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的创造(吴良镛)

合集下载

建筑大师吴良镛的筑梦人生

建筑大师吴良镛的筑梦人生

建筑大师吴良镛的筑梦人生作者:徐忠友来源:《初中生之友·中旬刊》2012年第07期2012年2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雄伟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将一本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红色烫金奖励证书颁发给了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良镛先生。

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许多人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

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是我国城乡建筑设计的泰斗,他的成就引起了举国上下的瞩目和敬仰。

立志建筑事业的年轻人1922年5月7日,吴良镛出生在南京的一个小职员家庭,他的父母很重视对他的家庭教育和文化教育。

他在小学和中学期间,就阅读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特别喜欢《红楼梦》。

因为受古典文学的熏陶,他爱好文学、美术,作文写得很好,水彩画也画得不错。

南京又称“石头城”,是我国的“六朝古都”和“四大园林城市”之一。

南京城的街道整齐宽阔,还有明城门、鸡鸣寺、夫子庙等许多著名古建筑。

1937年12月13日,日本鬼子的铁蹄踏进了南京城,许多建筑被烧被毁甚至被改建成碉堡、炮楼,日本人还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霎时间,南京城内外尸首遍地,血流成河。

吴良镛的父母在南京沦陷前,带着一家人逃离江苏,饱尝了流离失所的痛苦。

为了不荒废学业,吴良镛跟随兄长逃到重庆,在合川第二中学继续学习中学课程。

国破山河在,18岁的吴良镛忽然感到了心中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

原本打算学国文或美术专业的他,下决心读建筑专业,把重新修整惨遭日寇蹂躏的家乡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

梁思成先生的得意门生吴良镛带着使命告别了合川的母校来到重庆,进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

当时的重庆,日寇的飞机经常来侵扰,不仅炸毁建筑物,还炸死炸伤许多民众。

敌机来时,吴良镛和同学们有时被迫跑出校园,在防空洞里或山林中学习。

由于重庆是座山城,平地不多,住房很紧张。

而从南京、北平、上海等地搬迁到这里的机关、单位、学校不少。

行万里路 谋万家居:记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

行万里路 谋万家居:记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

行万里路谋万家居:记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作文素材2014-02-16 15:39:很难想象,这是有一位年近90、中风癒后的老人的日常生活:每天早晨起床后把当天的安排写下来、思考研究课题等工作的进展,上午看书、看报纸,下午坚持做康复运动、练习书法,晚上处理教学事务、与研究生交流……这位老人,就是我国着名的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教育家、两院院士、201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

几天前,在清华大学主楼的一间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吴先生:脸色红润、思路清晰,温和的微笑中蕴含着睿智与敦厚,略带苏南口音的谈吐中传递出对事业的激情、对民生的关切;脖子上围着一条漂亮的蓝条纹绸巾,映衬出这位建筑大师对美的一贯追求……“探索中国人如何能有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好地生活、学习、研究和工作--这是我庄严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

”他说,“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立足脚下的土地,解决实际问题创建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科学“我为什么要选择学建筑呢?这与早年的经历有关。

”70多年前的那此大轰炸,吴良镛记忆犹新:1940年7月的一天,他刚在重庆合川二中参加完中学统考,日本的轰炸机就来了。

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遍地……三天后,他怀着“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挥手作别合川,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

1945年末,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约,共赴清华大学协助筹办建筑系。

1948年夏,经梁先生推荐,吴良镛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在着名建筑师沙里宁的指导下,探究中西交汇、古今结合的建筑新路。

1950年,他收到梁思成、林徽因“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的来信后,冲破重重阻挠,绕道香港回国,重新执教清华,孜孜不倦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之路,并创建了人居环境科学。

早在1949年,吴良镛的导师沙里宁曾对他的作品展如此评价:“他的工作灌注了一种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建筑学家吴良镛:让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建筑学家吴良镛:让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建筑学家吴良镛:让人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者:来源:《新作文·高中版》2022年第03期◇人物◇建筑学家吴良镛故事荷尔德林的诗《人,诗意地栖居》经由海德格尔哲学的阐发,凝练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之后,充满浪漫色彩,令人神往。

多年后,有人说:“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他就是院士吴良镛,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清华大学教授。

“刚刚交完大学入学考试最后一科的考卷,就听到防空警报响起,日本人的战机突然来袭。

”吴良镛回忆起1940年7月在重庆合川参加高考的情景时说,“当时我们赶紧躲到防空洞里,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碎片、灰土不断在身边落下来。

当我们从防空洞出来时,发现大街小巷狼藉一片,合川的大半座城都被大火吞噬。

”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民族血泪,促使吴良镛在内心树立了“谋万人居”的伟大理想。

他怀着“从事建筑行业、重新修整惨遭蹂躏的城乡”的心愿,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

從人民英雄纪念碑到天安门广场、长安街扩建规划,从参与新中国十大建筑设计到北京图书馆新馆营造,从“人居环境科学”创始到“城乡发展规划”研究,吴良镛以七十余载韶华,践行着他的承诺,他巨大的事业成就,也更像首都和祖国飞速前进的缩影。

→ 写作范例←自200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设立以来,2011年度最高奖首次表彰了身为建筑师的吴良镛。

就连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也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提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他的职业是教师,他的社会身份是建筑学家,但他归根结底是一位仁者。

以“为生民立命”的大儒担当,渐次展开他“谋万人居”的思想与实践,并逐步形成丰满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吴良镛把中华主体文化的儒家思想和道家精神融会贯通了。

建筑名家之吴良镛

建筑名家之吴良镛

吴良镛(1922-)
吴良镛,1922年生,江苏南京人。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

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获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教授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曾任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

现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专著《广义建筑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

主持的《北京奥林匹克建设规划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工程和新四合院住宅体系规划设计,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和建设部的优秀设计奖,亚洲建协建筑设计金牌奖和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荷兰克劳斯亲王奖、陈嘉庚科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重要奖项,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等荣誉称号。

是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良镛

吴良镛

吴良镛:匠人营国吴昊他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者,曾手书“匠人营国”。

他一生努力实践自己“谋万人居”的理想,中风之后仍不离讲台。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吴良镛。

居得其所北京著名的南锣鼓巷东边,有一条名叫“菊儿”的胡同。

20年前,这里实施了一项轰动一时的旧城改造工程,然而方案曾屡次被否,部分原因是这些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

最终,这项工作交给了当时戏称为“牛刀”级别的设计师吴良镛。

在和学生们前后出了近百张施工图后,一片青砖黛瓦的新四合院群在菊儿胡同中诞生,它没有传统“平地高楼”式改造的突兀,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不仅如此,这些有着集中供暖、独立卫生间和上下水系统的低价小户型单元房,并没有阻隔搬迁之前大杂院的邻里关系。

其实,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良镛就对保存完好的崇文门外花市地区胡同与四合院进行了详细调查,在之后不断的研究和思考当中,“有机更新”的理念在他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吴良镛看来,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

改造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不能大拆大建,要保留相对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烂不适宜者,进行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

他把“有机更新”比作在旧衣服上打补丁。

补丁打得好,也不失为一种美丽。

这种理念在国内外建筑规划界引起广泛关注,“菊儿胡同危改工程”也屡获国际大奖。

“与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民居。

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吴良镛这样向记者表达自己的情怀。

践行理想今日的成就,与吴良镛青少年时代的特殊经历有关。

少时,他曾目睹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日寇入侵,更是让他体会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楚。

“入大学前夕,我亲眼目睹了一场大火毁灭了一个家庭,连狗的叫声都是呜咽的。

”吴良镛告诉《科学时报》记者。

1940年,他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开始了一生“匠人营国”的生涯。

1945年,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约,赴清华协助筹办建筑系;1948年,他被梁先生推荐到美国学习,在大师沙里宁的指导下深造;1950年,吴良镛毅然回国,从此再没离开清华。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龙源期刊网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作者: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09期
让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吴良镛对人居理想的愿景。

将建筑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来自他颠沛流离的早年经历。

在1937年南京沦陷之前,吴良镛随家人一路西迁:南京、镇江、武汉、宜昌、重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945年10月,吴良镛受建筑学家梁思成之邀,协助籌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又在梁思成推荐下于1948年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学习建筑与城市设计。

在对建筑学的不断探索中,吴良镛意识到“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是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人居环境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人居环境科学是普通人的科学”,就此理念不断进化诞生的人居科学,成为吴良镛工作的核心。

1993年,由吴良镛主持改造的北京菊儿胡同被授予“世界人居奖”,这也是近代中国建筑作品首次在国际上取得的最高荣誉。

“开创了在北京城中心进行城市更新的新途径”,评语这样评价吴良镛在保留传统四合院与创造宜居环境中的创举。

从参与战后重建到发展人居科学,吴良镛不仅将目标放在了筑建“广厦万间”,而且将城乡规划学、环境学、风景园林学等领域融入建筑学,为实现人类更宜居的环境继续奋斗着。

“我希望在13个现有学科门类上增设‘人居科学’。

”吴良镛说,“人生百年,我现在已经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剩下的十里路可能会更加艰难,但是我不希望轻易失去这最后的‘人生单元’,我要积极去完成尚未完成的事。


◎来源|中国文明网。

两院院士、建筑大师吴良镛 在重庆的时光

两院院士、建筑大师吴良镛 在重庆的时光

两院院士、建筑大师吴良镛在重庆的时光作者:***来源:《红岩春秋》2023年第09期吴良镛,1922年出生,江苏南京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我国建筑领域、城乡规划领域和人居环境领域卓有建树,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他曾经担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提出的《北京宣言》被国际建筑师协会执行局确定为“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并在1999年第二十届国际建筑师大会上获得与会代表一致通过,成为国际建筑师协会仅有的一份宪章,与1933年《雅典宪章》、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一起,构成建筑业百年来最重要的3个纲领性文件。

吴良镛在百年人生历程里获得荣誉无数。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吴良镛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的编号是“001”,这是党和人民对吴良镛政治品格的最高褒奖。

抗战时期,吴良镛曾在重庆生活、求学、工作,并由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从南京到重庆吴良镛生于江苏南京一个绸缎商人家庭。

祖父吴有禄经营缎业,创下缎庄字号“吴德泰”,曾任当地绸缎业公会副会长,口碑颇好。

祖父去世后,缎庄的生意就垮了,父亲后来去了上海帮别的缎号办事、管账,母亲在家拉扯着子女艰难度日。

外祖父李耀南也经营缎号,传到儿子一辈时,因为经营不善也衰败了。

尽管日子拮据,但母亲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读书,接受新式教育。

吴良镛的三舅、三舅妈和当小学老师的姨娘也给予了帮助,加上哥哥吴良铸从金陵中学毕业后当了家庭教师以补贴家用,吴良镛和妹妹吴素娟的学业才不至于中辍。

1929年,年幼的吴良镛入读私塾,半年后在离家很近的荷花塘附近小学上学,初中就读于私立钟英中学。

吴良镛曾回忆,五年级一次考试,同学问吴良镛能考多少分,吴良镛回答七八十分吧,结果出来后才五十分。

年级主任恰好路过听到了吴良镛回答同学的话,就在课堂上狠狠批评了吴良镛一通:“吴良镛骄傲了,不是如他自己所说的七八十分,而是五十分!”这个教训十分深刻,让他认识到一辈子一定要兢兢业业,稍有放松就会出问题。

吴良镛毕生追求诗意栖居

吴良镛毕生追求诗意栖居

吴良镛毕生追求诗意栖居作者:王志琴来源:《中国新时代》2022年第01期吴良镛曾说,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儒雅、待人和善、谦抑,毫不摆架子,这是接触过吴良镛院士的人对他的评价。

吴良镛,1922年5月,出生于南京。

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

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

1948年留学美国。

1950年冲破阻挠回国。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

他说,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经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然而,吴良镛却始终谦虚地表示:“我的作品不多,都是大家一起做的。

每个作品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我问心无愧了。

”与清华结缘1940年,吴良镛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

毕业前夕,他写了一篇论文《释“阙”》,刊登在班办的刊物上,引起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的关注。

1945年初夏,吴良镛见到了梁思成。

“先生原望我充当其古建筑研究之助手,当我陈述自己对城市研究的志向后,不期深得先生赞赏,从此更坚定我终生致力的目标。

”吴良镛在自述集中回忆道。

1946年,吴良镛受梁思成之邀来到清华,协助筹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据吴良镛回忆,1945年10月,梁先生“来了一封信,他就说我准备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你是不是有空来看我一下。

”见面后,“他说你要愿意,你到清华大学来当助教。

这个对我一生有决定意义。

”就这样,1946年初吴良镛在重庆收到清华寄来的聘书,于当年8月第一次走进清华园。

从那时起,他的命运就与清华正式联在了一起。

建系之初,梁思成赴美讲学,吴良镛和林徽因成为系里最初的两名教员。

1948年夏天,梁思成推荐吴良镛到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美的创造⑴吴良镛⑵“城市科学”与“美学”这两个学术领域,相当长时期以来都未曾引起人们广泛地重视,随着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的迅速开展,现在又都成为被热衷探讨的新课题。

如何掌握城市科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又如何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很大。

但一时需要弄清的问题很多,市长研究班指定要我们讲这个题目,颇感困难。

现在,作为学习的开始,我想,第一,从现实的问题着手,将易于理解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第二,从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来研究。

小学时,读过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病院》,印象很深刻:写文章怎样写就不好,怎样才好,为什么?对比鲜明,能够引人深思。

这里也试着这样作。

提出一些不成功的例子,并非有意指责,而是为了便于说明和探索问题。

第三,美是有规律可循的。

基于这一种信念,我们还是要尽力探索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即便一时探索不深,解释不清,但先提出问题,问题提对了,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一、对城市美的认识关于“城市美”问题,不妨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试探:——广义的,即从城市的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城市是人类聚集,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在社会发展到一这阶段的产物。

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结晶,也反映了精神文明的积累。

因此,城市是文化的体现,而城市文化也是城市得以延绵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由于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需要有美好的空间和景观。

可从形式美的角度来欣赏分析:建筑物与建筑群的美,自然环境的美(它们的改造和利用等),城市美学的客观标准和客观规律等。

它们有着比建筑美学更为广泛的内容。

在我们日常的言谈中,也常涉及这些问题,或含有特定的含义。

例如,我们说,城市的“面目一新”、“焕然一新”,这主要是从形式美的角度说的。

如果我们说“气象一新”、“万象更新”,内容就比较广泛了。

我们的探讨,拟先从较为广泛的范围开始,然后再归结到形式美的一些规律。

(一)广义的认识先借用北京市系统工程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城市之树”来加以说明。

它把环境标准概括为①生态健全;②人物景观优美和谐;③生活方便舒适。

将三者综合考虑。

可以认为这是以系统观点探讨城市美的多方面关系的一种努力。

城市的美学与艺术,不仅着眼于单幢建筑和建筑群组的结合,还要着眼于建筑物与自然的结合,而更重要的要着眼于人。

因为人是自己赖以生活的物质环境的创造者,又是环境所服务的对象。

而人的本身,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因此环境建设对这两个方面都不能忽视,而后者的意义可能更为重要。

“社会的人”的概念中,我们更不要忘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着眼于广大人民。

我们的环境建设应以缔造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美好环境为根本目的。

以上说明环境的要素和人与环境的关系。

这是我们谈城市美之前,首先要交待清楚的。

1、什么是美好的城市形态我们规划部门作总图,建筑师搞设计,施工部门在修房筑路,都在热气腾腾地干着,但这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环境。

十多年前,西方学者曾提出“什么是一个好城市”的探讨课题。

它涉及到城市的价值观问题。

历史上不同时期,对城市就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准则。

例如,当前世界上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社会富裕之后,公众的兴趣就会改变,“均衡”的社会比贫穷不稳定的社会对环境质量的依赖性较少;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老百姓进入大城市时,对工作就业的需要,比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更为迫切;社会中每个集团都有它自己的社会目标。

一般旅游者的兴趣集中于对某一地方的观感如何;儿童的兴趣则另有其自由活泼的天地;等等。

不同的人着重点不同,标准也颇不一致。

目前,还难以用矩阵方法对良好的城市形态作精细的分析。

对单项的价值可以设法衡量,但居住环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文化实体中的诸要素,它们远比形态要素更带关键性。

为了进一步阐明上述观点,下面拟对一些要素加以分析:舒适(Comfort)有心理上的舒适,也有生理上的舒适。

对一个人的居住生活来说,安静、无压抑感、尺度宜人、循然有序,就会感到舒适。

过去皇帝为什么不长期住皇宫而住郊外园林,现在一些人为什么仍愿意住四合院(不包括那些质量差的大那杂院),就因为后者舒适宜人。

清晰(Clearity)一些历史名城如北京、苏州等,以及某些村镇,其布局、结构井井有条,街道脉络清晰,分区明确,标志丰富显著,界限分明。

反之,一些盲目或畸形发展的城市,如天津原来的租界地带,就显得混乱不清晰。

可达性(Accessibility)好的城市应当易于通达、接近,不仅交通系统结构完善,还要便于居民参与各种活动,易于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他愿意住在某城、某地、理由是“图其方便”,这很值得深入分析。

有人赞成规模不大的城镇,认为“小说是美”(Small is beautiful),这句话含义广泛而不具体,但有一点却是易于理解的,即不大而又方便的城市,就更宜于生活。

多样性(Diversity)它的反面是单调、单一、贫乏,为人们所不喜。

一些新建的工业城市内容很单一,生活也很单一,缺乏多种多样的文化服务设施;居住建设更单一,都是公寓楼,象是军营或船仓,对号进住;商店就那么拥护,人们仍然愿意住,丰富多样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古诗云“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天的美,因为有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这表达了多样化的心理愿望,人们实际生活当然应是丰富多样的。

选择性(Choise)多样化的结果就是有可选择性,你不爱住这里就住那里,不住这房子,可以换另一种,没有低价有高价。

一个好的城市、要使居民的衣食住行,都有选择性。

这在经济发展时期,也许难于办到,但仍然应当作为我们努力的原则。

灵活性(Flexibility)也就是适应性、应变性,无论单幢建筑,建筑群组,以至城市都应具备这种特点。

住宅室内要有一定的弹性,几种不同的组合,爱怎样住就可以怎样住。

各种建筑包括公共建筑,也应有弹性,可以多功能,并适应变化中的条件。

一个社区,一个大学校园,以至整个城市,都要有广泛的适应性,以利于有机的生长。

无论建筑与规划都应该注意到这种灵活性,伸缩性,应变性。

卫生(Hygiene)它的重要性有用多说,有人认为应该明确列入美好城市形态的必具原则之中。

城市总要排出各种废弃物,这是必然的客观存在,问题是要正视它,妥善处理它。

一个城市,若到处垃圾弃土、废纸臭河沟,这是不清洁、不文明的表现,这种现象的本身就是对生活的否定。

而城市环境整洁,固然反映了它的管理水平,也表现了爱护公益的道德风尚。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矛盾。

有些旅游区风景很好,而环境质量很差,甚至非常落后。

“西子蒙不洁,则路人皆掩鼻而过之”,人们是不愿在这种不卫生的环境下长久生活和活动的。

中央书记处对北京市城市建设的四点建议中,提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优美、清洁、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城市”,把清洁作为一条重要的城市建设要点。

这几年来大力“治脏、治乱”,是正确的、必要的。

以上讲了一些原则,当然远不能说全。

这些原则涉及到生活,涉及到城市美的必不可少的一些要点。

如前所述,出发点归根到底还是一切为人了。

我们说,某地风景好、环境好,也常说“景色宜人”、“舒适宜人”、“尺度宜人”等等,“宜人”就是要合乎人的标准,适应人的要求,并把这作为真善美的基本要素。

2、美好城市的要素基于从人的生活要求出发,下面一些要求得到重视,得到满足。

要有私密感(Sense of privacy)无论动物与人,都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一群企鹅站在一起,还呈均态的一定的距离;人们在公园中找座凳,谁都爱为自己找个安静的角落。

当然人这间要相互交往(Interaction),各种人对私密感,其观点、习好不一,但从个人、房间到家庭、从公寓到住宅区的建设,都得考虑人们对生活的这种基本要求。

否则就失去了安静感,安全感,就不能算是宜人的处所。

前人诗“吾亦爱吾庐”,就很好的表达了这种情感。

日本人从外面回到家要脱掉自己的鞋子,并往往换上和服,至今还保持这传统习俗,这是从公共环境回到家庐的一种享受,一种环境气氛的变化,一种私密感的满足。

这说明了,在一个适宜的家庭居住环境,对人们是多么重要。

要有邻里感(Sense of neighborhood)一个人总是社会的人,总属于一定的社区,因此从住宅区到整个城市必须要有生活气息,要有邻里感,要有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ness)。

在这种环境里感到邻里的亲切和恬适。

私密感与邻里感两者又是统一的,一个人既要有自己的天地,又要有社会交往,扩大范围说,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亦都应当如此。

凡是生活在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中的人们,是具备这种感情陶冶的。

同时,在物质设施上,茶馆、酒店、俱乐部、公园等,也都为这种私人和邻里的活动提供方便。

邻里亲切感的对立面就是崖岸不亲,缺乏人情味,没有邻里的气氛。

苏联建国初期的公社大楼的失败,就在于否定家庭与邻里的亲切感,被讥为“人工孵卵器”,不久终于放弃了这种错误作法。

我们1958年也盖过类似的“公社大楼”,不久也就被否定了。

但是直至现在,有些新住宅区建设、设计中对家庭——邻里的考虑仍然不是很细致的。

人们从五湖四海汇集在公寓楼中,虽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但缺乏一种邻里气氛。

要有乡土感(Sense of native land)乡土是家庭赖以孽生的土壤,是在思想感情上更深一层的居住环境。

一个地方总有它的长期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特色,都有值得骄傲引人自豪的人物和事物,如自然风当、名士物特产,人性习俗,文物建筑,杰出成就等。

正如前人所说,“一切这些习俗,构成了一个民族的面貌。

没有他们,这民族就好比是一个没有脸的人物。

”(《别林斯基选集》)它们构成了一个地方的乡土情谊,使居留者其情依依,离去者有故土之思。

张翰思恋故乡特产而有“莼鲈之思”的故事⑶,至今尚为人所传颂。

今天留居国外离乡背井多年的华侨华裔,总希望得以观光故土。

有的归客甚至一踏上祖国的土地就首先亲一亲这神州大地的泥土。

老年人更响往落叶归根。

因为故乡的泥土培植了我们的“根”,养育了我们自己。

不问一个人在故乡生活时间的久暂,这种乡情却难以淡漠。

这是爱国主义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不仅如此,这种乡土情谊还应加以扩大到热爱你所在的城市。

日本东京在七十年代末曾经提出“我的东京城”的概念,就是希望全体市民把所在的城市看作是自己的家乡,并呼吁市民们共同努力,把城市建设得更好,更充满生活气息。

这种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认为在我国,“我爱北京”“我爱上海”之类的活动也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开展起来。

要有繁荣感(Sense of flourish) 一个好的城市应该是欣欣向荣的。

它不仅反映在经济生活、物质建设的繁荣上,也反映在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的朝气蓬勃上。

前面已说过,一个人总是要与别人交往,要与人群接触的。

看热闹、人看人、被人看,有时也是一种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