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攻击行为研究

合集下载

大鼠攻击性实验报告单

大鼠攻击性实验报告单

大鼠攻击性实验报告单
实验目的:研究大鼠攻击性行为及其相关因素。

实验方法:
1. 实验动物:选取年龄相近、体型相似的健康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对象。

2. 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3. 实验装置:利用标准实验箱,将每只大鼠单独放入一个相同大小的笼子中。

4. 实验时间:每天固定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连续观察10天。

5. 行为观察与记录:观察大鼠的攻击性行为,包括咬嘴、咬尾、抓挠等动作。

6. 激励物:根据需要,可以加入外界刺激物(如气味、颜色等),观察大鼠对刺激物的反应。

实验结果:
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鼠均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但实验组的攻击性表现更为明显。

2. 实验组大鼠的攻击性行为频率与攻击对象的类型有关,对同组的其他大鼠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而对对照组大鼠的攻击性较低。

讨论与结论:
1. 大鼠攻击性行为可以受到环境刺激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相同的物种和群体内动物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因为竞争等原因而加剧。

2. 实验中加入的外界刺激物可能对大鼠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
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可以探讨这方面的关系。

3. 大鼠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对于了解动物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大鼠具有攻击性行为,其表现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控制和引入不同的刺激物来调节和研究其攻击性行为。

这项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动物行为模式及社会动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攻击性行为提供了参考。

狗的攻击行为

狗的攻击行为

狗的攻击行为---转载于不死鸟博客前言:没有一种攻击行为是真正无目的的,想要利用或避免狗的攻击行为,必须了解这些行为的发生机理。

社会性攻击行为:狗是群居动物,进入人类家庭以后,把人的家庭视为其群体。

根据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结果成立其眼中的社会阶层。

这种层次结构意义在于:决定每个成员获得有价值的生活资源(比如食品,玩具,休息场所等),由于这种层次的存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冲突的需要。

狗的社会性攻击行为,可以发生在对人或对其他动物之间。

在家庭中发生的攻击行为中,由于彼此社会等级不稳定而产生的社会性攻击行为是最常见的。

社会性攻击行为可能会出现在一只获得较高地位排名的狗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受到挑战的时候,它会以攻击行为作为社会交往的控制方式。

因为人们并不总是了解狗的沟通方式,犬主人,新来的客人或孩子可能无意中挑战你的狗的社会地位。

如果狗感觉到自己是拥有较高排名被挑战者,他可能会试图通过果断的举动显示自己的身份:比如深沉的咆哮;再比如它感到被挑战的是休息或睡觉的权利时,或者感到它被要求放弃原来占有的地域——如被要求离开沙发或床上时,或者当它被要求做行为上的克制时,即使做一个友好的拥抱,也可能会导致你的狗积极的捍卫它的尊严。

比如在你为你的狗套上项圈,修剪指甲,甚至弯曲它身体的某一部分达到或超过它允许的范围时,狗都可以将这些行为解释为一种挑战,从而发起攻击。

对阶级地位敏感的狗常常被形容为“双重人格”,因为它可以在看似毫无理由的情况下对人或是其他动物发动很不友好的挑战。

社会性攻击行为包含一系列的复杂的攻击行为,因此不通过武力解决最好。

尝试使狗懂得“生活中没有什么是免费的”这个道理是一个好办法,以确保稳定与控制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

不采纳专业的建议及技术,只通过物理手段强行控制比如收紧或猛抽牵引带,恐吓或者打击狗都是危险的纠正措施,因为这可能导致你的狗更猛烈的攻击举动。

挫折性攻击行为:有些狗,如行为结果受到制约从而产生挫折感,将主动攻击制约它们行为的物品。

动物攻击行为的概念

动物攻击行为的概念

动物攻击行为的概念
动物攻击行为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领地、配偶或其他资源而发生的相互攻击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相互之间的撕咬、抓挠、追逐、威慑等行为,其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生存的优势或保护自己的资源。

攻击行为在动物界中广泛存在,不仅在同种动物之间,也在不同种动物之间。

这种行为的发生通常是基于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存环境的影响。

例如,有些动物在遇到威胁时,会采取攻击行为来保护自己和自己的资源。

另外,一些动物在争夺食物、领地或配偶时,也会采取攻击行为来获得优势。

攻击行为的程度和表现形式因动物种类和环境而异。

一些动物的攻击行为是轻微的,例如昆虫之间的互相攻击,而一些动物的攻击行为则是致命的,例如狮子之间的领地争夺。

攻击行为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也受到动物个体经验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攻击行为在动物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动物生存的一种策略,也是自然选择的一种机制。

通过攻击行为,动物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提高自己的生存机会和繁殖成功率。

同时,攻击行为也可以促进动物之间的竞争和进化,推动物种的适应和演化。

然而,攻击行为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野生动物中,攻击行为可能导致其他动物的死亡或受伤,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人类驯养的动物中,攻击行为可能会对人类和其他动物造成威胁,例如犬只的攻击行为。

因此,对于动物攻击行为的研究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动物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动物攻击行为的研究和控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存环境,同时也可以为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保障。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
这是因为雌性动物产卵数是有限的,如果在这些有多的。而大多数雌性动 物在交配一次后就可以收到足够的精子且雄性动物可连续交配多次。
这些情况说明:雌性动物没有竞争的必要;相反,它有足够的雄性资 源供其选择。
④ 通常,等级高的雄性动物总是优先 与雌性交配。 如大西洋的一种象海豹,根据斗争的 胜负把它们编成1~10的顺序。经过统 计它们的交配次数,No.1交配次数最 多,以下依次递减。
案例:猕猴和狒狒
猴群内的争吵惹恼了有权势的雄猴时,先是长长地狠狠地盯着闹事的猴 子,若不足以平息风波时,便绷紧头皮,缩紧双耳,瞪大眼睛,这种姿 态是战斗前的准备——实际上是一种威胁的表情。
表情上的威胁仍无济于事,身 居领导地位的猴子便站起来, 全身绷紧,脖子上的毛也竖立 起来,若是狒狒,它会发出咕 咕浓浓的声音,并向前走几步, 用手掌在地上威胁地拍打几下, 然后再向前走几步。最后,若 对方还未屈服,就会追过去, 抓住闹事者,只是把它按倒在 地,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
△ 生活在非洲的一种夜鹰,到繁殖季节,雄鸟两翅膀各长出一根长 60厘米的羽干,斜竖在身体后方,交尾后立即折断……。(夜鹭的饰 羽等)。
★ 通过听觉,“求偶鸣叫” △ 昆虫的鸣叫 :蟋蟀等。 △ 鸟类的鸣叫:布谷鸟等。 △ 雄蚊对雌蚊飞行发出的低频声波特别敏感。 △ 两栖类鸣叫:青蛙等。
⑵占据领域 雄性动物在没有取得领地时很难得到雌性的青睐。
速出现逃避反应; 某些鱼类,当鱼群中某一个体受伤后也能产生警戒的化学物质。
3、繁殖行为 繁殖行为:动物在进行生殖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或活动。包括异性识别、
占据领域、求偶、交配、孵卵、育雏等。 补充: ① 性行为:一切有关实现交配生殖行为都是性行为。
② 性选择和自然选择: 达尔文指出:性选择是个体之间,主要是雄性个体间为取得和异性交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使学生了解动物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动物攻击行为的概念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述法结合谈话法。

教学准备“鸟的占区炫耀”(自绘);“动物的拟态”挂图;雄百灵鸟两只;甲虫若干只。

教学建议电化教学手段完备的学校,可在课前录辑教材中需要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象带。

但未经选择、编排的一般野生动物内容的录象带不宜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以免冲击本节课的正规教学内容。

没有电化教学设备时,除尽量利用教材中的彩图、插图、现有的挂图、模型、标本外、可尽量利用校园内外的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以及其他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更生动的感性认识。

百灵鸟是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的野生留鸟,在其他地区是常见的笼养鸟。

可准备两只雄百灵鸟,分别养在两个笼子里。

雄百灵鸟在发情期有互相攻击的行为,在春季,两只雄百灵鸟隔着笼子便会发生攻击行为,课堂演示效果较好。

本节教学进度如果在6月下旬,百灵鸟的攻击行为稍差,若两笼靠近没有发生攻击行为,可以把两只雄鸟放进一个笼子,攻击行为仍然可以发生。

昆虫的假死现象是动物防御行为的一种方式,是直观教学简单易行的方法,可相继把甲虫从高处摔到玻璃水槽中,效果很明显。

使用谈话法教学,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容易走题,教师应积极引导,使谈话的内容始终围绕课堂教学。

学生不熟悉或答不出的内容由教师讲述。

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在生物学上有着积极意义,教材中没有涉及,老师可以简要地讲述一些。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动物的行为?2.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是什么?讲述新课:引言:上节课布置了观察动物行为的作业,哪位同学观察到了有趣的动物行为,举一例向大家说说。

只要求两三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观察,时间约用三四分钟。

同学们观察的现象都是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多种,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一、攻击行为两只同种的动物在一起,或是一群同种动物在一起,一般情况都能和睦相处。

探索动物的攻击和防御行为

探索动物的攻击和防御行为
添加标题
攻击和防御行为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攻击和防御行为可能影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而影响种群的适应能力和进化潜力。
添加标题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攻击和防御行为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种群数量的波动。
攻击和防御行为有助于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攻击和防御行为对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攻击和防御行为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表现
攻击和防御行为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攻击和防御行为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Part Four
攻击和防御行为的生态影响
对物种生存的影响
攻击和防御行为有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添加标题
攻击和防御行为可以减少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添加标题
攻击和防御行为可以提高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潜力
自我保护:当动物感到受到威胁或受到攻击时,会采取攻击行为来保护自己。
繁殖行为:在繁殖季节,动物为了争夺配偶或领地,可能会采取攻击行为。
争夺资源: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水源、配偶等资源,可能会发生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进化意义
争夺资源:攻击行为有助于动物争夺食物、领地和配偶等资源,提高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机会。
防御行为的触发机制
感知威胁:动物通过感知器官察觉到威胁,如天敌的出现。
判断威胁:动物根据威胁的性质和程度,判断是否需要采取防御行为。
准备防御:动物在判断需要采取防御行为后,会进入准备状态,如摆出特定的姿势或发出警告信号。
实施防御:动物采取具体的防御行为,如逃跑、伪装、攻击等。
防御行为的进化意义
防御行为是动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有助于生存和繁衍。

初二生物知识点: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初二生物知识点: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初二生物知识点: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

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

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大象攻击行为的科学解释

大象攻击行为的科学解释

大象攻击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多种因素。

以下是对大象攻击行为的一些科学解释:
防御行为:大象是领土意识很强的动物,当它们感到自己的领地受到威胁时,会采取攻击行为来保护自己和家人。

这种攻击行为通常是对入侵者的警告,以防止它们进一步接近。

保护行为:大象非常重视家庭和亲属关系,当它们看到家人或同伴受到威胁时,会采取攻击行为来保护它们。

这种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伤害。

愤怒行为:大象也有情感,当它们感到愤怒或受到挑衅时,可能会采取攻击行为来发泄情绪。

这种行为可能是由于受到惊吓、疼痛或其他刺激而引发的。

竞争行为:在野外,大象之间有时会发生竞争,争夺领地、食物或配偶。

这种竞争可能导致攻击行为,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大象攻击行为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大多数大象都是和平的,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采取攻击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大象的生态习性,避免干扰它们的栖息地和行为习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伤害。

同时,对于那些与大象接触的人员来说,了解大象的行为特点和学习如何与它们和平相处是非常重要的。

这有助于减少潜在的风险和冲突,保护人类和大象的共同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理方式:
①-P,+F:无捕食者,有附加食物(渔网); ②+P,+F:有捕食者,有附加食物; ③-P,-F:无捕食者,无附加食物(渔网); ④+P,-F:有捕食者,无附加食物。
附加食物为TK-10型兔饲料,置于500ml的玻璃食物罐内。每小栏 共放置食物罐24只。
实验种群的建立者:
每小栏内随机分配5对实验个体,为在实验室出生的 3~5 个月非同胎个体。
前言
本研究试图应用进化稳定对策理论的鹰-鸽 (Hawk-Dove)对策模型分析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 的攻击行为模式,探讨根田鼠种群攻击水平变化与捕 食和食物的关系,旨在检验捕食和食物交互效应能改 变田鼠类动物攻击行为格局及对策模式的假说。
★进化稳定对策(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 理论: (Maynard Smith和Price) 当种群内所有个体都采取某对策后, 若其它对策 者不能侵入该种群,则该对策在进化上是稳定的。 ★ESS的基本特征:不可侵蚀性
★供测定的个体:建立者繁殖出的新个体
★测定装置:50cm×26cm×30cm的玻璃缸,其中心有一活动
隔板;观测前,在缸的底部铺约1cm厚的木屑以及少量的碎玉 米作为动物的巢垫;玻璃缸置于暗房内。在玻璃缸上方约1m 处,悬置1支40W荧光灯,在距玻璃缸50cm远的绿色布帘上的小 孔前进行观测。每次观测后,用肥皂水清洗玻璃缸,以除去 玻璃缸内聚集的气味。
ESS 的鹰-鸽对策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不同处理种群 ESS 集的鹰型对策者比例有显著差异,环境条件愈差, 取胜的价值愈大,种群中鹰型对策者比例愈高。 在附加食物处理条件下,根田鼠个体易于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资源, 取胜的意义降低,即V值变小,因而鹰型对策者较无附加食物处理种群明显 减少。 有捕食者、无附加食物种群的环境条件最差,个体需要扩充巢区以获 得更多的食物资源及逃避捕食的场所,其V值最大,种群中鹰型对策者的比 例最高为0.40。无捕食者、有附加食物种群的环境条件最优越,鹰型对策 者比例最低为0.17。 验证了捕食和食物交互效应能改变田鼠类动物攻击行为格局及对策 模式的假设。
在4种处理条件下,鹰型对策者比例均明显低于鸽型对策者。
讨论
①繁殖状况与食物对根田鼠攻击水平的作用显著,繁殖个体的 攻击水平显著高于非繁殖个体。 ②高质量的附加食物可降低根田鼠的攻击水平。 ③捕食者的存在不直接影响攻击水平。 ④体重对根田鼠雄体的攻击行为影响较大,一次冲突遭遇中, 体重较大者总是成为优势者,而体重较小者成为从属者。 ⑤扩散个体的攻击性较留居个体弱。 ⑥种群密度与攻击水平的负相关关系, 除-P,+F种群显著外, 其它处理种群均不显著。
在一对根田鼠的冲突战中, 将采取冲击和追逐行为的个体定 义为鹰型对策者(hawk),将逃避者定义为鸽型对策者(dove)。
ESS种群必定是鹰对策与鸽对策的混合体?
★若种群完全由鸽对策者组成,鹰对策者一旦进入,适合度可增 加V,鸽型对策者的适合度仅为V/2。因此,完全的鸽对策属于 进化不稳定对策,易被鹰对策者侵入。 ★若种群完全由鹰对策者组成,其结果将取决于V和W值的相对大 小,鹰对策者的平均赢利为(V-W)/2,而入侵的鸽对策者的赢 利为0: ①若V>W,则鹰对策者的适合度大于鸽型对策者 ②若V<W,则鸽型对策者的适合度大于鹰对策者的适合度,鸽 型对策者能够成功地入侵鹰型对策者的种群
2、雄性体重与攻击水平
观测一双雄体的攻击行为,体重较大的个体在攻击争斗中占 主动地位,最后成为优势者,体重相对较小的个体成为从属者。 体重与攻击计数的Spearman秩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体重与攻 击计数呈显著的正相关(r=0.375737, n=52, P=0.01)。
3、性别与攻击行为(同性别个体间)
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动物福利进行关注, 对于群养动物来说,攻击行为会给受到攻击的动物造 成不良后果,从而带来比较明显的福利问题。为了 改善动物的生存状况及提高畜牧业的科学管理水平, 应采取措施减少群养动物之间攻击行为的发生。
根田鼠攻击行为模式及其进化稳定对策研究
★前言 ★研究区概况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 ︸ ︸ ︸
4、繁殖与攻击水平
经观测,繁殖状况对根田鼠种群的攻击水平影响极大, 处于繁殖活动期的个体攻击频次更多;哺乳雌体的攻击计数 大于非繁殖个体, 常将对手追逐得四处逃窜,即使对体重较 大的对手也如此。
t检验结果:t=11.885, df=50, P=0.0026,表明,繁 殖个体与非繁殖个体攻击计数差异显著
5、捕食及食物交互作用与攻击水平
★Kruskal-Wallis单侧秩方差分析检验零假设: 不同处理根田鼠种群攻击计数无显著差异 ★检验结果:H=24.12, df=3, P<0.001
★结论:差异极显著(表1)
(43)
(38)
(18) (14)
①附加食物种群的平均攻击计数(18,14) 低于无附加食物的种群(43,38) ②在附加食物条件下, 预防捕食者处理种 群的平均攻击计数(18)高于有捕食者处 理种群(14) ③在无附加食物条件下则相反,预防捕食 者处理种群的平均攻击计数(38)低于有 捕食者处理种群(43)
★观测方法:在同一处理中的各诱捕期内,对每只个体的观
测不超过两次,且每次为不同的冲突者。每个体相继观测 的间隔时间为30min。观测中,在提起活动隔板之前,给以 3min的调整时间使根田鼠探测巢室,然后,提起活动隔板, 观测10min。
★行为记录:
①恐吓 ②直立 ③冲击 ④拳击 ⑤争斗 ⑥追逐 ⑦逃避 ⑧靠近 其中,主动的非防卫性反应, 具有最明显的攻击性:恐吓、 冲击、追逐(攻击计数)
★如果一个群体能够消除任何小突变群体的侵入,那 么就称该群体达到了一种进化稳定状态。
研究区概况
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 ★位置:北纬37°29′~37°45′,东经101°12′~ 101°33′,位于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南麓,大通 河河谷西北部,海拔3200~3400m。 ★气候:高原大陆性气候,冷暖季之分,温度年差较小, 日差悬殊,太阳辐射强烈,年平均气温约为 -2℃,年降水量为500mm。 ★植被:高原地带性和山地垂直地带性,由高寒草甸、 高寒灌丛及沼泽植物组成。
为避免不同处理条件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分别比较4种处 理条件下根田鼠种群雌-雌及雄-雄的攻击计数和平均攻击 计数(图1)。
Kruskal-Wallis单测秩方差 分析检验零假设,各处理种群雌雌与雄-雄之间攻击计数无显著差 异。结果: ①+P, +F, H = 2.029, df = 1, P < 0.25; ②-P, +F, H = 5.023, df = 1, P < 0.025; ③-P, -F, H = 14.438, df = 1, P < 0.005; ④+P, -F,H = 6.818, df = 1, P < 0.01。 分析:除+ P,+ F种群外,零假设 被排除, 即不同处理条件下根田 鼠种群雌-雌和雄-雄之间攻击计 数的差异极显著。
★假定鹰型对策者所占的比例为p,则鸽型对策者的比 例为1-p。 鸽型对策者的平均盈利:PD=p*c+(1-p)*d 鹰型对策者的平均盈利:PH=p*a+(1-p)*b ★当每一对鹰型对策者与鸽型对策者得到相同的平均 盈利即PD=PH时,两种纯对策的适合度相等。 ★攻击对策模拟模型:p=(b-d)/(b-d+c-a)=V/W 当W值一定时,若取胜的收益值V越高,则种群中 鹰型对策者的比例越大;反之,种群中鸽型对策者的 比例越高; 当V值一定,W值很高时,p值极小,即鹰型 对策者比例降低,因此,根田鼠种群的常规攻击行为 模式为仪式化非伤害行为。
实验方法
1、野外围栏设计:垂穗披碱草草甸的弃耕地 2、实验动物攻击行为的测定程序 3、Hawk-Dove对策模型的构建:建立根田鼠种群成 年雄体攻击行为的盈利矩阵,并求其ESS解。
围栏设计:
★围栏总面积为12000㎡,由8个1500㎡(50m×30m)小栏组成。 ★围栏由2m×1m的0.5镀锌钢板构成,钢板埋入地下0.5m,地上 部分1.50m,钢板之间以型号为L45×45的角钢固定。 ★在每一小栏对角线的两端设立3.00m×0.30m×0.30m的扩散 沟,以避免围栏效应(fence effect)。扩散沟与围栏之间的三 角地块为去除面积,田鼠通过扩散沟可进入去除面积。 ★在每一小栏内,以5m×7m的格局设立置笼站,在每个置笼站 附近放1只小型木质捕鼠笼,去除面积内仅放置3只鼠笼,每栏 共放置鼠笼45只。
6、攻击对策的模拟
Hawk-Dove对策:在一双冲突者的遭遇战中,冲突者常采取鹰型和鸽型2 种战斗对策,鹰型对策者全力以赴地战斗 ,除非身受重伤否则决不退却; 而鸽型对策者仅个体取胜一场战斗,收益V单位,若受重伤则投资W单位, 若长时 间处于攻击状态,其投资为T单位。 1、当鹰与鹰相遇(a),则会一直打到一只鹰受重伤为止。若取胜,获得V单 位;若失败,则支付W单位。每一对策者取胜的机会相等,每次遭遇的平 均盈利a=(V-W)/2单位。 2、若鹰攻击鸽(b),则鹰总是取胜而不受损失,故鹰型对策者的平均盈利 b= V单位。 3、当鸽遇到鹰(c),鸽总是逃跑,无投资无收益,故鸽型对策者的盈利为 c= 0单位。 4、若鸽与鸽相遇(d),每一对策者的取胜机会相等,但双方谁也不会受伤, 故平均盈利为d=V/2单位。
动物攻击行为的研究分析
主要内容
1、相关概念
2、研究动物攻击行为的目的及意义
3、根田鼠攻击行为模式及其进化稳定对策研究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 或巢区而发生的相互攻击,是多种因子引起的一 类空间行为(spacing behavior)。 ★仪式化非伤害行为(ritualized no n-injurious behavior ): 在每场争斗中,动物采用有限战争的策略,很 少使用致命性的武器,常以获胜者占优势地位、失 败者退却而告终,争斗双方无一遭受致命的创伤或 死亡,即使在争夺很有价值的资源时亦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