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测函〔2016〕13号附件2-废止的技术规定列表

合集下载

2024年度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清单

2024年度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清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4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健康委员会令
第 4 号
5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 6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健康委员会令 第 5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健康委员会令第 6 号
7
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许可及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
员资格管理办法
52 排风罩分类及技术条件
GB/T 16758-2008
53 职业安全卫生术语
GBT 15236-2008
5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7
55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 计规范
GB50019-2015
56
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 测报警器设计标准
GB/T50493-2019
5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JGJ/T67-2019
64 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 HG 20571-2014
65 山东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DB37/1922-2011
66
事故淋浴器及洗眼器通用设计规 定
Q/SH0700-2008
67 工业企业噪声测量规范
GBJ 122-1988
发布部门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最新修改日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6/7/2
GBZ/T300.49-2017
31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第 22部分钠及其化合物
GBZ/T300.22-2017
32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第 112部分 甲酸和乙酸
GBZ/T300.112-2017
33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第 85部分 丁醇、戊醇和丙烯醇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6.2.5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HJ/T 75—2007代替HJ/T 75-2001 2007-07-12 发布 2007-08-01 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目次前言...................................................................... .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4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的组成..................................................3 5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技术性能要求......................................... 6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安装位置要求 7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技术验收................................................6 8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日常运行管理要求...................................... 10 9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日常运行质量保证.. (10)10 固定污染源烟气CEMS 数据审核和处理........................................13 11 数据记录与报表...........................................................14 附录A(规范性附录) .........................................................15 附录B(资料性附录) ..........................................................26 附录C(资料性附录) .......................................................... 28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 .........33 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执行国家、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大气固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提高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合业务基础理论试卷(答案卷)

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合业务基础理论试卷(答案卷)

精品文档第七届XX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综合气象业务基础理论试卷(含答案)(满分19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竞赛工种-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一、填空题(共30空,每空1分,共30分)1.《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中规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实行( 1 )、分级管理的原则。

(分类保护)2.《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要按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理念和发展方向,改革调整现有的观测业务流程,建立从原始观测信息获取到观测数据产品加工制作的全程观测业务,实现观测手段向综合集成转变,实现观测业务从以原始观测信息获取为主向观测数据质量把关、( 2 )和( 3 )转变。

(观测系统运行保障)(观测产品加工制作)出自《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2014—2020年)》“二、(三)”3.根据《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对拟迁观测站观测资料序列分析主要从资料的完整性、区域一致性和( 4 )进行分析。

(均一性)出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38页4.大气探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初始阶段是一系列定量测量地面气象要素仪器的出现,其标志性仪器为1643年托里拆利发明的( 5 )。

(水银气压表)出自《现代气象观测》,第一章5.雨是指由云中落下的水滴构成的降水,其直径一般在( 6 )mm之间。

(0.5~6.0)出自《大气探测学》,P75,第四章6.新型自动气象站基于现代总线技术和(7 )系统技术构建,采用了国际标准并遵循标准、开放的技术路线进行设计,它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其中硬件包括采集器、(8 )、传感器、外围设备四部分。

(嵌入式)(外部总线)出自《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P27.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是通过对质量变化的快速响应测量降水量,其称重测量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9 ),另一种是振弦技术。

(基于电阻应变技术)出自《降水观测规范--称重式降水传感器》P78.《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 10 ),编制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煤矿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及设备目录(1-6批)汇总

煤矿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及设备目录(1-6批)汇总

煤矿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及设备目录(1-6批)汇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第六批)的通知安监总科技〔2016〕1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有关中央企业: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保障水平,增强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能力,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淘汰落后与推广先进安全技术装备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厅科技〔2015〕43号),现将《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2016年)》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16年12月16日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第六批)一、煤矿安全1、皮带机皮带钉扣人力夯砸工艺:2017年12月15日后禁止使用。

淘汰原因:操作安全性差,连接可靠性低,安全隐患大,容易造成事故。

可代替的技术装备:专用皮带机皮带钉扣机。

2、钢丝绳牵引耙装机: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和有粉尘爆炸危险矿井的煤巷、半煤巷和石门揭煤工作面禁止使用。

淘汰原因:安全装载能力不足,效率不高,隐患较大,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

可代替的技术装备:钻装锚一体机及履带挖掘装载机。

3、煤矿井下用煤电钻: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禁止使用(煤芯取样不受此限)。

淘汰原因:电缆及其连接插销容易产生电源短路、电缆绝缘破损等问题,电气失爆产生电火花,易造成瓦斯爆炸等事故。

可代替的技术装备:气动风钻及液压钻。

4、井下活塞式移动空压机:2018年12月15日后禁止使用。

淘汰原因:噪声大,发热量高,稳定性差,安全性能差。

可代替的技术装备:井下螺杆式移动空压机。

5、井下照明白炽灯:2018年12月15日后禁止使用。

淘汰原因:耗电量大,开灯瞬间电流大,局部温度过高易造成灯丝烧断。

属于落后设备,不能做到本质安全。

可代替的技术装备:井下照明LED灯。

6、串电阻调速提升机电控装置:大型新建矿井禁止使用。

淘汰原因:启动、换挡时产生较大冲击电流,自动化程度较低。

《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试行)》(气测函〔2012〕61号)

《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试行)》(气测函〔2012〕61号)

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2012年4月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气象局先后建成了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三个区域大气本底站和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

2004年开始,启动了云南香格里拉、新疆阿克达拉和湖北金沙三个区域大气本底站的科学论证试验、前期建设等工作。

2001年通过实施沙尘暴监测预警服务系统一期工程,逐步建立了基本覆盖沙尘暴源区、主要移动路径、严重影响区的沙尘暴观测站网。

从2005年开始,在沙尘暴观测站网的基础上,又拓展建立了大气成分观测网。

同时,部分省(区、市)气象部门还根据当地气象服务的需要,开展了与大气成分观测相关的环境气象观测工作。

随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各地气象服务工作的深入,大气成分观测已成为气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规范和指导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工作的开展,从2010年开始,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开展了《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编制工作。

本规范从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发展和服务需求出发,依据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指南》(Global Atmosphere Watch Measurements Guide)的基本技术要求,在总结多年来大气成分观测业务和科研活动的运行、管理和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经完善、总结和提炼而成。

本规范适用于大气本底站、沙尘暴观测站、大气成分观测站等开展的大气成分观测工作,以及各地根据地方气象服务需求开展的大气成分及相关观测工作。

相关的科学研究试验工作可参考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大气成分观测业务的基本任务、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观测数据记录的处理方法等。

大气成分观测仪器的具体安装、操作步骤和维护方法以及业务软件的使用方法等由相应的技术手册规定。

大气成分观测中所涉及的地面气象要素的观测要求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基准辐射观测业务规范(试行)》执行,酸雨观测要求按照《酸雨观测业务规范》执行。

本规范由张晓春同志主持编写,陈永清、靳军莉、汤洁、孙俊英、徐晓斌、周凌晞、任芝花、孟燕军、郑向东、车慧正、林伟立、颜鹏、周怀刚、马千里、李菲、许正旭、耿福海、乜虹、何芳、云艳、赵大勇、杨晓武、张宇等同志参加编写。

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十一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方案要点

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十一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方案要点

附件2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十一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方案第十一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组委会2016年5月目录一、竞赛组织机构 (1)(一)竞赛组织委员会 (1)(二)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 (2)(三)竞赛试题组 (2)(四)竞赛裁判组 (3)(五)竞赛监审组 (3)(六)竞赛后勤组 (4)(七)竞赛宣传组 (4)二、竞赛安排 (5)(一)竞赛地点 (5)(二)竞赛日程安排 (5)(三)代表队及参赛选手 (5)(四)参赛须知 (5)三、竞赛内容与评分标准 (6)(一)综合气象业务基础理论 (6)(二)天气预报与服务 (11)(三)技术保障 (11)(四)观测数据综合处理 (14)四、竞赛工作人员职责及工作纪律 (14)(一)赛场纪律 (14)(二)裁判长职责 (15)(三)裁判工作纪律 (15)(四)监考人员职责 (16)(五)评卷人员职责 (16)(六)计分人员职责 (16)(七)监审职责 (17)五、竞赛奖项设置及奖励办法 (17)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决策部署,以技能竞赛为导向,促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人员业务素质和基本技能水平的提高,推动县级气象机构气象事业发展。

特制定第十一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方案如下。

一、竞赛组织机构(一)竞赛组织委员会1.人员组成主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副主任: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盛明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副巡视员袁芳委员:综合观测司司长王劲松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张祖强预报与网络司司长顾建峰人事司司长胡鹏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宋云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曹晓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敬枫蓉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陈忠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竞赛处处长贾伟一中国农林水利工会林业气象工作部部长刘季英2.工作职责负责竞赛重大事项决策、竞赛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审定。

(二)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1.人员组成主任:综合观测司副司长李昌兴成员:综合观测司地面处裴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人工影响天气处孙锐预报与网络司预报处黄卓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业务处雷勇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汤志亚四川省气象局办公室汪辉综合观测司地面处张帆2.工作职责竞赛组织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综合观测司),负责协调、落实、检查与竞赛相关各项目的执行情况;负责竞赛组委会的日常工作。

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

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

附件1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2017年版)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7年8月编写说明2017年6月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国家地面天气站布局方案》(中气函〔2017〕134号),将遴选出的部分国家级无人自动气象站、区域自动气象站和行业气象观测站合并进入现有国家地面天气站。

为指导各省(区、市)气象局规范有序地开展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工作,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安徽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黑龙江省气象局编制了《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建设及升级改造技术要求(2017年版)》(以下简称“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是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以及相关业务技术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各省(区、市)区域气象观测站现状,对新增站点的观测场站址、仪器选型、设备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安装等建设要求进行了规定。

由于各地新增站点的建设用地归属和运行管理情况复杂,建设条件差异大,各单位实施站点建设及升级改造的工作难度较大,需要各单位拓展思路、争取多源支持、克服困难,高质量完成建设及升级改造工作,达到气象观测“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较性”的要求。

参加编制的人员包括:陈汝龙、杨晓武、龚剑、吴健、潘磊、段洪岭、刘诗涛、陈虎胜、查亚峰。

目录1 编制依据 (1)2 适用范围 (2)3 站址要求 (2)4 设备要求 (2)4.1 型号要求 (2)4.2 要素配置 (3)5 建设要求 (3)5.1 观测场地 (3)5.2 设备布局 (4)5.2.1 设备布设原则 (4)5.2.2 设备平面布局 (5)5.3 基础设施建设 (10)5.3.1 观测场围栏 (10)5.3.2 地下管道 (10)5.3.3 防雷设施 (11)5.3.4 仪器基础 (12)5.4 通信设施 (12)5.5 供电 (12)6 仪器安装要求 (13)6.1 风向、风速传感器 (13)6.2 温湿度传感器 (13)6.3 雨量传感器 (14)6.4 气压传感器 (14)6.5 其他仪器设备的布设 (14)1 编制依据(1)《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2)《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国家地面天气站布局方案的通知》(中气函〔2017〕134号)(3)《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 31221-2014)(4)《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GB/T 31162-2014 )(5)《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部分:总则》(QX/T 45-2007)(6)《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气测函〔2009〕248号)(7)《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修订)》(气测函〔2015〕126号)(8)《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气发〔2008〕491号)(9)《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气测函〔2012〕194号)(10)《国家气象台站站址综合信息调查评估方法》(气测函〔2011〕156号)(11)《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气测函〔2016〕13号)2 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适用于《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国家地面天气站布局方案的通知》(中气函〔2017〕134号)中新增国家地面天气站的建设及升级改造,具体新增站点清单见该文件附件。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模板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模板

附件1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2016年2月编写说明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自2004年以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在观测时次、观测方法和观测仪器等方面先后进行了较大调整,并印发了一系列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

为加强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规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发挥其对地面观测业务的技术指导作用,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和有关省局对2004年以来的业务技术规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整编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技术规定(2016版)》。

本技术规定是对近年来的印发技术文件和业务补充规定的系统性归纳整编,对现行业务技术规定中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内容涵盖地面观测业务调整规定、《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现行业务不一致之处的完善补充、自动观测相关业务规定及异常记录的处理、重要天气报告和应急加密观测规定等。

本技术规定参加编写的人员包括:王柏林、宋树礼、施丽娟、张振鲁、伍永学、祁生秀、周林、李莉、曹铁、刘立群、杨晓丽、杨金花、王力、陈冬冬、周媛、张帆、刘为一、汪武锋、陈虎胜、胡天洁、王磊。

编写组2016年2月目录一. 观测业务要求 (4)(一) 观测时次 (4)(二) 观测项目 (4)(三) 观测任务与流程 (5)(四) 校时 (7)二. 观测与记录 (7)(一) 云 (7)(二) 能见度 (8)(三) 天气现象 (8)(四) 湿度 (11)(五) 降水 (11)(六) 蒸发 (12)(七) 雪深雪压 (13)(八) 电线积冰 (13)(九) 辐射 (14)(十) 数据文件格式变更 (14)(十一)异常记录处理 (15)三. 气象报告 (21)(一) 天气现象电码 (21)(二) 重要天气报 (22)四. 应急加密观测 (27)附表:废止的技术规定列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观测业务要求(一)观测时次1.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观测项目每天24小时连续观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止的技术规定列表
序号
文号
文件名
废止内容
1
气测函〔2005〕227号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技术问题综合解答(第1号)
全文
2
气发〔2008〕186号
《关于修订重要天气报有关事宜的通知》
全文
3
气发〔2008〕475号
《关于全国地面气象观测站业务运行有关工作的通知》
全文
4
气发〔2008〕491号
关于印发《地面气象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的通知
同2015年8月下发的《地面气象观测场规范化建设图册》矛盾之处废止
5
气测函〔2009〕282号
《关于进一步做好冬春季综合气象观测工作的通知》
第二条的1、2小条废止
6
气测函〔2009〕304号
《关于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升级有关事宜的通知》
全文
7
气测函〔2010〕39号
《关于规范能见度仪安装高度的通知》
气测函〔2012〕36号
《关于张北等国家基准气候站长期保留人工器测观测任务的函》
全文
12பைடு நூலகம்
气测函〔2012〕264号
《关于印发新型自动气象站安装布局和相关业务规定的函》
全文
13
气测函〔2013〕321号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关于做好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工作的通知》附件1《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调整技术规定》
第1条废止
8
气测函〔2010〕253号
《关于电线积冰观测业务调整有关事宜的通知》
全文
9
气测函〔2012〕26号
《关于调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相关规定的通知》附件1《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补充规定》
全文
10
气测函〔2012〕26号
附件2《自动气象站业务规章制度(2012年)》
《自动气象站测报质量考核办法》废止
11
全文
14
气测函〔2015〕45号
《观测司关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运行有关工作的通知》及附件《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补充技术规定》
全文
15
气预函〔2014〕4号
《预报司观测司关于调整霾天气现象观测规定和对2013年雾、霾观测数据订正的通知》
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