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练习
马说练习题

《马说》一、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有《昌黎先生集》。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二、翻译课文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9、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10、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三、理解课文1、《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马说》练习题及答案篇二:马说练习题及答案马说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文言文小学练习题

马说文言文小学练习题一、词语解释1. 请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 马之千里者② 策之不以其道③ 食之不能尽其材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二、句子翻译1. 翻译下列句子: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三、判断题1. 下列句子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① 千里马需要吃更多的粮食才能发挥出千里之能。
② 伯乐是通过观察马的外表来识别千里马的。
③ 文中的马指的是所有马,而不是特指千里马。
四、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这篇文章的主旨。
2. 伯乐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3. 请举例说明如何识别千里马。
五、连线题请将下列词语与其对应的意思连起来:① 马之千里者 A. 马的品种② 策之不以其道 B. 马的才能③ 食之不能尽其材 C. 马的食量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马的叫声六、填空题1. “______,一食或尽粟一石。
”(填入原文)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填入原文)3. “______,其真不知马也。
”(填入原文)七、阅读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 文段中提到的“伯乐”和“千里马”分别指什么?2. 请解释“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的意思。
3. 从这段文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八、选择题A. 马的食量很大B. 马的才能被埋没C. 马的叫声特殊D. 马的寿命很长2. “马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苏轼A. 策之B. 食之C. 鸣之D. 千里九、改写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十、排序题① 食之不能尽其材② 策之不以其道③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④ 马之千里者十一、仿写题请仿照“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这句话,写一句描述其他动物的句子。
马说练习题(打印版)

马说练习题(打印版)一、填空题1. 马是十二生肖之一,位于生肖顺序的第____位。
2. 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____、____和____。
3. “千里马”常用来比喻____。
4. “马到成功”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意思是____。
二、选择题1. 马在十二生肖中的位置是:- A. 第一- B. 第二- C. 第七- D. 第八2. 下列哪项不是马的象征意义?- A. 力量- B. 速度- C. 财富- D. 忠诚3. “马到成功”的反义词是:- A. 一帆风顺- B. 一蹶不振- C. 一帆风顺- D. 一败涂地三、判断题1. 马是中国古代“六畜”之一。
(对/错)2. “马”字在汉字中属于象形字。
(对/错)3. “马”字在现代汉字中与“妈”字的读音完全相同。
(对/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2. 描述一下“马”字的演变过程。
五、论述题1. 请论述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及其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七2. 力量、速度、忠诚3. 有才华的人4. 事情顺利成功二、选择题1. C2. C3. D三、判断题1. 对2. 对3. 错四、简答题1.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马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战争和狩猎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马的驯养和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2. “马”字最初是象形字,后来经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逐渐形成了现代的书写形式。
在演变过程中,“马”字的形态和笔画都有所简化,但仍然保留了其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不仅是农业生产和军事活动的重要工具,也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媒介。
马的形象广泛出现在文学、艺术、建筑等各个领域,成为力量、速度和忠诚的象征。
同时,马也与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紧密相关,如“伯乐相马”、“昭君出塞”等,这些故事和传说进一步丰富了马的文化意涵。
马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马的欣赏和崇敬,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是指什么?A. 一种名贵的马种B. 一种比喻,指有才能的人C. 一匹跑得很快的马D. 一种古代的交通工具2. “伯乐”在文中象征着什么?A. 一位善于相马的人B. 一位有眼光的领导者C. 一种古代的官职D. 一种马的品种3. 文中“食马者”指的是什么?A. 饲养马的人B. 那些不识才的人C. 马的主人D. 马的敌人4. “马之千里者”在文中的意义是什么?A. 马跑得快B. 马的价值C. 马的品种D. 马的寿命5. “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什么意思?A. 马鞭B. 马鞍C. 马的饲料D. 驾驭马的方法二、填空题6.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7.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表达的是_________。
8. “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9.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道”指的是_________。
10.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
三、简答题11. 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和“伯乐”分别代表什么含义?12. 如何理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13. 文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4. 马说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四、论述题15. 结合马说,谈谈你对“人才”和“识才”的理解。
答案:1. B2. B3. B4. B5. D6. 有才能的人很多,但能够识别并重用这些人才的人很少。
7. 那些不识才的人,不知道马有远行的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喂养马。
8. 如何能够要求马跑得远呢?9. 正确的方法或途径。
10. 马发出叫声,但人们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简答题答案:11. “千里马”代表有才能的人,“伯乐”代表能够识别并重用这些人才的人。
12.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识才的人不能认识到马的真正价值,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喂养马,导致马的才能不能得到发挥。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马说中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意味着_______。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
3. 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指的是_______。
4. “执策而临之”中的“执策”指的是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马说中所表达的观点?A. 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B. 马的食量与才能无关C. 马的才能是天生的D. 马的才能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2. “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安”字,其含义是:A. 哪里B. 安排C. 安定D. 安全三、判断题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这句话说明千里马食量很大。
(对/错)2.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力不足”指的是马的力气不足。
(对/错)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这句话的意思是马的才能无法与普通马相提并论。
(对/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马说中“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2. 马说中提到的“策之不以其道”是什么意思?请结合全文解释。
五、阅读理解题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 这段话中,“食马者”指的是什么?2. 为什么“食马者”不能使马发挥千里之能?3. 作者通过这段话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六、翻译题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七、论述题请结合马说,谈谈你对“人才”与“发现人才”的理解。
八、附加题1. 马说中提到的“伯乐”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 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答案:一、填空题1. 人才需要被发现和使用2.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马有千里之能3. 驾驭马4. 拿着马鞭二、选择题1. D2. A三、判断题1. 对2. 错3. 对四、简答题1. “千里马”指的是有才能的人,而“伯乐”则是能够发现并使用这些人才的人。
【初中文言文阅读】韩愈《马说》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韩愈《马说》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韩愈《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阅读训练]《马说》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2)流露作者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不以千里著称的必然性)(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2、文中的千里马有怎么样的特征?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别千里马(即人才)?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么?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达了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境遇?7、“一食或尽粟一石”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8、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表达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感情。
马说 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马说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23.马说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译文: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C.策之不以其道。
译文:拿着册子也看不懂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西方上世纪20~70年代问世的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
B.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C.在经贸方面,尽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可能还会增多。
D.你听说过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吧,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近郊的金河镇还出现了山寨派出所,这不得不让你赞叹他们的才能没有用在可以为社会作贡献的地方。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__ 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D.祗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 学而时习之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二、综合性学习5.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11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1)策之不以其道()(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3)买其首五百金()(4)鸣之不能通其意()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2分)2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2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2010年朝阳市初中升学考试[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_______________8.翻译句子。
(3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庆市【甲】世有伯乐然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
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
”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
②介:备上鞍甲。
③褫(chǐ):脱去,卸下。
④秣:喂食。
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执策而临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C.初不甚疾D.帝称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10.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骈死于槽枥之间B. 策之不以其道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C. 驽纯之材也D. 此其寡取易盈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1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13.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3分)答:2. 阅读《马说》,完成11—13题。
(7分)世有伯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学而时习之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D. 委而去之1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不以千里称也称: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子。
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温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9—26题。
(一)(12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0、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22、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4分)(二)(10分)饮酣,乃渭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被衽②而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师旷:盲人乐师。
②衽:长袍。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公被衽而避(2)故撞之(3)是非君人者之言也24、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
(2分)晋平公与群臣饮。
2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26、阅读全文,选择其中你欣赏的一个人物,加以点评。
(3分)(二)(9分)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
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
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
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②亟:急忙。
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④呼备:叫人准备。
⑤赍(jī):携带。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⑴从师读()⑵以袜实米()⑶负以致师()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2008年山东省烟台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本文作者是,代文学家。
(2分)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B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之不能尽其材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D策之不以其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9.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广东汕头卷)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4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2.“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D.不以善小而不为13.对“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一次吃的粮食或许要将近一石B.吃一顿或者要吃光一石还多的粮食C.一次吃掉的粮食有的要吃完一石D.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14.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作“”,而以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埋没)B.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C.执策而临之(面对)D.策之不以其道(鞭子)16.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以策之不以其道(2)之虽有千里之能属予作文以记之渔人甚异之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1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18.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