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厥证的中医护理

合集下载

厥证患者的护理

厥证患者的护理
关怀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情绪支持和 心理辅导。
并发症预防
并发症预防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神经系 统症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警惕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及时 进行抗感染治疗。
并发症预防
注意防止厥证患者发生器官功能衰竭, 保护重要脏器。
提供重症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 化。
急救措施
急救措施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点, 保持呼吸道通畅。
护理目标
维持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保 持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保证呼吸通畅。
保持患者的体温正常,注意避免过热或 过冷。
护理措施
尽量减少厥证发作的诱因,如 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情 绪激动等。
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 ,增强身体素质。
护理措施
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保证患者的身 体健康。
厥证患者的护 理
目录 介绍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并发症预防 急救措施
介绍
介绍
厥证是指由于心脑等重要脏器 功能障碍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 异常症状。
厥证患者需要特殊的护理和关 怀来保证他们的安全和舒适。
护理目标
护理目标
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血液循环正 常。
提供适当的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 理可能的并发症。
快速反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术。
急救措施
寻找可能的诱因并予以处理,如导致厥 证发作的药物、毒物等。
给予患者高流量氧气,保持血氧饱和度 正常。
急救措施
及时转诊到专科医院进行进一 步治疗。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厥证护理业务学习PPT

厥证护理业务学习PPT
安排合理休息:给予患者充足的休息时 间,以促进康复
厥证的预防
厥证的预防
预防原发性厥证:控制心脏病 的发展,及时治疗心脏病,保 持心脏功能良好 预防继发性厥证:保持良好的 血液循环,避免理案例分享
患者姓名:张某,女,60岁 主要症状:呼吸急促、意识不清、血压 下降
护理案例分享
护理措施:及时给予氧气通气、监 测生命体征、静脉滴注补液、定期 观察病情变化 结果:患者病情稳定,症状得到缓 解
小结
小结
厥证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病理状态
护理措施包括保证充分供氧、维持循环 平稳等
小结
预防厥证需要控制心脏病的发 展和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 在实际护理中,及时观察病情 变化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至 关重要
厥证的护理措 施
厥证的护理措施
确保充分供氧:提供氧气给患者,保持 呼吸通畅 维持循环平稳: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 体征,及时处理血压下降等问题
厥证的护理措施
提供适当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适当 的液体和营养支持,保持水电解质 平衡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厥证的护理措施
厥证护理业务学习PPT
目录 厥证概述 厥证的分类 厥证的护理措施 厥证的预防 护理案例分享 小结
厥证概述
厥证概述
厥证是机体缺氧引起的严重病理状 态 厥证的症状包括昏迷、呼吸急促、 血压下降等
厥证概述
厥证的处理需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护理措 施
厥证的分类
厥证的分类
原发性厥证:由心脏功能减退 引起,常见于心脏病患者 继发性厥证:由缺氧引起的各 种原因导致,如低血压、血液 循环障碍等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厥脱护理常规摘要

厥脱护理常规摘要
容、时间、强度等。
实施康复训练
按照康复训练计划,对患者进行 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包括肢体 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

调整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康复效果和反馈,及 时调整康复计划,确保康复效果
最大化。
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建议
家庭环境调整
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家庭环境,减少不必要的障碍物, 方便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适。
04
厥脱康复训练指导
康复目标设定与评估方法
康复目标设定
根据厥脱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 合适的康复目标,如恢复肢体功 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等。
评估方法
采用量表、观察、访谈等方法, 对厥脱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 ,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康复训练计划制定与实施过程
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康复ຫໍສະໝຸດ 练计划,包括训练内适当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运动,增强身 体素质和免疫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或过度疲劳。
积极应对压力
学会积极应对压力,采取放松技巧如 深呼吸、冥想等,以缓解紧张情绪和 心理压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厥脱护理常规
基础护理措施
01
02
0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保 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 予吸氧。
保持循环稳定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尤其 是血压、心率、呼吸等指 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循环 不稳定的情况。
保持体温稳定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监 测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措 施降低体温。
饮食调理建议
饮食宜清淡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做出诊断。需 要注意的是,厥脱的诊断需要与其他病证进行鉴别,如中风、痫病等。

中医科治疗厥证诊疗常规

中医科治疗厥证诊疗常规

中医科治疗厥证诊疗常规厥证是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的一种急性病证。

西医学中的休克、低血糖昏迷、一过性脑缺血、中暑及各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可于短时间内苏醒,醒后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缓解时和常人一样。

2 发病前或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剌激,或大失血,或暴饮暴食,或体位突然改变,或素体痰盛宿疾等病史。

3 应测血压,检查血常规,血糖,必要时做脑电图、经颅多普勒等;有条件者做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4 应注意与眩晕、中风病、痫证、昏迷相鉴别。

[辨证论治]1 气厥1.1 实证症状: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治法:开窍,顺气,解郁。

例方:五磨饮子。

1.2 虚证症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或微细。

治法:补气、回阳、醒神。

例方:四味回阳饮。

2 血厥2.1 实证症状: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黯红,脉弦有力。

治法:开窍活血,顺气降逆。

例方:通瘀煎。

2.2 虚证症状: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法:补养气血。

例方:人参养营汤。

3 痰厥症状: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

例方:导痰汤。

4 暑厥症状:发于暑热夏季,突然昏仆,甚至谵妄,面红身热,苏醒后眩晕头痛,舌红干,脉洪数。

治法:清暑益气。

例方:清暑益气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通关散,适量,搐鼻取嚏,可重复使用。

适用于厥证各种证型的昏厥阶段。

1.2 可酌情选用逍遥丸、木香顺气散、益心气口服液、清开灵口服液、龙胆泻肝丸、安宫牛黄丸、礞石滚痰丸、苏合香丸等,适用于厥证苏醒后各种相应证型。

2 中药针剂2.1 清开灵注射液30ml~50ml或醒脑静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针灸急救“厥证”昏倒篇

针灸急救“厥证”昏倒篇

针灸急救“厥证”昏倒篇针灸急救“厥证”篇。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一般昏厥时间较短,醒后无后遗症,但也有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者。

西医:休克,虚脱,昏厥,暑厥,低血糖昏迷,癔病性昏迷。

病因病机:厥证主要是由于阴阳失,气机逆乱所引起。

1.气厥:恼怒惊骇,以致气机逆乱,壅阻清窍,而致昏仆;或由于元气素弱,偶因过劳,或遇悲恐,气虚下陷,清阳不升,突然昏厥。

2.血厥:肝阳素旺,复加暴怒,气血并走于上,闭阻清窍,突然昏倒:或因失血过多,气随血脱,亦能发生晕厥。

3.寒厥:元阳亏损,不能温行经络,寒邪直中于里,发为寒厥。

4.热厥:邪热过盛,阳郁于里不能外达,发为热厥。

5.痰厥:素体肥胖,嗜食肥甘,运化失常,聚湿生痰,又逢恼怒气逆,痰随气升,上蒙清窍,突然昏倒而厥。

症状:1.气厥:有虚实之分。

患者素体健壮,偶因恼怒,突然昏倒,口噤握拳,呼吸急粗,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沉弦者为实证:素体虚弱,疲劳惊恐,而致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象沉微者为虚证。

2.血厥:有虚实之分。

病起暴怒之后,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沉弦者为实证:病起失血过多,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细数无力者为虚证。

3.寒厥:面青身冷,踡躯而卧,口不干渴,下利清谷,四肢厥逆,意识蒙胧,苔薄白,脉沉细。

4.热厥:初病身热头痛,胸腹灼热,渴欲饮水,便秘尿赤,烦躁不安,继则神志昏惯,手足厥冷,脉沉伏,按之数。

5.痰厥:突然昏厥,喉中痰鸣,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象沉滑。

治疗:1.实证治法:苏厥开窍以救其急。

督脉,厥阴经。

针泻法。

处方:水沟,内关。

1.气厥;太冲。

2.血厥:行间,涌泉。

3.热厥:十二井穴。

4.痰厥:巨阙,丰隆。

加减:牙关紧急:颊车,合谷。

抽搐:合谷,侠溪。

喉中痰呜:天突。

身热:大椎,曲池。

2.虚证治法:回阳救逆。

厥证病人的护理

厥证病人的护理
维持生命体征的平稳:注意呼 吸、心跳情况的监测,对异常 及时处理。
护理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厥证患者大多处于 卧床状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发 生感染。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厥证患者易出现 口渴、排尿减少等症状,需鼓励其多喝 水。
护理措施
营养支持治疗:厥证患者常伴 有食欲不振等症状,饮食要易 消化、高蛋白、高热量。
厥证病人的护 理
目录 什么是厥证? 护理措施 护理注意事项 医疗护理
什么是厥证?
什么是厥证?
厥证是中医学术语,是指由于 气血不足或阻滞所致的一组症 候群。
厥证表现为四肢发冷、心悸气 短、面色苍白等症状。
什么是厥证?
厥证是中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需要采 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加强体温监测:每4小时监测体 温一次,如有异常,及时医治 。
给予皮下注射治疗:对血压下降严重的 患者,可给予皮下注射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可给予西 药或中药治疗。
医疗护理
康复训练:对恢复期患者,可 给予康复训练,促进身体恢复 。
病情观察:对厥证患者的病情 要进行及时观察,便于及时采 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护理注意事项
抬身:厥证患者卧床的时间较长,要注 意经常抬身,预防压疮的发生。
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交流,了解患 者的病情变化和护理需求。对呼吸困难、 面色苍白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可给予氧气治疗。
给予输液治疗:对血压下降、 心率过缓等情况下,可给予输 液治疗。
医疗护理
安全防护措施:为厥证患者做 好安全防护,避免坠床、摔倒 、误吸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注意事项
护理注意事项
睡姿:厥证患者应采用侧卧位,避免仰 卧或俯卧。

中医关于“厥证”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厥证”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厥证”的临证备要
一、起病急骤,尽早诊断,综合救治
本病的发病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的特点。

急骤发病,突然昏倒,移时苏醒。

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暴怒、张、恐惧、惊吓等。

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先期症状。

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除四诊合参外,还应及时全面检查,迅速诊断,明确病因,辨虚实之证,而及时正确施治尤为重要。

重症患者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即中成药、针灸等综合应急措施,及时救治。

此外,由于厥证的发作常由明显的情志精神因素诱发,且部分患者有类似既往病史,因此平时可服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越鞠丸之类,理气解郁,调和肝脾。

二、不同类型证辨治应互相参考,气血兼顾
各型之厥,特点不同,但也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脏腑气血的关联和阴阳气血不相顺接的共性。

例如气厥与血厥,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而互相影响;又如痰厥与气厥,由于痰随气动而互相联系。

至于情志过极以致气血逆乱而发厥,则与气厥、血厥、痰厥均有密切关系。

因此临床上既要注意厥证不同类型的特点,又要把握证的共性,全面兼顾,方能提高疗效
三、活用开窍法
开窍法适用于邪实窍闭之厥证,以辛香走窜之品通关开窍,
通过开泄痰浊闭阻、温通辟秽化浊、宣窍通利气机而达到苏醒神志的目的。

在使用剂型上应选择丸、散、气雾、含化以及注射类药物,宜吞服、鼻饲、注射。

本法系急救治标之法,苏醒后应按病情辨证治疗。

注意气血亏虚者不可妄用辛香开窍之品。

厥证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厥证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

厥证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厥证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厥者,逆也。

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

经曰∶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谓卒然厥逆而不知人也。

又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血气并走于上,则上实下虚,下虚则阴脱,根本离绝则暴死。

若气极而返,则阴必渐回而可复苏,故此症最为急候。

后人但以手足冷为厥,其说本于仲景。

《伤寒论》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然岂可谓厥症止如此耶?虽《内经》厥论亦以手足为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其论寒厥之因,则谓其人自恃质壮,于秋冬阴盛之时,纵欲以夺肾中之精气,阳气衰不能渗荣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

又云∶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其论热厥之因,则谓其人醉饱入房,脾肾之阴俱伤,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

景岳谓此《内经》辨厥之将发,以手足寒者,是为寒厥,以手足热者,是为热厥,注解甚明。

寒热二厥,皆由酒色致伤真元。

故寒厥当益火之源,热厥当壮水之主,与伤寒厥症治法不同。

他如怒气伤肝,则为气厥,恶血冲心,则为血厥;热痰逆闷,则为痰厥;饮食过伤,则为食厥∶卒中恶邪,则为尸厥;此皆暴眩仆绝之厥,当有之病,学人详其症以施治,则寒热攻补,不致有误。

厥症之名甚多,不能悉数。

《内经》厥逆诸篇,有志深造者,所当究心焉。

独参汤治暴眩仆绝,喉无痰声,身无邪热,阴虚阳暴脱之症。

人参〔一两至三两。

〕一加熟地〔责之阴虚,孤阳无附而欲脱。

〕一加竹沥〔责之虚而有痰。

〕一加童便〔责之虚而有火。

〕一加附子〔责之虚而无火。

〕此治诸虚气弱危急之神方。

景岳言厥逆者,直因精气之内夺。

丹溪言厥症多属气血虚,气虚脉细,血虚脉大如葱管,并宜补剂。

虞天民云∶其人必本体原虚,或老年人,或大病后得之则可,若实人得此,当急治其标可也。

虚实寒热之间,最当明辨。

五磨饮〔见胃脘痛。

〕治暴怒伤肝,牙关紧急,手足厥冷,面青身冷,〔气为人身之阳,一有郁则阳气不能四布,故肢冷身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对实证晕厥者,立即让其平卧头低位,解开衣,领有痰者可侧向一边,便于分泌物排出。

②急用针刺人中、素髎、内关、百会、十宣等穴位开闭通阳。

③也可用生半夏末或皂荚末取少许吹入鼻中,使之喷嚏。

或用菖薄末吹鼻中,桂末纳舌下,达到通窍醒神之效。

④患者住单间,劝慰家属不要惊惶失措,频频呼叫,更不能在床旁啼哭或议论隐情。

⑤及时测量血压,观察脉搏、呼吸,认真做好记录。

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并遵医嘱建立静脉通路
⑥虚证患者要保暖,室温宜偏高,醒后可让患者口嚼金桔饼理气解郁。

⑦要让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保证夜间有充分的睡眠。

若眠不实可服镇静药或针刺内关、神门,防止耗伤元气,气厥发作。

⑧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

(2)血厥:
①实证者立即平卧,测血压,并针刺十宣放血
②遵医嘱分次频喂羚羊角粉、牛黄清心丸等药物。

③厥证缓解后,关心体贴,给予精神上安慰,勿恼怒,少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喝闷酒。

④因大出血随气脱的虚证,面色苍白、肢冷,要格外保暖,盖好衣被,防止感受风寒加重病情。

⑤可采用艾灸到脉回汗止为度。

常用穴位是太溪、气海、脐中、百会等,也可用耳针,常用穴是肾上腺、升压点、皮质下等,以达到疏通气血,回阳举陷之目的。

⑥饮食宜给热量较高,易于消化的糖水、米粥、蛋汤、牛奶等,平时常吃一些补中益气、补血之品如龙眼、大枣、荔枝、羊肝等食物。

⑦认真记好尿量。

若每日尿量500ml以下,表示厥证未复,若更少伴呕吐可能为变证的发生。

⑧中药宜热饮。

独参汤要按时正确服下,可少量多次饮服,若药不能纳,则病难除。

⑨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及时做好输血的准备工作。

(3)痰厥:
①取侧卧位,痰不易咯去可拍其背部,或口服竹沥水以利化痰,痰在膈上者,急盐汤探吐。

②若喉间痰鸣者,立即用吸痰器吸出,以免窒息。

③饮食宜清淡,甜食、肥甘厚味、油腻、粘滑之品易助热生痰,不宜多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