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病理学》基础知识点

合集下载

执业兽医病理

执业兽医病理

病理1、动物疾病分期,—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和终结期。

2、潜伏期又称隐蔽期,指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疾病的第一批症状出现为止的一段时期。

3、前驱期又称先兆期,指从疾病出现最初症状,到主要症状开始暴露的一段时期。

4、动物疾病发展不同时期中最具有临床上诊断价值的是临床经过期,指紧接前驱期之后,疾病的主要或典型症状已充分表现出来的阶段。

5、终结期又称转归期,指疾病的结束阶段。

6、疾病的转归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疾病的转归一般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3种形式。

7、临诊死亡期:临诊死亡的特征是呼吸和心跳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以及中枢神经活动高度抑制。

临诊死亡是可逆的。

8、生物死亡期:是死亡的不可逆时期,此时大脑皮层、各系统、器官的组织细胞功能和代谢完全停止,并发生了不可逆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

一般会出现死亡症状,即尸冷、尸僵、尸斑和尸体腐烂。

9、变性指细胞及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细胞间质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和常见的细胞变性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和玻璃样变性;细胞间质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变性等。

10、颗粒变性是组织细胞最轻微且最常见的细胞变性,主要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质内出现轻微的淡红染色颗粒。

11、颗粒变性的实质器官如心、肝、肾外观肿胀、混浊,失去原有光泽,呈土胞,有实质变性之称。

12、脂肪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了正常情况下在光镜下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浆内脂肪滴增多。

13、“槟榔肝”是指慢性肝淤血伴发肝细胞脂肪变性14、“虎斑心”是指恶心口蹄疫及慢性心力衰竭时,心肌发生脂肪变性。

15、脂肪染色:如苏丹Ⅲ或油红将脂肪染成橘红色,苏丹Ⅳ将脂肪染成红色,苏丹黑B及锇酸将脂肪染成黑色等。

16、淀粉样变性:多发生在慢性化脓性炎症、骨髓瘤、结核、鼻疽以及供制备高免血清的动物等。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执兽考试病理学必背考点
摘要:
一、病理学基本概念
- 定义: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 重要性:兽医诊断与治疗的基础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 外界因素:感染、创伤、营养不良等
- 内部因素: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三、病理学常见表现
- 炎症:充血、渗出、增生等
- 肿瘤:良性、恶性、转移等
-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炎等
四、病理学诊断方法
- 临床检查:视、触、叩、听等
- 实验室检查:血液、组织、影像等
五、病理学防治策略
- 预防: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
- 治疗:药物、手术、化疗等
正文: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兽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外界因素如感染、创伤、营养不良
等,以及内部因素如遗传、免疫、代谢紊乱等。

病理学常见表现包括炎症、肿瘤、代谢性疾病等。

炎症是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主要特征是充血、渗出、增生等。

肿瘤是另一种常见的病理表现,可分为良性、恶性和转移性。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等,也是病理学研究的重点。

病理学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检查主要包括视、触、叩、听等,以发现动物的异常表现。

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血液、组织、影像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针对病理学表现,兽医可以采取多种防治策略。

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健康饲养等,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化疗等,以减轻疾病对动物的影响。

兽医病理学资料

兽医病理学资料

名词解释1.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使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2.淤血:由于静脉液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3.缺血:由于动脉管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4.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5.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

6.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7.出血:血液流出心血管之外。

8.萎缩:正常发育的组织、器官,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减小或数量减少而使其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

9.细胞水肿:又称水样变性,一般由颗粒变性发展而来,因变性细胞内水分明显增多,在胞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细胞呈空泡状,故称水泡变性。

10.变性:是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

11.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12.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基因调控下自主而有序的死亡过程。

13.细胞自噬:是一个吞噬自身细胞质蛋白或细胞器并使其包被进入囊泡,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的过程。

14.适应: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的有害刺激所作出的应答反应,这种反应一般是非损伤性的可复性的。

15.肥大: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

16.化生:已分化成熟的组织为了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功能上完全转变成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17.修复:指组织损伤后的重建过程。

18.再生:机体体内死亡或损伤的细胞,组织,由临近健康的细胞分裂增殖来完成修复的过程。

19.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20.机化:指机体内的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栓及血凝块等病理性产物,由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的过程。

21.包囊形成:对于不能机化的病理性产物或异物,则由肉芽组织将其包裹,称为包囊形成。

《兽医病理与药理》基础知识点

《兽医病理与药理》基础知识点

《兽医病理与药理》基础知识点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田应华一、解释1.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抗菌谱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

3.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伴随治疗作用的同时,出现与治疗的目的无关或有害的作用。

4.贫血: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总容量或单位容量血液内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

5.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体对药物不敏感或敏感性在多次接触药物后逐渐下降或完全消失。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8.交叉耐药性:在某一微生物对某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有时对同类的其它抗菌药也产生耐药性。

9.防腐消毒药:防腐药为抑制病原体生长的药物;消毒药为杀灭病原体的药物。

10.肝肠循环:有些药物由胆汁排出进入肠道后,经水解或解离,再吸收进入血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肝肠循环的药物往往具有持效时间长的特点。

11.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药物代谢。

12.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13.广谱抗菌药:是指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及某些原虫如阿米巴原虫、球虫等多数病原体都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药。

14.对症治疗: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15.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16.兽药:用于治疗、预防、诊断动物疾病或用于促进动物生长及生产的物质。

17.兴奋药:主要引起动物机体活动增强的药物。

18.制剂:为了便于使用、贮存或运输,将药物加工、制成一定形态、规格和型号而有效成分不变的制品的过程。

19.驱虫药:又称抗寄生虫药,指能杀灭或抑制、或驱除畜禽体内外寄生虫的一类药物。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要点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病理学病理学第一单元动物病理学概论一、疾病得概念疾病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得一个损伤与抗损伤得复杂斗争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得症状、体征与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疾病就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得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得区别;2、任何疾病得发生都就是由一定原因引起得,没有原因得疾病就是不存在得。

3、任何疾病都就是完整统一机体得反应,呈现一定得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得变化,这就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与体征得内在基础。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得斗争与转化。

5、疾病就是一个有规律得发展过程,在发展得不同阶段,有其不同得变化与一定得因果转化关系、6、疾病时不仅动物得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特别就是经济价值降低,这就是动物疾病得重要特征。

二、疾病得经过具有一定得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得转归就是指疾病过程得发展趋向与结局。

疾病得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与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得原因大致分为外因与内因两大类。

疾病发生得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疾病发生得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第二单元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就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得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得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就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得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与细胞间质得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1、细胞肿胀就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得水泡。

兽医病理学

兽医病理学

《兽医病理学》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兽医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形态(眼观、镜检)、机能和代谢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结局的科学。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这个斗争过程中,动物的生产力下降、适应能力降低。

变性——是机体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时的形态学表现,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增多、部位改变。

脂肪变性——指在变性的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小滴。

玻璃样变性——在某些慢性病理过程中,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均匀一致的、半透明的、无结构的蛋白质样红染物质,这种现象称为玻璃样变淀粉样变性——指淀粉样物质沉着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和组织间的病理过程。

坏死——指活的机体内局部组织细胞或器官的病理性死亡。

干酪样坏死——死组织变成松软易碎、灰白色或灰黄色、似干酪或豆腐渣样物质。

如乳房结核、肺结核。

坏疽——坏死组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继发不同程度的腐败杆菌的感染,外观为灰褐色或黑色色彩的坏死灶,称为坏疽(gangrene)。

充血——是指由于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动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简称充血(hyperemia)。

又称主动性充血淤血——当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发绀——可视粘膜呈蓝紫色的现象。

槟榔肝(豆蔻肝)——肝脏发生脂肪变性时,同时伴发淤血,这样肝脏切面形成暗红色的淤血区与黄褐色的脂变区相交错,好似槟榔或豆蔻样的花纹,故称“槟榔肝(豆蔻肝)”。

虎斑心——心肌脂变时,有时在左心室乳头肌处心内膜下,出现整齐排列的黄色条纹,与未发生变性的红色心肌相间,形成虎斑样的花纹,故称“虎斑心”。

出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的心血管内,血液成份析出、粘集、凝固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形成的固体物称为血栓。

兽医病理学(详解)(最新整理)

兽医病理学(详解)(最新整理)

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 )绪 论一、兽医病理学的任务1.概念 兽医病理学( Veterinary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类:病理生理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病理解剖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子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子遗传病理学、超微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

2.任务 揭示 本质3.学习病理学的目的要求①掌握基本概念和病变 ②认识各器官和系统的常见病变③学会畜禽尸体剖检技术 ④了解畜禽常见病的病变特点二、病理学的地位 具有权威性的一级诊断三、内容 基础病理 症状病理 器官和系统病理 疾病病理①疾病论 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③组织的损伤和修复 ④炎症 ⑤肿瘤 ⑥症状病理学(发热、休克、败血症) ⑦器官系统病理学(肺炎、脑炎、肾炎)四、研究方法1 大体观察2组织学观察3细胞学观察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5超微结构观察6分子病理学五、学习方法①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②运动与发展的观点③因果关系与对立统一 ④对动物疾病的第一手资料⑤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第一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疾病学 一、疾病概念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二、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

4.生产力降低是疾病的一个标志。

①尸体剖检②动物实验③临床病理学研究④活体组织检查⑤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感冒是以上呼吸道粘膜发炎为主的症侯群。

风寒流感病毒上呼吸道粘膜损伤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食欲下抗损伤强、喷嚏毒因和环三、疾病的分类1.依据病因分类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体等)侵入引起的寄生虫病:寄生虫侵入普通病:一般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内、外、产、胃肠炎、骨折)2.依据病程长短分类依病程长短可将疾病分为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四种。

兽医病理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识点)

兽医病理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识点)

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血栓: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的过程。

12、发绀:瘀血发生在可视粘膜或无毛的皮肤时,瘀血部位呈蓝紫色,此变化称为发绀。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

4、脂肪变性:在变性的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滴的病理变化过程。

5、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或透明化,是指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一种光镜下呈均质、无结构、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医病理学》复习提要兽医病理学是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一)动脉性充血:指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两种。

病理性充血又可以分为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如:瘤胃鼓气后放气)。

充血的病理变化:体积稍微肿大,颜色潮红,代谢旺盛,温热。

(二)静脉性淤血:指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中的血量增多,简称“淤血”。

1.淤血的类型和原因有:(1)全身性淤血:由于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增高。

如:心衰,心肌炎,心包炎、胸膜及肺脏疾病等。

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右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

(2)局部性淤血:由于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2.淤血的病理变化:颜色暗红色,稍微肿大,微冷。

槟榔肝:指慢性肝淤血的同时有脂肪变性时,淤血的中央静脉及邻近的肝窦区域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使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与土黄色脂肪变性区相间,状似槟榔花纹。

二、出血: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1.原因和类型:(1)破裂性出血(2)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到血管外。

2.病理变化(1)内出血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的血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

瘀点: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不超1mm。

瘀斑:指渗出性出血时,出血点直径一般为1~10mm。

出血性素质:指全身性渗出性出血的倾向。

(2)外出血:咳血、吐血等。

三、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1、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1)血管内膜的损伤:暴露其内的结缔组织→激活凝血因子凝血释放组织因子血小板粘集(2)血流状态的改变:a、血轴流向血管壁靠拢;b、血流缓慢形成旋涡,使凝血因子堆积。

(3)血液性质的改变:即血小板与凝血因子质和量都发生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2、血栓形成的过程(1)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2)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3)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一个以血液凝固性障碍,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1、机理:(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2)组织严重损伤,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2、主要变化:微血栓形成和器官功能障碍、出血、休克和贫血。

五、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梗死按颜色分可分为红色梗死和白色梗死两类。

1、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少而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

常见于血管吻合支少、组织结构较致密的组织。

如肾、心等。

2、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多而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

常见于血管吻合支较多、组织结构较疏松的器官。

如肺、肠等。

六、休克:微循环血液灌流不足导致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和结构损伤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根据休克的血液动力学特点,休克可分为低动力型(低排高阻型)和高动力型(高排低阻型)两类。

发生共同环节:微循环灌流压降低、微循环血流阻力增加、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改变。

分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衰竭期。

第二章水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一、水肿:等渗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过多。

水肿不是独立性疾病,而是在许多疾病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

积水:指浆膜腔内有大量液体积聚。

水肿液主要来自于血浆,其比重决定于其中蛋白质的含量。

类型和机理:(1)局部性水肿(2)全身性水肿:其中营养不良性水肿的机理主要是低蛋白血症。

二、水中毒:低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出现脑水肿,并出现一系列症状。

三、脱水:1、高渗性脱水:以失水为主,失水大于失钠的一型脱水。

原因:饮水不足、低渗性体液丢失过多。

表现:患畜口渴、少尿、皮肤皱缩等。

2、低渗性脱水:失钠多于失水的一型脱水。

3、等渗性脱水:失钠与失水的比例大体相当。

原因:大量等渗性的体液丢失。

治疗原则: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临床上常用1份5%葡萄糖加1份生理盐水来治疗。

四、酸碱平衡紊乱体液PH是因血浆HCO3-/H2CO3的比值决定的,正常比例为20:1。

当小于20:1时,则为酸中毒;大于20:1为碱中毒。

1、代谢性酸中毒:体内固定酸增多或碱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呈现的以血浆中NaHCO3(碱储)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如:发热。

2、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肺泡通气或换气不足,CO2排出困难,或因CO2吸入过多而致血浆中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的病理过程。

3、代谢性碱中毒:由于体内碱性物质摄入过多或/和酸性物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NaH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4、呼吸性碱中毒:由于CO2排出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外呼吸障碍而导致缺氧时,一般先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第三章组织与细胞损伤一、萎缩:指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

类型:1、生理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依据病变范围可分为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

其中脂肪组织的萎缩发生最早且最显著,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二、变性(一)颗粒变性:指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的细小的蛋白颗粒,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

(二)水泡变性:指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水跑,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

(三)脂肪变性:实质脏器的功能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游离脂肪小滴,同时细胞肿胀,功能低落。

常见于心、肝、肾等实质脏器,其中肝脏最易出现脂肪变性,如:槟榔肝。

三、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细胞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两种方式和途径。

1、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判断坏死的主要依据,在光镜下可见:(1)核浓缩: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

(2)核碎裂:核染色质碎片随核膜破裂而分散在胞浆中。

(3)核溶解:核染色变淡,进而仅见核的轮廓,最后完全消失。

2、类型(1)凝固性坏死:在蛋白凝固酶的作用下,坏死组织发生凝固。

坏死组织灰白或黄白色,质地干燥,界限清楚。

有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脂肪坏死。

(2)液化性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作用,迅速溶解成液体状。

坏死组织分界不清楚、柔软、湿润。

(3)坏疽:指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感染而形成的特殊的病理学变化。

A、干性坏疽:常见于皮肤,坏死的皮肤干燥、变硬,呈褐色或黑色(由于硫化铁的影响)。

B、湿性坏疽C、气性坏疽3、影响与结局(1)溶解吸收: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或由淋巴管或小血管吸收。

(2)腐离排出:坏死区周围发生脓性溶解,造成坏死物和周围组织分离。

(3)机化和包囊形成:(4)钙化:凝固性坏死物发生钙盐沉着。

第四章适应与修复一、代偿:分为代谢代偿、结构代偿、机能代偿三种。

二、适应化生:已发育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上和功能上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三、修复1、再生:血细胞、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强。

2、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其中有许多炎症细胞,因此具有抗感染能力。

3、创伤愈合:基于创伤的条件不同,创伤愈合可分为第一期愈合(直接愈合)和第二期愈合(间接愈合)两类。

4、影响修复的因素:包括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两方面。

四、病理产物的改造1、机化:指病理产物被新生的纤维结缔组织(肉芽组织)所取代的过程。

2、包囊化3、钙化第五章炎症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一)变质(组织损伤):变性和坏死。

(二)渗出(血管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

1、概念(1)炎症渗出:炎症过程中,血液成份(一定有血浆)通过血管壁进入炎症灶的过程。

炎症浸润:炎症过程中,血液中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炎区,并在炎区组织间集聚,称之为炎症浸润。

炎症渗出液的作用有:稀释毒素、渗出液里常常含有抗体,可以杀灭病原;阻止病原和病理产物的移动;促进吞噬。

(2)炎症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局部组织细胞或血液释放的,参与或引起炎症的化学物质。

主要的炎症介质有:活性胺(如组胺,五羟色胺)、酸性酯类(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激肽类(如缓激肽)。

炎症介质的共同作用有: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升高;有趋化作用;引起机体发热;致痛作用;引起组织损伤。

2、白细胞渗出(1)白细胞游出的过程A、附壁与粘着:白细胞由轴流进入边流并贴近血管内皮细胞滚动,然后与内皮细胞粘附,不在滚动的过程。

B、白细胞游出: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后通过阿米巴运动穿过血管壁,游走到炎症灶中的过程。

C、趋化作用:白细胞穿过血管壁后,向炎症灶集中的过程。

(2)炎症细胞的类型A、嗜中性白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的早期。

B、嗜酸性白细胞:常见于寄生虫性炎症。

C、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D、淋巴细胞:常见于慢性炎症。

(三)细胞增生二、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一)炎症的局部表现是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红——炎性充血、淤血。

肿——充血、淤血、炎性渗出等。

热——充血、代谢旺盛。

痛——炎症介质或炎性产物的刺激。

机能障碍——变质、渗出和增生的共同影响。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为:1.发热; 2. 外周血白细胞增多;3.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加强;4.血清急性期反应物形成(非抗体物质)。

三、炎症的类型1、变质性炎症:以变质过程(即变性和坏死)显著,渗出和增生较次之。

2、渗出性炎症:病变以渗出为主,炎症灶内有大量渗出物形成。

(1)浆液性炎:炎症以浆液渗出为主。

(2)卡他性炎:(3)纤维素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

A、浮膜性炎症:渗出的纤维素形成一层淡黄色、有弹性的膜状物被覆于炎灶表面,易于剥离。

如绒毛心:即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B、固膜性炎症: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的黏膜组织牢固结合在一起,不易剥离,剥离后留下溃疡。

(4)化脓性炎:以大量嗜中性白细胞渗出为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一种炎症。

脓肿:器官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

蜂窝织炎:指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

表面化脓:粘膜或浆膜的表面化脓性炎。

(5)出血性炎3、增生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症:在炎症局部形成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

如结核。

第六章肿瘤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的异型性:也称间变,是指肿瘤细胞形态结构与正常组织细胞的差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