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源于生活论文
作文源于生活

作文源于生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水平的基本途径。
不过作文教学也是最令人头疼的部分,是我们当老师的最急于也最难于解决的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把作文教学当做我的难点去攻克,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慢慢的总结了一点作文教学的心得。
我认为影响学生作文提升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学生总热衷于那种机械式的作文格式,多数老师也总授予学生固定的格式让其生搬硬套。
这样的作文不但枯燥乏味,没有真情实感,并且让人读来觉得虚假和做作。
比如,学生写自己的妈妈时,就离不开那几件老套的事情,不是雨中送伞就是晚上背着自己去医院。
虽然这都是生活中常有的事,不过学生写出来后都是一个模样。
第二点:大多学生写作文,以那种记流水账的方式呆板的实行叙事。
凭空捏造材料,毫无新意地按照记叙文要素机械地交代着事情的过程,内容平庸,作文也没有详略之分,更无情感的波澜起伏。
第三点: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无从着手,写了上句不知道下句,为了字数胡编乱凑,最终导致空话一箩筐。
之前没有构思,而是想到哪写到哪,从而在叙述过程中毫无条理性,杂乱无章,句子不通顺,语义表达不清楚。
基于以上这些因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实行训练并加以提升。
首先:想要写好作文,就需要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实行细致地观察以及平时实行大量的阅读。
老师应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动笔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令自己感动的人与事,就用笔真实地记录下来。
作文其实就是在记录着生活,用笔来说话。
想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要让学生表现他们真实的生活,表达他们真情实感。
话不在多,长则七八句,短则两三句,只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学着去写观察到的事物,用心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觉得想写,有的写了,这写作的大门就已经向学生打开了。
作文还应该给学生“松绑”,学生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平时怎么说就怎么写,去掉众多的束缚。
广泛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作文教学应立足于生活

的体验和感受 。 其次 , 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 目的 、 任务 、 对 的《 济南 的冬天》教师要引导学生到野外走走 , , 实地观察 。如果 象等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 和手段进行观察 。 例如 , 可指导学生写 条件不许可 , 哪怕在校园 内走走也行 , 感受和体会季节变化 的脚 观察 日记 , 每人选定校内 自己最喜欢 的植物 , 要求 定期 观察写成 步 , 观察 每一 处细微的变化 ; 再构 思写作 , 文章才 更鲜活 , 有生 作文。 有位学生写出了《 桂花树观察记》 系列。第一次她写道 : 桂 机 、 有真情 、 有个性。 学习了鲁迅的《 故乡》阿长 与山海经》我们 《 , 花树的嫩芽在 阳光下 , 显出一种独特的韵 律美 。 阳光是多么地妩 也可 以开展影视人物评论等各种各样 的活动 。我们还可以鼓励 媚 : 薄薄的轻 纱 , 那 温柔地洒在初绽 的嫩芽上 , 淡淡绿色牵引着 学生采用调查 问卷的方式 ,在他们有 限的生活空间内挖一 口生
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 文教 学; 作 立足 ; 生活
( )间接观察的渠道 。 2 通过教材 、 课外书报杂志 、 影视 、 网络
等“ 窗口” 观察生活。 因为阅读不仅是中学生活的重要部分 , 而且 也是写作的另一重要 源泉 。 随着 网络的普及 , 学生的阅读 面越来
教育家苏霍姆 林斯基在《 给教师的建议》 一书中指出 :所谓 越广。 “ 人生许多经验与认识 皆源于阅读 , 即间接的生活认识 。 如 和谐的教育 , 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 功能协调和平 衡起来 : 果老师引导得 当, 学生“ 五官开放”对所读的作品中描绘 的生活 , 种职能就是认识 和理解客观世界 ; 另一种职能就是 自我表 现, 情景能用心体会 , 产生共鸣 , 一样能观 自然之天趣 , 察人间之万
浅谈作文来源于生活

教学实践新课程NEW CURRICULUM学生从出生到长大,生活总是与其形影不离。
让生活与作文同行,学生向生活投射孩子认识世界的独特眼光,体味生活实际,回味生活乐趣,从而就会用他们稚嫩的笔来书写色彩斑斓的生活,享受成功的快乐。
一、观察实际生活,积累作文素材生活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
鲁迅说:“作文第一须观察。
”没有信息的摄取和储存,就没有信息的输出。
学生生活越充实,作文的内容就越丰富。
凡是学生参加一次活动,作文就有材料;凡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观察有方,作文时就必有特色。
中学生的生活天地狭小,不可能有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大事,然而每一件小事都是孩子们生活积累的素材。
教师要做有心人,帮助孩子们从平凡的小事中去感悟生活的哲理,指导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自然界,观察社会生活,观察学校生活,观察家庭生活。
在观察上花力气,学习从沸腾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从自己的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如煮饺子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但张萍的《煮饺子》因为观察细致,显得活灵活现。
“我端起饭篓,把饺子‘扑通扑通’地推下锅,水面溅起朵朵水花,我拿着勺子,轻轻地翻动着,饺子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沉下水底,时而挤在一起,时而分散开来,正像一群戏水的小白鹅,鼓起了白胖胖的肚子。
”通过一次次的指导、训练,学生自己也感到有了观察的积淀,注意了生活中的平常琐事,平常对话,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不再空咬笔杆,黯然伤神了。
二、带学生走出去,认识生活,触发真情学生生活在大千世界,耳闻目睹生活中种种琐事,可往往就如呼吸空气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有的学生跟我谈起作文的苦恼,班上开展活动,大家写同一件事,为什么别人能写好,自己就是写不好。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在观察世界的同时体验与之相对应的主观感受,在五彩缤纷的自然感召下,锻炼敏锐的目光,敏感的心灵,体会生活的内在涵义。
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我有意带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劳动给了他们许多的课外知识,造就了他们勇敢、朴实、勤快、独立等性格,同时也使他们能够尝到许多酸甜苦辣。
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点滴

好作文来源于生活——试论小学作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 中图分类号 】 G 6 2 3 . 2 4 【 文献标识码】 B 现如 今 的 作 文 教 学 , 还 有 一 部分 学 校 和 教 师 仍 旧沿 袭 传 统 的教 学模 式 ,即 审 题 一 指 导 写 作 方 法 一 选 材 一 学 生 写 文 , 沿 用 这 种 模 式 长 期 学 习 写 作 的结 果 是 学 生 作 文 毫 无 新 意 , 文 章 中没 有 真 情 实感 , 学生作文 ” 假、 空” 的现 象 日渐 增 多 。这 几 年, 我在本班尝试进行 了” 情境作文 ” 教学, 利 用 各 种 教 育 资 源 创设情 境 , 让学 生观察 、 体验, 在 情 境 中认 识 、 感 受 活 生 生 的 人、 事、 物、 景, 激 发学 生 的 习作 兴 趣 , 使 得学生情动辞发 、 不 吐 不快 , 从 而 达 到 快 速 写 作 的 目的 。 就 我 个 人 以为 在 情 境 作 文 教 学 中 . 可 以创 设 以下 几 种 情 境, 帮 助 学 生 习作 。 看 图 作文 展 现情 境 看 图作 文 是 情 境 作 文 中 的一 种 , 正 因如 此 , 在一 、 二 年 级 时, 我 一 直 引导 班 级 学 生 进 行 看 图 说 话 和 看 图写 话 , 主 要 选 择 的是 写 人 记 事 类 的 图 片 ,并 根 据 原 中 山 小 学 校 长 隋 庭 升 老 先 生 所 创 作 的 看 图 作 文 教学 的 1 : 3 诀 进 行 了 一 定 的 改 动 ,我 把 口 诀改 编成” 一 看 题 目记 心 上 , 二 看画面都有 谁 , 三 看 人 物 干 什 么, 主 要 人 物 重 点讲 , 走 进 画前 人 干 啥 ?走 出画 后 事 如何 ?” 那 么 怎样 做 到 ” 主要人物重点讲” 呢? 也 就 是 ” 神 态 动作 连续 想 , 心 想 口说 不 能 忘 ” 。我 依 据 口诀 引 导 学 生 抓 住 人 物 的 神 态 、 动 作、 心理、 语言来重点说图 , 同 时注 重 揣 摩 图 中人 物 的 情感 。 经 过两 年 的训 练 ,我 的 学 生 们 已 经 能 够 自如 地 运 用 看 图说 话 的 1 3 : 诀 进 行 看 图说 文 。 并且 , 他们能人手一幅 图, 不用指导 , 各自 成文。 二、 现 场表 演 进入 情 境 在情境作 文的教学 中 , 可以在学生 写作之前 , 师 生分别 或 共 同 创设 一个 情 境 , 学生随同表演的同学进入角色 , 从 而 获 得切身体验 , 产生强烈的真实感、 亲切感 , 强 化 内心 的感 受 。 例 如 我 在 教 学 小 学 语 文第 六 册 第 1 8课 《 她 是 我 的朋 友 》 一文时 , 我 感 觉 作 者 抓住 了人 物 的动 作 、神 态 刻 画 了 一个 为 救 朋 友 而 无 私 奉 献 的 小 男 孩 的形 象 。 因此 , 在这一课的小练笔 中 , 我 创 设 了这 样 的 情 境 : 我 请 一 名 同学 表 演 在 自 己家 中 画 画 的事 情 。 首先他 高兴地准备好用具 , 开始 画 画 , 突然 , 一不小心 涂错 了 颜色 。 他 大 叫一 声 : ” 哎 呀 !画错 了 ! ” 他站起来 , 一 边 不 停 地 嘟 嚷着 。 一 边 来 回走 动 , 同 时 不 断地 搓 手 。 突然间 , 只见 他 一 拍 脑 袋” 有 了 !” 疾 步 跑 回到 桌 边 , 拿起笔继 续画 , ” 我 把 这 儿 改 一 改… ’ 哎 呀 !怎 么 改不 好 呢 !” 他 又 把 笔 摔 了下 去 。” 气死我了 ! 气 死 我 了 !” 他 一 连 拍 了两 下 桌 子 , 一把抓过画纸 , 撕得 粉 碎 , 抛 向半 空 。 又 跳起 来 , 狠 狠 地 在 纸 上 使 劲 地 跺 了两 脚 。对 于学 生 来说 。 这 样 的 内 容太 熟 悉 了 , 再经过观察情境 , 进 一步体验 , 孩 子们 提起 笔来 , 文思如泉涌 , 片 刻 之 间每 人 都 写 出 了 一篇 小
知识来源于生活作文写

知识来源于生活作文写灵感一定是于知识,而知识生活。
一个没有知识浸润,没有知识武装的大脑,是不可能有灵感的,也不可能有发现财富的眼力的。
博尔赫斯说,他的作品于知识,自有他的道理。
以下是的知识生活,希望大家善于学习,学无止境。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地生活问题。
知识哪里?我来告诉你吧!知识靠人的创造,我们要处处留心生活,发现生活。
这样才能知道知识哪里?发现有些人会说我是在发现呀?可是他错了发现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发现出来的,像牛顿从苹果树上让我们知道了地球引力:为什么苹果往地上落而不是往天上飞。
还有世界著名的“都江堰”是李冰从洗衣服的篓子得到启发完成了都江堰。
还有瓦特在妈妈烧水的时候看见水壶的盖子为什么总会掉下来呢?他才会创造出“蒸汽机”这洋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只要我我们对这件事有兴趣,身边又有这条件说不定你也会成为他们这样的人。
小时候我们都喜欢玩蚂蚁,那时候我看见蚂蚁一个个向一个小小的洞爬去等它们进洞了。
过了一会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雨。
通过这回我知道了“蚂蚁搬家,蛇过道,必有大雨下”这局话的真正意识。
总之一句话:知识是人类在生活中慢慢探索和发现出来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似乎是流传千古的名言,但它确凿是一种从生活中获得知识与发现的最好途径。
是啊,生活中怎么会有知识呢?但是,只要你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你也会受益匪浅的。
科学家牛顿,之所以能发现地球引力,正是因为他对生活处处留心,观察仔细。
众所周知,牛顿发现地球引力,是由于一个落下的苹果,可是,一年年从树上落下的苹果无从计数,为什么只有牛顿能注意到它并且发现地球引力呢?这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关于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可是,李冰在建造它时,却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故事。
当时,李冰决心变岷江水害为水利,于是就筑堰。
可是,筑堰的方法实验了屡次,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看到山溪里有一些竹篓,里面放着要洗的衣服,于是从中得到了启发。
他让人编好大竹篓,装进鹅卵石,再把竹篓连起来,一层一层放到江中,在江中堆起了一道大堰,两侧再用大卵石加固,一道牢固的分水堰终于筑成了。
最新写作来源于生活的名言 写作源于生活 3篇

文学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列夫·托尔斯在他儿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中…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
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问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要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参加了这次作文教学培训,我真是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作为语文教师,不是只懂一些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而且语文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去感受,去创造美。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
在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这使我更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
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加强学习不仅仅只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
”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
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
做人与作文,都需要来源于生活——浅谈践行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的体会

会性发展 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 学中, 在《 教 我始 终把握课程的 标准 , 学不 离学生生活 , 教 践行 陶行 知的 生活 即教 育理念 , 行理 进 想的《 品德与社会》 学科教学。
一
标 准 就 明 显 不 同 了。 此 , 们 在 讨 论 中 , 因 我 要
有缺点的同学从讨论 中获得改正 自己不足的勇气和毅力 ,获得 自
和 鼓励 , 到 了他 们 对 自己 同伴 的 爱护 和 信 任 ; 到 了他 们 热 爱 班 看 看
构) 。对学 生来说只不过是一些文字、 符号 、 事实、 事件 ……在这些
内容 中儿 童找 不 到 生 活 的 感 觉 , 们 理 解 不 到 、 验 不 到 、 用不 他 体 也
集体 、 维护班集体 、 关心班集体 的优 良品质 ; 看到 了他 们对人对事
教 育管理
新课 程理 念是 : 课程源于生活 , 生活是第一性的。 品德 与社 就《 会》 程所要 学习的道德规 范 、 会知识 、 课 社 生活 常识等等 都是从生 活中来的 , 它们既不是 神喻 , 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 、 制造 出来的 , 它 们都是 出于生活的 需要而产生的。品德 与社会课 程是在 小学 中高
更好 了。
容, 虽然是 生活 实际 中的事例 , 但却 不是 儿童所感受到 、 所观察到 的生活 , 不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 , 它们构成不 了儿童 自身的 生命 活动 ( 包括 需要 、 动机 、 感 、 情 认知 、 维等等 的 活动 的萌发 与建 思
从 学生的讨论 中,我看到 了他 们对班上不守纪律 同学的宽容
给学生 以正确的 引导 , 选举班干部一定要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源于生活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太平中小学校 617014)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令每位教师头痛的事,但面对农村的孩子却有许多可利用的空间。
因此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好作文的良好开端;结合课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写好作文的阶梯;挖掘生活素材,充实文章内容是写好文章的基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说到写,从仿到作是写好作文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生活;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49-02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好作文的良好开端
兴趣是什么呢?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在作文前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一般先不提作文,即使要学生带着问题在活动中进行观察,也不与作文挂上钩,让兴趣和爱好吸引学生去参与活动,去思考问题。
农村学生生活的空间与大自然为主,活动内容大致以农活、家务、玩耍居多。
根据这一现象,投其所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显得更重要了。
如:星期一,可用询问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星期天都做了些什么?因为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一些活动,所以说起来就容易多了,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放牲口时多观察大自然在季节上的变化;做家务时开动脑筋,怎样才能做得既快又好;玩耍时,
每个人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有什么变化等等。
有了这些观察素材,再进行作文,学生也就忘了“怕”也不觉得“难”了,这是因为兴趣和爱好如同催化剂,不断地促进学生去实践、探索和思考,从而不断开辟他们智慧发展的道路。
二、结合课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写好作文的阶梯
学生通过读,可以开拓知识领域,引发求知欲,积累写作素材,可以感知作者的生活态度、认识、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成为自己生活的指南。
同时学习观察、思维,以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在联系中受到启迪,萌发写作愿望,学习写作知识,积累语言材料,接受作文的基本功训练,为借鉴范文独立写作奠定基础。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写结合进行仿写练习,不愧是作文的一大捷径。
如读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可以《家乡的红心果》为题,写一植物,写出植物花果的形状、色味以及喜爱的原因;读了《高大的皂荚树》,就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仿写《校园里的凤凰树》。
一个学生写道:校园的东边有两棵高大的凤凰树,春天发出了新芽……,夏天凤凰树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像一片片红云漂浮在校园的上空。
茂盛的枝叶给同学们遮挡了烈日……;学习了《我家的猫》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按总分关系仿写片段:我家的小狗活泼可爱……;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林》,可以让学生写写《美丽的家乡》一年四季的变化。
学生在作文中有了要写的材料,又有了写作的方法,根据范文各自然段里的语句以及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的的模仿,做起文章来就有了兴趣,写出的文章就比较具体了。
三、挖掘生活素材,充实文章内容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农村学生能直接感触大自然,所以供他们写的素材是丰富的,只是农村孩子不善于观察,加上一些学校只重视“怎样写”而忽视了“写什么”,没有从内容上去吸引学生,让学生搞无米之炊,这样就违背了内容来源于生活的写作规律。
所以学生写景成了百花一态,叙事千篇一律,写人千人一面,内容贫乏,从根本上制约了儿童的写作灵感。
只要教师有意识地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加强引导,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别具一格。
如:春游、野炊,主要目的是畅游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时令的变化;给学校栽花种草是观察植物,了解其生长的过程;在家里饲养小动物,可以观察动物的形态以及生活习性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
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说到写,从仿到作是写好作文应遵循的原则
多年来,许多人认为低年级以识字为主,作文是中高年级的事,从而忽视了低年级的作文教学。
其实要想搞好作文教学必须从一年级开始。
当然一、二年级进行的只是作文的基础训练,它常常是在识字阅读教学中进行的,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说话,是为以后写话打下基础。
有话可说才有话可写。
说得好才写得好。
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到说几句完整的话。
然后是说一段完整的话到写一段完整的话,最后过渡到写作。
这是作文教学不可违背的原则。
如缺哪一环必须
从哪一环补起。
农村儿童有胆小,不多言的毛病。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大声说,有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逐步转化到有条理的说,抓住重点说。
再从说转化到写,由简单到复杂,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如低年级是从看图作文起步:有一幅图画着一个小女孩在浇花。
教师可引导谁在干什么?干得怎样?进一步让学生回答谁什么时间,在哪里干什么?如果再让学生展开联想,这样学生就会说出:星期天早上,小红一起床,就来到院子里给花浇水,你看她浇得多认真啊!……。
经过长期不懈的训练,由一幅到多幅,由单纯写画面上的事物到想象画面前后的情形进行作文。
一步步由形象思维发展到创造思维,由说到写,由仿写到独创。
从一、二年级打基础的说话训练注音写作到三、四年级练基本功的仿写向篇章过渡,到五、六年级综合训练全面达标。
这样层层落实,系统地进行有条不紊的训练,将可以开创作文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