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生叛逃
郭炳生叛逃

:1930年10月中旬,在江西峡江,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史称峡江会议,当时担任红八军军长的何长工回忆说,那次会议上争论非常激烈,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要不要东渡赣江,最终渡江的意见占了上风,不过,对于东渡赣江,郭炳生却非常不满,此后,一语道不顺利,郭炳生就埋怨是东渡赣江,脱离老家根据地才造成的被动局面,不满情绪逐渐发酵,1932年围攻赣州,郭炳生带领部队负责在南门外,挖地道搞爆破,由于地势低,水位高,履挖履垮,最终没有能挖成,李志民还记得,当时郭炳生大发脾气,指桑骂槐,说是彭雪枫抓了政治部队工作造成的,赣州战役,让曾经作战勇敢的郭炳生没了往日雄风,此后,他总是沉默寡言,心事重重,这一年8月,红2师的师长郭炳生,最终选择了与根据队伍决裂,事后,2师的政委彭雪枫,向政治部主任李志民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就在李志民奉命从巴山往凤岗圩走的当天早上,彭雪枫也带着十几个警卫人员从凤岗圩出发前往巴山,由于双方走的路线不同,途中并没有相遇,彭雪枫等人赶到巴山的时候,却没有找到郭炳生和红5团,四处打听才知道,郭已经带领着部队向北移动,这一举动让彭雪枫顿时警觉起来,因为往北就是国军控制的白区,他率领警卫快马加鞭,一路追了下去,第二天傍晚,在离崇仁县城不远的地方,彭雪枫追上了红5团,双方会面之后,彭才得知,师长郭炳生提议,敌人几十万大军马上要对苏区进行第四次大“围剿”,我们不能回苏区,趁现在敌人还没有合围之前,设法西渡赣江,回我们湖南老根据地打游击,保存革命力量,红三军团起家于湖南,战士大部分是湖南人,因此郭炳生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不过,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军事行动,郭炳生并没有向军团报告,鉴于当时的情况,彭雪枫对郭炳生并没有深责,只是要求郭将部队带回苏区,也许是预感到不妙了,当天晚上郭炳生便带领亲信逃往乐安,这就是中共军史上的乐安事变,事件发生之时正值第四次围剿与反围剿的关键时期,国府方面充分利用了郭炳生事件,到处散发,《郭炳生告红军官兵同志书》,对红三军团实施分化瓦解,郭炳生则被蒋中正任命为新编37师的师长,据黄克诚回忆,红三军团当时确有个别的干部受到了诱惑而发生了动摇,相继跑掉了几个人,1933年7月,郭炳生率国军部队,在江西宁都宜黄交界处,与红2师交战,被红军战士用“步枪扫射”击毙了,彭雪枫则因为飞骑追叛逆,舍身救部队之功,被中央军委授予“红星奖章”一枚。
郭洪涛同志传略(1909—2004)整理臧济红

郭洪涛同志传略(1909—2004)整理臧济红郭洪涛(1909—2004),原名郭鸿恩,曾用名郭慧卿、孙耀祖,陕西省米脂县人。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
1925年五卅运动时,郭洪涛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榆林中学学生会会长、中共特支书记、榆林地委组织部部长。
1927年赴太原考入山西省国民师范学校,与党组织接上关系,继续从事中共组织的活动。
1927年冬,由于叛徒出卖,郭洪涛被反动政府逮捕,经受了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保护了组织的机密和人员的安全。
1933年夏,郭洪涛出狱后到了北平,同党组织接上了关系。
12月,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其回陕西担任陕北特委组织部长。
郭洪涛参与领导了创建陕北红军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工作。
1934年7月,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1935年2月后,郭洪涛任中共西北工委组织部长、秘书长,陕甘晋省委副书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长征进入陕北后,郭洪涛先后担任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陕北省委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兼绥德地委书记。
在此期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郭洪涛积极领导开展筹粮筹款、改编地方游击队为主力红军、发动群众参军等项工作,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扩大红军近万人。
1938年2月,中共中央研究决定,派郭洪涛率一批干部到山东,以加强山东抗战领导力量。
1938年5月20日,郭洪涛率领近50名军政干部,携带两部电台到达泰安县南上庄山东省委驻地。
21日,省委召开干部会议,郭洪涛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作了《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而奋斗》的报告。
报告强调建立和加强地方党组织,普遍建立群众抗日武装,广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自卫团、救国军等各种名义的部队改变为八路军,在山东各地创建抗日根据地。
经过会议讨论,制定了《发展和坚持山东游击战争的战略计划》,报中央批准后实施。
建国前牺牲的二十位中共高级将领

建国前牺牲的20位中共高级将领叶挺: “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授衔时,陈毅对叶剑英感叹说:“若是叶挺同志还在,就该有两个叶帅了!”叶挺被誉为“北伐名将”,屡建奇功,威名远扬。
他在陈炯明炮轰广州总统府时率部苦战,保护孙中山和宋庆龄脱险。
孙中山对他十分感激,叶挺却从不把此事挂在嘴上。
他精于练兵,长于野战。
攻平江,战汨罗,夺汀泗,袭贺胜,破武昌,他率领的独立团打遍两湖无敌手,赢得“北伐先锋”和“铁军”称号。
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叶挺连续参与领导南昌、广州两次起义,对于执行党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方针和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
千古奇冤,皖南事变。
1941年1月在皖南新四军军部被国民党军队围攻的危急关头,毛泽东致电决定新四军由叶挺指挥。
叶挺率军血战。
兵败之际,叶挺提出,以一身而赎部下。
在狱中,蒋介石亲自劝降。
叶挺作《囚歌》以表心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努力交涉,叶挺终于获释,并被批准重新入党。
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
1946年4月8日,叶挺奉命赴延安参加中央整军会议。
午后2时许,叶挺乘坐的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雾,触山焚毁。
叶挺不幸遇难。
叶挺去世后,周恩来在发表的悼文中说:“希夷(叶挺字希夷)!你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
北伐抗战,你为新旧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
10年流亡,5年监牢,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左权一代名将血洒太行山左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将领。
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
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长征后他率部夜战山城堡。
一场没有枪声的战斗打得敌将丁德隆从此只谈佛经、不论军事。
在抗战时期,他出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参与指挥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立下赫赫战功。
五四运动要求惩办的三个亲日派的结局

“五四”运动要求惩办的三个亲日派的结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04-30 14:03[摘要]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在“外争国权”而不得的情况下,转向“内惩国贼”——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
今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5周年。
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亲日派官僚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
这3个人都有什么罪行?他们的最后下场怎样?曹汝霖曹汝霖曹汝霖,字润田。
原籍浙江,生于上海。
幼年入私塾,18岁时,考中秀才,后入汉阳铁路学堂就读。
1900年赴日本留学,鼓吹君主立宪,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先后就读于早稻田专门学校、东京法学院(中央大学前身),日本中央大学法律政治科毕业。
1904年归国,参加留学生考试时获第二名,成为当时有名的洋翰林,为能干的“知日”专家之一。
曾任法律馆纂修官、工商部候补主事、民政部财例局提调。
1905年曾被西太后和光绪召见。
后又任宪政编查馆编制局副局长,1911年春改任清政府外务部副大臣。
中华民国后,1913年袁世凯指派其为第一届参议院议员。
1913年8月任外交部次长。
1915年1月参与同日本公使谈判“二十一条”。
1916年4月任交通总长,后兼署外交总长,并任交通银行总理。
1917年7月任段祺瑞内阁交通总长。
次年3月兼任财政总长。
曾两次向日本大宗借款。
1918年秋,不惜丧失山东铁路主权,又向日本借款。
他依仗在交通、财政方面所据要职,成为新交通系首领。
1919年,北京学生发动五四运动。
这天上午,大总统徐世昌设午宴,替章宗祥洗尘。
由陆宗舆、曹汝霖等作陪。
得知学生游行的事后,曹汝霖和章宗祥同乘一辆轿车驶出总统府到达东单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
轰动全国的郭兴福案

福 14 年 参军 , 加过渡 江战役 98 参
和解放 上 海 、 福州 、 门的战 斗 , 厦
作 战勇敢 , 立过好几次战功 。 参加
过 国庆观礼 , 主席 、 总理等党 毛 周
和 国家 领 导人还 亲 切接 见 了他 ,
他怎 么会杀人 呢? 老 吴 但 愿 杀 人 的 不 是 郭 兴
站着 五名 威武 的战士 ,一律实 战 装配 。郭 兴福 即将带 着他们 冲出 去, 为总参 的现场会作 汇报表演 。 郭兴福 为各种现场 会作过多 次表演 , 今天他却有些 紧张 , 这个
现场会非 同一般 ,总长 罗瑞 卿亲
门 冲过去 , 但撞不 开。半小 时后 ,
门 自然地开 了, 郭兴福倒 在地上 。 菜刀掉在 身体 的右边 。 接 到步校 的报 案后 ,侦察处 吴 处 长把 案 情 简 要 地 向军 区首
起 自杀 。
警 车停 在 了郭兴 福 的楼 下 ,
吴处 长直奔现场 。杀 人现场发 生
在郭兴福 家里 , 他家在 二楼 , 害 被
的 3个 孩子分 别 躺在 两 张床 上 。
脸 朝地 , 保持着 向前爬 行的姿势 。
更 刊一 了那 张脸 , 借 着月光 , 他看清 是郭
兴 福的爱人李 淑珍 ,满 脸满身都
培训班 , 世友亲 自任 队长 , 为 许 你 什么不反戈一击 ?”
“ 我不是 不揭发 ,我想革命 ,
着棉大衣 ,紧 随着他 和小分 队向
前。 汇报表演后 , 叶帅激 动地 和他 合影 留念 ,语重心 长地对他和全 体战士们说 :今后全 军都要 向你 “
笔一 划 地 记 在 日记 本 上 。
在钥匙链 上的小 刀 ,床边有 电炉
刚硬至猛彭雪枫

刚硬至猛彭雪枫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红尘往事被岁月的潮水冲刷得无影无踪,多少人杰鬼雄随着历史的久远而无声无息。
然而,人们只要提起彭雪枫的名字,便产生由衷的赞美和无限敬仰之情,这一切都来自彭雪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党性原则。
彭雪枫乳名叫彭隆兴,学名彭修道,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七里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取唐朝诗人杜牧《山行》一诗中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改名为彭雪枫。
彭雪枫生活的年代,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少年时的彭雪枫就立志报国。
1921年,14岁的彭雪枫只身投奔在天津教书的伯父,考进天津南开中学。
大革命时期,他在党的影响教育下,接受了马列主义。
1925年,彭雪枫投身“五卅”运动,1926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积极从事学运、农运、兵运等革命工作,组织参加了北京南宛暴动,成为北京城区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和地下负责人。
后来,彭雪枫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之后,又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并成为了新四军的一名师长。
与陈毅赛马“雪酿寒石苍皆白,枫竞霜后叶先红。
”这是淮北名士李耀庭送给彭雪枫的对联。
这副对联不仅把彭雪枫的名字嵌进了对联中,还点化出彭雪枫的人格形象:真诚、坦荡、自信、亲和,同时棱角嶙峋、刚硬至猛。
一次,彭雪枫和陈毅一起出去饮酒,老板把陈毅当作彭雪枫的随从,殷勤敬酒,彭雪枫没有任何解释,安之若泰。
与陈毅赛马,彭雪枫从不故意输,总是把陈毅拉得无影无踪。
遇到有同志对他产生误解时,他坚守三个原则:“一不辩驳,二不迎击,三不伤神。
”这种“敞亮豁达”的处事之道得到陈毅的高度赞赏,陈毅说他是霁月风怀,一身傲骨,邓子恢则说他身上找不到一丝媚态。
彭雪枫对上级是不卑不媚,对下级战士却是随和有加,能同甘共苦。
在彭雪枫任第四师师长期间,新四军为保护干部,决定给旅以上的干部开小灶,伙食从优,各师都认真地执行了,唯独四师抗命不遵。
陈毅到四师司令部的第一餐就是吃的大灶,照例是白菜、萝卜、土豆丝和烧豆腐。
中统局参审“新疆三大积案”内幕

中统局参审“新疆三大积案”内幕⊙万东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原在苏联帮助下坐稳“新疆王”、亲苏、亲共的盛世才,面对苏联节节败退、亡国之虞,反复无常的盛世才又一次选择了投靠蒋介石。
为了搞清楚盛的真实态度,1942年,蒋介石派中统局负实际责任的副局长徐恩曾赴新疆一探究竟,几经接触,徐认为盛世才确已倒向南京政府。
听了汇报之后,蒋介石决定再派中央代表与其谈判,谈判中,盛世才表示:要将已经软禁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作为与中央政府的“见面礼”,于是,便有了中统局参与主审所谓的“新疆三大积案”事件。
家父张国栋1928年进入国民党中统局原始组织中央组织部调查科,历任调查科助理干事、中统局前身特工总部副科长、中统局科长、处长、秘书(相当于现在的局长助理),深得徐恩曾信任,虽没有直接参与“新疆三大积案”的审理,但在初期的人员组成和后期的卷宗调阅,以及与当事人季源溥等人的交往中,基本厘清了该事件的来龙去脉。
家父1975年特赦后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晚年因眼疾无法著述,给笔者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有关该事件的口述,又因该事件的隐密性,70余年过去,鲜见披露,现特将家父口述笔录整理于后,以供史学界研究。
盛世才其人和新疆“四一二政变”盛世才,字晋庸,辽宁开原人,1896年生。
1915年毕业于吴淞中国公学政治经济科,1917年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留学。
1919年回国后赴云南讲武堂韶州分校第二期步兵科学习,毕业后在东北军阀郭松龄手下任排长。
郭非常赏识他,招为义女婿,还举荐他到日本陆军大学中国学生队第四期深造。
1927年盛世才学成回国后,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中央军校附设军官学校教官和参谋本部第一厅作战科长。
他自认为不甚得志,转而入疆,投奔于金树仁麾下任督办公署上校参谋。
初被疑为南京派来的奸细,得不到重用,然盛使韬光养晦之术,委曲求全,惟命是从,终获信任,从军官学校战术总教官一路高升至新疆督办公署中将参谋长兼东路“剿匪”总指挥。
_语文丨2023届高考模拟调研卷(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二)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纸“贴条形码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纸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日前,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传来捷报,在以往丰硕的发掘成果的基础上,此次祭祀区发掘1834平方米,新发现的6座坑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
大量新出土文物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澄清了以往古代巴蜀研究的一些迷失,进一步勾勒了中华先民早年突破地理疆域限制,在多民族交流融合中开拓前行的壮阔历史画卷。
相对于中原广袤平原,巴蜀偏于一隅,向来以山高水远著称。
过去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是,诸如四川这样的巴蜀地区,文化多半是封闭的,与中原文化没有什么实质联系。
如顾颉刚的《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认为:“当时的蜀国本和中原没有什么关系,直到春秋战国间才同秦国起了交涉……不幸历代人士为秦汉的大一统思想所陶冶,认为古代也是一模一样的,终不肯说这一块土地上的文化在古代独立发展,偏要设法把它和中原的历史混同搅和起来,于是处处勉强拍合,成为一大堆乱丝。
”三星堆大规模考古发现证明,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少是晚期之末起。
巴蜀地区与中原间就打破隔绝,开始往来交流,有时还是比较畅通的频繁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0年10月中旬,在江西峡江,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史称峡江会议,当时担任红八军军长的何长工回忆说,那次会议上争论非常激烈,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要不要东渡赣江,最终渡江的意见占了上风,不过,对于东渡赣江,郭炳生却非常不满,此后,一语道不顺利,郭炳生就埋怨是东渡赣江,脱离老家根据地才造成的被动局面,不满情绪逐渐发酵,1932年围攻赣州,郭炳生带领部队负责在南门外,挖地道搞爆破,由于地势低,水位高,履挖履垮,最终没有能挖成,李志民还记得,当时郭炳生大发脾气,指桑骂槐,说是彭雪枫抓了政治部队工作造成的,赣州战役,让曾经作战勇敢的郭炳生没了往日雄风,此后,他总是沉默寡言,心事重重,这一年8月,红2师的师长郭炳生,最终选择了与根据队伍决裂,事后,2师的政委彭雪枫,向政治部主任李志民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就在李志民奉命从巴山往凤岗圩走的当天早上,彭雪枫也带着十几个警卫人员从凤岗圩出发前往巴山,由于双方走的路线不同,途中并没有相遇,彭雪枫等人赶到巴山的时候,却没有找到郭炳生和红5团,四处打听才知道,郭已经带领着部队向北移动,这一举动让彭雪枫顿时警觉起来,因为往北就是国军控制的白区,他率领警卫快马加鞭,一路追了下去,第二天傍晚,在离崇仁县城不远的地方,彭雪枫追上了红5团,双方会面之后,彭才得知,师长郭炳生提议,敌人几十万大军马上要对苏区进行第四次大“围剿”,我们不能回苏区,趁现在敌人还没有合围之前,设法西渡赣江,回我们湖南老根据地打游击,保存革命力量,红三军团起家于湖南,战士大部分是湖南人,因此郭炳生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不过,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军事行动,郭炳生并没有向军团报告,鉴于当时的情况,彭雪枫对郭炳生并没有深责,只是要求郭将部队带回苏区,也许是预感到不妙了,当天晚上郭炳生便带领亲信逃往乐安,这就是中共军史上的乐安事变,事件发生之时正值第四次围剿与反围剿的关键时期,国府方面充分利用了郭炳生事件,到处散发,《郭炳生告红军官兵同志书》,对红三军团实施分化瓦解,郭炳生则被蒋中正任命为新编37师的师长,据黄克诚回忆,红三军团当时确有个别的干部受到了诱惑而发生了动摇,相继跑掉了几个人,1933年7月,郭炳生率国军部队,在江西宁都宜黄交界处,与红2师交战,被红军战士用“步枪扫射”击毙了,彭雪枫则因为飞骑追叛逆,舍身救部队之功,被中央军委授予“红星奖章”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