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江苏省涟水省红日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藤野先生学案2(无答案) 苏教版(通用)

课题:《藤野先生》一、自主学习结合具体语境,品味赏析作者在下列加点词语中深寓的思想感情。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也有解散辫子的,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二、课内探究1.导致我离开仙台的事情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3.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他是什么反应呢?4. 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
5.时隔20年,尽管我们之间没有联系,但我一直没有忘记藤野先生,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并分析。
6.文章以怀念藤野先生为记叙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学生的情况呢?7.题目为《藤野先生》,第三部分并不是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是否离题?三、精读研讨,探究质疑1.文章以怀念藤野先生为记叙中心,为什么要写东京留学生的情况呢?主要抓住留学生的什么特征写的?(结合背景资料分析)鲁迅那一代人从懂事起,就经历了甲午和庚子两次奇耻大辱,有志之士怀着寻求救国之路的愿望到异国去留学。
鲁迅深感在东京的留学生学风不正,所以想找到真正可以学得救国救民知识的清净之处,决心舍弃繁华都会来到仙台小镇。
为下文见到藤野先生作好了铺垫。
A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子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陋形象。
B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之情。
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2.题目为《藤野先生》,第三部分并不是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是否离题?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
九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教案2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教案2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教案2苏教版藤野先生教学设想:本文是第9单元第2单元的第一课(2)。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习阅读——快速获取阅读信息”。
这篇论文很长。
在课堂上应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以便快速掌握阅读信息的能力。
例如,给学生有限的时间,通过快速阅读,理清文章思路,说出人物等。
本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晨花夕阳》。
为了加强训练效果,学生被安排在课前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阅读《晨花与日落》的其他文章。
这篇文章也是一篇人性化的文章,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典型事例和特点来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此外,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应该关注和思考当前的中日关系。
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正确对待其他民族。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2.学习掌握典型事例和特点的写作方法,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
过程和方法:1.归纳人物典型事例和特征,概括人物思想品质。
2.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藤野正直、热情、严谨治学的高尚品质,以及不带民族偏见重视中日友好的精神;2.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试着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点的写作方法,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困难:理解藤野先生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和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注释阅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时数:三学时第一课时本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学习掌握典型事例和特点的写作方法,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
过程和方法:1.归纳人物典型事例和特征,概括人物思想品质。
2.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重。
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叙述线索。
2.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苏教版

《藤野先生》思路导航鲁迅的《藤野先生》是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篇目。
本课教学设计采用“截取片段、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试图通过“鸟瞰全景(整体感悟)一扫描局部(分层理解)一定格焦点(语段品析)一评说人物(人物特写)”的步骤,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师:七年级时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幼年的鲁迅信服、敬畏。
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人”。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藤野先生》,来寻找答案吧!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的学习内容有:(出示课件)【学习内容】1.鸟瞰全景——整体感悟2.扫描局部——分层理解3.定格焦点——语段品析4.评说人物一一人物特写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鲁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位老师。
请看(出示课件):【课文链接之一】《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离别藤野先生已二十年,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迫害的他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时征求鲁迅的意见,他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目的是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
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告知鲁迅,藤野先生还没有下落,鲁迅慨叹道:“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师:可见,鲁迅是借文章来表达对自己尊敬的藤野先生的思念之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藤野先生》教学实录 苏教版

《藤野先生》一、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学习的目的是“欣赏散文,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文中的人物、事件、景物的描写,品味精妙的语言。
”本文的重点是抓住典型事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对恩师深深感激之情。
2、设计理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
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3、学生分析:经过进三年的学习,初三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概括,分析能力,但有些内容理解得不够全面、客观。
不过,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只要给他们机会,就会展示出来。
具有好强,好胜的特点。
班级中已初步形成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
因此教学中,我以讨论交流为主,“还政于民”适时引导,这样学生会更易接受。
二、课堂实录(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师: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与他人的因素,而老师又是其中很重要的角色.大家所熟悉的鲁迅先生也是这样.师: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记得三味书屋中老先生的名字吗?生:寿镜吾师:今天,我们再通过鲁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的另一位老师藤野先生。
去看看这位洋老师给了鲁迅怎样的印象和影响。
(导语的设计,抓住学生初读中的漏洞,许多学生读后并没想到 ,鲁迅先生在私塾中的启蒙老师.导语的设计意在“温故而知新”。
既简洁,节省时间,又能一下子触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急于了解鲁迅先生的洋老师,激发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的欲望。
) (二)引导学生将事件归类,培养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课文要求一边细读,一边找出课文中所写的事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都快速读起来)师:时间到,现在谁能概括?其他同学在注意听的过程中,针对文中所写内容可以加以补充更正。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下《5藤野先生》word教案 (3)

《藤野先生》(第2课时)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
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
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
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
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精品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或组内互查)。
2.学生交流预习中疑难问题, 师生共同研讨。
三、课堂自学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朗读课文前三段,小组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从中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思想?(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
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 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
学习内容
藤野先生 第2学时
学习目标
1.进一 步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2.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自学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鲁迅的恩师藤野先生,文章第一部分对 藤野先生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学习反思:
四、交流展示
1.汇报各组针对所提问题的探究成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学案(新版)苏教版

恩师难忘,难忘师恩。
一句温暖话、一个理解眼神、一次真诚鼓励……犹如黑夜明灯,让人独处而不孤独,失望而不懈追求,处困境而充满希望……在那漫长历史黑夜里,在那困难无尽探索中,是谁让鲁迅先生如此难忘?让我们一起回忆---藤野先生。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与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写法。
2.领会语言感情色彩,理解作者民族自尊心与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方法。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忆及教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交往,那么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谢,给我鼓励一个。
〞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绯.红〔fēi〕宛.如〔wǎn 〕驿.站〔yì〕解剖.〔pōu〕畸.形〔jī〕凄.然〔qī〕教导〔huì〕瞥.见〔piē〕杳.无消息〔yǎo 〕深恶.痛疾〔wù〕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cuò〕〔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宛如:正像,好似。
绯红:鲜红。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地方。
杳无音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
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瞥见:一眼看见。
美其名曰:〔把不美事物〕美化他名字叫。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生活片断。
写作时间那么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中国人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刺激。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藤野先生》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藤野先生》学案苏教版课题:《藤野先生》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对藤野先生外貌、语言、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2.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体会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法指导: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的几件事情的分析,理解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原因的分析和文章语言的品析,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了解时代背景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汉字绯.( )红油光可jiàn( ) 芦荟.( ) 畸.( )形不逊.( ) 诘.( )责杳.( )无消息yi( )扬顿挫深wù()痛疾瞥.( ) 发髻.( ) 驿.( )站樱.()花解剖.()颇.()冷3.本文选自《》,是一篇________性质的________(文体),我们还学过《》,也出自这部作品集。
4.文章记叙了“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哪几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仙台,“我”还遇到了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藤野先生的描写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描写,都用了哪些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暗线)?
4.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一别20年后,“我”仍然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我”对一个接触并不多的日本先生的感情是否有些让人费解?(为什么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这么深?)
藤野先生
学习内容
藤野先生 第 2 学时
学习目标
1.进一 步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2.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自学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鲁迅的恩师藤野先生,文章第一部分对 藤野先生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四、交流展示
1.汇报各组针对所提问题的探究成果。
2.其他学生适时提问,补充,教师适 时点拨。(温馨提示:此环节鼓励其他学生大胆质疑,生生互动,将文本的理解推向深入,尽量放手让学生完成。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即可。
五、反馈检测
一、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 句中加粗副词的表达作用。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2.居然睡安稳了。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二、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 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二、预习展示
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或组内互查)。
2.学生交流预习中疑难问题, 师生共同研讨。
三、课堂自学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朗读课文前三段,小组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从中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思想?(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
5.体会鲁迅文笔特点。思考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结合具体语句谈)
语句:
赏析:
6.拓展延伸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鲁迅认识到要想改变中国的面貌,就要改变国民的精神,他一直谨记国耻与历史重任,笔耕不辍,用笔做武器,像尖刀,像匕首,刺向敌人心脏。他用笔墨唤醒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他的小说揭露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其实在现在,中国人也有劣根性,你能说出“丑陋的中国人”的表现吗?
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 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学习反思:
1.作者怀念藤野先生有哪些 具体的行动。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句话能否改成“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但他的姓名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为什么?
3.“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你知道作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的理由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