fe)SiO3结构,形成于很高压力(即>20 GPa)。此外,伴随镁方铁矿(Mg、Fe) O,Si、Fe及O相对于上地幔更为富集。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二.地幔的化学组成 1.地幔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 (1)地质学方法:直接获取上地幔在地表的 露头,这些天然露头有碱性玄武岩、碧玄岩、 玻基辉橄岩、橄榄拉斑玄武岩、金伯利岩中的 超镁铁质岩的深源包体。上述火山作用象一座 座天然的超深钻,把地幔中的岩石标本携带到 地表,成为“天然的地幔信史”。此外,以固 态构造侵位的阿尔卑斯型镁铁质岩侵入体也是 上地幔在地表的露头,但他们常常也遭受蛇纹 石化,新鲜程度不如深源包体。
根据Nd-Sr同位素划分的四种地幔端元组分图 (据Hofmann,1997)
第二章 地壳及地幔中化学元素 的分布
第一节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第三节 地壳与地幔的相互作用及物质交换
第二章 地壳及地幔中化学元素 的分布
第三节 地壳与地幔的相互作用及物质交换
一、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二、地幔柱-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②难熔主要元素Si、Ti、Al、Mg、Ca之间 应具有CⅠ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比值;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③原始地幔的亲石微量元素丰度是CⅠ型球粒 陨石的1.5倍; ④挥发性元素通过各种途径研究,获得它与 难熔亲石元素之间的比值进幔的端元组成 80年代地幔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是 地幔不均一性和地幔端元成分的发现。 研究表明地幔存在垂向及侧向的不均一 性。地幔不均一性的产生可能有三种途径: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二.地幔的化学组成 1.地幔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 (4)根据地球物理的资料:了解地幔的密度、 弹性、粘度、热状态等性质,从而更好地限定 地幔的岩石学模型。
第二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二.地幔的化学组成
2.原始地幔的化学成分 Taylor(1985)获得原始地幔的元素丰度 的方法: ①根据地幔的密度和地震资料确定原始地 幔的FeO含量为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