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在爱情描写上的异同,中外戏剧史

合集下载

浅析《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异同

浅析《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异同

浅析《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异同《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中的巅峰之作。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明传奇作品中的经典作品。

这两部作品都是以爱情为主题,描写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与婚姻,从而与封建礼教,伦理纲常进行抗争,最后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圆满结局。

《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西厢记》与《牡丹亭》这两部作品被后人誉为我国戏曲历史长廊中的“双壁”。

二部作品间具有很多的相同点与差异性,我们可以从男女主人公人物性格、身份背景、剧情设置等一些方面来进行比较两部作品。

一、相同之处1、男主人公:《西厢记》与《牡丹亭》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郎才女貌,非常的般配,男主人公都是风流倜傥、富有才华、家境败落的青年书生形象。

没落子弟,青年才俊,如同当今社会中的“潜力股”。

两部作品的男主角都对自己一见钟情的心仪女性展开勇敢的追求,历经波折直至最后达成自己所想要的结果。

他们都在追求自己所喜欢的女性道路上遭遇了各种的挫折与挑战,一步步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最终实现自己人生的华丽转变,抱得美人归。

2、女主人公:《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女主人公身份背景基本上是相近的,《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死去的父亲生前是一位相国,她的母亲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妇人。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是南安太守,她的母亲也是身份地位颇高的贵妇。

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是出自达官贵人的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三从四德、伦理纲常的熏陶,不仅知书达礼、美丽温柔,有着良好的文化与教养,相当于当今社会中的“白富美”。

两人都对于自己内心所喜爱的男子去勇敢的追求,突破封建伦理纲常的压迫,追求自由的恋爱,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3、两部剧作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比较

《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比较

同:1.都是才子佳人模式的爱情小说。

《西厢记》为元杂剧,《牡丹亭》是明传奇,《桃花扇》是清朝历史剧。

但具体题材上略有不同,《西厢记》和《牡丹亭》都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

《桃花扇》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历史剧。

剧作的主题正如孔尚任自己所说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2、都不是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

《桃花扇》是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西厢记》是根据《莺莺传》改编的,而《牡丹亭》则是根据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创作。

异:1、人物塑造方面崔莺莺把爱情当做最重要的事,而杜丽娘的形象比崔莺莺更进一步,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为情而死,为情而生。

李香君是名妓。

而张生、柳梦梅、侯方域都对爱不离不弃,生死相许,但对功名态度却不同,张生对功名并无太强欲望,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而柳梦梅则较为现实,追求权力,侯方域则具有较高的个人才华和社会地位,这是由于时代变更,作品也日益复杂和丰富,作品走向现实。

2.表现方式《西厢记》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桃花扇》中塑造了几个社会下层人物的形象,人物形象众多,但大都人各一面,性格不一,即便是同一类人也不雷同。

《牡丹亭》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3、语言特色《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牡丹亭》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

《桃花扇》的语言是经过戏剧化的口语,又受到我国古典诗词、民间歌谣、说唱文学、话本小说的影响,既质朴自然又典雅粲然,加之诗词格律的形式美,琅琅上口,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4.作品价值《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l堂鲞壁窒团《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粱素芳摘要: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我国古典戏剧“双璧”——《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二人虽然都具有为追求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大胆叛逆的精神,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二人的爱情经历、过程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个性色彩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该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尤其是其“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这一美好愿望,更不知成为后世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

1598年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创作完成了一部伟大传奇作品《牡丹亭》。

该剧演绎了贵族小姐杜丽娘为了追求“至情“的理想天地由生而死、死.而复生、“生生死死为情多”的凄美哀婉爱情故事。

据说,此剧一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众多士人站在各自的立场纷纷予以褒贬,无数女性有感于自己的遭遇莫不为之倾倒,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因二者同是爱情题材,而且都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又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的光彩夺目的崔莺莺、杜丽娘两个女性形象,故被称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壁”。

尽管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因两位作家所处的年代、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两部作品在爱情描写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一、创作主题不同众所周知,人类的生命本质是有情,的,而人类的社会存在秩序又是不能无理的。

那么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自然天性与社会道德法则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始终无从避免,情、理、礼的斗争也始终伴随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在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中,情上与礼、理,下与人欲始终纠缠在一起,传统中的情受到封建家长和伦理纲常的严重束缚,要么受“礼”的束缚,要么受“理”的节制,使人的身心失去自由,感情受到压抑,人性遭到扭曲,而《西厢记》和《牡丹亭》则分别表现了“以情战礼”和“以情战理”的不同主题。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论文]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论文]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摘要:《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经典代表,两部作品都以推翻封建礼教,突破传统爱情婚姻观念作为主题思想,并塑造了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

但是由于两部作品创作时代和社会背景有所不同,所以在爱情描写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以了解两部作品爱情描写上的差异,品味古典戏剧的魅力。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1.前言《西厢记》由我国元代杂剧家王实甫创作,讲述了相国千金崔莺莺与贫寒书生张生反对传统爱情婚姻观念中的“门当户对”,追求真挚感情爱情故事,获得青年男女的喜爱,特别故事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结尾,成为人们追求爱情的美好愿望,并给后世文学带来巨大影响。

而《牡丹亭》由我国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所创作,讲述了贵族千金杜丽娘与贫寒书生柳梦梅反抗封建礼教,经历生死斗争,寻求美满爱情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两部作品以爱情作为创作题材,都突破了封建社会传统的爱情婚姻观念,塑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女性形象。

虽然两部作品存在很多的相似点,但是由于两部作品创作时代和社会背景不同,在爱情描写上也存在一定差别。

2.《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差异性2.1人物塑造内涵的差异性崔莺莺与杜丽娘虽然都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反抗,但是因两者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不同,在个性上也有很大差异[1]。

崔莺莺个性较为内向,而杜丽娘个性较为外向,两者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表现有所不同。

首先,爱情萌发描写不同。

崔莺莺是与张生在佛殿邂逅,一见钟情而萌发爱情,他俩爱情是有所依据的。

但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却来源于一场春梦,但是即使在梦里,也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存在些许自我萌发的特征。

杜丽娘爱情是潜意识萌发的,也是由内向外萌发的,所以她才会为了实现自己爱情理想,与封建礼教进行生死斗争。

其次,爱情发展与结局不同。

《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从一见钟情那刻开始,就受到封建礼教和传统爱情婚姻观念的阻碍,当崔莺莺思想在不断徘徊时,红娘及时给予帮助,使其最终能够突破自我,挣脱封建礼教束缚,收获爱情。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两部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这两部作品都有才情出众的女主人公,她们在爱情、婚姻以及命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表现。

本文将从形象塑造、性格特点以及命运安排等方面对《西厢记》的李香君和《牡丹亭》的杜丽娘进行比较。

从形象塑造上看,李香君和杜丽娘在描述上有很大的区别。

《西厢记》中的李香君是一个来自名门望族的女子,她拥有非常高的智慧和才情,骨子里透着聪慧与悲凉。

王守仁将她形容为“笔者不敢欺王水统,玛瑙谢羽郎”。

她不仅才情出众,而且坚持自己的爱情观,不愿嫁给没有才情的人。

她拒绝了傅宗龙的追求,只等待着唐伯虎。

尽管她一直等待,但她并不是一个无动于衷的女子,她表达了自己对唐伯虎的爱情和思念之情,她通过信件表达自己的心声,展示了自己坚定的爱情信念。

李香君和杜丽娘在性格特点上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西厢记》的李香君聪明伶俐,敢爱敢恨,她拥有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能力。

她对爱情充满了执着和坚守,她的才情使她能够轻易地应对傅宗龙的追求,她与傅宗龙的对话充满机智和幽默。

尽管她是属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但她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她能洞察人心,洞悉社会,以智慧和机智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柔弱而脆弱,她对爱情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和憧憬。

她和柳梦梅一同逃离父家,却在途中失去了柳梦梅,误入了牡丹亭。

在牡丹亭中,她与心仪的柳梦梅相遇,却因为严格的守则无法在一起。

她最终选择自杀,以寻求永远的离别与守候。

她的性格给人以柔弱、执着、追求爱情至死的印象。

命运的安排也给了李香君和杜丽娘不同的结局。

《西厢记》中的李香君与唐伯虎最终走到了一起,但他们的爱情却在世俗的舆论和压力下受到了很大的困扰。

他们的婚姻并没有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最终,李香君选择了自杀,以表达对唐伯虎的思念和爱情。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没有得到如愿以偿的幸福结局。

她的爱情因为生活的现实和社会的不容而无法实现。

她最终选择了自杀,以永远保留对柳梦梅的思念和眷恋。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网络红娘”鼓励各位单身朋友多参加线下的相亲活动,尤其是大型的相亲活动。

作为线上交流的一个补充,在线下的交流中,人们会淡化“现实标签”。

如线上交友中,人们会搜索有学历有车有房有身高有样貌的异性,但在现实交往中人们会更注重感觉和第一印象,哪怕对方在“硬件”上没有达到要求,感觉良好的话,也不会排除发展的可能性。

/在客观条件(涨工资,买房,买车等等)无法立即改变的情况下,主观上要积极主动才能争取到幸福。

如果你的相亲活动约在下班后,尽量不要以不修边幅、懒散的形象出现,第一印象很重要。

对男生来说,整洁得体很重要,大部分女生都不喜欢邋遢的男生;对女生来说,温柔、妩媚是男生很看重的特质。

要准备充分,尤其是参加大型交友活动的时候,要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

在几百个人的相亲活动上,一张只写着名字和联系电话的卡片有时无法让别人记得你是谁。

红娘透露,曾经有位男士参加一些网站的相亲活动时,打印了非常详细的个人资料现场派发,提高了配对成功的几率。

红娘网务实的人更容易找到幸福,不要好高骛远。

如果在一个相亲交友派对上,你的个人条件在同性参与者中排行100,追求排名20的异性的话,成功几率则不会很高。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作者:梁素芳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刊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 NONGYE年,卷(期):2008,(20)被引用次数:0次1.王实甫西厢记 20042.汤显祖牡丹亭 19633.王万鹏<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异同 2006(12)4.王妍<西厢记>、<牡丹亭>"女性意识"之解读[期刊论文]-盐城工学院学报 2005(04)1.期刊论文宁宗一.Ning Zongyi爱情社会学与爱情哲学--《西厢记》《牡丹亭》之异同与青春版《牡丹亭》之贡献-华文文学2005(6)本文从爱情社会学与爱情哲学的角度,比较了<西厢记>与<牡丹亭>之异同;论述了青春版<牡丹亭>的贡献.2.期刊论文高敏女权精神的突显——《牡丹亭》、《西厢记》主题比较谈-文教资料2008(31)在谈到<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思想性的时候,比较公认的看法是<西厢记>是以情反礼,<牡丹亭>是以情反理.而我认为<牡丹亭>的主题是赞扬女性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爱情的斗争精神,从而表达对女性做人基本权利的肯定和呼唤,表达对女性的尊重.从整个剧作中可以看出作者有着初步的女权精神.3.期刊论文杜红娇《西厢记》《牡丹亭》抒情艺术的比较-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3(4)王实甫<西厢记>与汤显祖<牡丹亭>都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名著,但是由于作家艺术个性的差异,他们在抒情艺术上风格不同.王实甫<西厢记>真实描绘了人物情感产生的过程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细致地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抒情艺术带有鲜明的写实的倾向;汤显祖<牡丹亭>创造了突破生死的戏剧境界,以表达不同寻常的激情,明显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4.期刊论文韩秀玲.郝文利试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26(3)《牡丹亭》之于《西厢记》.是划时代的发展.这体现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牡丹亭》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独特成就.5.期刊论文左鹏《西厢记》《牡丹亭》爱情之浅较-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7)本文通过对<西厢记>、<牡丹亭>中爱情描写的比较,指出:人物塑造上,两剧主人公都把"情"放在第一位,但性格侧重却各有不同;爱情主题上,<西厢记>主要是以"情"反"礼",<牡丹亭>则是以"情"反"理";表现方式上,<西厢记>完全是现实的手法,<牡丹亭>却是现实手法与浪漫手法结合的产物.6.期刊论文谢倩《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差异之我见-大众文艺2010(4)<西厢记>和<牡丹亭>被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它们突破了前人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分别成功的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艺术形象.本文分析了她们各兵时代特点叛逆精神和个性特征之于爱情的差异,并探究其原因.7.期刊论文孙岩龙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反封合作的异同-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1)汤显祖的《牡丹亭》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并称"爱情双璧",二者都是以青年男女大胆主动追求美满婚姻爱情、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为主题.他们的敌对势力异常强大,尽管杜丽娘与崔莺莺、柳梦梅与张生、春香与红娘在性格上千差万别,但他们最终都通过共同的奋斗与合作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其中有着新的文化内涵和一定的现实意义.8.期刊论文吴文昭两个最佳女配角——《西厢记》红娘与《牡丹亭》春香试比较-考试周刊2007(32)《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情剧双璧".它们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前人也对二者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比较.本文则选取了两剧中的配角红娘和春香进行比较,探讨她们的同和异,并分析了产生异的原因.可以说,红娘和春香,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两个最佳女配角.9.期刊论文王万鹏《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社科纵横2006,21(12)作为中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璧",随着时代的推移、新思潮的不断涌现,剧作所反映的主题却发生变化:《西厢记》的主题是"以情战礼",《牡丹亭》的主题则是"以情战理".由于时代思想氛围的差异,杜丽娘与崔莺莺的个性色彩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拟从两个方面略作探析.10.学位论文刘健《西厢记》《牡丹亭》才子佳人形象探异及其文化阐释2006元杂剧的巅峰之作《西厢记》和明传奇的经典作品《牡丹亭》一样,都以爱情主题闻名于世,在中国戏剧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心理描写差异探究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心理描写差异探究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心理描写差异探究作者:王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6期摘要:《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

在这两个以描写爱情为题材的剧本当中,对于主人公的爱情心理描写有着比较突出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是对时代性的回应,也是作者对于封建时代爱情的一种突破与尝试。

所以,对《西厢记》和《牡丹亭》剧本中所展现出来的爱情心理描写差异的探究,是全面理解当时时代发展的特征,也是分析汤显祖与王实甫二人之间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汤显祖;王实甫作者简介:王娟(1981.8-),女,山西大同人,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戏剧(戏曲、曲艺)、舞蹈。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

从这两部作品当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念,以及对这种传统婚恋观念的冲突与反思。

虽然这两部戏都是围绕爱情故事所展开的,但是它们对于爱情的心理描写及对于爱情的认知,则是不同的。

一、《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心理描写差异的基础:心理格调不同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属于爱情婚恋题材的作品,而且这两部戏当中的女主人公性格都极为鲜明和张扬,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爱情婚恋观念进行了冲击,这也正是这两部戏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的原因。

这两部戏在描写爱情心理的时候,也是围绕着这样的创作主题展开的。

不过,通过仔细阅读这两个戏的剧本,仍然可以发现《西厢记》和《牡丹亭》在爱情心理描写的中心主题上,有着一定的差别。

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之两部戏创作的时代不同,其本质上所要表达的爱情心理主格调也是不同的。

简单地说,就是《西厢记》的心理描写手法主要是以爱情去挑战传统的礼法;《牡丹亭》对于爱情心理的描写手法则是以感情去挑战理性。

在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当中,爱情实际上是和礼法、和理性相结合的,所有的爱情都不能够围绕着人的本身欲望去展开描写,而是要与所有的礼法和教义相结合来描写。

比较《牡丹亭》与《西厢记》爱情描写的异同

比较《牡丹亭》与《西厢记》爱情描写的异同

比较《牡丹亭》与《西厢记》爱情描写的异同摘要:《牡丹亭》与《西厢记》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朵芬芳鲜丽的鲜花。

它们都反映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这两篇文学作品的女主人公更是历来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

下来,我们是对杜丽娘与崔莺莺两个形象作比较,看看《牡丹亭》与《西厢记》爱情描写的异同。

关键字:杜丽娘,崔莺莺,形象比较,爱情描写异同一.两者出生相似而思想性格有异崔莺莺和杜丽娘是两部剧作里清丽娇柔、彪炳千古的女性形象。

作家把她们刻画为饱读诗书、美丽多情的少女,都在爱情上悖逆封建礼教,成为反抗礼教压迫、执着追求爱情的先驱者。

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和个性特征的差异,突出崔莺莺的内敛多情和杜丽娘的坚决与执着。

两者都是出生名门,大家闺秀。

崔莺莺作为相国家的小姐,出身高贵、身世显赫,美丽高贵。

杜丽娘身为官宦千金小姐,才貌端庄,聪慧过人。

在相似的所受的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和熏陶下,两人性格都是大方善良,无比孝顺,尊敬有礼而又表现出反叛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的叛逆精神。

但是她们两者在性格上也存在明显不同的一面。

在我看来,杜丽娘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大胆。

她对陈先生“依注解书”的授课方法深感不足,认为《关雎》篇并不一定是歌咏后妃之德,而是对自由相亲的鸟儿,浪漫结对的君子与淑女的礼赞。

面对春意嫣然的后花园,她大胆而感伤地喟叹:“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

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而在梦中更大胆与意中人幽会。

可见她对爱情的追求是大胆勇敢而坚决执着的。

而崔莺莺虽然对爱情也表现出强烈的追求,但是她又显得冷静内敛,狡狯。

例如她看见红娘送张生的“简贴儿”,勃然失色,还声称要拿简贴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

把张生与红娘弄得七颠八倒。

在她的心田深处,有着火一样炽热的感情,举止却又文静闲雅,清淡平和,不失大家风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的爱情追求 《西厢记》是一部现实主义剧作,在塑造女主人公崔莺莺时,作者王实甫用写实主义的笔法,加以艺术的创造,给大家展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个活脱脱的青年女子形象。

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忧有个性。

她情窦初开,渴望爱情,但又不肯轻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作者从人物爱情追求的真实感上下功夫,从热烈的爱情,犹豫的心理,勇敢的反抗等方面体现其现实性。

而《牡丹亭》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剧作,作者汤显祖把故事放在虚构的梦境中发展,以人鬼幻化的浪漫过程,表现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追求。

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在梦中相合,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爱情理想。

而女主人公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

这种异乎寻常、出死入生的爱情,使全剧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爱情剧方面形成了新的独特的风格,是千万人爱情理想的展现。

理想的爱情追求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

她在官衙里住了三年,居然连自家的后花园都没有去过;白天睡个午觉也让母亲责备不合礼教;在裙子上绣一对鸳鸯鸟,母亲也生怕引动女儿的情思。

在这样一个灭绝情欲的世界里,正常的情欲得不到对象化,封建礼教的魔影吞噬了正常的感情。

然而,生命意识是顽强的,不可战胜的,汤显祖用如椽神笔生动展示了杜丽娘对真挚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

在《牡丹亭》中,男女爱情,被写的缠绵悱恻,超凡入幻。

“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至乎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这是何等奇幻的爱的历程。

古典名剧《桃花扇》 感伤历史的兴废更替是中国文学的一大主题,“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等,许多诗词都表达了一种虚无感。

而《桃花扇》堪称把这一主题抒发得最为痛切,它是把爱情主题镶嵌在历史背景中凸现出来的。

《桃花扇》中写到妓女,原本不足为奇,因为明清传奇中写妓女的戏实在太多。

据孔尚任《桃花扇本末》记载,《桃花扇》乃是他有感于李香君面血溅扇故事而做。

把妓女李香君忠实于爱情而不肯辱于权奸的故事,与南明弘光王朝的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爱情直接和政治斗争相连,所谓“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一幅幅现实主义的图画,概括地展现了弘光王朝兴亡的过程,揭示了这个腐败的小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

由此可见,孔尚任写《桃花扇》,对一个不奇的妓女爱情故事,用精湛的艺术手段,注入了崭新的生活内容,使它富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新奇可传”。

《桃花扇》不仅跳出了平庸的才子佳人戏俗套,也不是一般描写以社会动乱为背景的爱情戏所能相提并论的。

《桃花扇》的戏剧结构最为让人称道。

从赠扇定情开始,侯李二人的爱情就被置于激烈的斗争漩涡中。

后来两人被迫分离,自然扩展为两条情节线:由侯方域四处奔波这条线,写出了南明草创及四镇内讧等重大事件和矛盾;由李香君备受欺凌这条线,写出了弘光皇帝和马、阮之流的倒行逆施、宴游偷安的腐败情形。

这两条线索,一生一旦,反映了南明朝野内外的广阔历史画面。

作者成功地把爱情描写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以既精巧又宏伟的戏剧结构,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历史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这是孔尚任的匠心独创,也是《桃花扇》高出一般才子佳人戏的关键所在。

而借波折于侯、李。

”《桃花扇》不仅跳出了平庸的才子佳人戏俗套,也不是一般描写以社会动乱为背景的爱情戏所能相提并论 所谓传奇,顾名思义,就是强调一个“奇”字,要求情节和人物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曲折多变地展现生活面貌,令人惊奇,引人入胜,即俗话所说“无奇不成戏,无巧不成书”。

要达到这个要求,传奇作家就必须面向生活,自出机杼,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对情节和人物做巧妙处理,传奇而不失其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