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浩然之气内涵

合集下载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解释名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解释:我长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认为,人应该为自身人格的完善不断培养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浩然正气”正是有志的君子所表现出来的自信、自强、无所畏惧的精神。

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

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

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

恶声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

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大语论文之浩然之气-

大语论文之浩然之气-

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一种精神。

此正气有四:“临渊不惊,临危不惧;宁死不屈,宁折不弯;可抛头颅,不失节操;国难当头能奋然而起,危机时刻敢舍身成仁。

此为壮气。

”“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壮心不已,志在千里;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此乃豪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不恋进退,思不虑得失,举杯邀月,游目聘怀;不求与日月相始终,只见今世之乐无穷。

此乃逸气。

“与天地相应和,与自然相吐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见花落水流,能知其旨趣,听禽鸣天籁,可悟其天真。

此为清气。

此四气合在一起,就是“做人”最高境界的“浩然正气”,有此浩气,自可傲立于天地间,必然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人善养浩然之气。

古有苏武以他的民族气节与坚强毅力凛然不降,持节傲立;有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舍生取义;有屈原为了民族的衰亡而跳江自尽,杀身成仁。

今有鲁迅弃医从文,用文字拯救人的灵魂,焕起人们心中的光明。

这些志士仁人在生命的存亡关头也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可见有了浩然之气就有了一股生命蒸腾的英雄气,有了一脉亢奋激扬的刚烈之气。

所以养气能萌发心情的正义,唤起灵魂的激昂。

人只有在行善的时候是“理直气壮”的,人在作恶的时候是鬼鬼祟祟,战战兢兢地。

《易经》说“视索索,履索索”,抖抖索索的样子。

这样就不能养浩然之气。

一切得不到正当的理由的东西,就是这样。

诡辩,强词夺理,聪明反被聪明误。

什么是“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大自然的存在的最刚健的物质支持,也是最合理的精神支持。

浩然之气是宇宙永恒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结合。

丧失这种必然性和合理性,宇宙就会毁灭。

具体的事物丧失必然性和合理性,在某种偶然性中的成功都会被必然性代替。

所以,浩然之气就是必然性和合理性的结合。

一方面合理性是存在的原因,必然性是存在的内在价值。

没有这样的两种保障,一切存在都是短暂的,飘忽不定的。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其中“浩然之气”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浩然之气的含义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浩然之气是指人内在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天性,这个天性具有激发人追求善良、正义和道义的特质。

而这种特质,即所谓的“浩然之气”,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和发扬的。

浩然之气是指人内心高尚、纯洁的思想、意志和情感,它是一种崇高的情操和道德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应该追求和发展的品质。

浩然之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追求功利和个人利益的倾向比较明显。

而浩然之气的提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道德追求的指导,使人们能够摆脱功利和狭隘的个人利益追求,追求更高尚的品质和境界。

正如孟子所说:“人皆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只有通过对浩然之气的追求,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浩然之气也有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观念。

现代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和伦理困境,而浩然之气的培养可以使人们更有责任感和良心,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问题。

浩然之气也是人们追求公正正义的基础,只有在浩然之气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目标。

浩然之气还具有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就,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发展。

而浩然之气的培养可以使人们注重精神品质和内在修养的提高,帮助人们走出功利和狭隘的个人主义,更加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对孟子阐述的浩然之气的理解 -回复

对孟子阐述的浩然之气的理解 -回复

对孟子阐述的浩然之气的理解-回复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一种具有道德意义的气质,意为高远博大的气度和品德。

它是一种可以影响他人,激发他人向善的精神力量。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每个人天生都具备的,但需要经过教育的磨炼和修养的培养才能贯穿于行为和处世之中。

而浩然之气的核心,即“仁爱”之心,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推动个人向善的根本动力,也是催化整个社会向善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孟子提出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拥有浩然之气的人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洞察,能够摆脱浮躁和虚荣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上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实现自身的价值,塑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总之,浩然之气是一种高尚的气质,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孟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孟子的浩然之气内涵

孟子的浩然之气内涵

孟子的浩然之气内涵
内涵的浩然之气,源于《孟子》。

《孟子》是一套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思想体系,以崇尚爱护人民为总括基调,以“仁、义”等道德观念为思想特色,与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一致,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礼义与仁爱的精神和真谛。

“浩然之气”指的是整体仁爱之气,让人们抱有彼此共同参与、相互尊重和团结一致的理念。

“浩然之气” 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观念,强调有爱心、有智慧的治理,同时也包括坚定的自信与道德的约束,浩然之气旨在维护社会正义,完善公平正义、真理正义和礼义正义,以及对社会问题以和谐解决的政治理念。

孟子深信道德尊严和仁爱高于一切,他认为行政治理者就是要把自己的本性与仁爱结合起来,不但要制定合理的法律,也要培养一种志士的精神,以一种爱的态度去服务于大众。

不以法律之名,而要以仁爱义道之名,来维护正义真理,将仁义礼智慧的精神植根于百姓的心中;培养惩前毖后的勇气,宣言正义的力量将能够推动很大改变,这就是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能够使政府具有高明的办法和极高的责任感,并以独到的正义思想和明确的道德准则,不仅可以开辟一条共同发展的路,而且可以引领一众志士实现仁爱之心、理智之用、根本之理,实现公义、真理、仁爱能力,实现和谐之美、人性之美、和合之美,如此,“浩然之气”正是智者所盼望的。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孟子的“浩然之气”及其现代意义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人性、伦理、政治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思想和理论。

其中,“浩然之气”是孟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代表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人格魅力,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浩然之气的内涵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解释是:“是所以直内而抗外也,故曰‘归正也。

’是所以直内而不佞也,故曰‘曲则全不直。

’”这里的“内”和“外”既可以指个人内心和外部环境,也可以指个人自身和社会整体。

由此可见,“浩然之气”是一种在内外抗衡中保持正义和真实、不卑不亢、有决心和原则的“品德力量”。

具体来说,“浩然之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忠诚正直。

孟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内心的纯粹和正义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轻易妥协和屈服。

这种忠诚和正直的品质就是“浩然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感恩和奉献。

孟子提倡“仁爱”和“慷慨”,认为一个人应该对身边的人和社会有感恩之心,同时也应该愿意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种奉献和感恩的精神也是“浩然之气”的重要内容之一。

3. 谦虚谨慎。

孟子认为,一个人不能过于骄傲自大,应该保持一份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尊重他人,思考问题,不轻易下定论。

这种谦虚和谨慎的品质也是“浩然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培养良好的品德。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追求短期的成功和荣誉。

而“浩然之气”正是一种让人坚持正义和真实、有品德的优秀品质。

如果一个人具有“浩然之气”,将会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

2. 增强价值观念。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很多人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和价值。

而“浩然之气”正是一种守正图新的精神力量,让人不忘初心,坚定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的信念。

3.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文 天 祥 从 容 就 义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多次严 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 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 铁:“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 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 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 话!”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 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 也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 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 就能面对外界一切困难,巨大的诱惑也好, 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 “不动心”的境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中华民族一向崇尚这种浩然正气。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许多仁人志士“捐 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面对生死 抉择的时候,为民族大业和人民利益选 择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种浩然正 气凝成了我们民族不屈的气节、操守和 尊严。
1、生丈夫,生女子: 男孩 成年男子 2、丈夫之冠也:
3、此之谓大丈夫也:
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 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即仁)里,站立 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即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 路(即义)上,实现志向(的时候),就和民众(一起) 遵循仁义道德,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 富贵不能使我 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 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 样才叫他做大丈夫!”
孟 子
学习重点:
理解“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中充满了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指一种澎湃、激昂的气息,代表着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气质。

孟子的散文作品中透露出的浩然之气,体现了他对道义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深刻而且具有感染力。

本文将从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等方面探讨其浩然之气的表现。

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浩然之气。

他的辞藻舒展流畅,行文气势宏大,语言间充满了对道德理念的强烈表达和对崇高品质的追求。

比如在《离娄下》中,孟子写道:“七步之才,芒刺在背。

“这句话表现了孟子对壮志豪情的向往,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在《滕文公》中,孟子写道:“童子将入于坟门,食将长之,杀将戮之。

老人曰:何忧也?曰:足为不义。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正义和道义的坚持和追求。

这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充满了慷慨激昂和对崇高品质的赞美,体现了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孟子散文中的思想内涵也充满了浩然之气。

他所弘扬的仁义之道,对人性、社会伦理、政治理念等方面的思考,无不展现了崇高的品格和高尚的气节。

比如在《告子上》中,孟子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他写道:“仁义而已矣,用之不竭,镜之不昏,得之不忒,是以君子无忧其所短,无患其所不足。

”这段文字展现了孟子对仁义之道的弘扬和推崇,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在《离娄下》中,孟子对志向和理想的追求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写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段文字表现了孟子对道德和政治理想的追求,并用北辰的形象来比喻政治家以道德引领百姓的伟大境界。

这些思想内涵的表达充满了对高尚品质和崇高理念的追求,展现了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孟子散文的文学价值也在浩然之气中得到充分展现。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表现了思想的深刻,更展现了文学的魅力,充满了感染力和思想性。

比如在《告子上》中,孟子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比喻来表现仁义之道的力量和感染力,使人们对仁义之道的追求更加感到渴望。

在《离娄下》中,“七步之才,芒刺在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对先秦气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将儒家的仁学引入气论之中,突破了气一元论的抽象和概括,为气的内涵注入了伦理道德的因素。

“气,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虽然是在物质性的基础上来谈气,但他关注的焦点却不再是气的物质共性,而是精神之气内部的情况。

任继愈先生说,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本来存在于自然界的精气,而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培养出来的……所以它不是物质性的,而是一种主观精神心理状态。

”(1)就孟子所讨论的气的实质而言,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孟子》一书中有关气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公孙丑上》,另外《告子上》、《尽心上》中也有所涉及。

在《公孙丑上》中,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何谓“浩然之气”,他从以下三个层面给予了说明: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三个层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其言虽短,其义大哉!尝试论之。

在第一个层面中,孟子用形象化的语言给“浩然之气”定位。

这种气至大至刚,顶天立地,非一般的气可比,而与之相对立的则是“馁也”的状态。

按赵岐注,“馁也”的状态是指人若无浩然之气就会腹肠饥虚若馁饿一样。

这种状态下,生命仍然存在,精神却是萎顿的。

这里,孟子给精神之气划分了层次。

在此之前,孟子谈到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养勇时,已对他们的勇气进行过层级划分,北宫黝以以牙还牙为勇,“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孟施舍以无惧为勇,不管胜与不胜,勇往直前;曾子则以合义为勇:“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宿,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孟施舍之勇胜于北宫黝,而曾子之勇,胜于孟施舍。

在孟子之前,人们虽然提到了很多具体的气,例如勇气、锐气、活气、血气等等,但却没有人对精神之气进行层次划分,孟子做这项工作的第一人。

同时,这种气与《管子》中所说的精气也不相同。

《管子》虽将精气与其他的气区别开来,但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基础,“浩然之气”不是构成外物的基质,他与个体的心理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

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体现的是壮美的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也是顶天立地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藤文公下》)而孟子本人正是这样的大丈夫。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处士横议,兼并战争如火如荼,他以道自任,具有“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公孙丑下》)的自负和自信;他游说各国君主,却毫无利禄之心、阿谀之态,常常搞得梁惠王、齐宣王等很尴尬;他对那些高门华屋、锦衣玉食的“大人”不屑一顾:“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尽心下》)这些都是他“浩然之气”人格美的具体体现。

第二个层面重在揭示“浩然之气”的内涵。

这种“浩然之气”与义与道相配相生。

赵岐注:“义谓仁义,可以立德之本也;道,无形而生于有形,舒之弥六合,卷之不盈握,包络天地,禀授群生者也。

”这里的浩然之气不是一般的精神之气,而是与儒家的思想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离开儒家的仁义道德,也就无所谓浩然之气,所以孟子在“配义与道”之后特别指出“无是,馁也”。

“义与道”之所以对浩然之气起着巨大的规定作用,这是与儒家之志联系在一起的。

在提出浩然之气前,孟子全面地、辩证地论述了志与气的关系。

关于志气关
系,《左传·昭公九年》膳宰屠蒯曾有所论述:“味以行气,气以实志。

志以定言,言以出令。

”认为气可以充实、激励志向。

这只揭示了志气关系的一个方面,并不全面。

在孟子看来,志与气之间有着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气。

”赵歧注谓:“志,心所念虑也;气,所以充满形体为喜怒也”,“志为至要之本,气为其次焉。

”这里的志即指人的思想意识,是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而气则居于次要地位,为志所制约和规范。

当然,气对志也有反作用:“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根据赵歧注,这里的“一”乃“闭塞”之意,志闭塞则气不行;气闭塞则志不通。

不过,这种反作用并不居于主要地位。

因此,受志的具体内容的影响,气在精神因素方面也必然表现出一定的趋向。

有什么样的志也就有与之相应的气。

在先秦,儒家的志有着相当强的倾向性,仁义道德是其所指的目标。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孟子更直接将“志”的目标指向仁义:“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也。

”(《尽心上》)受这样的志的制约与规范,气必然离不开义与道。

第三个层面指出了浩然之气的养习方法。

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关于这两句话,古往今来争论颇多,其焦点在如何理解“集义”二字上,因为对此二字的不同理解实际上代表着不同的养气方式。

赵岐注谓“集,杂也,……此言浩然之气与义杂生,从内而出,人生受气所自有者”,而朱熹《孟子集注》将“集义”释为“积善”。

笔者认为,赵注似更符合孟子的原意,而朱注则将荀子的思想掺杂于其中。

我们知道,孟子讲求性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告子上》)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仁、义、礼、智既然都是天生的,那么与其相配偶而存在的浩然之气也应当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孟子特别指出“非义袭而取之也”,也就是说,不是先有了仁义,然后才有浩然之气,这进一步说明浩然之气是与仁义道德等相丛杂而生的。

相反,若把“集义”释为“积善”,则浩然之气显然是后天的东西,这与“非义袭而取之也”相矛盾,而与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提出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的思想一致。

既然浩然之气与义一样都是自人内心生出,而非由义自外烁以形成,因此在养习上应当“直养”,以保持、遵行为主,使外在行为与之相符合。

如果外在行为与之不相符,就会对其造成破坏,所以孟子紧接着说“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具体而言,孟子的浩然之气的养习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是要时时注意护持,以使浩然之气得以长养。

他在《告子上》中论及“存夜气”时引孔子的话“操则存,舍则亡”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同时,浩然之气虽是天生,但就像恻之心、羞恶之心等等仅仅是仁义之端一样,与生俱来的浩然之气也需要得到护持以长养,但这种长养必须循序渐进,要做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公孙丑上》)孟子并以揠苗助长的寓言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他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也就是说在养气上要做到持之以恒,时时保持,不能躁进。

其二是要拒绝诱惑,不为各种淫言邪辞所蒙蔽。

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处士横议,“天下不归杨
则归墨”,一些儒家弟子受其影响,也弃儒而他学,因此,孟子在提出“养气”说的同时,还同时提出了“知言”说。

他对“知言”的解释是:“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也就是说,他能直接洞察别人的心理,而不会为他们的言辞所蒙蔽。

这一说法是同他区别告子的不动心与自己的不动心相联系的:(公孙丑)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心即是志,而志与气是相通的(“夫志,气之帅也”),心与气也是相通的,故“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但言与心志之间却存在相合、部分相合、相悖等种种复杂的关系,故“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即不为表面的言辞所迷惑、蒙蔽。

只有洞穿言辞后面的真相,拒绝各种淫言邪辞的诱惑,才能坚守自己的志气,因此历来很多人认为孟子虽然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却未对二者的关系加以说明,在笔者看来,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其三是要反躬自省。

在做出任何一个行为之前,都应当看看它是否符合道义,符合道义的行为,会有利于浩然之气的长养,不符合道义的行为,肯定会对其造成伤害。

因此,在比较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养勇时,孟子十分推崇曾子的“守约”,因为曾子不是以以牙还牙、无惧为勇,而是注重“自反”,这种“自反”的功夫也就是看自己的行为是否“慊于心”。

以上三个层次,基本上概括了孟子在气论上的主要观点。

其中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引入气论、对精神之气进行层次划分,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是第一次。

二程认为:“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引)虽是从儒学思想的传承来立论,但其实也可涵盖孟子在气论哲学上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