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水草而居(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新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

第四课草原人家第1节逐水草而居一、非洲的热带草原(自然环境)1.分布(地理位置):在古老的非洲大地上,分布着广袤的热带草原。

2.特点: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

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3.影响:湿季和干季时空的年际改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

二、马赛人的生产特色1.分布(地理位置):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

2.生产特色:以放牧为生,发展畜牧业,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1)缘由: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

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2)详细概况:每到干季,马赛人便以家族为单位,带领着牛、羊或骆驼等牲畜,迁往其他较为潮湿、水草丰美的地方暂住,等到其次年湿季来临再返回家园。

详细迁移状况:每到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干季来临,草原枯黄,马赛人起先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湿季,水草丰美;10月,北方干季来临,南方湿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起先向较为潮湿、水草丰美的南方回迁,迎接南方湿季的来临。

他们每年大多循着肯定路途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三、马赛人的生活特色: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1.马赛人每年大多循着肯定路途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极其简洁。

牛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茅草房是他们的家居居处。

(1)衣:红色的披风——用来驱逐野生动物、防身、防晒、散热,还可以爱护牛群。

(2)食:牛制品(牛血、牛肉)——饲养牛,畜牧业。

(3)住:茅草房——就地取材、便于迁徙,通风、散热。

(4)行:带着牛羊步行——便于游牧生活。

(5)风俗:钻木取火,立定跳高,把拥有牛的数量作为财宝和社会声望的象征。

2.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马赛人从游牧改为定居,生活也发生了改变,但仍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民风民俗。

初一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逐水草而居课件人教版

初一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逐水草而居课件人教版
初一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 元第四课第一框逐水草而居
课件万头角马经过马拉河从坦桑尼亚来到肯尼亚。

•迁徙

•读图3-43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说说热带草原主 要分布在非洲的哪些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征?

•读图3-44至3-46,思考:热带草原上的降水在时间上有 怎样的变化?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有哪些明显的差异?
• 马赛人人不仅不狩猎,甚至只是在庆典的时候才 吃肉,而且从来不吃包括鱼类在内的野生动物。对自然 的崇拜使他们远离了狩猎。马赛人的日常需要是由牲畜 的奶和血提供的,他们口干了就拔出腰间的尖刀,朝牛 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就去吸,就像我们喝饮料。

•马 赛 人 直 接 饮 用 牛 奶 、 牛 血

•雨季(11月~次年4月) •植物繁盛,郁郁葱葱
•旱季(5~10月) •草木稀疏,一片枯黄

•逐 水 草 而 居

•读图3-48,说说马赛人的迁移路线,并说明理由。
• 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漫长旱季的即将来临,草原开始枯 黄,马赛人开始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雨季,水草 丰美;10月,北方旱季来临,南方雨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开始向南 方回迁,迎接雨季的来临。

•草原风情 •马赛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衣 食 住 风俗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受自然 环境和牧业活动的影响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马赛人最喜欢穿颜色鲜红的长袍,就是把一块布一折再一塞,结结实实地勒在身上 。这样随意的风采看上去可谓飘逸潇洒!他们认为穿红能驱兽防身。对于在野外生活经 常与野生动物打交道的马赛人来说,火焰般的红色就是力量的象征,是他们的保护色, 他们知道怕火的野兽对红色的人怀有一种敬畏。马塞人的热情是以跳得高来表示的,他 们弹跳能力惊人,原地可以跳1米多高。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3.4.1 逐水草而居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3.4.1 逐水草而居

第一课时逐水草而居1.能够选择合适的地图和图表并描述东非热带草原(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

2.能够描述马赛人游牧生活的特点。

3.感受马赛人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感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重点】能够选择合适的地图和图表并描述东非热带草原(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

能够描述马赛人游牧生活的特点。

【难点】感受马赛人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感悟人与自然和和谐相处。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最想到哪儿去旅游?老师也很喜欢旅游,今天呢就带大家到一个古老而神的地方游历一番。

——播放视频(地球上零度纬线上的风景无彩缤纷,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欣赏横跨0度纬线南北3000公里的独特风景。

)(二)讲授新课:1、描述东非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探究学习)(1)让学生运用合适的地图描述东非热带草原的地理位置。

播放幻灯片1,板书:东非热带草原师:那你有什么问题最想了解呢?同学们最想了解的问题就是动物们为什么冒死迁徙,这是今天我们这节课重点探究的问题,在探究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东非热带草原的地理位置。

片子中的东非大草原位于哪两个国家之间?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播放幻灯非洲地图)要了解这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我们要用到什么图呢?(非洲地图,引导到世界地图)看教材最后的世界地图,请同学们用尝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东非热带草原的地理位置:位于非洲东部,亚洲的东南方向等。

可从与亚洲的位置关系、与大洋的位置关系、纬度位置等方式来描述。

(2)从地形、气候特点角度探究东非热带草原动物们迁徙的原因。

师:知道了东非热带草原的地理位置后,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角马们为什么要这样冒死迁徙?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张地图和两个降水量柱状图,下面让我们利用这些地图和图表一起来探究一下原因:(播放幻灯图表)出示下图:(先个别发言,如不能得出答案可进行小组讨论。

)第一步:得出该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并说说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

《逐水草而居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人文地理》

《逐水草而居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人文地理》

《逐水草而居》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逐水草而居》是一部以自然环境为背景,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的传统文学作品。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这部文学作品,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干系,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逐水草而居》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理解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珍爱认识。

4.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逐水草而居》的故事情节和主题解读。

2.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意义和重要性。

3.环保认识的培养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逐水草而居》的主题和情节。

2.理解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意义和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逐水草而居》的主题和情节,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2.文学欣赏:通过朗读和讨论《逐水草而居》的经典片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脆弱。

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脆弱,引发学生对环保的思考和关注。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逐水草而居》的相关章节,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文学欣赏:选择《逐水草而居》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脆弱,培养他们的环保认识。

七、评判方式:1.作业评判:安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作业,评判学生对《逐水草而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实践评判:评判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和实践能力。

八、作业要求:1.阅读《逐水草而居》的相关章节,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2.撰写读后感,表达对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理解和感悟。

3.参与环保实践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和心得体会。

历史与社会新教材4.1逐水草而居

历史与社会新教材4.1逐水草而居

思考: 1.动物为什么要大迁 徙? 2.什么季节迁移到什 么地方?
读图: 找出肯尼亚 和坦桑尼亚
他们会在草原上干什么?
马赛人,是东非现在 依然活跃的,也是最 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 人口将近100万,主 要活动范围在肯尼亚 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 北部。
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 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 他们以放牧为生。
基塔莱的降水集中的月份?
基塔莱雨பைடு நூலகம் 在4—10月
多多马的降水集中的月份?
多多马的雨季 在11月—4月
马赛人迁移的时间及路线? ① 5~6月,南方(多多马)干 ②10月,北方干季来临,南方 季来临,草原开始枯黄,而北 湿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开始 方(基塔莱)正值湿季,水草 向南方回迁。 丰美,马赛人向北迁移。
非洲热带草原
非洲热带草原的自然环境
思考:根据地图说说非洲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什 么位置?其中东南部主要的地形是什么?
该地区属于哪一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 气候
1、非洲气候 分布有什么规 律?
以赤道为对称 轴南北对称分 布
3、非洲赤道东 部地区为什么 不是热带雨林 气候?
海拔高
(北半球)
(南半球)

3、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以下四个地方呈现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的是( ) A、湄公河平原 B、安第斯山区 C、日本的北海道 D、非洲热带草原 4、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 是 的家园( ) A、马赛人 B、印第安人 C、吉普赛人 D、黑人 5、马赛人的居所是( ) A、蒙古包 B、毡房 C、茅草屋 D、水泥房
生产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肯尼亚胜景
纳库鲁湖(火烈鸟天堂)
马赛马拉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是 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草原人家逐水草而居课件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草原人家逐水草而居课件人教版

找一找:非洲热带草原的地理位置
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东部高原的赤道附近,马达 加斯加岛的西部。 赤道
特点:呈马蹄形包围热带 雨林,地跨赤道,南北半 球大致对称分布。
地形图
湿季
南半球
右面两幅 图反映的是不 11月 ~次年4月,主要受湿风(赤道低压)控制, 同时间的同一 植物繁盛,郁郁葱葱 地区,景观上 降水较多,形成湿季 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差异呢? 干季
草原人家
——————
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生活:
基塔莱的 降水集中 在4-11月
基塔莱
赤道
多多马的降 水集中在12 月~次年3月
10月
多多马 5~6月 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干季的到来,降水减少, 草原开始枯黄,马赛人开始向北迁徙,而此时的北方 (基塔莱)正值湿季,水草丰美,正好放牧; , 10月,北方干季来临,南方湿季到来,马赛人又开始 阅读书本P77第二段及图3-48,画一画马赛人迁徙的 向南回迁。这样迁徙才能使自己一年四季都有葱郁牧 路线,标出他们迁徙的大致时间和分析迁徙的原因。 草,才能更好的放牧。

行 习俗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动物众多。
旱季即将来临
干季:降水很少,草木稀疏,一片枯黄。
动物大迁徙
马赛人的生活——衣 (红色精灵)
红色披风:
驱赶野生动物,既防身又保护牛群
马赛人的生活——食
马赛人以肉、乳为食, 喜饮鲜牛血,每个大家 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 供吸吮鲜血之用。
马赛人的生活——住
总结:马赛人的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三 者之间有一种怎样的关系?
特 衣 食 住 行 习俗
红色披风 以肉、乳为食,喜饮 鲜牛血 茅草屋、牛粪房 迁徙 拥有牛越多声望越高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3.4.1-逐水草而居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3.4.1-逐水草而居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3.4.1-逐水草而居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主题为“逐水草而居”。

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依靠草原资源维持生活。

2. 逐水草而居的迁徙规律:游牧民族根据季节变化和草原的生长情况,进行有规律的迁徙。

3. 游牧民族的社会组织:以部落为单位,实行集体所有制和民主决策。

4. 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以蒙古族为例,介绍其服饰、住所、饮食、节日等方面的特点。

5.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关系:在历史长河中,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既有矛盾冲突,也有交流融合。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1. 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认识他们随水草迁徙的历史现象,并置于历史时空中去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社会背景。

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文本史料,使学生能够实证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历史解释:使学生能够解释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特色,并认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交流融合。

4. 历史理解:通过理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民族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理解还较为肤浅。

在知识方面,学生对于我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脉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游牧民族的具体历史和文化特点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逐步深入到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但还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提高对复杂历史问题的思考和解释能力。

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三单元第四课逐水草而居

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三单元第四课逐水草而居

06
逐水草而居的历史意义与 现实价值
逐水草而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01
生存策略
02
文明起源
逐水草而居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重要的 生存策略,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 区,人们为了寻找水源和食物,不得 不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移。
许多古代文明,如游牧文明、草原文 明等,都是在逐水草而居的过程中逐 渐发展起来的。这种生活方式促进了 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 合。
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游牧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宗教 信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饮食禁忌、婚丧嫁娶等。
萨满教
一些北方游牧民族如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信仰萨满教,这是一种原 始的多神教,对他们的自然观、灵魂观和道德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艺术与宗教信仰在游牧生活中的作用
凝聚民族精神
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是游牧民族 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它们 通过共同的文化符号和信仰体系 ,将不同部落和家庭的人们紧密 联系在一起。
流动性
游牧民族根据季节和气候 的变化,以及草场资源的 分布情况,不断迁徙,寻 找新的牧场。
畜牧业为主
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要 生产方式,饲养牛、羊、 马等牲畜,获取生活所需 的肉、奶、皮毛等物品。
简单的物质生活
由于游牧生活的流动性, 游牧民族的物质生活相对 简单,主要依赖于牲畜和 自然环境。
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传承
01 02
边境贸易
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边境地区,双方会进行边境贸易,交换各自所 需的商品。农耕民族提供粮食、布匹、铁器等,而游牧民族提供牛羊、 皮毛、马匹等。
互市贸易
在一些历史时期,政府会设立互市,允许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指定地 点进行贸易。这种贸易方式有助于促进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赛人迁徙的时间及路线是什么?(P77)
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旱季来临,草原枯黄,马 赛人开始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雨季, 水草丰美;10月,北方旱季来临,南方雨季即将到来, 马赛人又开始向南回迁,迎接雨季的来临。
马赛人(Maasai),是东非现在依然活跃的,也是最
著名的一个游牧民族,人口将近100万,主要活动范围在 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的北部。如今的马赛人一方面 仍然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 了当地的旅游业中。 马赛男人大多身着红色的披风,他们认为红色可以 驱赶野生动物,既能够防身,又可以保护牛群。 马赛人以肉、乳为食,喜饮鲜牛血,每个大家族都 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马赛人的日常需要 是由牲畜的奶和血提供的,他们口干了就拔出腰间的尖 刀,朝牛脖子上一扎,拿根小草管就去吸,就像我们喝 饮料。马赛人把牛群看成生命,在夜间,牛群关在村落 里,甚至和主人共居一个茅舍。白天由小孩子照看牛犊, 大孩子则赶着牛群去较远的牧场。
马赛人的生活
特 衣 点 原 因

住 行 习俗
马赛人多住在简陋的茅草 房里。村庄四周环绕着荆棘树 枝,以防野兽侵犯。茅草屋是 马赛人在非洲热带草原上的选 择。 在非洲大草原逐水草而游走 的,除了野生动物,还有一种 喜爱红色的生灵,那就是马赛 人。马赛人游走的原因不是因 狩猎而追逐迁徙的动物,而是 因放牧而追逐新鲜的嫩草。 他们虽长期与野生动物朝夕 相伴,却没有捕杀动物的习惯, 也从不吃野生动物,马赛人认为 万物有灵的。正因为如此,非 洲草原至今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草原人家
----逐水草而居
非 洲 的 热 带 草 原
非洲热带草原分布在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东 部高原的赤道地区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呈马蹄 形包围热带雨林,一年分为雨季和旱季。 分布地区占 全洲面积的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区。
同一个地方为什么景色 不同?(P76)
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
0
红色披风可以驱赶动物

马赛人放牧,牛羊是他们的全部财产。
四周是荆棘围成的篱笆以防止野生动物的攻击
修建房屋
钻 木 取 火
生活极其简单
娱 乐
马赛人一月一次的集会,所有的交易都在集会上进行。
马赛人衣、食、住、行、习俗: 特 点
热带草原
原 因
驱赶野生动物,既 防身又保护牛群 饲养牛羊 就地取材,便于迁徙 干湿季变化 草原放牧
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雨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动物众多。
旱季即将来临
旱季:降水很少,草木稀疏,一片枯黄。
动物大迁徙
生死之旅
热带草原地区干湿季图(南半球)
看图回答:基塔莱和多多马
的降水集中于哪些月份?
3—11
基 塔 莱 月雨 季 在
多多马的降水集中在 11月—次年4月
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 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 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

食 住
红色披风 以肉、乳为食,喜饮 鲜牛血 茅草屋、牛粪房 迁徙 跳高舞

习俗
自然环境
决定
生产生活方式

课堂小结: 雨季、
热带草原
旱季
逐水草而居(马赛人)↓自然环境决定
生产、生活
草原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牧民已经走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