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编译器

合集下载

实验03整数的表示实验

实验03整数的表示实验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系统原理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实验三数据的机器级表示实验成绩指导老师(签名)日期一、实验目的:1、通过无符号数和带符号整数之间的相互转换来理解无符号数和补码整数的表示;2、了解IEEE 754浮点数在机器中的应用,特别是一些特殊值的处理。

二、实验步骤:1、用32位补码表示的机器上编译并执行以下程序,记录程序的执行结果,并解释原因。

图3-1运行结果:对运算结果的解释:第一个结果:因为在ISO C90标准中,编译器将-2147483648分为两个部分来处理。

首先将2147483648看成无符号整型,其机器数为0x80000000,然会对其取负,结果仍为0x80000000,还是将其看成无符号整型,其值仍为21474833648,因此前者大于后者。

第二个结果:由于i为int型变量,因此这两个数皆为带符号数,前者小于后者。

第三个结果:编译器首先将2147483647看成带符号整型,然后对其取负,得到-2147483647,然后对其-1得到-2147483648,因此前者大于后者。

2、编写程序,计算表2.1中的表达式,说明运算类型(无符号、带符号),得到运算结果,并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运算结果(参考第二章习题8);源代码:运算结果:对运算结果的解释:1.0和0U都是无符号数,值相等2.-1和0都为带符号数,因此前者小于后者3.0后加上U表示无符号数,因此比较时前者大于后者4.-2147483647-1的计算结果为一个int型整数,为带符号数,因此前者大于后者。

5.加上U的数都为无符号数,因此前者小于后者6.2147483648U在经过int强制类型转换后,变为带符号的-2147483648,因此前者大于后者7.两个数皆为带符号数,因此前者大于后者8.数据转化为无符号数,前者11…1B (2^32-1) > 后者11…10B (2^32-2)3、分析以下代码:当len = 0 时, 执行sum 函数的for循环时会发生Access Violation , 即段错误异常. 但是, 当参数len 说明为int 型时, sum 函数能正确执行, 为什么?编写程序测试并分析。

编译原理 实验

编译原理 实验

编译原理实验编译原理实验。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的是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原理。

编译器是将高级语言代码转换成机器语言代码的程序,它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编译原理实验则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编译原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编译原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编译原理实验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 词法分析,词法分析是编译过程中的第一步,它负责将源代码分割成一个个的单词(Token)。

在词法分析实验中,我们需要实现一个词法分析器,能够正确地识别出源代码中的各种单词,并进行分类和标记。

2. 语法分析,语法分析是编译过程中的第二步,它负责将词法分析得到的单词序列转换成抽象语法树。

在语法分析实验中,我们需要实现一个语法分析器,能够根据给定的文法规则,将单词序列转换成抽象语法树,并进行语法检查。

3. 语义分析,语义分析是编译过程中的第三步,它负责对抽象语法树进行语义检查和翻译。

在语义分析实验中,我们需要实现一个语义分析器,能够对抽象语法树进行类型检查、作用域分析等,并生成中间代码。

4. 代码生成,代码生成是编译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它负责将中间代码转换成目标机器代码。

在代码生成实验中,我们需要实现一个代码生成器,能够将中间代码转换成目标机器代码,并进行优化。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编译原理的各个环节,并掌握编译器的设计和实现原理。

同时,实验过程中还能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编译原理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编译原理知识,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编译原理实验,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调度算法。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虚拟机软件:VirtualBox3. 实验工具:C语言编译器(如gcc)、汇编语言编译器(如nasm)、调试器(如gdb)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进程管理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创建和管理进程。

具体步骤如下:a) 创建一个C语言程序,实现一个简单的计算器功能。

该计算器能够进行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

b) 使用fork()系统调用创建一个子进程,并在子进程中执行计算器程序。

c) 使用wait()系统调用等待子进程的结束,并获取子进程的退出状态。

2. 实验二:内存管理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内存管理。

具体步骤如下:a) 创建一个C语言程序,模拟内存分配和释放的过程。

该程序能够动态地分配和释放内存块。

b) 使用malloc()函数分配一块内存,并将其用于存储数据。

c) 使用free()函数释放已分配的内存块。

3. 实验三:文件系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文件系统的管理。

具体步骤如下:a) 创建一个C语言程序,实现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

该文件系统能够进行文件的创建、读取、写入和删除操作。

b) 使用open()系统调用打开一个文件,并进行读取和写入操作。

c) 使用unlink()系统调用删除一个文件。

四、实验步骤1. 安装虚拟机软件VirtualBox,并创建一个虚拟机。

2. 在虚拟机中安装操作系统Windows 10。

3. 在Windows 10中安装C语言编译器、汇编语言编译器和调试器。

4. 根据实验内容,编写相应的C语言程序并保存。

5. 在命令行中使用gcc编译C语言程序,并生成可执行文件。

6. 运行可执行文件,观察程序的执行结果。

7.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相应的操作和测试。

8. 完成实验后,整理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环境、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

分支结构应用实验报告

分支结构应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分支结构在程序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C语言中的分支结构语句,如if-else、switch-case等。

3. 通过实际编程,熟练运用分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译器:Visual Studio 20193. 编程语言:C语言三、实验内容1. 实验一:判断两个整数的大小(1)功能描述:输入两个整数,输出较大的数。

(2)程序代码:```c#include <stdio.h>int main() {int a, b;printf("请输入两个整数:\n");scanf("%d %d", &a, &b);if (a > b) {printf("较大的数是:%d\n", a);} else {printf("较大的数是:%d\n", b);}return 0;}```2. 实验二:计算分段函数的值(1)功能描述:输入一个实数x,计算分段函数y的值。

(2)程序代码:```c#include <stdio.h>int main() {double x, y;printf("请输入一个实数x:\n");scanf("%lf", &x);if (x < 2) {y = x x;} else {y = 2 x - 1;}printf("分段函数y的值是:%lf\n", y);return 0;}```3. 实验三:判断字符类型(1)功能描述:输入一个字符,判断其是字母、数字还是其他字符。

(2)程序代码:```c#include <stdio.h>#include <ctype.h>int main() {char c;printf("请输入一个字符:\n");scanf("%c", &c);if (isalpha(c)) {printf("该字符是字母。

编译器实验报告

编译器实验报告

编译器实验报告编译器实验报告引言编译器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高级语言代码转换为机器语言代码,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和执行人类可读的指令。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编译器,以加深对编译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理解。

一、背景知识1.1 编译器的基本原理编译器主要由两个阶段组成:前端和后端。

前端负责将源代码转换为中间代码,后端则将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机器代码。

1.2 词法分析词法分析是编译器的第一个阶段,它将源代码分解为一个个词法单元,如标识符、关键字、运算符等。

词法分析器通过正则表达式和有限自动机来实现。

1.3 语法分析语法分析是编译器的第二个阶段,它将词法单元按照语法规则组织成语法树。

语法分析器通常使用上下文无关文法和递归下降分析来实现。

二、实验设计2.1 实验目标本次实验的目标是设计一个简单的编译器,能够将一种自定义的高级语言转换为目标机器代码。

我们选取了一种类C语言的语法作为实验对象。

2.2 实验流程首先,我们需要编写词法分析器,将源代码分解为词法单元。

然后,我们使用语法分析器将词法单元组织成语法树。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语义分析,检查代码是否符合语义规则。

最后,我们将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机器代码。

三、实验过程3.1 词法分析在词法分析阶段,我们使用正则表达式和有限自动机来实现词法分析器。

我们定义了一系列正则表达式来匹配不同的词法单元,如标识符、关键字、运算符等。

通过扫描源代码,词法分析器能够将源代码分解为一个个词法单元。

3.2 语法分析在语法分析阶段,我们使用上下文无关文法和递归下降分析来实现语法分析器。

我们定义了一系列文法规则来描述语法结构,如函数声明、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等。

语法分析器能够将词法单元组织成语法树。

3.3 语义分析在语义分析阶段,我们检查代码是否符合语义规则。

例如,我们检查变量是否声明过、函数是否调用正确等。

如果发现错误,我们将生成错误信息并终止编译过程。

3.4 代码生成在代码生成阶段,我们将中间代码转换为目标机器代码。

编译器_实验报告

编译器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编译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 掌握编译器各个阶段的功能和实现方法。

3. 通过实际编程,加深对编译器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C/C++3.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19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完成一个简单的编译器,该编译器包含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阶段。

四、实验步骤1. 词法分析:- 定义单词类型,如标识符、关键字、运算符、常数等。

- 实现词法分析器,读取源代码,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单词。

2. 语法分析:- 定义语法规则,构建语法分析器。

- 实现语法分析器,对单词序列进行语法分析,生成抽象语法树(AST)。

3. 语义分析:- 遍历AST,进行语义检查,如类型检查、作用域检查等。

- 生成中间代码,如三地址代码。

4. 代码优化:- 对中间代码进行优化,提高代码执行效率。

- 优化策略包括:常数折叠、循环优化、死代码消除等。

5. 目标代码生成:- 将优化后的中间代码转换为机器代码。

- 生成目标程序,如汇编代码。

五、实验结果1. 词法分析:- 成功识别出标识符、关键字、运算符、常数等单词类型。

- 输出单词序列,供语法分析器使用。

2. 语法分析:- 成功生成抽象语法树(AST)。

- AST结构清晰,便于后续处理。

3. 语义分析:- 成功进行语义检查,如类型检查、作用域检查等。

- 生成中间代码,供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使用。

4. 代码优化:- 对中间代码进行优化,提高代码执行效率。

- 优化效果明显,如减少了循环的次数、消除了死代码等。

5. 目标代码生成:- 成功生成汇编代码。

- 汇编代码结构清晰,便于后续翻译成机器代码。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编译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 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编译器各个阶段的功能和实现方法。

3. 实验成果表明,所编写的编译器能够对源代码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处理。

操作系统编译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编译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编译过程;2. 掌握使用GCC编译器编译操作系统的基本步骤;3. 熟悉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4.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Linux2. 编译器:GCC3. 实验平台:虚拟机三、实验内容1. 操作系统基本组成2. 编译器使用3. 操作系统启动过程四、实验步骤1. 操作系统基本组成操作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引导程序(Bootloader):负责加载操作系统内核;(2)内核(Kernel):操作系统核心,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3)系统调用接口(System Call Interface):用户程序与内核之间的接口;(4)用户程序(User Programs):提供用户与计算机交互的平台。

2. 编译器使用(1)安装GCC编译器:在Linux系统中,通常可以通过包管理器安装GCC编译器。

以Debian/Ubuntu为例,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安装:sudo apt-get install build-essential(2)编写源代码:编写操作系统内核的源代码,保存为C语言文件,例如kernel.c。

(3)编译源代码:使用GCC编译器将源代码编译成可执行文件。

以kernel.c为例,编译命令如下:gcc -o kernel kernel.c3. 操作系统启动过程(1)引导程序:当计算机启动时,引导程序首先被加载到内存中。

引导程序负责查找操作系统内核的位置,并将其加载到内存中。

(2)内核初始化:内核被加载到内存后,开始执行初始化过程。

初始化过程包括内存管理、设备驱动程序加载等。

(3)系统调用接口:内核初始化完成后,系统调用接口被建立。

用户程序可以通过系统调用与内核进行交互。

(4)用户程序运行:用户程序被加载到内存中,开始执行。

用户程序可以通过系统调用请求内核提供的服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编译成功使用GCC编译器成功编译了操作系统内核源代码,生成了可执行文件。

C TEST实验3

C  TEST实验3

实验3C++test中工程的导入(Import Project)1.导入基于Visual Studio6.0项目2.导入基于构建数据文件项目(bdf)3.工程的配置导入Visual Studio6.0项目要从GUI导入Visual Studio6.0项目:1.选择“File(文件)>New(新建)>Project(项目)”。

2.选择“C++test>Import Microsoft Visual Studio6.0projects(导入Microsoft VisualStudio6.0项目)。

3.单击“Next(下一步)”。

会打开“导入Microsoft Visual Studio6.0项目”向导。

4.在向导顶部的文本字段中,指定Microsoft Visual Studio6.0项目文件(.dsp)、MicrosoftVisual Studio6.0工作空间文件(.dsw),或者想要让C++test从中搜索MicrosoftVisual Studio6.0项目的根目录。

找到的项目将列在“Projects to be imported(要导入的项目)”树中。

5.选中想要导入的项目,然后单击“Next(下一步)”。

6.为导入的项目指定位置。

可用选项有:·要使用工作空间位置,选择“Use workspace location(使用工作空间位置)”。

·要使用原始的.dsp文件位置,选择“Use original.dsp file location(使用原始.dsp文件位置)”。

·要使用自定义位置,选择“Use external location(使用外部位置)”,然后指定所需位置。

·如果想要把导入到子目录中的项目创建在指定外部位置,则启用“Create sub-directory for each project(为每个项目创建子目录)”。

·如果您只导入一个项目,且想要把它直接导入到指定的外部位置,则清除“Create sub-directory for each project(为每个项目创建子目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译器(自上而下)
任务:编写一个完整的编译程序,包括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以及实现对简单程序设计语言中的逻辑运算表达式、算术运算表达式、说明语句及赋值语句、IF语句进行编译,并生成中间代码
功能要求:
1) 可以输入要编译的文件名,从给定文件中读取编译的源程序,也可从键盘输入;
2) 能进行功能选择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输出
3) 可以输出二元式序列(种别编码,属性值),符号表,状态栈分析过程,四元式表;
4) 语法分析给出分析过程,分析结果。

5) 以自上而下方法实现语法分析
6) 优化(选作)
输出形式:有中文提示
界面要求:有合理的提示,每个功能可以设立菜单,根据提示,可以完成相关的功能要求。

存储结构:学生自己根据系统功能要求自己设计,请在最后的上交资料中指明用到的存储结构;
测试数据:要求使用1、全部合法数据;2、整体非法数据;3、局部非法数据。

进行程序测试,以保证程序的稳定。

测试数据及测试结果请在上交的资料中写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