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记叙文之“小选材,深立意”
高考语文作文立意有深度

高考语文作文立意有深度高考语文作文立意有深度所谓“意”,就是指文章的主题;所谓“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旨。
古人常言“意犹帅也”,就很精辟地说明了“意”在写作中的统领地位,也强调了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其实,高考语文作文立意的重要性在各地的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都有体现。
比如,重庆卷将高考语文作文“立意有深度,见解独特”列为一类文标准的第一条;浙江金华卷要求一类文必须做到“立意深刻、新颖、思想健康,中心突出”。
透过这些评分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关于立意的一些基本认识:“主题正确、集中”只是基础等级的要求,“主题深刻、新颖”才是发展等级的标志。
高考语文作文审题有眼光考场作文审题,要练就一双慧眼,不仅对中心词要仔细推敲,对字眼要仔细揣摩,就是对修饰和限制类的词,也要特别注意,格外留神。
而对比喻、双关、引申类的词语,更要小心揣摩。
1.高考语文作文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譬如2012年福建福州卷:请你以“爱,还要会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什么叫“会爱”,这个概念要准确理解和把握。
“会爱”,就是懂得爱的真正内涵,懂得选择适当的方式,懂得掌握适度的分寸。
2.高考语文作文把握概念对象之间的有机联系以短语形式出现的题目,有多个概念,多个概念之间往往有着修饰、限制、因果等关系,若只注意所谓的“中心词”,而置其他概念于不顾,就容易偏离题意。
如2012年福建漳州卷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成长因为有你”。
这里有两个概念对象:我的成长、你。
两者的联系是:我的成长是因为有你。
或者说:因为有你,所以我得到了成长。
这里的“你”,可以是人(父母、老师、朋友、对手等等),也可以是物(书、挫折、贫穷、梦想等等)。
但一定要注意两个概念对象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个人或者这个物是怎样促进了我的成长。
3.高考语文作文看清副词隐藏的信息和要求副词出现在题目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一定的要求,有时还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陷阱”。
所以虚词不“虚”,副词不“副”,必须重视。
高考作文立意分析(4篇)

高考作文立意分析(4篇)随着高考进入倒计时,为了能够提升自己的作文书写力量,应当多加分析作文的立意。
作文的事项有很多,那么,你确定会写吗。
以下是我整理的高考作文立意分析(4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第1篇: 高考作文立意分析晨,多么奇妙的一个字眼!先是那晨曦。
微微泛出鱼肚白的空中,慢慢透出些红火,淡淡的鹅黄之后,接着便有了点粉红色的光泽,有浓有淡,随着那云层的厚薄变化,反射着不同的光线。
不一会儿,或粉、或桔、或黄或白,间隙中也有些淡蓝,如此绚烂,如此多彩,如此迷人。
再等一会儿,那朝阳最终清醒了,伸个懒腰,从被子里透出一撮发丝,便给远山镶上一道金边。
接着,朝阳一点一点挪了出来,透出火红的额头与两只眼,注视着整个大地。
金光照亮了半边天,那草叶,那花瓣,总有几个光点,似是天使撒下的一粒粒明珠,在空中缓缓飘浮着,播撒着盼望。
这便是晨的另一大主角,甘露。
这是观音大士净瓶中的神露吧!太阳仍在连续上升。
此时已几乎不见红光,只有刺眼的金黄映亮天空,以及远处未尽的一丝黑夜之气,一点点残余的湖蓝,在太阳的千万支金箭中慢慢隐去了,等待着下一个黑夜,回来俯瞰安静的大地。
朝阳已从远山头上透出了大半个脸,仍照射着露水。
嫩绿色的树叶、草尖也被蒙上了一层亮色,仿佛镀了金一般,漂亮动人。
朝阳最终又伸了个懒腰,从地平线上跳了出来。
晨风,带着一点点凉快,迎面扑来。
我被这风一吹,便猛地醒了过来,活力充足。
如果天朗气清,举目四望,劳碌的一天又开头了,便有一种全身心投入,再制造的美妙冲动;如果有一点晨露,另有一番风味——就像仙境中腾云驾雾一般,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幽静与神奇。
露慢慢地升腾了,它们飞向了太阳的国度,又回到了天使的怀抱之中,鼓舞着我们:快啊,抓紧从现在开头努力,像我们一样奔向自己的天堂吧! 太阳也脱离了山的怀抱,抖擞精神,把自己的热献给我们,驱散黑暗,让每个人看清眼前的路。
晨,多么奇妙的字眼啊!它代表着青春与活力,它高唱着赞歌迎接每一个日子。
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小选材,深立意

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小选材,深立意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
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
即使是《红楼梦》,写的也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出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
在这一点上,它才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之一。
一、提高思想水平,发现小事情中蕴含的大道理。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
然而人的双眼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思想去选镜头的。
这就要求观察的人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要有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发现蕴含的大道理的思想。
只有这样,才可能借助一些平凡细小的事情,由表及里,做到小中见大,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
不仅要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善于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时间长了,就能日渐训练出一副敏锐的好眼力和一幅聪明的头脑,从而寻找、挖掘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二、从自身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并对原材料进行改造生发。
记叙文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作者可以把现成的生活材料照搬到文章中去。
以写作成品形式出现的记叙文,不可能是客观生活原原本本的底版,也不仅仅是作者心灵的视像,它是饱和着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和客观事物遇合所孕育出来的创造物。
所以,尽管记叙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总是通过作者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的`主观能动性劳动创造而成的,其成品要做到有血有肉,取得以情制胜的效果。
三、学会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来完成。
背景,说大了,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说小了,就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
背景常常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和心情、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它往往与文中的人物和情节水乳交融在一起。
高考语文备考命题和半命题记叙文立意选材升格策略

高考语文备考命题和半命题记叙文立意选材升格策略命题和半命题记叙文立意选材升格策略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的题目写文章,是我们最常见、最传统的作文形式。
半命题作文则即有所限制又有所开放,在选材、立意方面给了考生较大的自由,在审题上思考度较小,既便于考生展示文采,又能较好地避免虚构和猜题押题。
半命题作文形式多样:有命前半题式,如“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有命后半题式,如“给我快乐的_______”;也有命首尾题式,如“______我和一起_____”等。
命题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主要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修改等环节。
半命题作文则还有个补充命题的过程。
立意准确、鲜明、新颖、深刻,选材准确、合理、新鲜是习作成功的前提条件。
如今有些学生写记叙文时往往立意不清,没有新意,选材则会落入俗套,内容陈旧,或贪大求全,缺少细节等。
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的文体。
如今许多作文命题往往文体不限,但作为中学生主要以写记叙文为主,那么写记叙文时如何立意、选材呢?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熟读题干,把握要求作文命题人为了帮助考生开启思维,拓展选材空间,激起考生的写作欲望,或对考生写作有所限制,往往会精心设计一些提示语。
如果我们考生不去认真阅读,并领会其意思,则有可能在方向上发生错误。
看七年级的一篇作文命题作文:我们进入初中快一年了,我们与老师、同学在一起的时光,将成为美好的时光。
请以“一起走过的日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写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一件事。
(2)字迹工整、认真,字数不少于600字。
(3)以记叙为主,适当抒情或议论。
对于这篇作文的命题要求,除了一些显性的要求外,至少在这些方面要引起考生的注意:1、在立意在要关注“美好”二字,要对“美好”多角度解读。
2、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关注“与老师、同学在一起”、“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一件事”这些关键词句。
3、在文体的选择上,要求(3)中则已明确为记叙文了。
记叙文的立意与选材

写作文的一般步骤
一、审题: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是作文的首要问题。“符合”的含义 是恰当、适当。现在的高考作文题从内容的选材到 思想的定位,都比较宽泛,要求也相对灵活,但一 定要“符合题意”。 所谓“符合题意”,就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现的 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确切理解它们的全部含意, 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符合题意”, 主要是理解试题所要求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 文体和字数等。
二、立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立意,是指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决定了写什 么,接着就要考虑:通过写这个内容表现什么样的 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章的中心思想。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是 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 乃至文章的深度。所以也有人说:“千古文章意为 高。”
(2)描写最富内蕴最有魅力的瞬间。优秀的记 叙文都善于描写最富内蕴最有魅力的瞬间,善于 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借细节传神。 “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 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怎样选材
(3)探索人物最复杂最生动的内心世界。有些同 学在写记叙文时喜欢将生活情节化。虽然是写人记 事,但人物只是展开情节的工具,或者说,人物成 了事情的道具,尽管事情交代得很清楚很完整,情 节很曲折,但由于缺少个性化的语言、心理、动作 等的描写,往往很难给读者一个丰满的而有个性特 征的形象。因此,只有感爱人物最丰富最生动的内 心世界,探索人物心灵深处的奥秘,调动一切描写 手段,对人物进行细腻而深刻的描写,才能写出活 生生的人物形象。
三、选材: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记叙文要写得好,不仅有“怎么写”的问题, 还有“写什么”的问题。生活中可以写的东西很多, 如果说“不去区别什么是生活材料中的笋尖和笋身, 菜心和菜梗,捡到一点儿有光泽、有些儿意义的事 情就写,结果只能写出很平常的作品”(秦牧语)。
记叙文的立意和选材

记叙文的立意和选材一、叙述类文章的立意(一)“立意”释义我认为“立意”就是“根据作文题目确定文章主旨或中心的过程” 。
这个过程,一般从看到作文题目开始,在审题和构思的过程中完成。
构思完毕,立意也应结束。
立意,是指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决定了写什么,接着就要考虑:通过写这个内容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文章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情感或道理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统帅。
一篇文章写什么,不写什么;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当略以及顺序如何安排,前后怎样照应等,都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
中学生作文,在中心思想方面应该做到明确、集中,如有可能,再争取有点深度,有点新意。
(二)“意”之种种一篇学生作文,以什么为意,“意”到底有多少?可供中学生选择的范围有多大?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十几年。
我认为:在作文中,可以写自己的“五识”和“七情”。
五识是眼、耳、鼻、舌、身,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综而言之,作文的“意”,可以是学生的感觉、感受、情绪、认识和感悟。
(三)怎样立意对于学生来说,价值最大的,是就一个具体的作文题目来说,应该怎样立意。
因为,在真正作文的时候,立意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立意是否准确;这是切题与否的问题;立意层次高低;这是文章的主旨深刻与否的问题;立意价值大小;这是文章的导向性问题。
1。
在立意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不偏不倚求“准确”立意首先要“破题”,破题首先要考虑“准确”。
所谓准确,就是指文章的主题符合作文题目的要求。
中考作文把这一检查目标定为四个等级: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我们要力争符合,朝切合题意努力。
例如:2006年上海卷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这是一个适合写叙述类文章的题目。
有人评价说:这是2006年高考全部作文题中最有“小资情调”的一个,也最易写出真情实感的一个。
题目的要点是“想”,写作的范围是“我握你的手”。
作文选材立意

作文选材立意
正文:
哎呀,写作文真是让人头疼的事儿,尤其是选题和立意,这俩简直就
是作文的灵魂啊。
首先得选个好材料,就像做菜得挑新鲜的食材一样,得找那种能引起共鸣,让人一看就眼前一亮的。
立意嘛,那就得深刻,得有内涵。
不能只是表面的,得让人读完之后
还能回味无穷。
比如说,写个关于友情的故事,不能光是两个人好得
不得了,得写出友情背后的那份信任和支持,或者是经历风雨后的那
份坚定。
选材的时候,还得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
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自然就更得心应手,也更能写得生动。
比如我对科技感兴趣,那我可
能就会选个科技改变生活的话题,这样写起来既有料又有趣。
立意的时候,还得有点创意,不能老是走老套路。
得有点新意,让人
家看了觉得新鲜。
就像现在流行的“反转”剧情,作文里也可以来点
反转,让读者猜不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这样就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了。
最后,别忘了作文的目的是传达思想,所以选材和立意都得围绕这个
中心来。
不管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最终都要能让读者感受到你想
表达的那个点,这样作文就算是成功了。
浅谈记叙文写作中的四要素

浅谈记叙文写作中的四要素江苏高考语文极少学生愿意尝试记叙文写作,殊为可惜。
而实际记叙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写。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中对写作的要求是“能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等文章”,记叙文在江苏高考作文中占比不可谓不大,而今却甚少有同学愿意尝试写作记叙文,殊为可惜。
其实,做好四个方面(立意、选材、设计、表达)的考量,就可以写出一篇出彩的记叙文。
一、立意深,造就文章的高度古人论文,讲究立“意”。
杜牧《答庄充书》言:“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亦有言:“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意”即思想、主题,为文当“意在笔先”,先立意,然后围绕主题结构写文章。
写文章不仅必须先立意,还得尽可能立好意,借用《亮剑》中李云龙的那句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篇作文的“将”(立意)是否“威武”(深刻),直接决定了这篇作文的高度。
立意可以关涉重大的价值取向,如自信、自强的人格精神,平等、广阔的人文关怀,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无私、奉献的传统道德,自然、和谐的环保理念等。
可以视线独到,投向少有人关注的地方,关注弱势群体,如乞丐残疾;关注平凡人,如建筑工、农民工、环卫工、清洁工等。
或思考独到,想人所未想,充分发挥头脑的智慧,由表及里,剖出深层的特质。
对于新材料作文而言,提供的材料常可从中心角度与一般角度入手立意,即有最佳立意与一般立意之别。
而这只是客观情况,在实际作文时,还得因人因情况而异。
从材料出发的最佳立意要与从自身情况出发的最适合个人发挥的立意结合考虑,适合自己的才是真正的最佳立意。
二、选材新,彰显文章的亮度有了精准深刻的立意后,便是寻找合适的材料来表现。
选材是否讲究对于一篇作文的得分亦有重大影响。
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既不丰富又缺少差异性,如不在选材上动脑筋,写出来的作文就可能与其他学生题材大撞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之“小选材,深立意”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
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
即使是《红楼梦》,写的也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出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
在这一点上,它才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之一。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其作品的质量就愈高。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艺术的高致。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从生活的小事中写出有深意的文章呢?一、提高思想水平,发现小事情中蕴含的大道理。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
然而人的双眼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思想去选镜头的。
这就要求观察的人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要有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发现蕴含的大道理的思想。
只有这样,才可能借助一些平凡细小的事情,由表及里,做到小中见大,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
不仅要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善于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时间长了,就能日渐训练出一副敏锐的好眼力和一幅聪明的头脑,从而寻找、挖掘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可我们不少同学作文中的记事,不是写扶老奶奶过马路,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
作文中一旦去写这样的事情,文章的立意也就不用去读,早已是让人心知肚明。
其结果,只能是让人厌于去读,成绩低下。
下面这篇作文,尽管是常见到的“候车” 、“ 坐车”类题材的作文,但作者却突破陈规,避免了传统的“扶人”、“ 让座”,其选材立意与众不同,别开生面,值得一读。
例文:真情文峰中学高一(6)班杨翠今天,我心情很轻松。
因为在忙碌了一学期的高中生活后,我迎来了我的第一个寒假,而且马上就要过春节,真是让人兴奋不已。
一回到家里,我便一头扎进了电视里。
也许是看多了港台暴力片,也许是听多了上当受骗的传闻,很长时间我总是认为,现在的社会真情难寻觅。
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却使我发现:我错了。
正月初三,天空有点阴沉。
在修车棚那里,只有我一个人在等车,张望。
不经然间,却使我意外地发现,在我左边不远处,也立着一位候车人。
出于好奇,我斜着眼打量他:已经磨破了的皮鞋,半旧不新的裤子上还沾着许多白色的大小不一的斑点,时不时还飘来一阵油漆味。
不用说,没准儿他就是个油漆工或者粉刷工。
“现在的打工仔没几个好心眼儿的,得防着点。
”。
妈妈平日的叮嘱在耳边又响起。
对,是得防着点。
我本能地向右挪了几步,进入一级戒备状态。
“嗨,小妹妹!这车是去×××的吗?”破锣般的大嗓门吓了我一跳。
我猜,打工仔开始“出击”了。
“我可不上你的当。
难道说这车去哪儿你都不知道吗。
”我心里不耐烦地嘀咕着。
我白了他一眼,装作没听见似的扭过了头。
他见我不搭理,好像叹了口气,走开了几步。
哇,好险,闯过了一关。
不过还得提高警惕,我可不上你的当。
我又一次踮起脚尖张望着,可汽车却如害羞的大姑娘一样迟迟不肯出现。
“车子,你快点来吧。
”我心里祈祷着。
天更阴了,我的心情也如这天气一样糟糕。
突然,不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
又是他!我心中一惊,用眼睛的余光窥着,是他!他又想干嘛?我心弦绷得更紧了。
“哎,小妹妹,几点了?”他在离我几步远的地方停下来,探身询问着。
真麻烦,哪儿这么多话。
我摸了摸衣袖遮住的手表,正想一说了之,而女孩的自卫心理在此时又起了作用。
我犹豫了一下,冷冷地说:“没带表。
”他似乎有点失望,转过身,不再说话。
我又向右挪了几步,心中盼着车快点来。
我第三次踮起脚张望,张望。
一会儿,车来了,隐约的红色闪出在我的视线中。
那一瞬间,如石头落地,我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与喜悦。
我飞快地上了车。
不一会儿,售票员来到我身边,催促着要卖票。
我急忙将手伸进衣袋掏钱。
咦,糟糕,是空的。
原来换衣服时,为了赶车,忘记了带钱。
我慌忙再三翻遍所有衣袋,无比失落。
顿时,我的脸涨得通红,尴尬难遇,进退两难。
“那个妹妹的钱我来付!”耳畔又响起了那个熟悉的大嗓门。
霎时间,我的脸红到了脖子根。
我不敢抬头看他,一时间忘了向他道声谢。
他,打工仔。
不,我的叔叔,也许是芸芸众生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他,给人的是真情,是尽管被人不断误解,仍旧无怨无悔付出的真情——是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真情!终于,我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这种真情,哪怕是一瞬间,也足可以暖人一辈子!二、从自身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并对原材料进行改造生发。
记叙文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作者可以把现成的生活材料照搬到文章中去。
以写作成品形式出现的记叙文,不可能是客观生活原原本本的底版,也不仅仅是作者心灵的视像,它是饱和着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和客观事物遇合所孕育出来的创造物。
因而,在记叙文写作中,写人,最好要选择那些内心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事,固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脉络,但更要注意流荡在事件中的情感线索,特别要注意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来充实、丰满事件的血肉;写景、状物,固然要注意准确地描摹景物的外在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化合”。
所以,我认为,尽管记叙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总是通过作者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的主观能动性劳动创造而成的,其成品要做到有血有肉,取得以情制胜的效果。
例文:假币风波文峰中学高一(6)班王丽娜“你看看你,一大把年纪的人了,怎么能叫人给糊弄了呢?”李大婶气呼呼地数落着坐在一边一声不吭,抽着闷烟的李大叔。
“抽!抽!抽!你就知道抽!你,你看咋办?……”李大婶一把把老大叔的烟袋夺了下来,双眼瞪得像灯泡一样,望着桌上那张颜色有些异样的百元大钞,渐渐地湿润了。
100元本来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家庭贫困的李家来说,却不算是个小数目。
…李大叔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的收入少得可怜。
所以收到一张假币,足以引发一场家庭战争。
李大叔见李大婶哭了,忙安慰道:“没啥,多干点活钱就回来了。
钱收就收了吧,就权当买个教训,下次我看仔细点就行了。
这次就认了吧……”还没等李大叔唠叨完,李大婶猛一抬头,用手指戳了一下李大叔的脑门,骂道:“就你笨!钱是刮风刮来的?说的倒轻巧,你就这么甘心认栽?人家隔壁老张家女儿才多大呀,去年也收了张假币,可人家照样花了。
”“那你让我怎么办?”李大叔有些急了,脑门上的皱纹突然间增多了许多。
“咋办,说你笨你还真是笨到家了你,把这钱趁这两天人多时给市场东头的老四!”“用这钱去坑人?我不干!”李大叔皱了皱眉头。
“你不干?你凭啥不干!”李大婶有些生气过头了,他的嗓门开始用上吼了。
“你不吭他,那谁坑的你?他不容易,难道咱们就容易!说,你去还是不去?!”李大婶的脸气得通红。
“不去!”李大叔硬邦邦甩出一句,拿出烟袋头也不回地向门口走去。
李大婶猛地抢过桌上的假币,向门口大步走去。
李大叔见状,一把拉住她,说:“你给我站住!我们祖宗三代老实本分,从未干过一件亏心事,亏你想得出来。
把钱给我!”“不给!”李大婶把下巴一扬,手里的钱攥得更紧了。
李大叔一转身,趁其不备,夺下了钱,转身将假币投入烧得通红的火炉里,眼看着那张假币化为灰烬。
温暖的火光将李大叔的脸映得微红。
三、学会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来完成。
背景,说大了,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说小了,就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
背景常常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和心情、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它往往与文中的人物和情节水乳交融在一起。
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风貌。
例文:春联的故事文峰中学高一(1)班焦彤我们这里,除夕未到,家家户户总要贴副对联,大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味。
人们年年贴,年年换,按说也该有司空见惯之嫌了。
可大概是乡亲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改观,好奇心也愈加强烈的缘故。
这不,一上午,村里人像一窝蜂似的涌到福伯家,都想让他给自己写一副像样的春联。
福伯是村里“喝墨水”最多的人。
他写的春联,不仅字好,其内容还能叩动时代的脉搏,反映社会变革中的人民家庭以及农村里发生的变化。
福伯家的日子,这些年也随之红火起来,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有人打趣地说:“以后你福伯就是…富伯‟了!”他也很有兴致地应了一声:“要得。
”新年时,福伯感慨良深,挥笔写下他的喜悦:“十载秋风浸岁月百花凋落,一朝风雨洗山乡万木峥嵘。
”老伴也参与,给求对联的人叫了个横批:“富在眼前” 。
现在,福伯家不仅建起了五间宽敞气派的新房,还购置了许多现代化的电器。
有人不解:“为什么不建座小洋楼气派一下呢?又不缺钱。
”“福伯是太吝啬了,要…抠‟呢!”福伯耐心地替自己“开脱”:“如今,国家惠农、支农政策好,使我吃了定心丸。
亏了党对咱农民的扶持与补贴,我家才有这么大的变化呀!当前,国家还不富裕,提倡节俭,是国家的号召。
这样做,可以为国为己省下一笔资金投入再生产呢。
再说,生活太安逸了,反而会被生活所累了。
”多么纯朴的语言,多么善良的心地!福伯——这个“种粮大户”,为解决村里学校排危建校难的问题,首先带头捐款为村里建新校舍;去年还居然放弃了粮食入仓贮存的家规,毅然把当年产的粮食全部捐往汶川灾区;为了报恩国家,他想费尽一切心血要供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上大学……从这些平凡的小事中可以看出,福伯,新时代的普通农民,正在党的政策指引下走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金光大道。
轮到村干部时,他先是爽朗地一笑,继而来得更是有劲。
他把纸在桌上一铺,在上面抹了一抹,然后抬头略略沉思了一下,再接过老伴换来的大毛笔,狠吸了两口烟,迅即猛地甩掉烟蒂,写下了一副似乎融进整个身心的感言:“昔日乡村闭塞遇年景差无施才处,今日信息灵通政策明有用武之地。
”横批是:“振兴中华。
”朋友,当我把福伯写春联的故事粗略地讲给你听时,你是否从这小小的春联上看到了家乡、祖国的发展与变化呢?愿我们的社会,再多些像福伯一样的致“富”能手,为美好的生活,再谱新歌!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想把主题写深刻,客观上却是选材肤浅,其结果只能是把鸡皮硬贴到鸭身上。
因此,我们在具体写作的时候,要注意通过所叙述的事情提炼出主题,但也要避免在提炼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犯任意“拔高”主题的毛病。
这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的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其结尾是: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