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形屋的优点
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创新——以海南黎族文化与船形屋为例

海南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四面环海,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是气候宜人的沿海岛屿,是中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也是国内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著称。
黎族文化体现着海南独特的内蕴,同时多民族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海南独有的文化。
千百年来,朴素古韵、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使海南社会风貌显得格外丰富多彩。
2020年4月,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项目正式落地,涵盖了自由贸易港建设、产业发展、“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促使海南地域文化与海南独具特色的热带建筑相融合,对加快推进海南经济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一、海南热带建筑特色———以黎族船形屋为例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据考证,黎族人在3000年前的殷周时期就定居海南,过着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
黎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简陋的茅草屋,因其建筑形态像船篷和倒扣的渔船,故名“船形屋”。
后由于历史的变迁,海南早期的居民从闽南地区迁徙过来,建筑逐步呈现闽南风格。
随着历史的推移,海南逐渐出现由岭南、云贵、东南亚等地区迁徙而来的移民,同时受到各地区文化的影响,海南地区尤其是海南琼北地区建筑风格呈现岭南建筑特色。
西汉以后,随着封建王朝对中原官吏的流放和大批分派的驻军进入海南,中原文化逐步涌入海南,中原建筑元素也逐渐融入到琼北地区的建筑中。
到了近代,大批海南人为了谋生前往南洋各国,他们归国后,所修建的建筑受到南洋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具有南洋文化的建筑风格。
今海口市解放路一带的骑楼老街就是历史的见证,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影响了海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样式。
自此,海南在多元建筑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今天的海南热带建筑特色。
最为典型的海南热带建筑当属海南黎族船形屋原始生态建筑。
黎族船形屋是黎族古老的传统民居建筑,是最原始、最环保的传统建筑形式之一,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被收录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堪称是人类古老传统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这座“船屋”不仅外形像船,一面还能看到无敌海景!

这座“船屋”不仅外形像船,一面还能看到无敌海景!剑桥的mole architects已经完成了“船屋” (‘houseboat’)的项目,这是一个为独立开发公司roger zogolovitch设计的项目。
位于南英格兰,基于一个半地下室的交错部分,俯瞰波尔港,视野极佳。
这种配置允许一个开放式的楼梯,进而连接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空间,而不是单独的房间。
mole architects的弯曲设计掩饰了房子相对较大的规模。
外部黑色的木材落叶松木板位于暴露的混凝土基座之上,而住宅内也发现类似的材料。
非常规的室内布局,导致了大量的空间,而生活空间栖息则布局在两个弯曲的空间内。
该房屋被认为是两个上升的船体衔接该房屋被认为是两个翻转的船体,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形式,借助该项目的“船屋”的名称。
在结构上,花旗松的肋条支撑在从固体基部向上延伸的混凝土框架上。
反过来,这些肋条支撑形成外墙的弯曲预制板。
同时,面向西部的玻璃提供了良好的海景视野。
黑色的木材落叶松木板位于暴露的混凝土基础之上mole architects的负责人兼设计总监meredith bowles说:“船只是焦油黑色,坐落在风化的海墙上。
“坚实的基地是由粗混混凝土制成的,并且包含卧室,紧紧包装在一艘船上。
主卧室位于入口处,其他房间大概有一半的高度。
三层拱形的混凝土拱门,撑起了房子。
生活和用餐区从plimsoll线下方升起,置身于此,有一种在“甲板上”的感觉。
住宅是基于一个半地下室的交错部分非常规布局导致内部空间飙升生活空间栖息在两个弯曲的空间内这个房子位于英格兰南部,俯瞰着波尔港花旗松的肋条支撑弯曲的预制板,形成外墙弯曲的设计掩饰了房子比较大的规模该住宅是为开发公司设计的以上图片由rory gardiner提供位置图平面图 / level 0平面图 / level 1剖面图剖面图北立面图东立面图西立面图以上图片由mole architects提供往期精彩文章推荐本文由designboom设计邦(ID:designboomchina本文由designboom设计邦(ID:designboomchina)授权转载,。
即将消失的“船型屋”能否搭上申遗“快车”出圈

即将消失的“船型屋”能否搭上申遗“快车”出圈茅草铺顶,草泥糊墙,形似一艘倒扣的木船,这样的“船型屋”是海南黎族群众世代居住的房屋,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南全省共有近16万户、80万黎族群众居住在船型屋及由其组成的村落里。
自1992年起,海南省实施茅草屋改造工程,帮助黎族群众搬出低矮阴暗的船型屋。
至2023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同胞“不落一户”,彻底告别了住茅草房的历史。
目前,只有五指山市毛阳镇初保村、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两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村落得以保留古老原貌。
古老的船型屋行将消失,独特的黎族歌舞、体育、医药等传统文化走出大山的步履也略显迟滞。
如何让世界更了解海南?如何正确认识、更好传承与开发以船型屋为代表的黎族传统文化?让我们一同走进黎族群众聚居区,从黎族百姓、省市县干部、遗产研究专家那里去找一找答案。
“茅草房是很难再住回去了!”从海南五指山市区出发,走国道,翻越10多公里阿陀岭到达毛阳镇,再行驶一段村道便到达初保村。
这是一座建在山坡上的村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村口的石刻村名、茅草房谷仓和“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十分醒目。
沿着村道往里走,左手边有几方绿油油的水田,山泉溪涧从村前流过。
右边斜坡上,干栏式黎族民居风格的茅草房一间挨着一间,村落已无人常住,有些房顶的茅草已被更换为铁皮,有的房屋被用来饲养鸡鸭等家禽。
从门外往里看,屋内低矮昏暗,泥土地、木板墙、三石灶……处处透着古老的气息。
2023年,当地政府在老村附近新建了一个村庄,全村76户约400人全部搬迁至新村两层楼房,房屋整齐连片,环村路、文化室、篮球场以及水电等基础设施齐全,屋内有沙发、电视、独立卫生间和洗澡间,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骑着新潮摩托车从山上槟榔林里劳作归来的村民王世奇说,老村距离田地较近,大家会将农具放在老房子里,中午偶尔会在老村休息。
谈起对老村的态度,这位当过村民小组组长的80后说:“大家肯定对老村有感情,毕竟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缅甸的水上生活船屋和漂浮市场的奇妙景象

缅甸的水上生活船屋和漂浮市场的奇妙景象缅甸,这个东南亚的国家,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而在缅甸的河流和湖泊中,有着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妙景象,那就是水上生活船屋和漂浮市场。
这些船屋和市场成为了缅甸这个国家独特的一部分,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水上生活船屋,顾名思义,就是建在水上的居住和生活空间。
在缅甸的水域中,许多人选择住在这些船屋中,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
船屋的设计常常彰显出缅甸传统文化的魅力。
用木材和竹子建造的船屋,它们的外观简洁而古朴,却蕴含着无限的温馨和美好。
船屋内部的布局也令人惊叹。
尽管空间不大,但屋内却一应俱全,设施齐全。
一张舒适的床、简易的厨房、一个小小的客厅,再加上一个窗户,让居住在船屋中的人们可以尽情地欣赏外面的美景。
每一个船屋都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缅甸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而与水上生活船屋相比,缅甸的漂浮市场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漂浮市场是由各种大小渔船组成的,这些渔船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
蔬菜、水果、家居用品和纪念品等,琳琅满目的货物吸引了大量购物者和游客前来观览和购买。
漂浮市场的摆卖者多为缅甸当地的妇女,她们身着传统的长袍和色彩斑斓的头巾,给市场带来了一份别样的风情。
她们在独特的船舱中,摆设着自己的商品,微笑着迎接每一位顾客。
这些漂浮市场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流连忘返。
除了商品的丰富和妇女的风情外,漂浮市场还有着独特的交易方式。
买家和卖家之间并不用现金交易,而是通过交谈和讨价还价的方式来决定价格。
这种古老而有趣的交易方式,带给游客们一种与众不同的购物体验,增添了许多乐趣和回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缅甸的水上生活和漂浮市场正面临许多挑战。
城市的建设和现代化设施的兴起,使得船屋的数量越来越少,市场规模也在逐渐减小。
这些古老的传统正慢慢被遗忘,对于缅甸的文化遗产而言,这是一种可悲的损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缅甸政府和一些非营利组织开始采取行动。
船型屋——海南黎族传统民居建筑

船型屋——海南黎族传统民居建筑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是古代百越族的后裔,世代聚居在我国海南省的中南部地区。
远古时期,黎族的先民渡海⽽来,于海南岛繁衍⽣息,创造出了⾃⼰独特的民族⽂化,⽽船型屋正是这种独特⽂化的⼀部分。
黎族最古⽼的民居船型屋是黎族最古⽼的民居建筑,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
船型屋有⾼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红藤、⽩藤扎架,它的屋顶呈拱形,覆盖着厚厚的茅草,⼏乎低垂到地⾯,远远看去就像⼀艘倒扣的船。
船形屋会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茅草屋中间⽴三根⾼⼤的柱⼦,黎语叫“⼽额”,“⼽额”象征男⼈;两边⽴6根矮的柱⼦,黎语叫“⼽定”,“⼽定”象征⼥⼈,这代表了⼀个家是由男⼈和⼥⼈共同组成的。
墙体⽤泥⼟筑成,屋形狭长、屋檐低矮。
⼤多数的船形屋长14.7⽶,宽6⽶,屋⾼3.2⽶。
四壁⽤树枝扎成⽅格形,再⽤⽤稻草和泥糊墙。
它在屋⼦的前后各开⼀个门,不仅屋顶外形像船,船型屋的内部与船舱也很相似,⼈们前后进出如同在船舱⼀般。
船型屋通常建造在夯⼟台上,茅檐低矮,不仅可以减少台风的侵袭,还有利于⾬⽔随着屋顶的茅草顺流⽽下,以避免破坏墙体⽽导致整座房⼦倒塌。
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的作⽤,茅草屋⾯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
夏天可以避免房屋暴露在阳光的直射中,冬天⼜能起到防风保暖的作⽤。
船型屋就地取材,取之于⾃然,富饶的海南岛给黎族⼈民提供了丰富的建材,⽊材、⽵⼦、藤、茅草……这些天然易得的有机建材,⼗分环保,拆建也很⽅便。
鉴于这些优点,船形屋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船形屋是黎族⼏千年来建筑的结晶,融⼊很多建筑智慧和讲究。
船型屋还有⼀个很⼤的特点就是,没有窗户!通常来说,“窗户”是⼀栋房屋必要的组成部分,它在给予房屋光线与明亮的同时,还起着通风换⽓的作⽤。
然⽽船型屋⼀般不开窗户,这是因为和过去信“⿁”有关,认为开了窗就会有“恶⿁”进⼊屋内,让全家不得安宁,这也让屋内显得⼗分阴暗。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海南黎族传统建筑——船型屋院系: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班级:07级建筑学3班姓名:彭亚军学号:0706110326指导老师:白胤海南黎族传统建筑——船型屋【摘要】: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居民。
从远古时代以来,他们生息繁衍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作为黎族民族文化一部分的民居住宅建筑艺术,同样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黎族人民一直是居住在那些以竹木为架、覆草为盖的简陋房子里,平面是纵长方形,从山墙方向入口,房子低矮,外形像船篷,内部简陋象船舱,被称之为“船形屋”。
由于过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其表现形式较为纯朴。
然而,探究和追朔黎族建筑艺术和与其有关的生活方式,对我们了解黎族发展史和保护海南黎族传统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住宅干栏建筑船形屋建筑形式变迁【正文】: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
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
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
“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
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黎族人民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及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茅草屋。
以船形屋最具代表性,它是黎族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
船形屋,这是黎族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住宅,也是黎族最古老的居屋。
船形屋又可称船形茅屋,因状似倒扣船只而得名的船形屋,是黎族的传统住房。
黎族称其为“竿”者“布隆篝峦”,意为“竹架棚房子”。
船形屋,就地取材,砍树劈竹,采藤割茅;以竹木扎架构成半圆形轮廓,以藤条捆牢,沿屋檐向屋顶盖以一层层编成片的茅草,传统的船形屋不设檐墙,屋顶与檐墙合为一,屋檐一直垂向地面前高后低状如船蓬,用藤条或竹片编成离开地面的地板。
黎族船型屋:千百年来黎族同胞建筑的精华

黎族船型屋:千百年来黎族同胞建筑的精华黎族船型屋“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海南省首个建筑类古遗址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序号:965;项目名称: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项目类别:传统手工技艺;申报地区:海南省东方市;编号:Ⅷ-182。
黎族船型屋是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
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因外形酷似船篷通常称为船型屋。
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
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
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
鉴于这些优点,船形屋得以世代流传下来。
船型屋是原始的干栏式的住宅,门开左右。
分上下两层结构,居者沿竹梯而上,上层居人,下层用于饲养家畜。
一般分为三间,中间为厅,两边为居室;也有前后两间的,前面炒厅,后面为居室。
船形屋是黎族最为典型的建筑,是黎族几千年来建筑的结晶,取材简单,但里面却融入许多建筑智慧,有许多讲究。
茅草屋为落地船型屋,长而阔,茅檐低矮,这样的风格有利于防风防雨。
房子分为前后两节,门向两端开,茅草屋中间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语叫“戈额”,“戈额”象征男人,两边立6根矮的柱子,黎语叫“戈定”,“戈定”象征女人,即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
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是海南船形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
白查村现有78户380人,属黎族村庄。
白查村完整地保存了81间船型屋。
相传江边乡白查、国界、田头、南龙、俄查、干沟、那文等七个村庄的先民,原居住在尖峰岭天池一带。
100多年以前,有一种黎语叫“白防劈”的飞虫,蛰死很多人,他们便迁徙到现东方市公爱镇,后来一部分人则搬迁到白查村居住。
海南黎族船型屋建筑形态在海南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2021年第5期海南黎族船型屋建筑形态在海南美丽乡村建设中56用陈利伟#%21海南师范大学(571158)2河北美术学院(050700)摘要:海南黎族船型屋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至今保存完整的一种茅特色茅草建筑。
古老传统的黎族船型屋建筑已不能满足当代生活需求,在我国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黎族船型屋建筑形态以其独特、独有的建筑形式应用在村寨建设中,不仅保护了传统建筑文化,还将黎族特色文化传递给全世界,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国际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增光添瓦,打造成为国际岛独有的建筑名片。
关键词:黎族船型屋;建筑形态;美丽乡村;应用1海南黎族船型屋概述海南黎族船型屋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至今保存完整的一种茅特色茅草建筑,代表的是海南文化。
古老传统的黎族船型屋建筑已不能满足当代生活需求,在我国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黎族船型屋建筑形态以其独特、独有的建筑形式应用在村寨建设中,不仅保护了传统建筑文化,还将黎族特色文化传递给全世界叫关于船型屋的由来,坊间也有传说故事:相传南海有一个俚国,俚国有一位公主名叫丹雅。
丹雅公主相继嫁给三个丈夫,但都无缘无故的死去。
言传公主遭到诅咒,她的存在将国破家亡,在坊间造成慌乱,人们央求国王处死丹雅公主还世间安宁。
但作为国王唯一的公主不忍将怀有身孕的女儿处死,便将公主放走,公主乘坐小船在大海上不知漂泊了多长时间,最终飘零在一个荒岛上,即今日的海南岛。
为了遮挡暴晒的阳光,躲避风吹雨淋,野兽的袭扰,利用岛上的树干、竹子等自然资源搭建木桩,将小船倒扣在搭建的木桩上,随着将时间的推移,受自然灾害的破坏,船板烂了,公主在田野里割了许多茅草盖在屋顶,建成了船型屋的雏形。
黎族船型屋主要聚集在海南岛中南部地区的县市,依山傍水围林而建,据史料记载和黎族文化传承,有说服力的船型屋概念应为黎族人民为纪念穿洋过海而来的先祖,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倚天顺势而为,就地取材,采用树干、枝条、竹子、藤、葵叶、茅草等天然材料,以木船型状搭建茅草屋,因建筑形态、外形像极了船篷,故称为船型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