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实事求是”碑的来历
“实事求是”碑

“实事求是”碑人大的“实事求是”碑浪淘沙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块石碑,据说这块碑在中央党校也有,党校嘛,培养什么的摇篮我就不说了,学校嘛,肯定是来学习的,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广大公民非常不满意,于是就编了这个顺口溜:“迎着实事求是来,绕着实事求是走,背着实事求是学,离开实事求是干。
”迎着大门来,绕开石碑走,坐在教室里学,回到单位干。
据说这句顺口溜传到了某校长的耳朵里,某校长很恼火,遂召开会议准备把这石碑移走,结果会议的第二天有才网友立刻撰文:“迎着实事求是来,绕着实事求是走,背着实事求是学,离开实事求是干,实事求是靠边站!”人民要的是内容不是形式。
人民要的是生活不是民生。
我一向坐京城不逛京城,坐机关不关心政治,许多人都笑话我的浅陋寡闻,京城土鳖。
我从来都是笑笑。
我们绝大多数人把绝大多数的时间浪费在了绝大多数无用的事情上,这就是为什么成功的人总是少数,而大多数人都是庸人一样。
国计民生:教育、医疗、房价、油价、粮价。
几代人关心了十几年了,有用吗?天天出“政策”,出“几条”、“十几条”,房价下来了吗?卫生部长走马灯似得换,看病难不难我不说你也知道。
教育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看京广沪户口的一纸难求就知道教育的不公平依然是最大的不公平。
中石化总部大厅一个吊灯1200万,油钱不涨才怪!看看中国前十名的企业,哪个不带国字头?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动……天天看报纸,关心政治,除了增加点茶余饭后的谈资和貌似北京人的虚浮,管个鸟用?谈政治和谈娱乐女明星露点一样的没有档次,一样的无聊,都是哥儿两个比鸡巴,一个吊样!我关心的就是:我以及我周围的人,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同学,他们买上房了吗?他们过得滋润吗?他们觉着幸福吗?这,比扯政治淡务实得多,这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词的由来及演化

“实事求是”一词的由来及演化
郑磊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下半月》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正>西汉时,景帝刘启有十四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刘德,封在河间为王。
当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原因,古文书籍比较少见。
刘德到河间后,收藏了大量用重金收买来的古籍,并加以整理,用心研究。
后来《汉书》的作者班固在评价刘
德时说:“刘德爱好古代文化,认真好学,研究学问,实事求是。
”
【总页数】1页(P56-56)
【作者】郑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加油”一词的由来 [J], 任万杰
2."免疫"一词的由来与"疫疠"病名考据 [J], 方勇飞
3."青春"一词的由来 [J],
4.“海外赤子”一词的由来 [J],
5.“蝉联”一词的由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事求是”何以跨越2000年历久弥新

“实事求是”何以跨越2000年历久弥新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46期“实事求是”何以跨越2000年历久弥新?这与中华文明的根性分不开。
“实事求是”融合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正是以此为指引,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创新。
出入中共中央党校大门,“实事求是”的石刻校训矗立在醒目位置,提醒人们这里的红色基因。
实际上,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出镜率颇高的“实事求是”已有近2000年历史。
“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将其引申为一种求真务实的学风。
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迁入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时任校长宾步程题写“实事求是”匾额,悬挂于书院讲堂。
今天,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校训也是“实事求是”,倡导脚踏实地的学风。
“实事求是”何以跨越2000年历久弥新?这与中华文明的根性分不开。
“实事求是”融合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正是以此为指引,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创新。
“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獲得高度认同,实事求是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焕发时代光彩,与中国共产党将其作为思想路线的核心分不开。
毛泽东把实事求是比喻为“有的放矢”。
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之“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有了今天的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才有了今天的中国道路世界瞩目。
坚持实事求是,需要有“排千难万险冒百死而求真谛”的勇气。
古今中外,科学也好,政治也罢,坚持光明磊落、无私无畏,敢讲真话、讲实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实事求是题词

实事求是题词摘要:一、实事求是题词的背景和意义1.实事求是的历史渊源2.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3.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二、实事求是的具体内涵和基本要求1.坚持真实性和客观性2.全面认识和分析问题3.遵循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三、实事求是的重要应用领域1.政治领域:指导政治决策和党的建设2.经济领域: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3.文化领域:繁荣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实事求是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1.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坚定四个自信,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正文:实事求是题词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它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法宝。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始终贯穿于党的各个历史时期。
从革命战争年代起,我们党就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续坚持实事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导。
实事求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首先,要坚持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跟风。
其次,要全面认识和分析问题,不仅要看到表面现象,还要深入了解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后,要遵循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推动事物发展。
实事求是的重要应用领域广泛。
在政治领域,实事求是是指导政治决策和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
在经济领域,实事求是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文化领域,实事求是精神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提高了全民族文明素质。
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四个自信,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

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实事求是(拼音:shí shì qiú sh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
实事求是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现多用以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不缩小。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宾语、状语。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实事求是”。
成语故事西汉刘德,身为汉景帝十四个儿子当中的一个,为栗姬所生,被封为河间王(封地在河间,今河北河间一带),死后被称为“河间献王”。
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
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
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
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
他从民间收集了很多先秦时期的著作。
秦始皇焚书以后,古书较少,刘德爱书好学,人们便把祖先传下来的古书,奉献给他。
对于收集到的书,都认真作了研究和整理,做学问时一丝不苟,脚踏实地。
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得人们的好评。
很多学者都愿和他一起研究学问。
甚至皇帝和官府中的学者,对他的学识,对他的治学态度都很佩服。
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刘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对于当时书典十分匮乏的汉朝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史载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德带来这么多书,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他写了传记。
传记中对刘德的研究精神作了高度的评价,赞扬刘德钻研古代学问,对古代文化研究十分认真,从确切的事实根据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为皇帝的儿子,能如此虚心好学,实属罕见,其传首就评价刘德治学“实事求是”。
成语寓意世界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存在规律,如果想了解鱼的习性,却满心欢喜选择乘上飞机到空中去观察,那是不可能的。
“实事求是”的由来

“实事求是”的由来“实事求是”,这个词可谓家喻户晓,原意是“根据实际,求索真相”。
据《汉书·河间献王传》载:“西汉‘河间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比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 这是“实事求是”一词最早的出处。
刘德,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之兄,他收藏古籍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即“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本意。
据《资治通鉴》载:河间王刘德,努力钻研学问,喜好古代典籍,治学注重实事求是,常不惜用重金或丝帛购买各地的好书,其藏书数量与汉朝朝廷库存的书一样多。
当时,淮南王刘安也喜欢藏书,但刘安所征集到的书大多是浮华而无实、以言词辩论为特点的书;而河间王所征集的书,都是古代文字书写的先秦时期的原本旧书,搜集的是古代礼乐教化的典章制度,经稍加增订,编辑成书,长达500余篇。
他的思想和言谈举止,力求符合实际,符合儒家学说。
所以,肴山以东的儒生大多追随他,与他交往。
汉武帝元光5年(公元前130年)10月,河间王刘德到京朝见,向汉武帝敬献一部典雅的音乐曲谱,简洁明了地回答了有关三雍宫的典章制度及皇帝亲自拟定的30多个问题,受到汉武帝的好评,其音乐成为逢年过节典礼时的演奏乐。
刘德去世后,根据《谥法》“聪明睿智称之为献”,封刘德为“献王”。
在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长沙岳麓书院的中心部位,有一座讲堂“成德堂”(后改称“静一堂”或“忠孝廉节堂”)。
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额,为民国初年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所书,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1985年重制。
毛泽东曾和蔡和森、张昆弟一起寓居在岳麓书院学习,“实事求是”匾额对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时,曾仿岳麓书院书“实事求是”匾额作为该校校训,此匾额现存延安革命纪念馆。
1938年精读史书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旧话重提,在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时,具体而明确地提出“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求是的典故

实事求是的典故《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其所以振刷综理者,皆未尝少越于旧法之外,惟其实事求是,而不采虚声。
邓小平同志手书:实事求是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二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
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实事求是的解析[释义]实事:客观事物;求:研究。
是:事物内部的规律性。
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辨形]是;不能写作士。
[近义]脚踏实地[反义]有名无实徒有虚名[用法]用作褒义。
一般作定语、补语、状语。
[结构]紧缩式。
[辨析]~和脚踏实地都有做事认真;从实际出发之意;但~有研究和探求事物发展规律之意;而脚踏实地没有此意。
~多用于形容做事方法上;而脚踏实地多形容做事的精神和态度。
实事求是的造句一、对他的工作,首先要肯定成绩,然后再实事求是地指出缺点。
二、老师批评学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
三、文艺批评要实事求是,不能扣大帽子。
四、制订计划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思想保守,也不能脱离实际。
五、对成绩和缺点的估计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六、一个干部,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
七、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八、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地补偏救弊,这也是实事求是嘛。
九、我党的原则中有一条是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
十、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评价我们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
十一、这个实事求是的问题使她渐渐重新镇静下来。
十二、这种虚假、浮夸的作风,和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格格不入的。
校史馆“实事求是”石碑的来历

校史馆“实事求是”石碑的来历作者:张宗英来源:学习时报字数:1638∙∙12中央党校的校史馆于2012年3月13日正式开馆,这一天也正是建校79周年校庆日。
在校史展第二部分《延安时期的中央党校》展厅,赫然摆放着四块白沙岩石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由延安中央党校学员舒同临摹放大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为中央党校制定的校训,是党校办校的灵魂。
据考证,这四块石碑当年就镶嵌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门楣上方。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用飞机轰炸延安时,大礼堂被炸毁,仅存留下“实事求是”这四块石碑。
当地群众认出这是毛主席的字,就埋在了大礼堂附近,才得以保存下来。
20世纪50年代,这四块石碑在当地农民耕地时才被发现。
这四块石碑原件被列为革命一级文物,存放在延安革命纪念馆。
现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已经不复存在。
这四块珍贵的石碑,经过战火的洗礼能够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并陈列在中央党校校史馆,自然就成为镇馆之宝了。
这四块石碑是如何摆放在这里的呢?下面我就讲一下它的来历。
2004年5月,财务行政管理局在筹备编纂《中共中央党校校园建设史》的过程中,曾多次由领导带队到延安考察、调研当年中央党校校园建设的情况,并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惊喜地发现了这一珍贵文物。
为了供“中共中央党校校园建设史”展览用,经与延安市委及市委党校的领导反复商谈,同意按“实事求是”石碑的原石料(白沙岩),以1:1的比例高仿复制四块石碑。
同年12月,接到复制完成的通知,我们局办党支部一行12人,随即驾车前往延安,作为一次重要的党日活动,将“实事求是”四块白沙岩石碑迎请回中央党校。
一路上大家怀着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把这项活动当做一项重要而光荣的使命。
汽车行至山西临汾境内,下起了蒙蒙雨雪,给行车带来困难。
特别是在翻越吕梁山时,路面结了一层薄冰,为了安全、顺利地完成任务,我们买了汽车防滑链。
当车行驶到吕梁山顶时,雾蒙蒙的天气突然阳光普照,遍山雾凇茫茫,甚为壮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文本
“实事求是”碑的来历
在延安中国革命纪念馆,保存着一块刻有“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石碑。
这块石碑,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
早在1931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后,党中央的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由王明主持,但白色恐怖下的党中央机关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王明等人经常是四处躲避。
恰好此时,共产国际需要中共派一个负责人到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并参加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
于是,“九一八”事变后,王明到了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要负责人,并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候补书记。
28 岁时就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1937年6月,伤情严重的王稼祥抵达莫斯科。
在苏联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中共中央决定由王稼祥接替王明,出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
1937年11月29日,王明便从莫斯科回到了延安。
出于对共产国际的尊重和对这位长期在外的领导人尊敬和礼貌,毛泽东等赶到延安机场欢迎王明的到来。
毛泽东向王明伸出热情的大手,说道:“喜从天降! 欢迎你给我们山沟里送来马克思主义。
”也许,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欢迎词。
因为早在中央苏区时,王明对毛泽东的“农民路线”及其领导地位,便持着反对和排斥的态度。
一踏上延安的土地,王明便摆出一副“钦差大臣”居高临下的模样。
一天上午,中央党校接到通知,要学员们到大礼堂集合,听一位大人物作重要报告。
王明衣着齐整,脚穿马靴, 满面笑容地走上了主席台。
王明扫视了一圈会场,开口便讲国际形势,次谈国内形势,最后谈到党的任务:现在形势变啦,我党的任务和路线也应随着变化。
过去我们的头号敌人是蒋介石,现在国共两党又开始第二次合作了;目前,我们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就是同蒋介石要化干戈为玉帛,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于统一战线,要接受蒋介石的领导。
王明口若悬河,讲得有声有色,致使许多同志将他的话当作新的指示新的观点,认真地进行记录。
1937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王明向会议提交了一份报告。
这份报告和他的演讲,被一些人看成是“国际路线”。
对王明的这种表现,毛泽东希望大家能看到对蒋介石寄以希望是会吃亏的。
他表示坚持自己原来的见解与主张之外,便没有多说话。
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王明当上了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
此后,王明的右倾思想进一步发展,擅自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宣言和谈话。
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上的分歧,17 岁时就曾见到过列宁的任弼时来到莫斯科。
在中国革命艰难的实践中,任弼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毛泽东路线的正确。
在莫斯科期间,他和王稼祥多次与共产国际领导人讨论中国的国内形势,极力宣传毛泽东
统一战线的政策,反复介绍王明那一套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 为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支持毛泽东奠定了基础。
1938年6月,共产国际举行会议,通过了一个支持毛泽东的文件。
在莫斯科治病的王稼祥动身回国时,共产国际中国方面的负责人季M特洛夫为王稼祥、任弼时举行家宴,并告诉他们:“应该告诉全党,承认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他是在实际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领袖。
其他人,如王明,不要竞争了吧!”
9月1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传达了季M特洛夫的意见。
会议决定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
9 月29日至11 月6 日,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桥儿沟召开。
会议经过正确的批评和斗争,基本上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
王明在口头上承认了毛泽东的领袖作用,表示要统一在中央和毛泽东的周围。
11月6日通过了《政治决议案》等文件。
会议提出,应当彻底肃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凶恶敌人一一思想上及工作中的公式主义、教条主义与机械主义;还提出加强党的团结和组织纪律性;坚决实行民主集中制一一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要真正懂得中国的实际,并非易事。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的那天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卓越的领导人,就尝试着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向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作斗争。
遵义会议后,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王明的
时代虽然结束了,可是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肃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还在作祟。
教训如此之多,情况这样复杂,毛泽东认为有必要组织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对党的历史经验、路线,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清理。
这就是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开始不久,1942 年6 月12 日,中共中央党校大礼堂在“红色首都”延安的宝塔山下落成,毛泽东应邀兴致勃勃地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那字体兼具山海之势, 颇见一代伟人的气度与风采。
1943年12月12日, 这四个大字被刻在石板上,镶嵌在大礼堂正面墙上,作为全党同志学习的座右铭。
1947年3 月,胡宗南进犯延安, 人们郑重地取下石刻,埋入地下。
解放后,党校旧址上办起了师范学校,师生们在一次建校劳动中挖出了石刻,交延安革命纪念馆保存至今。
案例解读
《国际歌》中有一句让人心潮澎湃的话:“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懈追求真理、为挥卫真理而斗争的历史, 而这种探求真理的过程, 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党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存在着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左”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形成并确立的。
王明就是一个典型的教条主义者。
他自以为是“百分
之百的布尔什维克”, 可他根本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了解中国实际,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意义。
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在抗战初期又犯了右倾错误。
尽管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结束了王明时代,但其造成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影响仍然在党内作祟。
延安整风运动清算了主观主义,在全党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风,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终形成。
“实事求是”四个字并非毛泽东的发明,但是毛泽东赋予这四个字前所未有的博大精深内涵,并使其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实事求是”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语言、思维方式,而且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
因此,毛泽东应邀给中共中央党校题写校训时,便挥笔写下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并被立碑铭志。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教条主义带来的精神林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