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地球陷入“冰火两重天”

合集下载

幼儿园冰火两重天教案实践与反思

幼儿园冰火两重天教案实践与反思

幼儿园冰火两重天教案实践与反思幼儿园冰火两重天教案实践与反思一、引言幼儿园教育作为孩子们人生中最初的学习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认知、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如何为他们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冰火两重天”教案则是一种在幼儿园教学中常见的活动形式,它结合了冰冷的材料与火热的活动内容,能够引领孩子们在对立统一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本文将从实践与反思的角度,对幼儿园“冰火两重天”教案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理论基础1. 冰火概念的引入和定义冰火两重天是一种运用对立统一的教育法则,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将冷热等相反概念融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2. 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支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冰火两重天”教案符合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实践,这对他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都具有促进作用。

三、实践与反思1. 教案设计与实施在“冰火两重天”教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挑选与冰火有关的材料,并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如冰冻小世界、火焰手印等,让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2. 教师的引导与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思考问题,并在他们自由探究的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引和帮助;在活动结束后,还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关注孩子们的表现并及时做出回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教案反思与改进在实施完“冰火两重天”教案后,教师需要对活动的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包括活动的设计是否贴合幼儿园教学大纲和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活动的开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以及孩子们对活动的反馈等。

2024年我们的地球在发烧2课件

2024年我们的地球在发烧2课件

2024年我们的地球在发烧2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地球科学》教材第九章“气候变化”中的第一节“全球变暖”,详细内容涉及2024年全球气候变化的数据分析,特别是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原因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全球变暖的概念,掌握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主要因素。

2. 分析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批判性思维等技能,探讨全球变暖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球变暖原因与影响的分析,数据解读。

教学重点:全球变暖的概念,应对全球变暖的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2024年全球气温异常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会“发烧”?2. 基本概念讲解(10分钟)介绍全球变暖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当前状况。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解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经济的影响。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全球变暖的影响。

5. 数据分析(15分钟)分发数据表,指导学生计算和分析全球温度上升的趋势。

6. 讨论与反思(15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共同探讨应对全球变暖的策略。

强调全球变暖的严重性,呼吁学生行动起来,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力量。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我们的地球在发烧2. 全球变暖的定义、原因、影响3. 数据分析示例4. 应对全球变暖的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全球变暖的定义及其主要原因。

(2)分析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至少3条应对措施。

2. 答案:(1)全球变暖指地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2)影响: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生态系统破坏、农作物减产等。

应对措施: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

地理教案:全球变暖的影响与对策

地理教案:全球变暖的影响与对策

地理教案:全球变暖的影响与对策全球变暖的影响与对策一、全球变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全球变暖是指长期以来地球上气候系统的变化,主要由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

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气温的上升。

气温的升高加剧了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干旱、洪涝、飓风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1.2 气候极端事件增多全球变暖导致气候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热浪、暴雨、冰雹等天气现象变得更加普遍和剧烈。

例如,极端气温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粮食产量,进而造成食物短缺和饥荒。

1.3 海平面上升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冰川和南极洲冰盖的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

这对于低洼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系统来说是一大威胁。

大量岛屿和沿海城市面临着潮汐涌浪和海啸的危险。

二、对全球变暖的对策为了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挑战和威胁,全球各国应当采取积极的对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适应气候变化。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对策:2.1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首要任务。

各国可以协调行动,通过限制工业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发展低碳经济等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释放量。

此外,个人也应该积极参与,如选择低碳出行方式、节约能源等。

2.2 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变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制定国际协议、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共享经验等方式共同努力。

只有全球合作,才能达到减缓气候变化速度的目标。

2.3 增强适应能力除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外,还需要加强适应能力以应对目前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

这包括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农作物品种耐旱、加强旱灾和洪灾预警等。

只有通过适应能力的提升,才能减少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2.4 加强公众意识全球变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冰与火的挣扎:全球气候极端化现象全解析

冰与火的挣扎:全球气候极端化现象全解析

冰与火的挣扎:全球气候极端化现象全解析在当今的地球之上,一场惊心动魄的“火与冰的故事”正在上演,这就是全球气候极端化现象。

它犹如一场悄然而至却来势汹汹的风暴,席卷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思考。

从酷热难耐的高温说起,近年来,许多地区都遭受了持续的高温热浪侵袭。

在一些炎热的沙漠地带,气温屡屡突破历史极值,仿佛大地都被点燃。

比如在中东地区的某些国家,夏季的气温常常高达五十摄氏度以上,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让城市的街道变得滚烫,人们难以在户外正常活动。

这种高温不仅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中暑、脱水甚至热射病等病症频发,还对农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农作物在高温下难以正常生长,水分蒸发过快,土壤肥力下降,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

而在城市中,高温还加剧了能源的消耗,空调等制冷设备长时间运转,进一步加重了能源的负担,也使得电力供应面临巨大压力。

与高温相对应的是寒冷的极端天气。

在极地地区,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这看似是一个升温的结果,但实际上却也带来了寒冷的连锁反应。

大量的冰川融化后,冷水流入海洋,改变了海洋的洋流系统。

其中,一些原本依赖暖流带来温暖气候的地区,可能会突然遭遇寒冷的侵袭。

例如欧洲的部分地区,曾经因为北大西洋暖流而拥有温和的气候,但随着气候极端化,可能会面临更加寒冷的冬天。

在这些寒冷的天气里,暴雪、冰冻等灾害频繁发生,交通瘫痪,电力设施被破坏,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

全球气候极端化现象的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类活动首当其冲,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犹如给地球穿上了一件厚厚的“保暖衣”,使得地球的气温不断升高。

工业革命以来,工厂的烟囱日夜不停地排放着废气,汽车在大街小巷穿梭排放尾气,森林被大量砍伐,失去了吸收二氧化碳的重要“帮手”。

这些行为都在不断地加剧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从而引发了气候极端化。

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看,全球气候极端化也带来了诸多困境。

极地地区的自然灾害:教案总结

极地地区的自然灾害:教案总结

极地地区的自然灾害:教案总结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界的一种突发性的灾害事件,以人类无法预测、控制和避免为特征,它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损失。

极地地区是地球上最北端和最南端的两个极地区,由于其极端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常常会发生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对于极地地区的自然灾害的预测、控制和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灾害进行探究,为了更好的教育教学和生活实践,总结一份高品质的教案。

一、极地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1. 极寒天气由于极地地区的气温非常低,当气温降至-30℃以下时,会出现霜冻和溶雪,这样的寒冷天气不仅会给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还会对野生动物造成致命威胁。

2. 极光风暴极光风暴是由太阳风起的,当太阳活动最为频繁的时候,会导致极光频繁出现,过度的磁场扰动也可能会引发电网和通讯设施的故障。

3. 冰川崩塌由于气温升高和极地冰川的退缩,冰川崩塌的频率也在逐渐上升,这会导致冰川湖突然暴发和巨大的山体滑坡。

这种情况也会导致洪灾和山洪爆发。

4. 雪崩极地地区往往降雪量极大,如果降雪量过大,雪压会引起崩塌,而且雪崩往往带有巨大的冲击力,会对人员和设施带来巨大威胁。

5. 船只困在冰中在冰冻的海域中,由于极端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条件,船只很容易被冰雪困住,这会对船舶、渔民和旅游者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预防和控制措施1. 提前预警提前预警是科学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的关键。

对于极地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可以帮助各种组织和个人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别和预警等级,提前制定应对方案。

2. 极寒天气保护策略在极寒天气条件下,保持暖和的衣物、足够的食物和饮用水、足够的药品和医疗设备,都是非常重要的。

3. 极光风暴保护策略对于观赏极光的人,建议选择稳定的天气和充足的能源,避免在太阳活动频繁的时期到访。

4. 冰川崩塌保护策略对于冰川崩塌,冰川活动的监测、巨大冰块的定位、登山游客的规范管理,都是有效保护措施。

地球冰火两重天,都怪“任性”厄尔尼诺作法?

地球冰火两重天,都怪“任性”厄尔尼诺作法?

地球冰火两重天,都怪“任性”厄尔尼诺作法?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
【年(卷),期】2015(0)8
【摘要】时隔5年,地球今年再度遭遇厄尔尼诺.这位"任性"的老伙计一如既往,没给地球带来什么好的"伴手礼".它轻轻的搅动了下太平洋,把海水的温度抬高了那么"一丁点",就能把地球人折腾的够呛.不过,气象专家们也表示,厄尔尼诺虽然厉害,但也别啥事都和它挂钩.今年上半年,“热”成了北半球许多国家的关键字,横扫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热浪人死数干人,美国西部旱得冒烟,向来怕热的欧洲人入夏以后更吃不消。

【总页数】1页(P2469-2469)
【关键词】厄尔尼诺;地球人;气象专家;巴基斯坦;美国西部;冰;太平洋;关键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4
【相关文献】
1.冰火锅冰火两重天的感受 [J], 狐小畔
2.2020年农机市场:冰火两重天,结构调整成主流 [J], 南农
3.A股2020年报发布收官,石化上市公司“冰火两重天” [J], 赵晓飞
4.2020年环保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冰火两重天 [J], 雷英杰
5.豪华=优质?冰火两重天 [J], 无(文/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幼儿园冰火两重天教案

幼儿园冰火两重天教案

幼儿园冰火两重天教案教案主题:冰火两重天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冰天雪地和炎热夏天的不同气候特点。

2. 学生能够了解在不同气候下人们生活的不同方式。

3. 学生能够通过制作手工模型等形式,加深对冰天雪地和炎热夏天的认识。

教学内容:1. 冰天雪地与炎热夏天的气候特点2. 冰天雪地与炎热夏天的生活方式3. 制作冰天雪地与炎热夏天两个场景的手工模型教学重点:1. 了解冰天雪地与炎热夏天的气候特点2. 了解在不同气候下人们的不同生活方式3. 制作手工模型,加深对冰天雪地与炎热夏天的认识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冰天雪地和炎热夏天气候的不同2. 制作手工模型的操作难度教学方法:1. 形象教学法2. 操作教学法3. 游戏教学法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冰天雪地吗?炎热夏天又是什么呢?”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识别气候差异因素。

第二步: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介材料,带领学生了解冰天雪地和炎热夏天的气候特点。

第三步:展开1. 气候特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体,感受与了解两种气候场景,对比两者:冰天雪地寒冷干燥,阳光较为温和,常见于北方寒冷季节;炎热夏天高温、湿热,阳光直射,常见于南方炎热季节。

带组员交流比较,深化对气候差异的认识。

2. 生活方式教师告诉学生,在不同气候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为深化学生对于生活方式的了解,提高学生兴趣,教师通过游戏将这些内容娓娓道来。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围成小组讨论剧中情节,目标是对不同气候下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解。

3. 手工模型制作教师带领学生制作冰天雪地和炎热夏天两个场景的手工模型,学生按照实物展开自由组装,设计手工带有个性和独特性的元素,让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对气候的认识和感受。

第四步:总结教师在课堂末端,带领学生将制作好的手工模型展示出来,鼓励学生定期观察手工并体会冰天雪地和炎热夏天的气候差异。

教学资源:1. 学生参考教材2. 海量气候特点图片、视频、幼儿版地球仪、毛巾、白纸、细小漆盘、剪子、胶水、贴纸、卡纸等手工材料。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5 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5 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9.5 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9.5 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极地地区的特点,增强对极地地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基本地理特征,对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极地地区的特殊环境和人类活动可能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分析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如气候、地形、植被等;(3)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如捕鲸、旅游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观察和分析极地地区的特点;(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影响;(3)运用比较法,探讨极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对极地地区的认识,提高保护极地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3)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

(4)极地地区的特殊生态环境及其保护;(5)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6)极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极地地区的基本知识;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和图片,分析极地地区的特点;3.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极地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影响;4.比较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探讨极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异;5.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3.教学工具:粉笔、板书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陷入“冰火两重天”
在古代中国的诗句里,冬天之景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夏天则是“映日荷花别样红”。

但是对于现在的地球来说,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让各地的民众体味着迥异的“冰火两重天”,人们怕是无暇欣赏冬季与夏季之美了。

美国近日公布的一份政府报告警示称,未来几个月,由于气温的上升,美国可能面临更频繁的极端天气,包括热浪和风暴等。

事实上,不论是已经过去的2012年,还是刚刚开始的2013年,高温和热浪的身影都无处不在。

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8日报道,从进入2013年起,澳大利亚全国就陆续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

热浪的侵袭使澳大利亚火灾频发。

而澳大利亚气象局数据显示,未来几周,澳大利亚的温度将只增不减。

为此,澳大利亚气象局特意对其天气预报图进行了改进,增加深紫色来代表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地区。

路透社报道称,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高温使原本潮湿的夏季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也使里约热内卢海滩和泳池的人数爆增。

夏天的南半球酷热难耐,与此同时,正处于冬季的北半球经受着严寒的折磨。

据报道,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人们几周前是在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下欢度圣诞的。

俄罗斯今年冬天格外寒冷,乌克兰也大雪不断,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30摄氏度左右。

寒冬在北方的肆虐或许还情有可原,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南亚诸国频受寒灾,就绝非正常情况了。

印度北部自2013年伊始便笼罩在罕见的极寒天气中,孟加拉国出现了近45年来的最低温度,寒冷的侵袭也同样出现在尼泊尔,各国都因此造成不少人员伤亡。

一面是冰冻,一面是热浪,极端天气已经引起了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关注。

一个多月前,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世界气候状况年度临时声明》称,2012年是极端天气现象频发的一年。

该组织去年初便预测,随着全球变暖,未来极端天气现象会更加频繁,影响地区也更为广泛。

美国于本月11日公布的《美国国家气候评估》草案也为这一说法提供了佐证。

该草案认为,过去半个世纪中可观测到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的”。

科学家们担心,未来极端天气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常态。

虽然全球变暖在政治上存在争议,但大多数研究人员公认的事实是,使用化石燃料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