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美达《日本の手感设计》读后感(一):素朴之美
日本的手感设计

《日本的手感设计》浓缩的意识——手可掌握的器物形态与美学在日本的古典文学名著《枕草子》中,曾经揭示了一个“小巧”的迷人世界:All things small,no matter what they are,all things small are beautiful.这句话所阐述的内容认为:“所以有小巧的事情,不管是什么,只要是小巧的事情皆为美。
”在Rassegna季刊中亦曾以“Small Object”为专题做一深入探讨、剖析,其中谈到小物品设计(small object design)被视为东方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倾向,且呈现学美上的感性(aesthetic sensibility),所以日本缩小导向的设计并不在于尺寸的大或小,而是来自于“精确性”,以限定尺寸的大小。
因此许多迷你的、小型化的、精巧的形态与设计,经常性地出现在日本的工艺与器物上,在日本,制作器物被称为“细工”,更进一步地有被称之为“小细工”,甚至日语的文字经常出现“豆”与“雏”两字,例如豆本(袖珍本)、豆皿(小碟子)、雏人型(女孩节的人偶)与雏菊等,可见日本对于器物缩小化之热爱。
今道友信先生曾经提及:“‘细’一定是充满某种精密要素之集合有关,‘细物’是由费功夫的工艺品转为成高雅之人,表示充实的存在”,所以日本人认为美丽的东西就是“细物”,也就是小而精致凝集的结晶物。
无论是传统的盆栽(bonsai)、插花或枯山水园林,都呼应了日本浓缩意识的审美观,连日本人的饮食——便当,也是餐盘的浓缩盒型,无怪乎日本知名的设计师荣久庵宪司曾经提出:“要了解日本的美学观,一定要先了解日本的幕内便当”,可见便当的浓缩型,也将原始的饮食料理做最佳的铺排,然而这样缩小化的饮食“框架”,也处处地呈现料理的手感处理,由于日本料理的最大特征为块体的形态,所以料理人经常是将便当或是料理,作一浓缩型的视觉艺术来处理,从季节的呼应,色彩的协调性以至于料理形态的和谐性等,都充满料理人手感的艺术深潜其中。
探寻日本手作之美

策划7〇和歌山县北山村山本茜(截金玻璃)©大阪府大阪市中央区难波田边竹云斋(竹艺)田边竹云斋是竹工艺世家的第4代传人,致 力于追求竹子的美丽和一切可能性,用竹子 打造了新型艺术空间,进军现代美术界。
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区嵯峨野志村福见(染织)E X P L O R I N GT H E B E A U T Y OF J A P A N E S E H A N D I C R A F T S1VA画O京都府京都市上京区油小路通一条下乐吉左卫门(陶艺•乐烧)第15代传承人乐吉左卫门有着在东京艺 术大学学习雕刻和在意大利等多国留学的经历,且在釉料方面苦下功夫,创作大胆,敢于追求乐烧新的呈现形式。
漆艺家北村辰夫对传统的审美技巧和技艺也有着良好传承。
他作品中细腻的表现和高超的技术令人震惊,其中流露出一种深受风雅人士喜爱的玩乐之心。
〇东京都港区六本木见附正康(陶艺•红花瓷)见附正康在故乡石川县加贺市掌握了传统红花瓷烧制技艺,他有一项绝技一弓I人瓔珞和七宝文等传统图案或花纹,用纤细的线条描绘在各种器皿上,使整体视觉效果非常当代,甚至让人产生机器打印的错觉。
〇东京都涩谷区涩谷新里明士(陶艺•玲珑瓷)新里明士在成形的器皿上进行水印透雕,再用釉药填补透雕小孔,使其产生轻微的透视效果,再通过“蛮手”(即透光的米粒状孔眼一玲珑眼)的传统技法使其呈现出玲珑瓷的当代特征。
重要的是,放大这些水印透雕作品,制作者都要对大小、形状等有非常精准的控制,甚至可以计算出釉药填补后微微漏出的透光度。
〇静冈县热海市桃山町室濑和美(漆艺•莳绘>室濑和美是莳绘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他的作品中传承了传统技法的同时,还引人了新的主题图案•@I中华手工nhiDesercandicraft。
浅析银器的手感设计

浅析银器的手感设计作者:叶春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手感设计的概念源自日本对神道的信仰,和清静寂的禅学思维以及缺、拙、涩的意境。
独特文化深深影响着日本的生活、审美与设计。
在大工业时代下,日本的设计仍能把现代性与传统性处理的平衡精妙。
反之,当我们关注银器工艺的传承和制作流程时,仅仅靠工艺等才能凸显吗?是否思考其文化内涵,从人与工具与物的关系角度思考银器真正的价值。
关键词:手感设计;自然;情感化一、手感设计的内涵日本的设计与其宗教和文化的紧密联系。
因为对神道的信仰,即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深深影响着日本的生活形态与审美观念。
日本的设计更会尊重材料本身的质地,赋予物件以灵魂。
不论是手工艺人还是设计师无不尊崇万物有灵的理念,灵魂是产品的除了造型,功能以外的第三个要素。
它最终呈现的状态是时间与物,人与物之间互动的结果,互动的过程中积淀的则是情感和记忆,这便是器物的价值性。
在大工业批量化生产的时代,日本的手感设计坚持独一无二,保持物品的唯一性,倾注情感。
二、银器的手感设计(一)忠于材料,顺应自然手感设计因神道的信仰的文化涵构产生对自然的景仰与爱戴,工匠们制作器物时必须忠于材质的本性。
木材软而常用刀刻,竹子的柔韧弯曲则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而金属的性格坚韧,只有靠更坚韧的工具反复捶打,并且可以液化回炉重造,这是其他材料不能做到的。
工匠们在逐渐了解金属的性格后,创造出最合适的工具。
银与铁,铜等其他金属不同,质软易塑形,但又比锡更有筋骨。
智慧的工匠们创造出各式的工具赋予银形态,肌理,质感等形式。
在漫长的人与银的磨合相处中,人们总结出银器的锤揲,錾刻,做旧等工艺,它们更加强调金属与众不同的性格,将物灵唤醒,赋予银新的灵魂。
就像李佩玲所说的:“工匠们在制作器物时所赋予的技艺灵魂,也可以说是工匠在制作物件时与材质互动下,所产生的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命体”。
(二)朴素的美感自然赋予银天然的白,正如原研哉最钟爱的白色的表现。
宜美达《日本の手感设计》读后感(二):说的有点感觉啊

正如其他的评价:一本随便翻翻的书。
听着是不是有点像杂志,没错,这就是一本类似某设计杂志关于日本设计的专栏的合订本,比较适合随便翻翻,找找感觉。
“和敬清寂”“缺、拙、涩”,我好喜欢这些字眼。
本书正是从日本万物有灵的神道教信仰开始说起。
看过《千与千寻》的同学们肯定知道吧,神道教认为事物皆有神灵,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山神、石神、河神,说不定还有电视神、书神、pad神之类的。
日本人相信再小的事物中都是有神灵的,所以万分敬重,对自然虔诚谦逊。
影响在设计上就是格外注重设计制作,他们得对的起材料里面的神灵。
日本设计在亚洲是走在前面的,他们多年的积淀而拥有了很多优秀的企业,推出了商业上很有成功的优秀设计。
而在高端的学术领域,他们似乎已经建立了日本的设计文化、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想。
这本书就向我们展示了这些。
孤陋寡闻如我,没有感觉到亚洲的其他国家有这种发展势头,放眼全球,也没有几个国家把自己的设计包装的如此有内涵有深度。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日本的优秀设计很明显的在注重更多意识形态的表达,这好像更是艺术。
国内好像受到了日本的影响,开始向日本这种大师感的靠拢,因为没出过国,不知道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如何看待这种设计表达的,或者说大家的游戏规则其实是一样的。
评价设计的时候,能为你的设计找到合适的缘由是能加分不少的,因为这个设计有想法。
日本人从他们的传统文化为他们的设计找到了很有分量的说法(当然真实的关系是反过来的),所以他们成功了,至少可以自娱自乐了。
这就值得我们学习了。
这本书的装帧排版都很不错,字体好看,纸厚,实在是又一装逼利器,放在手边翻翻挺好的,适合有钱有闲的人士,苦逼的设计学生们就省了吧。
看不是我买的书就是爽啊,而且越贵越爽。
还有就是,字太多了,图不够啊,怎么一种浏览网站的感觉,要再详细,再深入,让我们看看人家是怎么搞设计的么。
从手感设计探讨黑川雅之的设计理念

啊
I
从 手 感 设 计 探 讨 黑 川 雅 之 的 设 计 理 念
王梦 迪
( 青 岛理 工大 学)
中图分 类号 : ( 02 4 4 ]
文献标 识码 - 9 1 4 X( 2 0 1 4 ) 4 8 一o 2 1 7 - 0 1
更 新与 循环 的概念 。 如樱花 具有 短暂 绽放 随即消 逝的 瞬间美 , 就是“ 破” 之美 的 价值所 在 。 只 有当 它的生 命 消亡 时才 能感 受到 它真 正的美 黑川 雅之 的设 计一直 本着尊 重生命和 遵循材料 本性为 出发点 , 在设 计的道
与 结构 , 这些 都对产 品设 计有深 厚的影 响 。 在 此基 础上 , 浓缩八 个美学 关键 词归 纳 其理 念内涵 。 本 文从手 感设计入 手 , 分析黑 川雅 之作 品, 最后 探讨 其设计理 念
川雅 之在《 八个 E i 本的美 学意 识* 中, 这样认 为 : 日本人 关于 “ 气” 的理 解人 或物
的存 在 , 不仅 仅是理 解 “ 人本 身或 物本 身” 而且还 包括 其周 围的空 气 , 这样 才算
完整 的存 在 , 人: 从人 的身体到 其周 围发散 的气 、 气氛 , 扩大 至空间里 的存在 。 而
扩散 到外 面 , 散在周 围空 间 的气 ” 也属于 其人 。 物, 跟人 一样 , 物 的周 围有气 , 并
种设 计 品的 能力 。 说到 什么 是美 , 黑川的形 容 似乎是 只 能意会 而不 能言 传—— 美, 就是 让 身体感 觉舒 服 的东西 ” 。 所以, 手感设 计 , 包含 了形 形色 色 的意象 。 不
材 表面 的质 地 , 再 经过 使 用者 的接 触 、 触摸 与 把玩 , 使 之 呈现 出不 同质 地 的变
感悟日本传统之美

ふくろう (不苦劳)
日本人的福鸟 国有句老话:“夜猫子进 宅,无事不来”,可 见猫头鹰是种不吉利 的象征。它往往和黑 暗、神秘甚至死亡联 系起来。然而在日本, 猫头鹰却是吉利和幸 福的代表。
成为奥运会的吉祥物
日本人对猫头鹰的喜爱是世界闻名的。1998年, 日本长野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就是4只小猫头鹰, 虽然不少国家的代表团认为猫头鹰作吉祥物有些 怪异,但日本人却坚持认为猫头鹰是幸福的鸟儿。 如果去繁华的池袋地区逛街,可以看到猫头鹰的 身影遍布地下通道,贴满电线杆,几乎让人有闯 入了猫头鹰城堡的错觉。在北海道,你可以看到 日本最大的猫头鹰,展开的双翼可以达到1.70米左 右!目前这种猫头鹰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当 地的阿伊努族人更把它们当作村庄的守护神来崇 拜。就连日本前首相中曾根,也曾表示他最喜欢 的动物是猫头鹰。
色艺双修,温柔婉约---艺伎
艺伎并非妓女。艺伎(げいぎ,Geigi)是一种在 日本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 很大一部份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 演助兴。她们的交易是满足男人们的梦想——享 乐、浪漫和占有欲。通常与她们交易的,都是上 层社会有钱有势的男人。 在昂贵的餐厅和茶舍里, 谈论生意的男人们喜欢请一位艺伎相伴,为他们 斟酒上菜,调节气氛,而这最少也要花费1千美元。 今天,仍有少数女性抱着浪漫的幻想以及对传统 艺术的热爱加入艺伎行业。但在过去,艺伎是一 个终身职业,必须女承母业。二战以前,绝大部 分艺伎是为了生计,被迫从事这一职业的。
日本文字
日本古代有语言而无文字。虽然现代比较语言学者, 以日本与从音韵、语法及语汇三者看起来,系属乌 拉尔、阿尔泰(Ural-Altai)语系统,质言之,它本来 是和蒙古语、通古斯语、土耳其语及朝鲜语视同一 系统的。但事实上,日本的语言系属问题,现在尚 未获得完全解决。 日儒新渡户盗造曾云:“在语言学上看来,日 本语是伶仃的孤儿,和它的左右前后各方面的言语 没有什么关系的。”事实上,日本人自有历史开始, 为了要增加语言的丰富,曾取用了许多中国的字音, 此外如朝鲜及西欧的荷兰、葡萄牙、英国等语言亦 对于日本的语言多少做过些贡献。
日本设计中学到什么作文

日本设计中学到什么作文
同为东方国家,日本设计的迅速崛起,其经验值得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
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拿来主义”
学习西方,走捷径,以迎合国际市场。
譬如日本的汽车工业,—开始便引进了西方最先进的生产线,起步虽远远晚于XX,但站在世界汽车制造业的前列,避免了走XX“计划性废止制”的弯路;继承了XX汽车制造业“内重质量,外部造型朴素”的优点,以其良好的性能、低廉的价格及新颖的外形设计迅速占领国际市场,成为世界上汽车第一生产大国。
正是擅于扬长避短,日本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走了一条直线发展的捷径。
(二)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
在这方面成就卓著的首推XX公司。
例如XXXX年它推出的使用简单、携带方便的盒式磁带放音机风靡全球至今畅销不衰,该设计成为日本设计的—个里程碑。
XX公司不断创新,把销售利润的10%用于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因而其产品常常是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XX公司创造了电子世界的许多第一,成为日本企业技术与设计起飞的缩影。
(三)提倡“以人为本、为人设计”的宗旨
日本设计的无微不至创造了市场,引导了消费。
如XX公司为了迎合儿童心理,在XXXX年推出系列录音机和收音机,其鲜艳的色彩、粗大的按钮把高科技产品玩具化,吸引了儿童消费群体。
纵观我国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设计发展却难如人意。
如何让设计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起飞的助推器?我想,应把设计纳入国
民经济发展战略的范畴,使之成为全社会的行为,通过实施不同措施,可使设计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尊重、支持和推广。
实用之美の守护者,探访日本民艺匠人

实用之美の守护者,探访日本民艺匠人对我们的祖先而言,打磨石头、揉捏泥土、切削木块的生活场景再平常不过。
时至今日,我们在伸手触摸手作之物时内心洋溢起的温暖与满足感,让我们心生踏实,更让我们感激那些世代坚持守护着这些手艺的匠人们。
就让我们跟着《诚实的手艺》的作者美帆,一同走进日本民艺匠人的生活世界。
民艺品是指根据使用需要深思熟虑而做成的“实用之美”,而非商业商品为吸引消费者而设计。
民艺中不存在艺术家、设计师一说,更多的是负责人或者匠人,为了使用需要而制作。
大多民艺的产物都是温润可爱的,是让人情不自禁想要拥抱的东西。
一件件拥有民艺灵魂的物品,虽然都是应基本需求而生的单纯工具,但从它们身上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同为制作者和使用者的人们追求美的心境,是为了满足和美生活在一起的最纯粹的渴望。
《诚实的手艺》的作者美帆(Sauser Miho)说道“手作之物能让人感到温暖,是因其饱含着制作者的心意,并拥有机械所无法表现的素朴之味——这句被重复了无数次的话,其背后所蕴含的某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总能在我心底激起涟漪。
匠人的工坊里的削木头的香气、烧柴的味道、敲打铁块的声音和木头的触感能唤醒我儿时的记忆,而与此同时,一种有别于自己与生俱来之记忆的情感,在内心与儿时的风景共振的那一瞬间,会教人心动不已。
或许这是自己DNA上被印刻着的某些记忆起了反应吧。
”就让我们跟着美帆一起走近日本民艺与民艺匠人。
南部铁瓶御釜屋______岩手县县厅所在城市盛冈的铁器制造,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初期的庆长年间(1596~1615年),盛冈藩的南部家族开始大举修建城池之时。
此后,在历代藩主的庇护之下,以城下町盛冈市为中心的地区开始铸造铁器。
江户时代,小泉家作为关东以北地区唯一的釜师,负责铸造南部藩御用茶釜、铁瓶,因此也称为御釜屋。
釜师仁左卫门的名号也沿用至今。
铁瓶的制作是由瓶身形状、纹理、把手等整体设计来决定的。
从制作瓶身与盖子同比例大小的断面纸样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の手感设计》读后感(一):素朴之美
和中国传统重雕镂重离的工艺美学不同,日本的工艺美学更接近中国的山水写意画,以素朴的写意,呈现着自得、自由且静观的心灵之美。
素朴,一是指材质的特质,一是所呈现出的美。
守素抱朴,首先是局囿于材质之珍稀,故一切以自然原生为上。
手工时代,金属之器主杀伐,采集锻造甚难,故适合用来做重器以达威慑之用,也以错彩缕金为身份之象征。
而相对应的,山水树木,则更接近人的自然韵律,有成长、衰退,于自然气候中又处于弱柔之势,而日本岛自古自然灾难众多,因此对自然的崇拜和同情,便成了理所当然。
风花雪月、晴雨旱涝,推动着生命的转折、委婉、困顿、勃发,因此,对柔弱之原生态自然材质的亲近,便成了人的本能。
对自然化原生态材质的亲近,也必定延伸出对设计的朴拙、自然、素淡之美的执着。
因此所生发的自然美学,也充分体现了在天地之间以应和“至柔而动而刚”的文化心理积淀。
读《源氏物语》之时,最受触动的,不是作为故事主轴的光源氏家族的情事,而在于其中对于节气的感悟。
不同的季节所带来的不同的情境、服饰着装及饮食、礼仪的变迁,以及在各个时段出现的具有自然化人名的女子,无不映合着这种应和自然韵律的素朴美学。
而在日本的工艺设计中,对材质的原生态选择、以及在处理材质之时尽量减少雕琢和人工感,正如庄子所谓“依乎天理”。
《日本の手感设计》第一部分总结的“构、缺、拙、涩”等美学元素。
其实也正是万物“天理”的本真质素。
这样所维持的,材质和人的感官之间处于“不隔”和“隔”,恰恰是破除了因刻意强调统一的美之多元维度。
而以全球化工业时代所带来的社会环境变迁,恰如《道德经》中所提到的“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之奢侈,普及到大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如果说古代的欧洲和中国上层,追求名贵材质的质感和雕琢,是基于生产力的不发达,而工业时代的技术革新让技术平民化的同时,感官从农耕时代的匮乏一下子转变为泛滥,尤其是电脑时代信息爆炸和消费快餐化,对传统以静观体验为主的美学处于岌岌可危的阶段,如村上隆等具有暴发户典型性质的伪艺术成为当下时代的典型美学危机。
而日本式的素朴美学,在后工业时代的发展就尤受关注。
相对而言,技术的进步,让素朴美学的外在表征变得容易,如包豪斯的许多设计以及21世纪风靡全球的苹果热潮,无不以极简的
工业技术之美和传统的素朴美学形成了呼应。
然而,素美的内在精神,在刹那之间获得“隔”与“不隔”的淡泊静照,如何通过设计去对抗时代的大浪潮,则是真正对艺术家的挑战。
《日本の手感设计》中所列举三十几位日本设计师,在不同的领域,表达了日式美学“亲切、惜物”的表征,彰明了他们和传统素朴美学的承继关系。
这种设计是对当代社会过度强调占有的恶俗消费习俗的一种反抗,以一种执着的精神证实着美在后工业时代的可能性,这唯实令人动容。
2011-8-5读毕,随感于和声宜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